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調整了!」談及近期出臺的一系列破除論文「SCI至上」的文件「組合拳」,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院長李子穎幾乎脫口而出。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的呼聲十分強烈。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門今年初印發了《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文件,瞄準破除論文「SCI至上」、破除「唯論文」評價導向等社會熱點,引發廣泛關注。
如何看待評價導向改革?破除論文「SCI至上」與新規如何有效銜接?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人士。
將措施進一步制度化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優秀論文發表在國外SCI期刊上,我個人認為,文件的出臺也是為了真正將『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的號召落到實處,儘可能把優秀的科研成果發表在國內中英文期刊上。」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魏均民這樣解讀。
SCI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如同圖書館內的圖書分類卡片。但在目前科技評價活動中,SCI論文被「異化」為唯一的評判標準來評價作者,有些甚至簡單化、一刀切地將論文數量與考核、績效、排名、資源分配直接掛鈎。
「這種做法肯定不合適。」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蔡衛平打了個形象的比方,「你是一家很厲害公司的員工,不代表你最牛;人家來自小公司,水平不一定比你低,是同一個意思。」
魏均民的電腦裡保存著不同部門不同時期下發的相關文件。文件內容他已研讀多遍,與自身工作直接相關的內容被標紅、加粗。
他告訴記者,早在2015年,中國科協、教育部等部門聯合下發《關於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作用的若干意見》,提出為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的作用,應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改變各類學術評價中片面規定期刊等級和論文數量等簡單化、絕對化的做法。
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進一步提出科學設立人才評價指標,要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注重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把學科領域活躍度和影響力、重要學術組織或期刊任職、研發成果原創性、成果轉化效益、科技服務滿意度等作為重要評價指標。
「最近下發的文件,是對之前文件的進一步深化、落實。」魏均民以文件提出的論文代表作制度舉例說,「這並不是首次提出該制度,而是將之前的文件落實中已取得積極成效的措施,進一步制度化。」
不能唯SCI,也不是不要SCI
我國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但論文數量多不等於成果質量高、創新能力強。
採訪中,多名採訪對象都在強調,要正確理解文件出臺的內涵: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而是要更加科學合理地使用SCI指標。
文件提到,對於基礎研究,論文是成果產出的主要表達形式,堅決摒棄「以刊評文」,評價重點是論文的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對於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評價重點是對解決生產實踐中關鍵技術問題的實際貢獻,以及帶來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實現產業化應用的實際效果,不以論文作為單一評價依據;對於服務國防的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一般不把論文作為評價指標。
「這是把科技評價的重點從數數量轉到評質量上來。」李子穎理解,這是將科研人員的注意力從發論文、看數量轉到出實績、看質量上來。
文件同時提到,要打造中國高質量科技期刊,完善學術期刊預警機制,強化監督檢查等。在蔡衛平看來,這點很重要。「我國大部分基層醫務人員或者基層工作人員,不一定會去看英文文章。為了完成某些指標將文章發在國外期刊,其實價值會大打折扣。」
魏均民也認為,此舉對我國科技期刊發展也很有益。他舉例說,疫情期間,由科技部、國家衛健委、中國科協、中華醫學會聯合共建,依託中華醫學期刊網搭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學術交流平臺」在短短3個多月內就發表了900多篇新冠肺炎論文,得到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醫學會、愛思唯爾等高度關注,並將平臺論文和連結加入他們的資源庫,不僅為世界抗疫提供了中國經驗,也大大提升了中國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要破更要立
不少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既要針對科技活動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敢於「破」、破得堅決,更要善於「立」、立好新規。
李子穎告訴記者,自己所在的單位,早些年已探索分類評價:把做基礎的和做應用的成果分類考核,從事工程應用研究的,只要解決了實際問題、業績好,沒有論文,同樣可以評高級技術職稱。
在備受關注的醫學領域,改變也在發生。
魏均民介紹,經過兩年籌備,中國科協委託中華醫學會雜誌社承建的「中國臨床案例成果資料庫」平臺已經投入運行。「平臺建起來不久,認知度還沒那麼高,但影響力在逐漸擴大,目前已經積累了一萬多個病例。」魏均民評價,目前看來,平臺對評價基層醫生還是很有助益。比如一個縣級醫院的醫生,在治療一個不常見病例時成效明顯,只要把病例完整過程記錄下來,並且通過同行專家評議,這些有借鑑和參考價值的病例報告,就能作為基層醫生評價的指標。
但還有一些難啃的「骨頭」。
魏均民舉例說,平臺沒有權利要求作者所在單位將平臺列入評價指標,平臺只是為多元化評價提供基礎的參考指標。
蔡衛平告訴記者,目前不少醫院在評分系統裡增加了臨床內容,但權重還很低。「目前社會對醫院的考量指標還側重SCI等,為提升醫院的知名度、名譽度,醫院管理者被迫在考評體系中,更多考慮能提升醫院知名度的指標。」在他看來,亟須建立一個中國人自己的個性化、創新性的分類評價體系,滿足不同期刊、不同主體的不同需求,針對不同學科的教學、科研和技術人員的特點,實行期刊論文與其他多種科研成果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法,但目前這樣的評價體系還在探索建立。
李子穎則特別強調,應完善學術同行評價,真正發揮同行專家作用。(記者 陳 瑜)
評論
棄「SCI至上」,促科研評價體系完善
正如兩會上很多代表委員所說,「SCI至上」的教育科研評價體系,是時候調整了。
一系列文件的出臺,已表明了國家相關部門對改革評價體系的決心。摒棄「SCI至上」,也直指「五唯」頑疾的要害:帽子、職稱、學歷、獎項這些指標,歸根結底,看的還是論文。
讓SCI回歸文獻索引系統,讓學術成果回歸多元多樣,讓科研回歸初心。此時放棄的,是「SCI至上」;要建設的,是更加符合科研規律的評價體系。
棄「SCI至上」,棄的是管理上的懶惰。將SCI相關指標直接用於科研評價,本身就有很大局限性。只是,因為路徑依賴,行政管理者需要一套定量的評價體系。於是,SCI一邊被批評,一邊又被視為指揮棒。放棄「SCI至上」,就需要更為精細的分類考核和分類評價。管理者要費更多心,下更多功夫,根據學科特點量身打造合適的「尺子」。
棄「SCI至上」,棄的是學術上的浮躁。為追求SCI,學者難免要做些短平快的研究。哪裡熱門去哪裡,哪裡能發論文去哪裡。其實,科研的目的不盡相同,科研成果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有的研究,是滿足人類的好奇心;有的研究,是要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支撐。有的研究,耗時漫長;有的研究,成果不能以論文體現……所有科研活動的產出,都應根據其自身質量得到評估,而不是單純看論文發在了哪本期刊、其影響因子有多高。
棄「SCI至上」,棄的是排名上的功利。各種以SCI為核心指標編制的排行榜搞得熱熱鬧鬧,也讓學校和科研機構慌慌張張。科研人員和管理者都要有「不畏浮雲遮望眼」的定力,但圍繞SCI展開的各種排名,以及排名背後關聯著的資源分配,也攪得人失去這份淡然。評比催著人去琢磨一時排名的起落,卻難以靜下心來研究長期質量的提升。治學要沉得住氣,追求指標好看,是一種本末倒置。
當然,不唯SCI,並不是不要SCI。論文依然是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我們依然鼓勵發表高質量論文。「破」而後「立」,在摒棄「SCI至上」後,我們呼喚新的、多元化的、可操作的評價體系儘快落地。要允許百花齊放,要拿出多把尺子,更要營造風清氣正的同行評議環境。(張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