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熱議破「SCI至上」:科技評價從「數論文」轉為看實績

2021-01-07 新華網客戶端

「是時候調整了!」談及近期出臺的一系列破除論文「SCI至上」的文件「組合拳」,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院長李子穎幾乎脫口而出。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的呼聲十分強烈。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門今年初印發了《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文件,瞄準破除論文「SCI至上」、破除「唯論文」評價導向等社會熱點,引發廣泛關注。

如何看待評價導向改革?破除論文「SCI至上」與新規如何有效銜接?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人士。

將措施進一步制度化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優秀論文發表在國外SCI期刊上,我個人認為,文件的出臺也是為了真正將『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的號召落到實處,儘可能把優秀的科研成果發表在國內中英文期刊上。」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魏均民這樣解讀。

SCI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如同圖書館內的圖書分類卡片。但在目前科技評價活動中,SCI論文被「異化」為唯一的評判標準來評價作者,有些甚至簡單化、一刀切地將論文數量與考核、績效、排名、資源分配直接掛鈎。

「這種做法肯定不合適。」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蔡衛平打了個形象的比方,「你是一家很厲害公司的員工,不代表你最牛;人家來自小公司,水平不一定比你低,是同一個意思。」

魏均民的電腦裡保存著不同部門不同時期下發的相關文件。文件內容他已研讀多遍,與自身工作直接相關的內容被標紅、加粗。

他告訴記者,早在2015年,中國科協、教育部等部門聯合下發《關於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作用的若干意見》,提出為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的作用,應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改變各類學術評價中片面規定期刊等級和論文數量等簡單化、絕對化的做法。

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進一步提出科學設立人才評價指標,要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注重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把學科領域活躍度和影響力、重要學術組織或期刊任職、研發成果原創性、成果轉化效益、科技服務滿意度等作為重要評價指標。

「最近下發的文件,是對之前文件的進一步深化、落實。」魏均民以文件提出的論文代表作制度舉例說,「這並不是首次提出該制度,而是將之前的文件落實中已取得積極成效的措施,進一步制度化。」

不能唯SCI,也不是不要SCI

我國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但論文數量多不等於成果質量高、創新能力強。

採訪中,多名採訪對象都在強調,要正確理解文件出臺的內涵: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而是要更加科學合理地使用SCI指標。

文件提到,對於基礎研究,論文是成果產出的主要表達形式,堅決摒棄「以刊評文」,評價重點是論文的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對於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評價重點是對解決生產實踐中關鍵技術問題的實際貢獻,以及帶來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實現產業化應用的實際效果,不以論文作為單一評價依據;對於服務國防的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一般不把論文作為評價指標。

「這是把科技評價的重點從數數量轉到評質量上來。」李子穎理解,這是將科研人員的注意力從發論文、看數量轉到出實績、看質量上來。

文件同時提到,要打造中國高質量科技期刊,完善學術期刊預警機制,強化監督檢查等。在蔡衛平看來,這點很重要。「我國大部分基層醫務人員或者基層工作人員,不一定會去看英文文章。為了完成某些指標將文章發在國外期刊,其實價值會大打折扣。」

魏均民也認為,此舉對我國科技期刊發展也很有益。他舉例說,疫情期間,由科技部、國家衛健委、中國科協、中華醫學會聯合共建,依託中華醫學期刊網搭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學術交流平臺」在短短3個多月內就發表了900多篇新冠肺炎論文,得到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醫學會、愛思唯爾等高度關注,並將平臺論文和連結加入他們的資源庫,不僅為世界抗疫提供了中國經驗,也大大提升了中國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要破更要立

不少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既要針對科技活動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敢於「破」、破得堅決,更要善於「立」、立好新規。 

李子穎告訴記者,自己所在的單位,早些年已探索分類評價:把做基礎的和做應用的成果分類考核,從事工程應用研究的,只要解決了實際問題、業績好,沒有論文,同樣可以評高級技術職稱。

在備受關注的醫學領域,改變也在發生。

魏均民介紹,經過兩年籌備,中國科協委託中華醫學會雜誌社承建的「中國臨床案例成果資料庫」平臺已經投入運行。「平臺建起來不久,認知度還沒那麼高,但影響力在逐漸擴大,目前已經積累了一萬多個病例。」魏均民評價,目前看來,平臺對評價基層醫生還是很有助益。比如一個縣級醫院的醫生,在治療一個不常見病例時成效明顯,只要把病例完整過程記錄下來,並且通過同行專家評議,這些有借鑑和參考價值的病例報告,就能作為基層醫生評價的指標。

但還有一些難啃的「骨頭」。

魏均民舉例說,平臺沒有權利要求作者所在單位將平臺列入評價指標,平臺只是為多元化評價提供基礎的參考指標。

蔡衛平告訴記者,目前不少醫院在評分系統裡增加了臨床內容,但權重還很低。「目前社會對醫院的考量指標還側重SCI等,為提升醫院的知名度、名譽度,醫院管理者被迫在考評體系中,更多考慮能提升醫院知名度的指標。」在他看來,亟須建立一個中國人自己的個性化、創新性的分類評價體系,滿足不同期刊、不同主體的不同需求,針對不同學科的教學、科研和技術人員的特點,實行期刊論文與其他多種科研成果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法,但目前這樣的評價體系還在探索建立。

