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人軟體」再智能,暴力永遠是暴力

2020-12-15 新京報

▲圖片來自網絡

在對撕、互懟成網絡習氣的時下,「口吐芬芳」已是很多人的常規武器。有些「好戰者」信奉的就是:與人懟,其樂無窮。

可許多人可能想不到,跟他們對罵的未必是人,而是軟體或應用。

改用網際網路上的那句經典句式,「你永遠不知道網絡對面跟你對罵的,是一個人還是一個APP」。

日前就有媒體報導,因為網上交流常有一言不合就開罵的情況發生,近年來出現了不少批量生產罵人語句的軟體,既能源源不斷提供「語言炮彈」,將對手罵得體無完膚,還能規避各種敏感詞彙,不至於被屏蔽。

為了躲避網友舉報,這類罵人軟體多半「狡兔三窟」,既有網頁版,也有小程序和APP,時常轉移陣地,還有備用域名隨時「續命」。

這些軟體所生成的罵人話,無外乎「你是數字界和字母界的二把手」「你到底是什麼雜交品種,腦仁兒竟然還沒瓜子大」之類,看起來不帶一個髒字,實際上都是不折不扣的髒話。

某種程度上,有些罵人APP帶來了一個新物種,那就是——「AI噴子」。

用罵人軟體反制噴子,就不是噴子了?

出現罵人軟體並非新鮮事兒,網絡剛剛興起時,就已經有人嘗試開發,只是與如今「罵人不帶髒字」的AI罵人有所區別。

早在2005年,《廣州日報》就曾報導,有人在社交平臺聊天中無端挨罵,對方的罵人話不但句句惡毒,直指祖宗十八代,而且如排山倒海一般不帶喘氣的,被罵的人連回個嘴的機會都沒有。後來一查才發現,原來這個打字奇快而且罵術驚人的罵人者,其實是罵人軟體的自動操作。

當時的罵人軟體多半並不牟利,只是一些程式設計師為了打發空閒時間的無聊操作。

那時網絡還是實打實的「虛擬世界」。一言不合就開罵的事情時有發生,比如論壇裡吵架,版主參與罵戰也不是新鮮事兒。罵人軟體不管是用來取樂,還是用於吵架,都很難引來懲罰。

多年過去了,罵人軟體也經歷了多次進化。這些軟體在技術上當然更成熟了,資料庫更大,語言更「鮮活」「智能」,甚至還有了互動性,可以根據對方的語言判斷自己該用哪句回擊。它也變得「小心謹慎」,開始主打「罵人不吐髒字」的路線,畢竟因為網絡監管逐漸嚴格,平臺的關鍵詞過濾和屏蔽,多少起到了些震懾作用。

從網絡生態來說,罵人軟體確實有存在的土壤。上網門檻越來越低,情緒化表達也越來越多,許多人不喜歡講道理,更習慣做個網絡噴子。

▲圖/新京報網

遇上這種人,那些不喜歡講髒話的網友,要不就退避三舍,要不就把自己拉到與對方一樣的層次展開互罵。這樣一來,選擇罵人軟體好像還成了中間路線,既反擊了噴子,又沒罵髒字,甚至還「幫助我有效表達訴求,為我節約時間精力」。

但罵人軟體真的是「中間路線」嗎?當然不是,它本質仍然是「以暴易暴」,以髒話回應髒話,無非是罵人軟體提供的髒話稍微隱蔽一點罷了。

看起來是軟體幫著罵人,實質上,軟體背後是人,利用軟體罵人的人也是把自己拉到噴子的段位,折損自己的修養。說得更清楚些,用罵人軟體反制噴子,也是噴子。

拒絕罵人軟體就是拒斥反智和情緒化表達

罵人軟體把那些本來不願意罵人的人也拖下了水,讓「不好好說話」的人進一步增加。

在使用罵人軟體後,網上的髒話看似少了,但網絡環境並未真的淨化,反而進一步消解了理性溝通的空間。人們對技術過分依賴的「現代社會病」,其缺陷也會在這種環境下被無限放大。

