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校園,哈佛的價值在哪裡

2020-08-28 AQG北美留學移民

《紐約時報》2020年7月13日報導:


7月,空蕩蕩的哈佛園。 TONY LUONG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作為一名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主修數學、即將升入大二的學生,杜梅畢·阿迪格維(Dumebi Adigwe)完全不知道自己要住在哪。本周,哈佛宣布,秋季將僅允許該校近6800名本科生中最多40%待在校內,大部分為新生,此外,所有課程都將在線上教授。

18歲的阿迪格維拿的是全額獎學金,在她口中,自己從小到大成長的家是一個「有害的地方」。最近,她剛剛離開那裡,搬去和一個朋友一起住。她計劃只在那裡住一個暑假,指望哈佛能部分開放。

「現在學校是回不去了,實際上我沒有地方去了,」她說。

對所有大學生來說(尤其是那些來自低收入背景的學生),新冠病毒顛覆了他們多年來在課堂內外的努力。哈佛的校園生活應該要為學生提供與人脈廣的同輩及教授建立關係的可能性,以及一個能夠帶來更多機會的社會環境。如今,這種經歷被壓縮成了通過一個電腦屏幕帶來的可能性。

普林斯頓、斯坦福、約翰·霍普金斯及其他大學也於本周宣布了重開的計劃。其中,大多數課程都將在線上教授。(根據《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周報》[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約有60%的學院和大學計劃允許全部學生重回課堂。)

哈佛將繼續收取全額學費,該校已表示將允許那些無法在家中「取得學業進步」的學生秋季返校。但評定哪些學生符合這個條件的過程很不透明。該校用來評估返校請求的表格要求學生勾選各種選項表明在家裡的困難,包括他們是否擁有一臺微軟或蘋果系統的電腦,面臨食物得不到保障的情況等。

表格上多次重申獲準返校的人數有限,在許多學生看來,這讓他們被迫圍繞著誰的生活更困難這一點與彼此展開競爭。

學生們明白校園生活不會回歸正常,也明白新冠病毒絕不是大學的錯。但在本周的採訪中,阿迪格維及十幾名同學都對哈佛重開計劃的多個方面表達了不滿——尤其是對哈佛將向每個有資格獲得助學金及不住校的學生發放的5000美元「食宿」津貼。

在許多州,一個學期5000美元比一個人拿最低工資全職工作同等時間的錢要少。此外,該津貼與哈佛學生付的食宿費並不相符合。(據哈佛網站顯示 ,上個學年,食宿費用為17682美元,每學期約為9000美元。)

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發言人瑞秋·達內(Rachael Dane)表示,校方了解且接受學生的不滿。

「我們致力於與學生一起努力,並且是在學生通過助學金辦公室參與的情況下這麼做的。」

19歲的阿比·洛克哈特-凱爾皮託(Abby Lockhart-Calpito)即將升讀大二,在她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她的家人都在努力應對無家可歸的問題。她說,她很擔心5000美元不足以支撐一整個學期的食宿需求,尤其是在失去了她住在宿舍時的在校工作的情況下,疫情期間很難找到工作。

「我知道多數哈佛學生有可稱為家的地方和舒適的學習場所,但對我和其他許多人來說卻不是這樣的,」洛克哈特-凱爾皮託在一封電郵中寫道。

20歲的漢娜·基洛斯(Hana Kiros)即將升入大三,她說5000美元的金額顯得很隨意——這與學生及其家庭的實際生活成本並無關係。「這筆錢對於全靠經濟援助的學生來說可能是救命稻草,但對於勉強達到經濟援助門檻的學生來說,卻可能只是一筆小錢。」

針對哈佛的聲明,一些學生說它們正在中西部地區尋找便宜的住房。有些人想尋求間隔年。有些人擔心他們可能必須要徹底退學。許多人認為學校沒有考慮他們的基本需求,因此在組織抗議。

「在哈佛大學,住宿舍是一種奢侈,」洛克哈特-卡爾皮託寫道。「現在我不得不擔心明年住宿的問題,我一直在與各種情緒作鬥爭。」她說,她認為學校必須解決第一代低收入學生(通常縮寫為FGLI)面臨的難題。「哈佛需要做得更好,」她寫道。


TONY LUONG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精英教育

哈佛成立於1636年,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就其捐贈基金的規模而言,也是美國最富有的大學。它於1934年首次採用了一項重要的經濟援助計劃,並較早地轉向了不考慮經濟條件的招生方式,即不管學生的經濟狀況如何,都能被錄取。

2004年,該校推出了一項經濟援助計劃,對年收入低於4萬美元的家庭免收學費。(現在這個數字是6.5萬美元。)

