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三光是什麼,三慌又是什麼?很在理!

2021-02-07 豬豬歷史

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三光是什麼,三慌又是什麼?很在理!

「一日之計在於晨」,這句話可謂是廣為流傳,它其實是出自於《增廣賢文》裡面的一句話。而且外國的文學家莎士比亞也曾經有這樣的一句話,「春光不自留,莫怪東風惡。」

從這些話中不難看出,不管是什麼時代什麼國家的人都十分的注重時間,即使是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也都懂得時間珍貴的道理。就像古代的一些老百姓,他們雖然不能說出什麼讓人感到驚豔的話,可是也可以留下流傳至今的俗語,就像從客家流傳的「早起三朝當一工,早起三秋當一冬。」

這話可是話糙理不糙,都是要教育我們早睡早起的話可以多獲得很多的時間,時間也是靠擠出來的,慢慢的積累就會有很大的收穫。如果一天比別人早起一分鐘,那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分鐘,這可就是六個多小時哦,這六個小時可以做很多的事情,這樣一算是不是很嚇人呢?

不過這些道理很多人也都懂,但是多睡一會兒真的是一個十分吸引人的事情,往往有些人在過年回到家的時候經常會因為自己早上起得晚被老一輩的人耳提面命。所以估計和老一輩人住在一起的年輕人最害怕的就是早晨被喊起床的那個過程了吧。但是老人們就經常的會說:「早起三光,晚起三慌。」那究竟這句話裡面包含著什麼樣的道理呢?

先來說這個裡面的這個「三」字。這裡面的三可不是指具體的數字,是一個對多的比喻。這句話也說得就是起得早的人,做一切的事情都有充足的時間去準備,可以仔仔細細的去思考,也有時間去有條理的做那些事情,也不至於會出門的時候丟三落四。假如說起的晚的話,做一切的事情都會慌亂起來,因為每一件事情的時間都被壓縮了。所以這個「三」用的也是很應景了,那個「光」和「慌」也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每一個狀態。

所以說特別是對於學生黨來說,儘量的去爭取得到「三光」的狀態,不要「三慌」了。而最好的辦法就是每天養成早睡的好習慣,然後養成良好的生物鐘,這樣不僅是可以讓一天的開端在不慌不忙中度過,也可以保持自己這一天的精氣神。

