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一本適合父母與孩子共讀的人生指導手冊!

2020-08-22 貓咪媽媽

前言:

《追風箏的人》是自己用心讀完的第一本書,身為讀者自己心疼那個未被命運公平對待的哈桑,厭惡那個迷失了自己的少年阿米爾。

阿米爾的內心活動在作者的筆下被刻畫的淋漓盡致,使自己不禁一次次的問:為什麼那一天、那一刻你會選擇了逃避,會做了那個讓自己背負了26年罪惡感的決定!

卡勒德.胡塞尼在這本書出版前一直認為這本書的讀者只有自己,未曾想,《追風箏的人》在找到家後,在全世界範圍內備受歡迎。

原來世界上有那麼多需要被救贖的人。

很多讀者給卡勒德.胡賽尼來信,他從信中看到了人類的體驗有多麼的普遍:羞恥、負疚、後悔、愛情、友誼、寬宥還有贖罪。

對於這些忠實讀者,《追風箏的人》可以被稱為是一本救贖聖經,因為看到了阿米爾的成長路徑我們就像打開了自己自我救贖的開關,貌似我們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路!

內容簡介

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的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令阿米爾感到自責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美國。

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該如何抉擇?

《追風箏的人》|讓讀者深刻認識到抉擇對人生的影響力。

哪一年,哪一天,哪一時刻,哪一個決定造就了今天的你?

兒時的美好和友情,因為一個懦弱的疏忽而毀於一旦,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願意不顧一切地去重新找回那個曾經的自己嗎?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 --胡塞尼 《追風箏的人》

(1)人生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會面臨選擇與決定,這些選擇都會對人生產生影響,或大或小而已,抉擇與代價對等,與年齡無關。

1975年的冬天,阿米爾還是一個12歲的少年。然而當他面對哈桑被侮辱的瞬間,因為他的錯誤決定,就截斷了自己成為好人的路,這個抉擇使他背負了26年的罪惡感。這個懲罰讓我們不禁感嘆,原來每個決定都會產生與它對應的結果,而結果與代價對等,與年齡無關。

(2)錯誤的決定是可以補救的,因為你總會遇到可以終止錯誤的下一次選擇機會。

面對決定自己餘生走向的那一刻,阿米爾明明知道自己還有最後的機會衝進小巷,為哈桑挺身而出,終止這一切;

12歲的他得了失眠症,在深夜他渴望有人醒來聽他訴說自己看到的一切,渴望不再背負謊言度日;

在哈桑想極力恢復與自己的關係時,他期待哈桑能夠破門而入,將他臭罵一頓。面對哈桑的示好,他背對著哈桑,眼淚橫流;

12歲的阿米爾,期待終止這一切,而且他有足夠的機會,通過重新選擇,再次糾正自己的餘生走向,可是他卻與一切失之交臂。

他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明明有機會將損失降到最低卻一再與它失之交臂。又或者,他還沒有獲得那種足夠自我救贖的力量。

《追風箏的人》|解析自我救贖的力量來源。

卡勒德.胡賽尼說,他從來沒有想過有人會喜歡讀他的故事,《追風箏的人》是他的處女作,出版發行後,在全球範圍內極具影響力,讓他看到了這部作品獨有的聯結人們的力量,的確,作品的力量得到釋放才是本書最大的成功。

這也不禁讓人深思與探尋,《追風箏的人》中阿米爾究竟擁有了什麼樣的力量才實現了自我的救贖,結束了背負了26年的罪惡感?