如今,該校表示有55%的學生獲得了基於需求的獎學金,20%的學生獲得了全額獎學金。(全額學費為49653美元。)

「目前,這些學生已是哈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關乎學校如何看待自己、它的學生群體和身份定位,」《寵兒: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大學招生秘史》(The Chosen: The Hidden History of Admission and Exclusion at Harvard, Yale and Princeton)的作者傑羅姆·卡拉貝爾(Jerome Karabel)說。

但一些學者說,該校最初幾個世紀的明確使命(通過教育白人紳士的兒子來延續這一階層)與其現在的既定角色(一個多元和民主的燈塔,讓所有值得被錄取的人都能得到其享有盛譽的教育)之間,仍存在著根本的張力。

這些背景多元、通常弱勢的學生經常出現在學校的宣傳材料中。他們被作為哈佛平等主義精神的證明,即無論環境或背景如何,最優秀的學生都能被錄取。但在危機中,他們更加脆弱了。

今年春天,當冠狀病毒第一次迫使學生離開校園後不久,即將升入大四的尼古拉斯·威維爾(Nicholas Wyville)住在偏遠的南部小鎮,上網很不方便,他告訴《哈佛深紅報》(Harvard Crimson),遠程學習會加劇不平等。

「在哈佛,唯一的平等就是我們都住在一起,食宿條件是一樣的。我們住在一起,吃同樣的食物,擁有同樣的師資,」威維爾告訴《深紅報》。「但如果你拿走校園和住宿生活,就等於拿走了平等。」

哈佛將繼續收取全額學費的事實向沮喪的學生表明,它相信接下來一年的教學,能與在校園中成長和學習的價值相匹配。

轉到網上可能不會降低哈佛學院品牌的價值,但它就算沒有完全阻礙,至少也是嚴重削弱了我們建立聯繫的能力,」學生們在本周流傳的一份請願書中表示,它呼籲哈佛大學向「低收入、工薪階層和家庭情況困難的學生」提供更多支持。戴恩表示學校已看到這份請願書,但沒有說是否計劃做出回應。


艱難的決定


今年夏天,即將升入大四的席爾瓦娜·戈麥斯得以留在學校。 TONY LUONG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哈佛允許學生推遲一年接受教育,所以群聊裡也有很多人討論這種可能性。

基洛斯也在考慮這個選項。「我的生活被徹底毀了,」她說。但她還是第一代美國人,她的父母「來到這個國家,你知道,部分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基洛斯說。「對他們來說,間隔年或間隔學期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

18歲的佩內洛普·阿萊格裡亞(Penelope Alegria)即將成為大一新生,她正在糾結於第一個學期究竟是在學校度過,還是留在芝加哥的家裡。她真的很想結交新朋友,體驗校園生活。然而,如果去上學,校方有嚴格的保持社交距離政策,這個學期肯定不會是那種在校園廣場扔飛盤式的典型大一生活。

阿萊格裡亞指出,缺少公共空間會讓人覺得特別難熬。在向學生提供的信息中,哈佛表示:「大多數設施,如公共休息室、健身房和大型集會場所將不會開放。」

「這真的很糟糕,」阿萊格裡亞說。此外,她的父母來自秘魯,他們寧願她待在家裡,她知道他們有多麼需要這5000美元。「他們給人的感覺是,『我的意思是,你還能上學,而且他們可能還會給你錢讓你上學,所以,我不明白你在哭什麼,』」她說。

一些學生擔心間隔年會讓他們失去獎學金和住房。戴恩表示,不會取消任何有需要的學生獲得的經濟資助,但住房不能保證。

「我們給學生做出知情選擇的機會,和他們分享了學校允許他們休假後返校的具體情況,」她說。「他們需要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知情選擇。」

對於21歲的拉尼·沙加拉比(Rani Shagarabi)來說,哈佛的癥結是無藥可醫的。他認為,這所學校口口聲聲說要滿足少數族裔和窮人的需求,卻只為自己的利益服務。「他們就是這樣言行不一,」他說。