李子穎則特別強調,應完善學術同行評價,真正發揮同行專家作用。(記者 陳 瑜)

評論

棄「SCI至上」,促科研評價體系完善

正如兩會上很多代表委員所說,「SCI至上」的教育科研評價體系,是時候調整了。

一系列文件的出臺,已表明了國家相關部門對改革評價體系的決心。摒棄「SCI至上」,也直指「五唯」頑疾的要害:帽子、職稱、學歷、獎項這些指標,歸根結底,看的還是論文。

讓SCI回歸文獻索引系統,讓學術成果回歸多元多樣,讓科研回歸初心。此時放棄的,是「SCI至上」;要建設的,是更加符合科研規律的評價體系。

棄「SCI至上」,棄的是管理上的懶惰。將SCI相關指標直接用於科研評價,本身就有很大局限性。只是,因為路徑依賴,行政管理者需要一套定量的評價體系。於是,SCI一邊被批評,一邊又被視為指揮棒。放棄「SCI至上」,就需要更為精細的分類考核和分類評價。管理者要費更多心,下更多功夫,根據學科特點量身打造合適的「尺子」。

棄「SCI至上」,棄的是學術上的浮躁。為追求SCI,學者難免要做些短平快的研究。哪裡熱門去哪裡,哪裡能發論文去哪裡。其實,科研的目的不盡相同,科研成果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有的研究,是滿足人類的好奇心;有的研究,是要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支撐。有的研究,耗時漫長;有的研究,成果不能以論文體現……所有科研活動的產出,都應根據其自身質量得到評估,而不是單純看論文發在了哪本期刊、其影響因子有多高。

棄「SCI至上」,棄的是排名上的功利。各種以SCI為核心指標編制的排行榜搞得熱熱鬧鬧,也讓學校和科研機構慌慌張張。科研人員和管理者都要有「不畏浮雲遮望眼」的定力,但圍繞SCI展開的各種排名,以及排名背後關聯著的資源分配,也攪得人失去這份淡然。評比催著人去琢磨一時排名的起落,卻難以靜下心來研究長期質量的提升。治學要沉得住氣,追求指標好看,是一種本末倒置。

當然,不唯SCI,並不是不要SCI。論文依然是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我們依然鼓勵發表高質量論文。「破」而後「立」,在摒棄「SCI至上」後,我們呼喚新的、多元化的、可操作的評價體系儘快落地。要允許百花齊放,要拿出多把尺子,更要營造風清氣正的同行評議環境。(張蓋倫)

