想要心想事成,你就必須了解這個心理學定律

2020-12-15 唐若心學

文/王小林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我們常常說要夢想成真,其實夢就是一種內在的潛意識。潛意識是人類行為的源頭,我們所有的感受,判斷,分析和選擇都源於潛意識。所以,既然夢是潛意識的釋放,那麼我們所說的現實只是虛幻,夢才是真實的。

一、只有敢想,夢想才能變成現實

小時候我們對未來都懷著各種各樣的夢想,有的人想當一名科學家,有的人希望成為一名作家,還有的人想要成為一名醫生。然而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後,大多數人都將這一切忘卻了,唯有少部分人真的將夢想變成了現實。

這是因為這些人會把內心的夢想一直裝在大腦裡。雖然他們經歷的過程中充滿了誘惑和艱辛,但是他們堅持在自己頭腦中不斷上演自己實現夢想時的樣子,這一舉動使他們將夢想堅持了下來,並最終取得了成功。

誰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進一步接近自己的理想,取得一定的成就,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內心不斷深化自己想達到的目標,在心中不斷想像夢想達成的樣子。

二、角色深化定律:「霸王別姬」中的張國榮

還記得在張國榮決定出演霸王別姬後,在北京苦苦學習了近一年的京劇,這不僅讓「霸王別姬」攬下了多項大獎,還塑造了很多經典的角色,由此可見只有高標準的要求自己才能夠將自己的「角色」扮演好。

當別人問張國榮為什麼對自己要求這般苛刻時,他笑著說:「每當我重新溫習一遍臺詞時,總能體會到其中更深一層的情感,這種情感讓我對於表演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每當我站在舞臺上時,就漸漸和角色融為一體了。所以,為了能向觀眾呈現高水平的表演,並更好地表達角色的內在情感,我必須反覆練習。」

當一個原本不屬於自己的角色被反覆演練後,在我們的意識裡就會不知不覺地將自己歸入其中、融為一體。這種將內心的感覺和角色在頭腦中不斷演練深人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角色深化定律」。

三、我們應該要敢於去夢想

拿破崙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當將軍之前,士兵必須先以將軍的標準要求自己,在內心裡把自己當成將軍。

當將軍這個角色在他心裡根深蒂固後,他才會在戰鬥中更加英勇,更加注意鍛鍊自己的軍事技能,這樣才有可能有朝一日成為將軍。拿破崙對此深有體

拿破崙上學時,由於家境貧寒,他經常受到富家子弟的鄙視。然而胸懷大志的他並沒有因此消沉,而是繼續為自己的夢想努力著。他堅持學習軍事和法律,並對其中的案例進行反覆的琢磨和思考。

當他真正走上戰場後,終於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戰功卓越,還給後人留下了著名的《拿破崙法典》。他曾經驕傲地告訴別人,這一切在他頭腦裡已經重複了上千上萬次了,它已經近乎於完美,因此才會在真實中表現得幾乎完美。

時光流逝,無數偉人已不見蹤影,但很多人仍然對這位曠世奇才深表敬重和佩服,他不斷演練自己夢想中角色的精神和方法,更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角色深化定律其實告訴我們,有時阻礙我們夢想就是自己,如果我們敢想敢做,就會突破生命中各種限制,變得越發的勇敢與優秀。

