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犯回國後曾寫回憶錄《三光》 成暢銷書(圖)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日本戰犯在回國後,紛紛撰寫回憶錄,並結集出版,一本名為《三光——日本戰犯侵華罪行自述》的書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後,頓時成為暢銷書,隨後在大陸印行了中譯本。而楊克林編輯的《中國抗日戰爭圖志》一書,也於1994年在日本出版,以客觀、真實、全面獲得日本學界好評。

  日文《三光》

  曲折出版路

  《三光——日本戰犯侵華罪行自述》,中國歸還者聯絡會編,中文版由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年出版。書的作者都是日本投降後在中國撫順戰犯管理所拘留的戰犯,原文是在1955年前後寫成的,約有150篇。

  「中歸聯」會長富永正三在《三光》的後記中寫道,戰犯們歸國後不久,由光文社神吉晴夫出版了一本精裝本的《三光》,立刻成為暢銷書,但是馬上受到右翼的破壞,在市面上看不到了。

  《三光》在日本原來計劃分兩集出版。第一集的15篇在1982年由日本東京光文社以《三光》(新編)為名出版後轟動一時,不到兩個月裡連印6次。日本知名人士紛紛發表文章推薦,日本名作家小田實曾發表題為《這正是我們日本人必讀的記錄》評論。

  1982年夏天,森村誠一先生寫的《惡魔的飽食》出版,轟動一時。但是不久,便發生了《惡魔的飽食》的照片誤用問題。大致在同一時期,新編《三光》上發表的照片中有一張被指明「有錯誤」。趁此機會,右翼勢力又猛烈攻擊,新編《新光》第一集只好從市場上收回。此時,第二集雖然已經完成了第二校,但因上述事件而終未得見天日。

  後來,幾經周折,才在時隔第一集出版兩年後的1984年,由晚聲社將第一、二集合併,出版了全版的《三光》一書。

  戰犯自己撰寫

  真心認罪

  「我們到東京時,中國歸還者聯絡會會長富永正三帶了一本日文版的《三光》,我也帶了一本中文版的《三光》,雖然不約而同,但是想法不同。」楊克林說,他看過三光後,對裡面的內容還有些懷疑,因為內容不僅真實揭露了日軍侵略暴行,每個人在文末的感悟也對自己的行為深刻反省。

  「這不是隨隨便便的一本書,是認罪的書,我懷疑這些是否真的是他們自己寫的,是否他們內心所想。」楊克林特地請富永正三在中文版《三光》上簽名,他很爽快地籤了,並表示這完全是戰犯們親自撰寫,裡面的觀點和認識也是他們的真心所想。楊克林說,他們還比對了書中的內容,兩者基本是一致的。

  在中文版《三光》的「校者說明」顯示,日本出版全本的《三光》時,將第一集的《胎兒》《軍需工廠》《群鬼》《良民證》《窒息》五篇刪去,原因可能是沒有搜集到執筆人的感悟。在譯成中文時則無此顧忌,將這五篇一併譯出。這是兩書的不同之處。

  富永正三感嘆:「戰犯們的回憶錄冠以《三光》之名問世,一想到這恐怕是最後一次的時候,不禁有些感慨。」

  「不會反省的民族」

  何時改變

  日本作家、著名記者本多勝一在為《三光》寫的序言裡,將日本稱為「不會反省的民族」。他寫道,如果日本人要帶著這種不會反省的精神,和世界其他民族友好共存下去,那是不可想像的。「反省」是什麼意思呢?那必須要用「行動」來表示。「謝罪」是什麼呢?那也是必須要用行動來表示的概念。如果對不伴隨行動的「反省」或「謝罪」下定義的話,那就只能是「免罪符」。

  富永正三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我們得到的認識是,首先,對自己犯下的罪行,作為實行者當然應該由自己負責,同時要徹底追究罪行的命令者,還有製造這種局勢的當權者的責任」。

  他提到,再次出版《三光》新編的原因是,在全世界「反核」、「裁軍」的潮流中,高喊著在低速發展下再建財政和緊縮財政的日本政府,卻單單對防衛預算加以特別處理,顯得十分突出,煽起了戰爭的危機感。另一方面,還出現了號召懷念「軍國日本」的電影《聯合艦隊》《大日本帝國》等。

  究竟日本在中國幹了些什麼?「我們這些幹過戰爭暴行的人回憶當時戰爭的體會,來暴露戰爭的罪惡,使戰爭的罪過不再在我們第二代人身上重演,另外,控告當時使我們陷入那種局勢的當權者——其餘黨至今仍然存在,也就是對現在的當權者的警告。這就是本書出版的原因。」