更何況,使用罵人軟體的可不只有那些「無奈求助於罵人軟體」的人,原先的網絡噴子同樣可以使用。這讓他們在臭嘴之外,又多了一種武器,只會更加肆無忌憚。

換言之,罵人軟體的存在,只會進一步破壞網絡生態,拉低更多人的道德底線,加劇網絡戾氣,形成更大的網絡暴力。

不敢想像,這些罵人軟體到了那些網暴愛好者手中,會產生多大的威力。

說到網絡暴力時,「雪花論」常被提及。而當罵人軟體上陣,那就是「雪花」了,是「雪團」。

更令人擔心的是,罵人軟體對青少年的影響不容小覷,有可能成為一些青少年的固定表達模式,不但用於平時,甚至還用於作文。把祖安文化當亞文化而非言語暴力,已經是跑偏了,若罵人軟體再加持,他們會不會罵咧得更起勁?

有初中語文老師就表示,那些在文學名著中集納罵人語言的軟體,甚至讓莎士比亞成了孩子心中「最會罵人的老頭」。

拒絕罵人軟體與拒絕講髒話一樣,本質都是在拒絕反智和情緒化表達,也可以避免在情緒化表達中落入群體極化的陷阱。

至於那些「罵人軟體」的開發者,倒也沒有必要浪費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技術能力。開發罵人軟體,只能是技術向「惡」,是走向了技術倫理的反面。

這裡倒有個建議:面對太多人不喜歡好好說話、不愛講道理的壞習慣,與其用罵人軟體把自己拉進罵戰泥潭,還不如開發「邏輯軟體」。

許多人寧做噴子也不好好講道理,很大程度上就是邏輯缺失所導致。引入「邏輯軟體」,在對話中藉助軟體的作用,挑出對方的邏輯謬誤,讓「你行你上」之類的謬論無所遁形,駁倒了對方,還能給自己補補邏輯課。

將技術用在幫人罵人上,不如用在幫人以理服人上。這樣的「邏輯軟體」若能開發出來,估值多少不好說,但價值無量。

□葉克飛(專欄作者)