今日話題:你會利用這個心理學定律成就自己嗎,歡迎留言探索與交流。

相關焦點

  • 3個心理學定律幫你得到「想要的」
    然而拼搏過後,有人因為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迷茫,有人由於承受不了奮鬥的壓力而退縮。前不久,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轉發了一篇題為《你想要的,總會在合適的時候到來》的文章,戳中了不少人的痛點,同時也用一個簡單的心理學道理——只要堅持、堅信就會有所收穫,給了他們拼搏的信心。   文章講述了一個女孩獨自在北京打拼的故事:她熱愛電視,為了這個夢想,從一所普通大學考上中國傳媒大學的研究生。
  • 三招教你學會心理學的自證預言,掌握心想事成的超能力
    我們都知道這個社會總有一些「幸運的傢伙「,仿佛他們總是運氣很好,想做什麼事情都可以成功,想要什麼就會運氣很好的遇到什麼,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擁有主角光環,開掛的人生。那麼,你想不想也用用這樣的能力呢?其實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被稱為自證預言。也就是說,如果你堅信自己能夠成功,便會不自覺地留意並強化符合這一預期的正面信息。這些信息又促使你更加堅定地去完成計劃,如此循環下去,你就會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 心理學:要想生活得更好,你必須懂得這三大定律
    知識很多,但是關於人生的一些基本的知識才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根本,要想生活得更好,你必須懂得這三大心理學定律,它是我們生活的指導原則,也是世界運行的基本規律,了解這幾大定律,你對世界的運行也會更加明白:心理學:概率論2、用概率進行決策,注重數據概率論是我們必須要懂得第二大生存定律。
  • 心理學:心想事成的秘密,最關鍵取決於這五個字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一個人要想心想事成,最關鍵是要洞察萬事萬物的走向,你才會看到生命深處的秘密。對很多人來說,以為心想事成是一句祝福的話語,真正的心想事成,是能夠通過規劃自己的行動,調整自己的頻道與節奏做到的。
  • 著名的心理學定律,你知道幾個?
    其中最有趣的學科莫過是社會學和心理學。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的摸索,逐步總結出了幾個著名的定律,這些定律經過很多年的驗證了其正確和有效性,正在以一種神奇的方式左右著人類的發展。那麼這些神奇定律,你知道幾個呢?皮格馬利翁效應該效應是說人心中怎麼想、怎麼相信就會如此成就。
  • 不要再說心想事成了,這句話不對
    我問你,生活中是不是經常會遇到怕什麼來什麼的情況,出門沒帶雨傘,一直在祈禱,別下雨,別下雨,可是老天偏偏和你作對,下起了瓢潑大雨;你遲到了,心裡想,千萬別碰到領導,可是偏偏這個時候,領導不合時宜地出現在你面前;你逃課出去打遊戲,祈禱著路上千萬別碰見熟人,可偏偏就有熟悉的人迎面而來……
  • 《墨菲定律》書評/56個心理學定律,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你是否想遇見更好的自己?不管你是什麼年齡,什麼職業,什麼狀態,我想,這個答案一定是肯定的!那麼,如何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呢?回到此時,你是否有著這樣的感受:內心不滿足,對當下生活不滿意,與周遭世界不和諧。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種方法,可以解決這些人生中的疑難雜症,那麼,你一定會遇到更好的自己!
  • 設計心理學原則和定律
    正因為心理學,我們才了解紅色很適合用於餐飲業的logo——因為它能增進食慾——或者讓首屏的行動指令按鈕產生更多轉化。也就是說,作為設計師,你不能忽視心理學。因為人類大腦的這些原則,決定了人們對你的設計作何反應、如何相互作用。心理學原則和定律,你能夠將它們結合到實際運用中。
  • 實用心理學技巧:心想事成,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難
    《你能做到心想事成》作者揚·貝克爾本周是心理學系列周。我們總是想去讀懂世界,但也許這該從了解自己開始。哲學、文學、藝術從某種角度講都是人類對自我探知的一種方式,那麼讀點心理學著作,用更系統專業一點的知識來提升自我認知的意識無疑也是很好的選擇。
  • 考研必須知道的六條設計心理學定律
    小編就給大家分享六條設計心理學原則和定律,希望大家能夠將它們結合到實際應用當中。這條原則能以多種不同方式應用到設計中,最明顯的是如果你想要讓某物引人注目,就要使它特殊化,例如通過色彩、尺寸、留白等等手段。
  • 心理學:心想事成的秘訣,全告訴你了,這個神秘法則你一定要用好
    前幾年,《秘密》這本書火遍全球,朗達·拜恩在書中講述了神秘的吸引力法則: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簡單點來說,吸引力法則就是當你心裡想著去實現一件事,整個宇宙的力量都會配合你;當你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很多人都願意幫助你。所以,這也被稱為「心想事成」的秘密。