實現自我救贖力量來源有三個,他們或源於某件事,或源於某個人,總之這一次的契機可以他們可以使自己明確方向,獲得信心,重拾信念,最終做出正確的抉擇,結束罪惡的人生,找到新的人生起點。

在阿米爾實現自我救贖的路上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然而最重要的人有三個:拉辛汗、妻子和哈桑的兒子索拉博。

(1)再次明確方向;

能夠為自己指引方向的人——代表:拉辛汗(對於阿米爾來說是一個亦師亦友的角色)。

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路上都遇到過像拉辛汗這樣的角色,我們將他們稱之為「貴人」或者「伯樂」。他們總是能在我們最需要理解與關注的時候及時出現。

拉辛汗在阿米爾孩童時期對他給予了尊重、關心與鼓勵,這正是自己心愛的父親不能給予的。所以在拉辛汗身上阿米爾獲得了部分缺失的愛,找到了少許的自信源泉。正因為這樣彌足珍貴的情感,使得拉辛汗電話告訴阿米爾「這裡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時格外的有力量!

(2)找到可以依靠和信任的力量,獲得繼續走下去的信心。

可以依靠的情感——代表:妻子索拉雅。

妻子索拉雅,一個同樣有自己秘密的女子,卻能夠有勇氣將它告訴給阿米爾,不禁讓阿米爾羨慕與感嘆自己的懦弱。阿米爾在告知自己想要收養哈桑的兒子時,索萊雅給予了理解與支持,這是阿米爾能夠做正確選擇的影響因素之一,有人願意和他一起分擔。

索拉雅就是我們救贖路上可以依靠的一切正能量的代表,可以是朋友,可以是父母,可以是孩子,總之是你可以依靠的一種情感,是你自我救贖路上可以用來慰藉自己的力量。

(3)重拾信念,能否明確心中最在乎的人和事才是救贖的核心問題。

不能再次失去的人(或物)——代表:哈桑的兒子索拉博。

如果你問我,哪一刻阿米爾真正的找到了救贖的路?我會明確的說:在他對索拉博失而復得的那一刻,那一刻阿米爾終於明確了信念,擁有了對抗一切的勇氣。

索拉博擁有一種審判者的力量,阿米爾不能讓自己的雙手再次沾染他的血,他不能經受再次失去,畢竟他已經失去了心中「最愛」的哈桑。

因此,如果想要真的實現自我救贖,你可以去試探,什麼人什麼事是自己不能夠再次失去的,或者體驗一次失而復得的感受,一切或許就變得容易多了。

《追風箏的人》|探尋心中罪惡的源頭。

對於阿米爾來說,改變人生軌跡的轉折點在於1975年的那個冬天,原因在於他的懦弱。然而,懦弱卻只是改變餘生走向的一個起點,卻不是根本。

阿米爾之所以背負了26年的罪惡感,根本原因在於心中缺失的「父愛」。

即使他知道自己餘生將成為「罪人」,他拿到風箏的第一個想法依然是向父親炫耀,期待得到父親的誇讚。可見,阿米爾的父親才是在他心中種下罪惡的根源。

一、父親的罪惡來源於兩點:

1、父親對阿米爾隱瞞了38年的謊言;

謊言,就是一個無限的惡性循環,待它識破的那一天才是它需要要付出的代價真正的開始。

父親背叛了自己的朋友阿里、就像自己背叛了哈桑一樣,我們都背叛了願意為自己付出生命的人!

阿米爾在26年後,重返阿富汗,在拉辛汗的口中得知這個隱瞞了自己38年的謊言,瞬間他才讀懂了父親、父親與自己、父親與哈桑、自己與哈桑出現的一切事件,終於明白這不過是一種因果循環。

2、過於自私的教養方式;

父親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期待阿米爾成為能為勇敢的人,為自己挺身而出的人,卻不願意為之付出實際行動。阿米爾所謂的懦弱,正是來源於父親關愛的缺失與過高的期待,童年的阿米爾在父親眼裡得到的只有不斷的無視與打擊。

《追風箏的人》帶給現代父母的教育啟示:

1、請重視孩子的每一次抉擇,抉擇具有「蝴蝶效應」,會對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

蝴蝶效應指一件表面上看來毫無關係、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

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2、選擇決定的是方向,而非命運。

請父母做好孩子的情感支撐,在孩子需要糾正前期偏差時,予以支持與鼓勵,充當指引者和陪伴者的角色。

3、性格是可以後天努力改變的,品質是可以重新塑造的!