相關焦點

  • 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古人經驗之談,句句在理!
    早晨無疑是一天最為寶貴的時間,即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的作息時間安排上依然保持著早睡早起的前提,只是有的人選擇了晚睡晚起。在古代早起不僅僅局限於老百姓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還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句民間俗語說的是「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則更加生動形象地體現了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情形。
  • 農村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什麼意思?
    在農村裡,農民朋友也一直有著早睡早起的習慣。尤其是老一輩人,更是如此。他們也常常教育我們晚輩,要養成這個好習慣。相信不少人在小時候,也聽父母們說起過「早起三光,晚起三慌」這句老話,那您知道它說的是什麼意思嗎?
  • 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 到底有什麼講究,你們知道嗎?
    相信大家也聽過很多農村的俗語,可能在我們眼中,我們認為這些俗語沒有什麼道理,但是老一輩的人會認為它很有道理,並且很聽信這些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就是這樣一句,你們知道這裡面到底有什麼講究嗎?其實農村的有些俗語,流傳的時間很久,是經過人們長期總結而得出來的一種說法,其中肯定也有一些道理,要不然也不會流傳這麼久。
  • 農村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什麼意思?形象生動而又不失深意
    文/月童農村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什麼意思?形象生動而又不失深意從古至今,我們都很重視時間,我們一天中做的事情都會依據時間,在古代,沒有鐘錶,古代人會以其他的東西來代替時間,比如一柱香、一彈指等等,看來時間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時間也是最公平的。
  • 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啥意思?
    早晨無疑是一天最為寶貴的時間,即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的作息時間安排上依然保持著早睡早起的前提,只是有的人選擇了晚睡晚起。在古代早起不僅僅局限於老百姓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還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句民間俗語說的是「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則更加生動形象地體現了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情形。生長於農村的人對早起肯定不陌生的,往往都是天還微亮的時候就已經起床開始收拾。
  • 農村老人說「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是什麼意思?講了什麼道理?
    農村老人說「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是什麼意思?講了什麼道理?文/猿飛日月大家都知道,農村有很多俗語都非常有意思,如果我們了解的話,就會能夠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處,而且有些俗語,他們不僅僅只是給我們帶來歡樂,更給我們很多人帶去了警示,甚至是啟迪,像是農村裡的很多關於哲學,關於為人處事,關於民族風情的事情,往往都可以通過俗語來表達,這些俗語歷久彌新,由於充滿了普世的智慧,所以即便放在現如今的生活當中,也是具有一定的意義。
  • 農村老人常說「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到底是什麼意思?
    到現如今,流傳下來的農村俗語很不少,大多都能從老一輩的嘴裡聽到,對於現在的我們,依然很有教育指導意義。今天我們來看看這兩句俗語都有些什麼教育意義呢?「早起三光,晚起三慌」這句話可能很多人都聽過,旨在號召大家每天早上起床要早一點。如果早上起早一點,就有足夠的時間把自己的頭髮梳得光光亮亮,手臉洗得乾乾淨淨,腳下也收拾得利利索索,也有足夠的時間把其他事辦好。
  • 老祖宗說的三句話很有理
    學習俗語是一種傳承傳統文化的方式,俗語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只有了解其深意,用這種人生智慧指導生活,才是最好的傳承方式。古人留下來很多俗語,這三句話很有道理,後人應該知曉。第一句:人怕仰頭,狗怕背手。現如今很多農村依據流傳著這句俗語,其實這句話含義很多人都不知道。古人比較含蓄,而且說道理的時候不會直接說,而是採用一些方式方法讓人們更好地理解。
  • 老祖宗說的三句話有深意
    對普通人而言,這些俗語可以引導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是古人生活經驗的總結。時過境遷,但人的本性並沒有改變,所以許多俗語在當今社會依然適用。學俗語是繼承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俗語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只有懂得它的深層含義,用它來引導人生,才是最好的傳承方式。古代人留下了許多俗語,這三句話非常有意義,後人應該了解。人怕仰頭,狗怕背手。
  • 俗語: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為何?至今都有教育意義!
    俗語文化博大精深,總結了老一輩人的生活經驗,俗語雖然聽起來很接地氣,但是很多蘊含了深刻的道理,俗語話糙理不糙,簡潔易懂,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總是能聽到俗語,比如「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告訴我們要提前做好準備,還有很多俗語都有著很深刻的道理。
  • 世界正在獎勵早起的人!
    其實早起晚起本身倒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利弊,但就如曾國藩所言:作人從早起起,是著眼在那一轉念之間,是否能振作精神,讓此心做得主宰。南懷瑾也曾說過: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這樣持續了一個月便譯成了那本書,現在回憶起來仍然覺得早起翻譯的那段時間是很愉快的。中國有句諺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其實在這個越來越忙碌的社會中,我們太需要把早起的好習慣繼續培養起來,因為早起,能給人帶來很多好處。
  • 日本戰犯回國後曾寫回憶錄《三光》 成暢銷書(圖)
    「中歸聯」會長富永正三在《三光》的後記中寫道,戰犯們歸國後不久,由光文社神吉晴夫出版了一本精裝本的《三光》,立刻成為暢銷書,但是馬上受到右翼的破壞,在市面上看不到了。  《三光》在日本原來計劃分兩集出版。第一集的15篇在1982年由日本東京光文社以《三光》(新編)為名出版後轟動一時,不到兩個月裡連印6次。
  • 揭秘道教:關於日月星三光的「禁忌」,你知道多少?
    什麼是開光呢?簡單來說,道教供奉的神像最初經過木雕或泥塑後,並不具備神識和靈性,在經過高功法師的一系列儀式後,把宇宙中無形的、具有無邊法力的真靈注入到神像中去,神像也就具有無上的靈性,這個過程就被稱為開光。開光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光」,高功法師通過內煉及法器,將三光接引到神像上面,讓神像具有靈性。
  • 當我們被附體後為什麼不自己修持玉堂三光之法呢
    其實很多道藏裡面我們都能看到什麼什麼品,就像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裡分為各種品。這個品在這裡是等級的意思。玉堂大法第一就是發明大道品,這裡面就說了道,我們又開始研究道了。至從我們學了道以後,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字卻要跟我們的一輩子連在一起。為了道我們放棄了所有的追求與目標,成為別人眼中另類的一種。而我們一直喜其所慶,只為祖師有天能夠眷顧!
  • 別總把熬夜當奮鬥,早起有你想像不到的好處
    早起的好處,遠比你想像的多! 早起——至勤去惰 曾國藩曾在家書中寫道:「勤字功夫,第一貴早起,要想去掉「惰」字,以早起床為第一要義。」如果你想改變自己,卻又不知道從何做起,那就從早起做起吧!
  • E-mail地址中的符號@是什麼意思?
    看完這篇文章後的你,有什麼心得體會呢?歡迎大家在酷艾英語微信平臺留言或提出各種建議,讓我來聽聽你們的心聲,我會認真閱讀你們寫的每句話!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營造溫馨的家園吧!#酷艾英語早起團#:每天早晨在當地時間7點前轉發並翻譯艾力老師在新浪微博(@艾力酷艾英語 )發的英文名句即可(翻譯不正確也沒有關係)連續堅持21天後將早起翻譯的微博截圖與本人姓名+郵編+郵寄地址+手機號發送至kayyzqt@126.com即可獲得精美獎品!早起三光,晚起三慌!一起早起吧!
  • 對越反擊戰中,中國軍隊為什麼會實行「 三光」 政策?
    不過,鮮為人知的是:中國軍隊在對越反擊戰中實行了」三光「政策!也正式因為這」三光「政策才得以最終的勝利!但是,我們始終是中國人!我們解放軍實行的」三光「政策不同於日本!日本是實行的慘無人道的禽獸行為!解放軍實行的「三光」,不是燒殺搶的「三光」而是:燒光、毀光、運光。在當年,每每攻克一座城池、一個村莊,解放軍戰士都不會槍殺俘虜,更不會殘害農民,但是由於總是會有十幾歲的小孩子衝你背後開黑槍,而我們又不能向未成年的孩子下手,無奈之下才出此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