  • 投資必須了解的經濟學定律之刺蝟效應
    投資不僅要學習分析方法和操作技巧,還要了解經濟規律,充分的認識自己。但對於非經濟專業的投資者來說,經濟學過於複雜。我們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讓自己看得更遠。了解一些經濟學定律,對大家會有所幫助。今日為各位刺蝟效應。
  • 神奇的定律:關於墨菲定律,你想要知道的都在這兒
    創造墨菲定律的這個人是一名美國工程師,曾為美國空軍MX981項目效力。這個項目的目的是測試人類在快速減速時對重力的抵抗力。有傳聞說,在1949年的某一天,他發現某個傳感器接線不當,便調侃做這項工作的員工,他說:「如果有任何錯誤的方式去做事,你總是能找到這個方法。」
  • 想要變得樂觀?美國心理學副教授教你打破墨菲定律,擁有更好人生
    而爸爸則解釋並不是這樣,墨菲定律不是說會有壞事發生,而是說只要有可能的事,就一定會發生,這聽起來沒有什麼不好。《打破墨菲定律》,作者蘇珊娜·C·塞格斯特倫,是列剋星敦肯塔基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獲得者,多年來對樂觀與幸福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她的研究獲得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諾曼心理神經免疫學項目和達納基金會的資助。
  • 想要心想事成,來試試轉念思維吧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發現自己更多的潛意識能量,幫助自己心想事成呢?在《底氣》這本書裡面提到了2個模型,幫助我們心想事成,一起來看看吧。想要做到心想事成,首先來了解一下我們的大腦的運作方式。我們的大腦思維模式有兩種,分別是有意識思維和無意識思維。
  • 不一樣的心理學:手錶定律,從迷茫痛苦,到心想事成,只用了兩招
    從不同的視角,講述不一樣的心理學。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17篇——手錶定律。為什麼選擇了這個,就得無奈放棄另一個?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其實是受到手錶定律的影響。什麼是手錶定律?當有一塊手錶時,我們能準確知道時間;當擁有兩塊或以上的手錶時,我們並不能更準確的判定時間,反而會製造混亂,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時間的判斷。
  • 心理學:可怕的「期望定律」!你想要得到什麼就能得到什麼
    可怕的「期望定律」!心理學:你想要得到什麼就能得到什麼1期望是心之所想,盡力付出得到的所向披靡。人生在世,總會有很多的目標,而人在完成這些目標的路途中便會有一種情緒,這種情緒時而激動,時而振奮,時而頹靡,時而又希望滿滿,這便是期望。期望是每個人都有的,它是人生活的動力,有了期望才有豐富多彩的未來。
  • 《人際關係心理學》:讓你人緣好到爆的五大心理學定律
    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上的差異,當我們懂得運用心理學定律,去掌控談話的藝術,人際交往就能遊刃有餘。《人際關係心理學》一本教我們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應用心理學讀物,本書梳理了人們在社區活動中的言行特徵,深入分析了各種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針對許多人際交往中的難題提出了簡單易學的解決方法。
  • 如何做到「心想事成」?
    吸引力法則是心理學中最著名的法則之一,也有人的把其稱為吸引力定律,叫什麼名字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裡面所講到的內容以及對我們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吸引力法則,大概可以這樣說——一種心想事成的法則。換句話說,一切結果都是你想出來的,想什麼就會出現什麼。第一次聽這句話,你可能會覺得這是十足的迷信話。想什麼就有什麼?這也太扯淡了吧!我在公開場合講這個法則時,碰到了很多學員提問,他們紛紛表示很難理解這個法則,更談不上運用。
  • 社交心理學:人際交往,你不可不知的六大心理定律,受用一輩子
    社交心理學:人際交往,你不可不知的六大心理定律,受用一輩子;多少人敗在不懂社交!悟透這人際交往的六大心理定律,人生越來越順。三、「投桃報李」定律人們之所以參加社交活動,目的之一是因為可以從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與此同時,也有義務給予別人想要的,從而互相補償,取得投桃報李的心理效應。投桃報李,此處主要不是使用它的字面意思,而是借用過來,表示互通有無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