今年5月,儘管獲得了全額獎學金,但他還是決定退學,留在亞特蘭大的家中,而不是回來讀大四。


一手海外資訊、北美創新教育理念及見解,為開眼看世界同胞提供可靠真實的資訊及服務,請關注微信公眾號:AQG安僑教育

相關焦點

  • 漫步在哈佛大學校園
    「青青的草地、茂盛的樹木、紅磚砌成的樓房、活潑的小松鼠在草叢自由地走來走去……」當我們的豪華大巴駛入哈佛大學校園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這幅寧靜祥和的圖畫。哈佛大學坐落在美國東北海岸的Boston(波士頓市),該市不但是麻薩諸塞州的首府,而且有60多座高等學府,最著名的就是麻省理工學院和我們現在參觀的這所位於查爾斯河畔的哈佛大學了。
  • 杜撰「哈佛訓言」曝校園文化誤區
    原標題:杜撰「哈佛訓言」曝校園文化誤區但哈佛大學圖書館官方網站前不久公開表示:「哈佛73座圖書館的任何牆壁上都沒有這些所謂的訓言。」也就是說,這些網傳的「哈佛訓言」是根本不存在的。   經查,「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等20個的假哈佛訓言的最初模板,來自於《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一書。2008年6月,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該書。
  • 哈佛教育研究所:如何解決校園霸凌?
    哈佛教育研究所表示,不要單純教孩子要追求快樂,要告訴孩子,最重要的是擁有仁慈心、對人好。因為表達關懷與友善待人,正是感受快樂的泉源。
  • 哈佛新生哭了 好不容易考上卻不能進入校園
    這就意味著,持有現有籤證的學生如果想留在美國,必須轉學到開設面授課程的學校,或者參加同時提供遠程和校園學習的學校,大量國際學生將面臨無法入境、甚至被驅逐的後果。這一苛刻的政策隨即引起軒然大波,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就學生籤證提起訴訟,阻止川普政府執行新的籤證指引。
  • 哈佛新生哭了 好不容易考上卻不能進入校園
    這就意味著,持有現有籤證的學生如果想留在美國,必須轉學到開設面授課程的學校,或者參加同時提供遠程和校園學習的學校,大量國際學生將面臨無法入境、甚至被驅逐的後果。這一苛刻的政策隨即引起軒然大波,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就學生籤證提起訴訟,阻止川普政府執行新的籤證指引。
  • 曝校園文化誤區|哈佛|大學_鳳凰讀書
    楊朝清關於美國哈佛大學「訓言」的各種版本在我國盛傳已久。但哈佛大學圖書館官方網站前不久公開表示:「哈佛73座圖書館的任何牆壁上都沒有這些所謂的訓言。」也就是說,這些網傳的「哈佛訓言」是根本不存在的。經查,「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等20個的假哈佛訓言的最初模板,來自於《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一書。2008年6月,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該書。作者丹尼·馮在書上的簡介中稱,其1991年畢業於北京聯合大學建築專業,彼時就職於美國密西根州的一家公司。
  • 他從一場校園槍擊案倖存,卻因為自己一句話被哈佛退學
    一個經歷過校園槍擊案卻意外逃過一劫,之後化身社會活動家,為槍枝的管控和校園安全四處遊走演說的18歲男孩。在被人還在焦頭爛額等offer的時候就拿到了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在被拒之後,凱爾在推特上寫道:「哈佛無法決定一個人的成長,尤其是在槍擊這樣改變人生的事件之後,這令人深感擔憂。如果說有哪所大學最理解成長,那就是哈佛大學。儘管哈佛大學過去經歷過波折,但它被視為高等教育的巔峰。」「縱觀歷史,哈佛的教職人員包括奴隸主、種族隔離主義者、偏執者和反猶分子,」他說。
  • 哈佛事件 言論自由底線何在?
    至少十名已獲哈佛大學錄取的學生因為在臉書貼過當圖文,已遭哈佛開鍘,取消他們的入學資格。(記者唐嘉麗/攝影)一個月前,Reddit網站即有人披露自己的朋友因為在私人臉書群的言論,與另外11人被哈佛大學撤銷錄取資格的貼文。但事情直至5日哈佛學生校報Crimson報導後,才被公開。哈佛校方至今仍以不討論個別學生入學信息為由,對此事保持緘默。進哈佛可能是許多申請大學者的夢想。即使是各校最優秀的應屆畢業生,其中只有5.2%能拿到這個萬金不換的入學許可。
  • 有趣的哈佛大學之旅
    哈佛大學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大學之一。你當然聽說過它。在我們最近去波士頓的旅行中,我不想離開而沒有親眼看到它並想像哈佛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生活。我也希望女孩們能夠深入了解哈佛大學的校園生活,這樣他們就可以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他們感興趣的是大學學位嗎?他們能否看到自己過著大學生的生活?