  本多勝一認為,改變「不會反省的民族」的日子是否能來,取決於這樣的幼芽是得以成長還是被摧殘。

  《中國抗日戰爭圖志》

  曾出日文版

  1992年,楊克林和曹紅夫婦編輯的《中國抗日戰爭圖志》由香港新大陸出版社和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聯合出版,同年在臺灣出版。中國大陸於1994年由廣東旅遊出版社出版。全書共1100多頁,圖片3000餘幅,解說文字約70萬字。為了編這套書,楊克林夫妻倆準備了10年,曾遠赴日本、美國等地收集資料,先後採訪了400多位歷史見證人。

  陳香梅女士為這套書寫序。蔣緯國先生在看過這套書後,給楊克林去信稱讚:

  「大著《中國抗日戰爭圖志》內容豐富,堪稱圖文並茂。記述著炎黃子孫在抗日禦侮中血淚斑斑事跡,令人讀後深刻體認,一個國家人民必須團結,始能富強,再不虞外人所侵凌!」

  1994年由日本著名出版社柏書房出版發行了日文版,受到了日本進步學者的一致好評。

  「當時是日本第一次發行中國出版的大型抗戰書籍,這個出版社是比較學術化的,他們認為這本書全面地講述了這場戰爭,和日本人的角度是完全相反的,要讓日本人看一看中國人是如何看待這場戰爭的,對教育日本民族很有意義。」楊克林說。楊克林去日本時得知,日本一個地方上的中日友好協會會長買了一套,但因為裡面的圖片太血腥,他不敢拿回家去,怕家裡人看了覺得怎麼日本人做了這麼多壞事。

  日本人對這本書感到很震撼,因為是以個人名義出版的,日本有關方面還寫了一個報告給中國官方,表示注意到我們出了這樣一本書。日本右翼分子對這套書的出版十分不滿,派人到日本的出版社丟石頭,挑書中的毛病,試圖抓住「小辮子」,提到一張照片有誤,但楊克林查證後認為照片無錯。

  將中國的抗戰

  放到世界大背景下

  在出版以後,楊克林和曹紅仍繼續拾遺補缺,採訪了海峽兩岸和現居海外的400多位參加抗日戰爭的將軍、戰士和各個階層、各個崗位的親歷者和歷史見證人,收集了大量的珍貴資料,特別是收集到許多抗日英烈照片,如江上清、呂公良、宋詩安等。

  2005年,楊克林為《中國抗日戰爭圖志》補充了許多新增史料,並從更為廣闊的視角著眼,將圖書更名為《世界抗日戰爭圖志》,圖片增加到5000餘張,共1677頁,由上海畫報出版社出版。它從日本侵華史、日本侵略東北亞和侵略東南亞史、從十九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至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抗日戰爭史,與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重要組成部分的亞洲和太平洋各國抗日戰爭的歷史融為一體,展現了一幕幕紛繁複雜、豐富深刻的歷史場景。本報記者 姜燕