如果說少年阿米爾因為懦弱的性格才迷失了自我,那麼38歲的阿米爾則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心理建設,性格重造獲得了必備的品質——勇氣、擔當、責任感後才實現了自我的救贖。

4、想要實現自我救贖就需要付出與錯誤對等的代價,甚至是你的全部;

在拉辛汗告訴阿米爾這次來希望他能救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時,阿米爾是拒絕的,他說:為什麼不能花錢去僱一個人完成這件事?這個時候他還沒有意識到自身的責任,即使身負罪惡也沒有給他勇氣去踏入險境,救出自己最愧對的那個人哈桑的兒子。

我在美國有妻子、有房子、有事業、有家庭。那是個危險的地方,你知道的,你要我冒著失去一切的危險,就是為了……

的確,正如阿米爾所擔心的,一個人想要實現自我救贖,終止上一次錯誤同樣需要付出代價,甚至是一切。

你將面臨的是又一次抉擇,決定你是否選擇在此時刻成為一個正確的人!

阿米爾最終選擇了去喀布爾,我相信這與父親的期待與父親的謊言並無真正的本質關係,而是阿米爾內心的蛻變,他想在38歲的時候真正的想為自己挺身而出,為那個深愛他的哈桑,總是喊著為他千千萬萬遍的朋友、弟弟挺身而出!

哈桑跟我喝過同樣的乳汁。我們在同一個院子裡的同一片草坪上邁出第一步。還有,在同一屋頂下,我們說出第一個字,我說的是「爸爸」,哈桑說的是「阿米爾。」

帶給父母的啟示:

作為孩子成長時的引導者與監護人,在他們三觀尚不成熟穩定,性格還不健全,行為與內心還有待我們扶持的階段,父母如果沒有盡到監護的職責,那每個錯誤決定產生的代價都需要孩子自己來償還,它的代價是沉重的,那可能是自由,甚至是生命!

2019年一部備受好評的電影《少年的你》,再次將校園暴力問題呈現在觀眾的眼前,無論是向他人施暴的少女魏萊還是受害人陳念、亦或者是保護陳念的失足少年小北,在電影中均為自己年少的行為,付出了與年齡不對等卻與那一個的決定對等的沉重代價。

貓咪媽媽說:我們的人生走向就是由不同時間段的選擇決定的,有的決定會影響一時,有的選擇會改變一生!面對重大的人生轉折點,你是否能做出讓自己餘生都不後悔的決定!

