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晚,「奶酪股」妙可藍多(600882.SH)公布了三季報,前三季實現收入18.8億元,同比增長61.9%,相比於上半年的收入增速進一步提升。在業內看來,目前乾酪及再制乾酪等新國標修訂已在路上,落地後還有望對國內乾酪消費形成推動。
公告顯示,妙可藍多第三季度的營收和淨利潤繼續維持了上半年的增長趨勢,單季收入7.9億元,其中奶酪業務收入為5.5億元,核心大單品兒童奶酪棒收入為3.9億元。2020年上半年,妙可藍多實現收入10.8億元,同比增長51.7%,淨利潤3222萬元,同比增長727.8%。
華西證券的研報顯示,妙可藍多奶酪棒放量,與其渠道快速擴張有關,其網點數從2017年的1.3萬家增長至2020年上半年的18.8萬家。
奶酪棒的渠道與低溫酸奶產品接近,考慮到目前國內低溫酸奶終端網點數約有60-70萬家,國內奶酪棒市場依然還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財經記者從參與再制乾酪新國標修訂工作的乳企獲悉,再制乾酪標準已於近期結束了第二次徵求意見,進入專家評審階段,也意味著新標準進入倒計時,而新國標或給國內乾酪消費帶來新的影響。
此前行業使用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再制乾酪》是2010年制定,其中對再制乾酪的定義相對寬泛,使用15%到50%的都被稱為再制乾酪。但在新的國標徵求意見稿中,再制乾酪的原料乾酪使用比例調整到50%及以上,而將添加15%到50%原料乾酪的產品定義為乾酪或奶酪製品。
由於國人的飲食習慣中很少直接食用乾酪,再制乾酪產品和餐飲奶酪產品也是目前市場上主要的乾酪消費方式,特別是近兩年來,國內再制乾酪產品的數量和消費量雙增,特別是以百吉福和妙可藍多為代表的兒童奶酪產品,銷售增長迅速。
不過從成分表上可以看到,大部分再制乾酪產品雖然明確註明了具體成分,但多數並沒有對原料乾酪的添加量進行標註,部分產品標註的是乾物質,但這並不等同於原料乾酪,甚至部分產品標註的主要成分是水。
「以兒童奶酪為例,一般奶酪的添加量在20%到30%左右。」有乳企負責人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之所以選擇這一比例,並非企業偷換概念,而是根據市場測試之後得出的結果,20%到30%的乾酪,再加入奶粉、糖、卡拉膠等其他成分,口感上更容易被市場接受。
雖然標準制定機構婉拒了第一財經記者關於再制乾酪國標修訂的提問,但在採訪中,大多數受訪企業對新國標的修訂表示認同。
荷蘭皇家菲仕蘭中國高級副總裁楊國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正在制定中的新國標,對乾酪產品分層進一步細化,其目的更多還是在於規範行業,畢竟目前市面上的產品中,標準並不統一。
不過受訪企業認為,未來新國標落地後的影響尚不好判定,是否會推出新標準的再制乾酪產品還要根據市場情況而定,畢竟口感能否被市場接受也要充分測試。
如果按照新國標要求,再制乾酪產品的成本會明顯上升,目前國內乾酪的平均到岸價約在3500美元到4000美元/噸,如果將產品使用的原料乾酪量從20%到30%提升至50%,產品的成本幾乎翻倍。
但業內認為新國標對乾酪行業未來發展仍是好事。
數據顯示,國內人均奶製品消費折合生鮮乳已經達到35.8公斤/年,但相比於歐美市場仍有較大差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主要差距就在於乳製品消費結構的差異。國內乳製品消費多以液態奶為主,而國內奶酪消費人均只有0.1公斤/年,2019年美國和歐盟的奶酪人均消費分別為17.48公斤和18.29公斤,約合生鮮乳167公斤和166公斤。
在液奶方面,國內市場已經瀕臨飽和,並屬於高度競爭市場,2019年國內乳製品產量為2537.7萬噸,同比增長5.8%,凱度消費者指數調研報告顯示,2019年國內乾酪市場增速為25.7%,因此也被認為是乳企的下一個高增長品類。雖然這一業務收入比例還都較小,但目前國內包括伊利股份、蒙牛乳業、光明乳業、三元股份以及國際乳業巨頭恆天然和菲仕蘭等主要乳企都已經在加快發展奶酪業務。
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預計新國標落地後,將對國內乾酪消費產生推動作用,就像當年的乳飲料和純牛奶一樣,隨著標準的規範明確,會促進國內乾酪消費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