相關焦點

  • 撫順戰犯管理所裡最頑固兩個戰犯,一聾一啞,每天按時朝拜天皇
    文/馮玄一撫順戰犯管理所原本是日本為監管犯了罪的日本人修建的監獄,日本投降後,這裡成了日本戰犯和偽滿洲國戰犯的改造場所。但是,經過集中改造,大部分戰犯都逐漸改變了,不再那麼頑固,逐漸認罪,很多人對自己所犯罪行進行了反思和懺悔,寫了很多反思的文章,作為日本侵略者的罪證。但是,在撫順戰犯管理所裡,有兩個最頑固的日本人,一個叫「聾子」,一個叫「啞巴」,他們對天皇的忠心,已經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 日本戰犯如何看待投降?說了一句中國俗語,真夠裝的
    重光葵畢業於日本名牌院校,東京帝國大學,學德國法律,之後就進入外務省。他的一生工作只有一個,外交。曾有日本大臣評價他為:「能讓沸水冷卻的人」。重光葵他進入中國是在1925年,任駐華公使參贊。彼時的中國,正是軍閥割據,北伐革命開始前夕。北伐革命統一中國,讓日本惶恐不安。
  • 審判日本戰犯親歷者:8戰犯跪地 喊罪該萬死(圖)
    沈關生告訴法晚記者,歷時2年,罪行昭著的甲級戰犯終判死刑,而不僅只判流放或無期徒刑。畢業後沈關生又親歷了國內的一場正義大審判。  1945年日本投降後,經蘇聯軍事法庭審判的2000多名戰犯予以判刑後,大部分從1949年6月起被分批釋放回日本。另有969名罪行嚴重的罪犯經毛澤東提議,被擇日移交中國政府進行改造,按照中國法律處理。1950年7月18日,正式移交。
  • 日本戰犯歸國後都怎樣了?他在中國人面前哭著下跪道歉
    石田隆至(右)在太原採訪二戰親歷者(石田供圖)   海外網12月13日電 「二戰結束已75年,中日兩國一直有有識之士努力改善中日關係,可兩國關係為何一直無法向前呢?」石田隆至說道。他是一位70後日本學者,也是在少有的走訪日本各地採訪年邁侵華戰犯的研究人員。他認為,自己長期集中精力同曾經的「日本鬼子」接觸,正是在挖掘歷史真相,從中想尋求這一問題的答案。
  • 日本戰犯歸國後,現狀如何?
    ,反而將一些甲級戰犯放進所謂的「靖國神社」中。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卸任之後就曾兩次「拜鬼」,他的舉動也被外界指責是在為「軍國主義」招魂。 相信很多國內的網友也對當年那些戰犯回國後的現狀感到好奇,石田的研究和採訪是我們了解這些的最好途徑。
  • 徐志民:新中國審判與改造日本戰犯研究綜述
    新中國懲處日本戰犯的瀋陽、太原審判,是抗戰勝利後盟國懲處日本戰犯的延續和發展,而且瀋陽、太原審判中的日本戰犯主動認罪、深刻反省,並在他們獲釋回國後積極從事中日友好活動。新中國改造日本戰犯的政策和成效,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截至目前,中國學界的研究主要是對瀋陽審判、太原審判的回顧和介紹,其專題性成果並不太多。
  • 短史記丨日本甲、乙、丙級戰犯的認定標準是什麼?
    圖:警備車中押往審判場的日軍戰犯 日本投降後,盟軍先後逮捕了東條英機、小磯國昭、廣田弘毅、梅津美治郎等118名甲級戰犯嫌疑人。⑨ 1949年2月,國民政府允許岡村回國。反對判處岡村無罪的審判長石美瑜代表國民政府對外界表示,岡村系「暫時移送到日本」,以確保其人身安全,未來「如若被判定為裁決不當的話,還將被送回中國」。稍後政權鼎革,岡村赴臺與蔣氏父子合作,重新審判成了虛言。⑩ 1949年後,新政權審理了蘇聯移交和滯留山西的部分日本戰犯。
  • 日本靖國神社為啥供奉甲級戰犯(秘聞錄)
    (秘聞錄)    靖國神社供奉甲級戰犯是軍國主義勢力膨脹的產物    日本戰敗投降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佔領軍進駐日本,與亞洲各國一起,對日本的戰爭罪犯進行了清理。當時在中國國內審判的多屬乙、丙級戰犯。特別罪大惡極的送交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理。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的甲級戰犯共有14名,其中特別罪大惡極的原日本首相東條英機等7人於1948年12月在東京被處以絞刑。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的撫順和太原的管理所共關押過    1062名戰犯,其中的1017名戰犯因認罪態度較好,我國政府於1956年夏天分3次對這些人宣布免於起訴,釋放回國。
  • 日本投降後,那些曾在華夏大地胡作非為的日本軍官,結局如何?
    而日本,雖說它的閉關鎖國也被西方列強打破,可是它卻通過「明治維新」,發展成了資本主義,並迅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也是從這時開始,日本和中國的發展之路產生了分歧。那日本作為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該如何發展呢?他們也只能借著西方各國的經驗,開始依靠武力掠奪他國領土和資源來實現自身的工業化了。掠奪何處?
  • 昔日的「南湖五塔」——日本戰犯的骨灰曾存放在這裡
    張景惠、張海鵬、於鏡濤,這些偽滿時的高官與南湖公園有怎樣的淵源,南湖公園秀美的風光後,還有哪些歷史應該銘記,本期長春往事,就帶您去追憶南湖的人文景觀。南湖大橋曾有個詩意的名字:「垂虹橋」新中國成立後,20世紀50年代重建了木橋,1979年拆掉木橋,改建成後來的南湖大橋。改建後的南湖大橋,在2017年被爆破拆除後,建設了如今嶄新的南湖大橋。如今的南湖大橋,早已看不到清澈的天然泉水,但經過重修的南湖大橋,在氣候適宜的季節裡,每到夜晚,音樂噴泉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前來欣賞南湖夏夜的美和音樂噴泉的壯觀。