相關焦點

  •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2020-12-18 1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追風箏的人》:人生的「救贖」,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輪迴」
    《追風箏的人》就是這樣一本書,書中的溫情與殘酷、美麗與苦難,讓在閱讀過程中多次停下來反覆冷靜,也多次流下鱷魚的眼淚。這本書以寫實的筆法,向我們展示了真實的阿富汗生活,以及跨度長達半個世紀的心靈成長史,勾勒出了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起來令人盪氣迴腸。
  • 一本關於人性的書,《追風箏的人》揭示了謊言和真相,初心何在?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在朋友的書架上,我看著封面,對朋友說了一句:「童心未泯啊」,朋友看了看我手中的書,又看了看我笑了笑說:「你有沒有讀過一本既是小說亦是歷史的書」。我來了興致,翻開了《追風箏的人》這本書。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讀《追風箏的人》
    - 01 追逐之殤 -正如其名,小說叫《追風箏的人》,小說裡幾乎每個人都在追一隻風箏,但他們追「風箏」都有不同原因,而且各自的命運也截然不同。對於阿米爾來說,風箏先後代表了忠誠、勇敢、自由、感恩和升華,也同時隱喻了背叛、懦弱、禁錮、欺騙和墮落,是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最後他轉身追趕風箏,只有追上了風箏,他才擁有了健全的心靈,成為自己所期許的那個人。
  • 當《追風箏的人》遇見《偷影子的人》,瞬間治癒了我!
    《追風箏的人》和《偷影子的人》是兩部治癒系的長篇小說,《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作品,是一個關於成長與救贖的故事,小說裡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感動了多少人。追風箏的人時間很貪婪——有時候,它會獨自吞噬所有的細節。
  • 書評|《追風箏的人》——何旭雁
    ——《追風箏的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它也許是一種信念,也許是一個夢想,也許是拉著風箏的那個人,追上風箏的過程,也許就是兩個人扯不斷的羈絆,但不管怎樣,始終不能阻礙它被追上……《追風箏的人》是一本文學小說,是從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 世界名著《追風箏的人》濃縮成4句話,總有一句讓你感同身受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兼成名作,首版於2003年。作品以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的友情為主線,用溫暖細膩的筆觸為我們講述了一個跨越26年之久的自我救贖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父母像阿米爾的父親一樣,忽略掉孩子的個性和興趣愛好,一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們身上,這是非常糟蹋的教育。葉聖陶曾經說過:「教育不是工業,而是農業。」孩子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經過一套固定的工序,就大功告成。
  • 你願意當放風箏的人還是追風箏的人?Ⅰ《追風箏的人》
    關注【青讀青說】,共同成長《追風箏的人》用最細膩的文字還原了阿富汗喀布爾,述說了一段人生救贖的故事。故事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僕人的兒子哈桑之間的故事。哈桑是阿米爾最好的玩伴,他們是風箏比賽的常勝冠軍,阿米爾放風箏,哈桑追風箏。而一次比賽,哈桑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施以暴行與侮辱時,阿米爾蹲在角落親眼目睹,卻因為畏懼,並未施以援手。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
    人性的戰爭,父輩對子輩的影響,戰爭生活的動亂,親情和友情交織在一起,謊言與救贖交錯而成的故事情節,這是一本值得讓人深思的書。追風箏的人,暗喻追求和平、自由、誠實、勇敢這些可貴的品質,哈桑為阿米爾的奉獻精神:為你,千千萬萬遍遍。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也都有自己的追求。
  • 結合《50個教育法》,淺析《追風箏的人》一書中失敗的家庭教育
    在《追風箏的人》一書中,主人公阿米爾的爸爸,對阿米爾給予厚望。但他並不把這種期望背後的責任,全部託付給學校,而是想要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去交給阿米爾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勇敢和獨立。很多人談到自己的父母親人,都會說他們的某一個觀點或習慣對自己產生了如何深遠的影響。而阿米爾的爸爸,正是希望自己能夠教給孩子勇敢和獨立,因為這樣阿米爾在自己的人生中,才會更有勇氣去面對生活,才有可能活得更好。
  • 追風箏的人/那隻人生的「風箏」你還在追逐嗎?