編輯 孟然 實習生 張曉雨 校對 李立軍

相關焦點

  • 語言暴力是家庭暴力最恐怖的經歷!
    家暴分很多種的,不管是肢體上的暴力,還是語言上的謾罵辱罵,或者冷漠式的對待。都是歸屬於家庭暴力的!只不過這三種暴力,最容易出現的往往是冷漠的暴力,帶動出來語言上的衝突,進化成肢體上的暴力!所以如果家庭暴力,出現動手動腳傷害身體的,都是語言暴力引起的!
  • 優雅地罵,罵人軟體洗白嘴臭?
    近年來,網絡上出現不少批量生產罵人語句的軟體。藉助科技手段參與網絡罵戰,通過技術處理將罵人語句偽裝洗白,當罵人軟體以對抗鍵盤噴子為名,助長網絡語言暴力之時,普通網友又該如何守住網絡禮儀和道德底線?1罵人軟體教你優雅懟人參加粉絲罵戰不知怎麼張嘴、罵回去的話因為有敏感詞彙又被屏蔽,00後追星族小林曾苦惱如何優雅地罵人,直到最近她發現了一款神器——罵人軟體。小林說:「有了罵人軟體,一鍵生成各種罵人神句還不帶重複,真是科技改變生活。」
  • 半月談|優雅地罵,罵人軟體洗白嘴臭?
    藉助科技手段參與網絡罵戰,通過技術處理將罵人語句偽裝洗白,當罵人軟體以對抗鍵盤噴子為名,助長網絡語言暴力之時,普通網友又該如何守住網絡禮儀和道德底線?小林說:「有了罵人軟體,一鍵生成各種罵人神句還不帶重複,真是科技改變生活。」罵人軟體作為一款語言生成工具,可以快速檢索、生成符合特定要求的罵人語句,還能根據需要屏蔽掉敏感詞彙。網絡上能搜索到許多名為「罵人軟體」「罵人話生成器」的網站,無不是點擊按鈕就能生成一系列不帶髒字的罵人語言。
  • 家人智能「校園暴力AI防控報警」解決方案 砍斷校園暴力鎖鏈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區別於吵架拌嘴,校園暴力、校園霸凌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社會問題。校園暴力、霸凌的界定,不能夠由欺凌者或是老師與家長來定奪,而是完全取決於被欺凌者的感受。霸凌的方式多樣,肉體上承受的暴力毆打、言語中傷辱罵等行為,都可以稱作霸凌。校園暴力不僅僅來自於同學之間的欺凌與侮辱,同時也會存在社會分子進入校園內實施犯罪的情況。
  • IG輔助南風罵人被處罰,網絡暴力確實很可怕
    IG輔助南風罵人被處罰,網絡暴力確實很可怕。南風在直播間表明:從剛來IG的第一天開始,那個時候還看直播,有一個人連著,從我剛來IG那天罵了我兩個月,我都不知道我做了什麼,他每天都堅持罵我,在微博私信我,遇到過一個最牛批的,那個人罵我之後,我回了他一句,然後給他拉黑了,他連續換了五個號罵我,他說,拉黑我,哈哈,你再來拉黑啊。
  • 校園暴力:十幾年了還是恨,也許永遠不會忘
    校園暴力,你有多久沒有關注了?上一次與校園暴力有關的話題被全社會關注還是2019年電影《少年的你》上映之時。電影中所呈現的校園暴力,因為披上了影視作品的外衣,大多數人都只是單純的用看待一部作品的方式去評判。而現實中的校園暴力跟電影比起來,「精彩」的不是一星半點。
  • 優雅地罵 罵人軟體教你優雅懟人 這是在洗白嘴臭?
    近年來,網絡上出現不少批量生產罵人語句的軟體。藉助科技手段參與網絡罵戰,通過技術處理將罵人語句偽裝洗白,當罵人軟體以對抗鍵盤噴子為名,助長網絡語言暴力之時,普通網友又該如何守住網絡禮儀和道德底線?小林說:「有了罵人軟體,一鍵生成各種罵人神句還不帶重複,真是科技改變生活。」罵人軟體作為一款語言生成工具,可以快速檢索、生成符合特定要求的罵人語句,還能根據需要屏蔽掉敏感詞彙。網絡上能搜索到許多名為「罵人軟體」「罵人話生成器」的網站,無不是點擊按鈕就能生成一系列不帶髒字的罵人語言。
  • 專家稱網絡暴力法律定義與性騷擾一樣難界定
    新浪科技訊 9月19日凌晨消息,在人民日報社教科文部昨日召開的「讓網絡遠離暴力」主題座談會中,來自高校、青少年網絡協會等領域的多位專家展開了討論,有專家稱「網絡暴力」的法律定義與「性騷擾」一樣難以界定。  「網絡暴力」是最近一個非常熱門的詞,但它至今沒有一個明確定義。
  • 好好對娃說話,拒絕語言暴力!
    好好對娃說話,拒絕語言暴力!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悉心陪伴和正確教育,然而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父母常常會出現「語言暴力」,給孩子的身心發展帶來巨大的危害。今天育姐就給大家說一說,父母的語言暴力對孩子來說有多可怕。