相關焦點

  • 「聚焦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破「SCI至上」:科技評價從「數論文」轉...
    談及近期出臺的一系列破除論文「SCI至上」的文件「組合拳」,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院長李子穎幾乎脫口而出。近年來,社會各界對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的呼聲十分強烈。「這是把科技評價的重點從數數量轉到評質量上來。」李子穎理解,這是將科研人員的注意力從發論文、看數量轉到出實績、看質量上來。文件同時提到,要打造中國高質量科技期刊,完善學術期刊預警機制,強化監督檢查等。在蔡衛平看來,這點很重要。「我國大部分基層醫務人員或者基層工作人員,不一定會去看英文文章。為了完成某些指標將文章發在國外期刊,其實價值會大打折扣。」
  • 破「SCI至上」後,科研評價體系如何立
    在山東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易凡看來,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以及破「五唯」、破除「SCI至上」等,核心就是要提升科技創新的原創能力,提升科技發展的質量和貢獻。
  • 破「SCI至上」只是開始,立「同行評價」還需艱難探索?
    但是,事業是幹出來的,同樣道理,好的評價機制也是探索出來的,而探索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不是破了「SCI論文至上」就可以立即建立一個新標準的。「SCI論文至上」早就擴展到學術評價、科研評價、績效評價、人才評價、職稱評審等許多方面。不說這幾個方面互相交織在一起,錯綜複雜,即使這些評價自身也不是孤立的,也涉及到方方面面,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系統。
  • 關於破除論文「SCI至上」,南大校長怎麼看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在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方面,提出了十條具體意見。  如何探索更加適應新時代需求的科學的評價體系?一起看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的解讀文章《探索更加適應新時代需求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 論文「SCI至上」是個笑話!破除論文「SCI至上」隱含大智慧!
    破除論文「SCI至上」,破除的就是這種娛樂界的評價方式,一種隨意劃等號的簡單思維和不假思索的懶漢作風。SCI論文是被列為搜索之中的論文,不等於高水平論文;SCI論文的引用數反映的是論文受關注情況,不等於實質貢獻;高被引論文反映的是學術研究熱點,不等於論文的創新水平;SCI論文主要是基礎研究成果的表達形式,不等於適用所有學科研究成果的表達形式。
  • 「SCI論文至上」風可休矣!
    「SCI論文至上」風,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科技評價、職稱評聘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  為何「SCI論文至上」必須破除?已有哪些嘗試?誰將可能因此獲益?新評價體系能保證客觀公正嗎?新華社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SCI論文至上」貽害甚大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
  • ——教育科研領域破除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透視
    ——教育科研領域破除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透視新華社記者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領域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科技評價、職稱評聘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
  • 兩部委發文打破論文「SCI至上」 新評價標準亟待建立
    文件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領域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科技評價、職稱評聘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依據意見,要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
  • 為何要破?誰能受益?新體系公正嗎?「SCI論文至上」風透視
    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 題:為何要破?誰能受益?新體系公正嗎?——教育科研領域破除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透視新華社記者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領域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科技評價、職稱評聘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
  • CSSCI「始作俑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
    「不管用什麼器皿,還得看裡面盛的是水還是酒」CSSCI「始作俑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作為CSSCI的最初設計者,蘇新寧怎麼看CSSCI被學術界當作評價指標,怎麼看浮躁、功利化的不良風氣,怎麼看破除「SCI至上」等新規對CSSCI
  • 教育部科技部發文:不把SCI論文作為評價標籤
    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該文件要破除論文「SCI至上」,也要以此為突破口,拿出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實招硬招,破除「唯論文」,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
  • 論文「SCI至上」怎麼破?以後各類評審中論文還有用嗎?教育部回應
    在科技創新上出現了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著眼於現有的人才評價制度,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的抱怨之聲不絕於耳。此次文件是否提出了更好的評價方案,破除論文「SCI至上」是否意味著將來在各類評審中不再看論文了?是不是存在「一刀切」的傾向?針對大眾熱切關注的問題,教育部科技司有關負責人作出回應。
  • 如何破除論文「SCI至上」?專家談科技期刊評價的中國視角
    作者 |吳登生 李建平編者按破除論文「SCI至上」、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需要對科技期刊進行公正、科學的評價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發表的重要載體,對科技期刊進行評價,提供公正、科學的評價依據,有助於科研人員、科研機構客觀地了解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情況,輔助其在論文投稿、學術評價等科研過程中做出合理的決策,是科技評價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圍繞期刊評價問題,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從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兩個維度展開。
  • CSSCI「始作俑者」蘇新寧:怎麼看「破除SCI至上」
    「不管用什麼器皿,還得看裡面盛的是水還是酒」  CSSCI「始作俑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  作為CSSCI的最初設計者,蘇新寧怎麼看CSSCI被學術界當作評價指標,怎麼看浮躁、功利化的不良風氣,怎麼看破除「SCI至上」等新規對CSSCI的影響?
  • 兩部委發文破除論文「SCI至上」 專家:需警惕關係、人情影響學術評價
    「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服務於實踐,而不是服務於發表論文,因此科技評價也應該轉變導向,更多應該考慮實踐檢驗和實際效果。正如在抗『疫』中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這也正是對科研成果的最好評價和檢驗。」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主任顧建明這樣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 政協委員施一公:科技評價不能唯論文數量是瞻
    施一公委員:科技評價不能唯論文數量是瞻  兩會聲音  在這幾天的政協科協組討論中,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委員一直保持低調。別人說話,他默默記錄,很少主動發言。  6日下午,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施一公開口了。  「我們來看第8頁,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兩倍,技術交易額翻了一番。」
  • 破除論文「SCI至上」:不是否定SCI 更不反對發表論文
    此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先後出臺了《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開展了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此次意見出臺,意在以破除論文「SCI至上」為突破口,小切口、大轉向,拿出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實招硬招,破除「唯論文」,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
  • 打倒「SCI論文至上」,那以後大學老師靠什麼比本事?
    高校裡「SCI論文至上」風氣有多大危害,為什麼要被破除打倒高校?打倒高校「SCI論文至上」以後,大學老師的水平高低靠什麼來評價?新的評價方法和體系能保證客觀公正嗎?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SCI論文至上」貽害甚大、廣遭詬病所謂的SCI,是由外國機構創辦的、在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
  • CSSCI最初設計者怎麼看破「唯論文」 學術評價該往何處去
    CSSCI「始作俑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  「不管用什麼器皿,還得看裡面盛的是水還是酒」  CSSCI「始作俑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  作為CSSCI的最初設計者,蘇新寧怎麼看CSSCI被學術界當作評價指標,怎麼看浮躁
  • 打倒「SCI論文至上」後,大學老師水平高低靠什麼來評?
    打倒高校「SCI論文至上」以後,大學老師的水平高低靠什麼來評價?新的評價方法和體系能保證客觀公正嗎?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SCI論文至上」貽害甚大、廣遭詬病所謂的SCI,是由外國機構創辦的、在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而SCI論文就是發表在SCI收錄期刊上的論文,相關指標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排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