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犯在回國後,紛紛撰寫回憶錄,並結集出版,一本名為《三光——日本戰犯侵華罪行自述》的書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後,頓時成為暢銷書,隨後在大陸印行了中譯本。而楊克林編輯的《中國抗日戰爭圖志》一書,也於1994年在日本出版,以客觀、真實、全面獲得日本學界好評。
日文《三光》
曲折出版路
《三光——日本戰犯侵華罪行自述》,中國歸還者聯絡會編,中文版由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年出版。書的作者都是日本投降後在中國撫順戰犯管理所拘留的戰犯,原文是在1955年前後寫成的,約有150篇。
「中歸聯」會長富永正三在《三光》的後記中寫道,戰犯們歸國後不久,由光文社神吉晴夫出版了一本精裝本的《三光》,立刻成為暢銷書,但是馬上受到右翼的破壞,在市面上看不到了。
《三光》在日本原來計劃分兩集出版。第一集的15篇在1982年由日本東京光文社以《三光》(新編)為名出版後轟動一時,不到兩個月裡連印6次。日本知名人士紛紛發表文章推薦,日本名作家小田實曾發表題為《這正是我們日本人必讀的記錄》評論。
1982年夏天,森村誠一先生寫的《惡魔的飽食》出版,轟動一時。但是不久,便發生了《惡魔的飽食》的照片誤用問題。大致在同一時期,新編《三光》上發表的照片中有一張被指明「有錯誤」。趁此機會,右翼勢力又猛烈攻擊,新編《新光》第一集只好從市場上收回。此時,第二集雖然已經完成了第二校,但因上述事件而終未得見天日。
後來,幾經周折,才在時隔第一集出版兩年後的1984年,由晚聲社將第一、二集合併,出版了全版的《三光》一書。
戰犯自己撰寫
真心認罪
「我們到東京時,中國歸還者聯絡會會長富永正三帶了一本日文版的《三光》,我也帶了一本中文版的《三光》,雖然不約而同,但是想法不同。」楊克林說,他看過三光後,對裡面的內容還有些懷疑,因為內容不僅真實揭露了日軍侵略暴行,每個人在文末的感悟也對自己的行為深刻反省。
「這不是隨隨便便的一本書,是認罪的書,我懷疑這些是否真的是他們自己寫的,是否他們內心所想。」楊克林特地請富永正三在中文版《三光》上簽名,他很爽快地籤了,並表示這完全是戰犯們親自撰寫,裡面的觀點和認識也是他們的真心所想。楊克林說,他們還比對了書中的內容,兩者基本是一致的。
在中文版《三光》的「校者說明」顯示,日本出版全本的《三光》時,將第一集的《胎兒》《軍需工廠》《群鬼》《良民證》《窒息》五篇刪去,原因可能是沒有搜集到執筆人的感悟。在譯成中文時則無此顧忌,將這五篇一併譯出。這是兩書的不同之處。
富永正三感嘆:「戰犯們的回憶錄冠以《三光》之名問世,一想到這恐怕是最後一次的時候,不禁有些感慨。」
「不會反省的民族」
何時改變
日本作家、著名記者本多勝一在為《三光》寫的序言裡,將日本稱為「不會反省的民族」。他寫道,如果日本人要帶著這種不會反省的精神,和世界其他民族友好共存下去,那是不可想像的。「反省」是什麼意思呢?那必須要用「行動」來表示。「謝罪」是什麼呢?那也是必須要用行動來表示的概念。如果對不伴隨行動的「反省」或「謝罪」下定義的話,那就只能是「免罪符」。
富永正三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我們得到的認識是,首先,對自己犯下的罪行,作為實行者當然應該由自己負責,同時要徹底追究罪行的命令者,還有製造這種局勢的當權者的責任」。
他提到,再次出版《三光》新編的原因是,在全世界「反核」、「裁軍」的潮流中,高喊著在低速發展下再建財政和緊縮財政的日本政府,卻單單對防衛預算加以特別處理,顯得十分突出,煽起了戰爭的危機感。另一方面,還出現了號召懷念「軍國日本」的電影《聯合艦隊》《大日本帝國》等。
究竟日本在中國幹了些什麼?「我們這些幹過戰爭暴行的人回憶當時戰爭的體會,來暴露戰爭的罪惡,使戰爭的罪過不再在我們第二代人身上重演,另外,控告當時使我們陷入那種局勢的當權者——其餘黨至今仍然存在,也就是對現在的當權者的警告。這就是本書出版的原因。」
本多勝一認為,改變「不會反省的民族」的日子是否能來,取決於這樣的幼芽是得以成長還是被摧殘。
《中國抗日戰爭圖志》
曾出日文版
1992年,楊克林和曹紅夫婦編輯的《中國抗日戰爭圖志》由香港新大陸出版社和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聯合出版,同年在臺灣出版。中國大陸於1994年由廣東旅遊出版社出版。全書共1100多頁,圖片3000餘幅,解說文字約70萬字。為了編這套書,楊克林夫妻倆準備了10年,曾遠赴日本、美國等地收集資料,先後採訪了400多位歷史見證人。
陳香梅女士為這套書寫序。蔣緯國先生在看過這套書後,給楊克林去信稱讚:
「大著《中國抗日戰爭圖志》內容豐富,堪稱圖文並茂。記述著炎黃子孫在抗日禦侮中血淚斑斑事跡,令人讀後深刻體認,一個國家人民必須團結,始能富強,再不虞外人所侵凌!」
1994年由日本著名出版社柏書房出版發行了日文版,受到了日本進步學者的一致好評。
「當時是日本第一次發行中國出版的大型抗戰書籍,這個出版社是比較學術化的,他們認為這本書全面地講述了這場戰爭,和日本人的角度是完全相反的,要讓日本人看一看中國人是如何看待這場戰爭的,對教育日本民族很有意義。」楊克林說。楊克林去日本時得知,日本一個地方上的中日友好協會會長買了一套,但因為裡面的圖片太血腥,他不敢拿回家去,怕家裡人看了覺得怎麼日本人做了這麼多壞事。
日本人對這本書感到很震撼,因為是以個人名義出版的,日本有關方面還寫了一個報告給中國官方,表示注意到我們出了這樣一本書。日本右翼分子對這套書的出版十分不滿,派人到日本的出版社丟石頭,挑書中的毛病,試圖抓住「小辮子」,提到一張照片有誤,但楊克林查證後認為照片無錯。
將中國的抗戰
放到世界大背景下
在出版以後,楊克林和曹紅仍繼續拾遺補缺,採訪了海峽兩岸和現居海外的400多位參加抗日戰爭的將軍、戰士和各個階層、各個崗位的親歷者和歷史見證人,收集了大量的珍貴資料,特別是收集到許多抗日英烈照片,如江上清、呂公良、宋詩安等。
2005年,楊克林為《中國抗日戰爭圖志》補充了許多新增史料,並從更為廣闊的視角著眼,將圖書更名為《世界抗日戰爭圖志》,圖片增加到5000餘張,共1677頁,由上海畫報出版社出版。它從日本侵華史、日本侵略東北亞和侵略東南亞史、從十九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至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抗日戰爭史,與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重要組成部分的亞洲和太平洋各國抗日戰爭的歷史融為一體,展現了一幕幕紛繁複雜、豐富深刻的歷史場景。本報記者 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