    「為你,千千萬萬遍,遍體鱗傷還是會義無反顧,也許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只做值得的事情!」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這部由卡勒德。胡賽尼寫的名著讓我的心靈受到激蕩,它竟是這麼的讓人不忍卒讀,有對國家與民族的思考,對善與惡的思考,對人性的思考。它更像一個警鐘,有振聾發聵之效。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讓我們一起追尋那人格的風箏。12歲的阿米爾是一位阿富汗的富家少爺。
  • 讀了《追風箏的人》,讓我明白如何更好的做一名985高校老師
    文少白是一個愛好讀書的人,特別喜歡讀《追風箏的人》相信很多人沒有看完《追風箏的人》便知道它的經典語錄「為你,千千萬萬遍。」01 這是一本有力量的書,值得讀千千萬萬遍確實,在書中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裡為之一顫,「For you,a thousand times
  • 《朗讀手冊》——關於親子共讀,你所不知道的秘密
    給孩子拿本繪本、故事書來讀一讀,等到孩子上了小學,能夠自主閱讀了,就讓孩子自己進行閱讀。我們認為讀書給孩子帶來的是什麼呢?只是聽說讀寫能力的提升嗎?《朗讀手冊》這本書,就將為我們答疑解惑,找到你所需要的答案。在這本書裡,作者將告訴你為孩子朗讀、親子共讀,在性價比最高的養育牛娃的方法。
  • 父母必讀的早教書單(下):你不能不知道的親子閱讀指導書
    如果實在不想讀這麼「大部頭」的書,彭懿還有一本閱讀指導書——《圖畫書應該這樣讀》(豆瓣評分8.8),可以看作是《閱讀與經典》的精縮版。本書內容通俗易懂,結構清晰,分七步講清如何閱讀圖畫書,又有很多舉例,解讀得很細緻,還有參考書單,可謂乾貨滿滿。
  • 聰明的父母要給孩子讀世界名人的故事!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套名人傳記《給我的孩子講世界名人》,適合父母講給3-6歲的寶寶。這套書共8冊,分別是《愛迪生》《愛因斯坦》《牛頓》《居裡夫人》《萊特兄弟》《伽利略》《哥倫布》《諾貝爾》。還配有一本內容非常豐富的《父母指導手冊》。
  • 每個家庭配一本「萬寶全書」,《浦東新區學校家長指導手冊》為家庭教育釋疑解惑
    小趙同學的家長之所以會發出這樣的感慨,是因為讀了《浦東新區學校家長指導手冊(第二版)》。近日,浦東新區教育局聯合專業教育研究機構編寫了這本指導手冊,作為新學年的禮物送給全區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全體家長。又如,完成了小升初,進入初中預備年級後,家長又往往會擔心孩子存在「效率、偏科、激勵、合理期待、身體素質、自我要求、效能感、堅持、同伴、手機」等十個困惑。到了高三,「專注、效率、堅韌、親密、逆襲、衝刺、減壓、面試、志願、儀式感」等問題又會令家長頗感抓狂。「家庭教育指導手冊根據年級特點,搜集了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在家庭中讓父母困惑的常見問題,並給予相應的方法指導,是一本非常便捷實用的手冊。
  • 讀書筆記 |《追風箏的人》:也許,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風箏
    記得小時候秋高氣爽或春風明媚的日子,爸爸會帶我們去放風箏,我通常是那個特別沒有耐心的人,有時也是因為爭搶不過弟弟,總而言之,最終我都會淪為拍手叫好的看客,或者在風箏已經在天空翱翔的時候接過線軸,假裝自己有放過。在那時,風箏是好看的玩具、好玩兒的遊戲。
  • 其實每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最讓你印象深刻是那句話?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本關於純潔友情的故事《追風箏的人》,這本書講得非常深情,友情勝過一切,正如哈桑對阿米爾少爺那般深情厚誼一直耿耿於懷。總的來說可以用八個字形容:情比金堅,情深義重。曾經那個願為我千千萬萬次撿風箏的人已經逝去,人生中錯過了就不會再得到,也許我們會懺悔,會救贖,但這些似乎都已經晚了。每當放飛風箏的那一刻,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我們是否真的珍惜過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卡勒德·胡賽尼 《追風箏的人》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更傷人。
  • 讀書推薦:《追風箏的人》濃濃的情感淺淺的文字無盡的眼淚
    讀書推薦:《追風箏的人》濃濃的情感淺淺的文字無盡的眼淚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一本由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創作的救贖小說《追風箏的人》,這是一本記史類小說,描寫了一段阿富汗戰爭前其樂融融的景象,也描寫了戰爭隊阿富汗的毀壞
  • 品讀《追風箏的人》:走出一步,方能救贖,是有何含義?
    品讀《追風箏的人》走出一步,方能救贖,是有何含義?原創|軒墨社每個人的心中總有懦弱的一面,能面對自己,就是最大的勇敢。每個人得本性都是不同的,有的純真善良,有的虛偽狡詐,但無論什麼樣的人,能夠坦然面對自己所經歷的一切,也去,他就是勇敢的。品讀《追風箏的人》走出一步,方能救贖,是有何含義?很早就聽說了這本叫做《追風箏的人》的小說,幾乎所有看過它的人都會說出兩個字:感動。知道這本書講的是兩個男孩之間的故事,但是我不知道,男孩之間的友情究竟會有多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