  • 他在美國最嚴重校園槍擊案中倖存,卻因為自己一句話被哈佛退學
    一個經歷過校園槍擊案卻意外逃過一劫,之後化身社會活動家,為槍枝的管控和校園安全四處遊走演說的18歲男孩。在被人還在焦頭爛額等offer的時候就拿到了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如今卻突然被哈佛宣布取消入學資格。
  • 哈佛耶魯爭辦校園情色雜誌 力證色情無罪(組圖)
    哈佛耶魯爭辦校園版《花花公子》 被戲稱為肉慾知識大學指南  模特全是學生  時報綜合報導 情色主題在如今的美國大學校園不再是禁忌,耶魯大學每兩年會舉辦一次性愛周雙年展,長春藤名校如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以及哥倫比亞大學等校學生甚至自己辦起了校園情色雜誌
  • 返校受阻,哈佛大學成了一個巨大的「圍城」
    這些全世界最優秀的年輕人發現,往昔平靜美好的校園生活成為了奢侈品,而哈佛大學一直以來推崇的價值觀更是在疫情衝擊下風雨飄搖。未來,這所站在世界現代高等教育巔峰的大學和它的學生們將何去何從?哈佛大學數學系的大二學生Dumebi Adigwe現在非常迷茫:她不知道下學期自己應該住在哪裡。
  • 哈佛不允許新生進校園,普林斯頓擬本科生休息一年?
    、普林斯頓先後發布新聞稱:《由於聯邦籤證的限制,秋季不會允許國際新生進入校園》、《美國表示,由於聯邦籤證限制,學生將在8月中旬知道「是否可以休一年假」,秋季將不允許國際新生進入校園》……換言之,今年秋天你辛辛苦苦拿到的名校offer,可能需要在國內上「夜大」。
  • 校園文化,重在引導價值追求
    校園文化,是高校底蘊的歷久彌香,是時代潮流的跳動脈搏,是師生心靈的自然流露,在年輕一代的成長過程中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高校應該建設怎樣的校園文化?如何建設校園文化?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馬德秀娓娓道來。   1.   大學,文化傳承的基本載體   記者:您如何看待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發展之間的關係?
  • 哈佛頂尖遊學體驗營
    哈佛迎新派對:營隊規則及行程說明&有趣破冰小遊戲1/31Day2Sat始業式-與哈佛隊輔相見歡,認識我們的哈佛團隊、哈佛團隊破冰競賽哈佛大學經典課程體驗-哈佛大學深度導覽-哈佛大學凌晨4點半的圖書館是真的嗎?哈佛校園3大密辛解密~只有哈佛學生才知道的秘密故事!哈佛隊輔的私人輔導無論是學校問題、人生問題或是寒假作業每天晚上都可以請教哈佛的隊輔們!
  • 哈佛圖書館:中國盛傳的哈佛校訓系編造(圖)
    關於哈佛大學的校訓在中國網際網路上盛傳已久。近日,哈佛大學圖書館官方網站驚現留言:有人問,在哪裡可以看到傳說中的哈佛大學校訓?對此,哈佛大學校方在其官網上表示,這些校訓都是假的,在哈佛牆上看不到所謂的校訓,並稱所謂校訓都是編造的。
  • 十多年前很火的「哈佛女孩」劉亦婷,如今去了哪裡?
    不過,將近20年過去,曾經的「哈佛女孩」去了哪裡?當年被「神化」的「哈佛女孩」背後,又有著怎樣的爭議?當「哈佛女孩」的光環和榮耀漸漸淡去,又能夠帶給我們怎樣的反思呢?她能夠進入哈佛,完全是因為得到了一位重磅推薦人的信任,在這位推薦人的極力舉薦下,劉亦婷最終才得以成功被哈佛錄取。
  • 鄭渝川:哈佛大學裡的「女王蜂」
    哈佛大學一直就是所謂美國自由派的殿堂,意識形態傾向於民主黨,崇尚自然解放,包括性解放,也抗拒資本和權力威權。哈佛大學在保守的美國屬於異類少數派,篤信傳統價值的保守主義者和保守主義媒體在這所校園內同樣要被邊緣化。
  • 哈佛教授講述的300個心理學故事(4)
    故事是這麼展開的: 很久以前,哈佛的校長為一次錯誤判斷,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一對老夫婦,婦人穿著一套褪色的條紋棉布衣服,她的丈夫穿著便宜的粗布西裝,也沒有事先約好,就直接去拜訪哈佛的校長。 校長的秘書在片刻間就斷定這兩個鄉下人不可能與哈佛有業務來往。 老先生輕聲地說:「我們要見校長。」 秘書很禮貌地說:「他整天都很忙。」 老婦人回答說:「沒關係,我們可以等。」
  • 哈佛不讓留學生進校園……
    多蘭和校園生活副校長羅謝爾·卡爾洪(Rochelle Calhoun)還計劃於7月28日為學生家庭和父母舉辦「關於請假和其他事項」的網絡研討會。哈佛大學國際新生重磅消息普林斯頓大學的這一政策並沒提到今年剛錄取的新生,而普林斯頓的老牌對手哈佛大學,今早針對國際新生卻發布了一個重磅消息:哈佛本科生學院院長拉凱什·庫拉納(Rakesh Khurana)今天在給學生的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由於本月早些時候宣布的聯邦籤證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