  • 我所經歷的日本戰犯審判(圖)
    上圖:1956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在瀋陽開庭對鈴木啟久等8名日本戰犯進行宣判。下圖:被告古海忠之在法庭上認罪。比如,我們最初曾計劃把撫順作為東北的一個審判地點,因為靠近撫順的戰犯管理所。以後根據中央的指示,審判地點遷往瀋陽,因為日本帝國主義首先在瀋陽製造了「九一八」事變,打響了侵華戰爭的第一槍。在瀋陽審判日本戰犯,有更特殊的意義。     後來,彭真同志推薦了更熟悉日本情況的廖承志同志,中央決定由他負責這項工作。廖承志同志是領導同志中的「日本通」。
  • 抗戰之日軍十大頂級戰犯權威排行榜:岡村寧次第三,土肥圓入榜
    日軍無條件投降後,阿南惟幾深感大勢已去,剖腹自盡,作為頂級戰犯之一,也算躲過了遠東軍事法庭的審判。此人沒有直接參與侵華戰爭,但是在侵華戰爭中起到了掩護和支援日本陸軍作戰的作用。曾策劃了太平洋戰爭,後在中途島海戰中敗北。戰爭中多次用艦艇轟炸無辜平民百姓,殺人無數。後來在一次空中偵查中,他所在的飛機被美軍的飛機擊中,墜機而死。作為海軍代表人物,此人在侵華戰爭主動積極參與了海軍協同陸軍參戰的多次行動,領頭轟炸過中國多個重要城市,給上海、南京等地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可惜死的早,沒有受到法庭的審判。
  • 一段被湮沒的歷史:中國人是怎樣審判日本戰犯的
    抗戰勝利後,作為東京審判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國民政府在南京、上海、武漢等10個城市,組織軍事法庭對關押的2300餘名日本戰犯中的800餘人進行了審判,這是中國第一次獨立進行的國際審判。為了審判日本戰犯,中方是怎樣收集證據的?遇到了哪些難以想像的困難?進行了哪些艱苦的工作?
  • 成都上映東京審判 有獎絞死戰犯引觀眾質疑(圖)
    一位看過該片的觀眾坦言,對當年日本戰犯在東京受審的消息了解甚少,而中國法官、檢察官在法庭上鬥智鬥勇,並最終讓這些戰犯得到應有懲罰的細節和審判內幕更是無從得知,該片生動地還原了歷史,也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內幕。據悉,今日,東京審判中國法官梅汝璈之子梅小傲將赴新城市電影院,與成都觀眾對話。
  • 二戰後這七名日本甲級戰犯被處以絞刑,真是大快人心
    二戰後由美國、中國、英國、法國、蘇聯、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印度、菲律賓11國指派的11名法官組成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日本東京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首要甲級戰犯進行國際大審判。圖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外景。
  • 法西斯頭號戰犯東條英機,絞刑前的羈押生活老照片
    盟軍醫生用聽診器在為東條體檢,從圖片上看出東條身體很瘦削,但雖為戰犯,仍有某種軍人的氣質。圖片下方一段英文,翻譯成中文,意謂:「東條英機的體檢顯示,在左胸下有子彈傷疤。他重94磅。青黴素救了他。」這個傷口應是東條自殺未遂時留下的。
  • 國民黨戰犯建國後的最後結局
    1956年1月30日,周恩來總理在全國政協第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中提出了「為爭取和平解放臺灣,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而奮鬥」的號 召,提議「政協會後,可放十幾個戰犯看看」。  中共中央非常重視周恩來的意見,認為現在已經初步具備了釋放一批戰犯的條件。
  • 瑪麗·卡爾:如何寫好一本回憶錄
    騰訊文化 羅蕾 編譯在這個自傳和回憶錄成為暢銷書目的年代,瑪麗·卡爾(Mary Karr)無疑是當代回憶錄寫作中最受矚目的高手之一,她是一位獲獎數次的詩人和暢銷作家。在寫作回憶錄這件事上,瑪麗·卡爾和也寫出過超級暢銷書《百萬碎片》的詹姆斯·弗雷(James Frey)的觀點不同。
  • 【文史】東京審判時,印度法官說戰犯無罪,中國梅汝璈堅不讓步、言...
    二戰以後的1945年12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決定對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進行審判。當時的中國政府接到駐日盟軍統帥總部的通知後,經外交部和司法部甄選,決定指派42歲的復旦大學教授梅汝璈(讀áo,1904.11.07—1973.04.23)博士為中國法官,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向哲浚為檢察官,武漢大學法律系教授吳學義任顧問。
  • 第八日:日本戰犯榊原秀夫侵華罪行自供筆錄 曾參與細菌戰(圖)
    中央檔案館今日(10日)公布了日本戰犯榊原秀夫的侵華罪行自供提要。據榊原秀夫1956年4月—5月筆供,他1908年生,日本岡山縣人。1936年9月任駐偽滿第1師團步兵第57聯隊附軍醫,1944年11月—1945年8月任關東軍防疫給水部林口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