  • 語言暴力是最可怕的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中,語言暴力的殺傷力往往最容易被忽略,而對孩子的影響卻最深遠,父母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就可以直入孩子心底,永遠刻在腦海裡,揮散不去。語言暴力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和影響?這六個少年共同的經歷是都在童年遭受過來自周圍親人,尤其是父母的語言暴力,這些語言徹底摧毀了孩子的自尊,最終毀掉了孩子的一生。美國愛荷華大學一項關於父母和孩子語言交流的研究顯示,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語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每個孩子平均一天會得到超過400條的負面評論,而正面評論卻只有30多條。
  • 被訓斥的孩子,永遠也長不大!家長要小心「暴力教育」
    以上這些舉動,其實可以統稱為「暴力教育」。最近,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則熱點視頻,畫面中一位30歲左右的寶媽正在教育孩子,因為上小學的孩子沒有及時完成作業,家長被老師叫到學校,了解情況之後,回到家裡就開始對孩子進行「暴力教育」。
  • 殘疾人,哭了多年的家庭暴力:家庭暴力不是錯誤,是犯罪
    婦女是家庭暴力的唯一受害者嗎?不,家庭暴力不重要。殘疾男子廣東佛山抱怨妻子多年的家庭暴力。妻子以母親生日為由,向男子要錢800元。男子說,他沒錢,只能拿出200元或300元。縱容家庭暴力只會讓對方更願意履行義務,拒絕承認真正的傷害。壞人,永遠不會難過!02一次放縱不是懺悔,而是一萬次家庭暴力!對於沱沱的道歉,宇芽覺得他和另一方在一起做得很好付出。
  • 戀愛中的語言暴力
    你為什麼要這樣容忍我的語言暴力?」「因為我愛你,我不想失去你,我知道你心裡很不安,才會想盡辦法在我身上討個公道。只要我還承受得起,我願意代替那些辜負你的男人,還給你一個公道。」淚流不止的她,恍然覺悟,愛才是最好的鎮定劑。暴力,是戀人經常用來威脅對方的工具。最明顯的是肢體暴力,愛的愈深,打得愈用力。
  • 張馨予遭遇網絡暴力,難聽的話不堪入耳,罵人者被扒
    張馨予也遭遇到了這樣的網絡暴力。今天早上發文表達了鬱悶的心情,她寫道:我覺得網絡環境有一天是會讓人心涼的。想想有一天生活中的有驚無險,再想發微博提醒一下大家,卻退縮了,卻覺得別這麼做了,人心是不是會在潛移默化中越來越冷漠。
  • 齊澤克式的暴力:何種暴力才能顛覆全球資本主義秩序
    用他本人的說法,「當媒體不斷用遍地開花的『人道危機』轟炸我們時,需要始終牢記,任何一個報導出來的具體危機,都永遠是複雜鬥爭的產物。比起文化、政治意識形態和經濟因素,真正的人道主義考慮在此扮演的不過是次要角色」。把暴力等同於非人道,未免武斷,認為必須立即制止它發生,就意味著「已受到虛假的緊迫性的脅迫」。所以重要的是破除上述誤解。
  • 網絡暴力,被陌生人攻擊,我與鍵盤俠只有一步之遙!
    導語:今天小編看了奇葩說,陳銘女兒遭網絡暴力 深刻的體會到了「我與鍵盤俠只有一步之遙」這句話,最後陳銘老師因為自己的女孩兒深陷網絡暴力中而怒發聲到,發問三句直懟鍵盤俠「你告訴我,俠在哪裡?」是一個父親發自內心的呼喊了。
  • 生於暴力死於安樂
    唯物辯證法強調,只要有二元對立的地方,就有矛盾;引申到人際溝通上,只要雙方(或多方)有溝通的需要,就要差異;只要開展溝通,就有衝突,所以暴力無所不在。因此,溝通必然是動力溝通,溝通必然表現出下面三個特性:1、用建立於相似點基礎上的矛盾衝突(暴力)去溝通。如果不用矛盾衝突(暴力)去溝通,還能用什麼去溝通呢?二元,永遠是對立的,不對立,也就沒有二元了。
  • 「暴力小英」譴責暴力 被諷猶如陳水扁代言反貪
    事後,蔡英文親自上陣,指要嚴懲暴力行為,卻被網友翻出蔡英文Facebook舊文打臉指出,2008年民進黨也曾暴力抗議時任海協會長陳雲林。昨天上午「立院」外爆發衝突後,蔡英文下午隨即在其辦公室發表談話。蔡英文在談話中軟硬兼施,她先說現在是改革最後關頭,向軍公教說一聲「謝謝」,但又說,譴責阻擋「立委」進去開會的脫序行為,警方一定會嚴辦。
  • 網絡欺凌成校園暴力新形式 近半學生遭受過語言暴力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有7.5%的初中生遭受全部四種類型的暴力,有11.1%的初中生遭遇過三種類型的暴力,有18.9%遭受過兩種類型的暴力,19.9%遇到過一種類型的暴力,而沒有受到過任何形式的校園暴力侵害的初中生只有42.6%。
  • 比渣男更可怕的是暴力男,遠離暴力男!
    暴力男比渣男還可怕,怎樣看出男友有暴力傾向?有暴力傾向的男人平時都很悶,脾氣超級怪。你可以明顯感到他身上透出一種陰險氣兒......如果你們鬧矛盾時,男友很容易動手,那他絕對是個暴力男。看過一個關於家庭暴力的心理講座,其中有一個觀點我很認同:「在夫妻間發生爭執時,只要男人動過一次手,他就絕對還會再動第二次手,第三次手……」,試想一下,如果你男友現在就有暴力問題,你與他將來的婚姻會不遭遇暴力麼?希望天下所有的姐妹們在婚前都理智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