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華,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
蘇萌萌,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本文選自第51期《奕陽幼教評論·早期閱讀研究特刊》
20世紀80年代末,舒華教授開始致力於漢語兒童語言與閱讀研究。30年來舒華教授團隊從心理語言學、認知神經科學、教育心理學等角度,通過長期追蹤研究,解碼早期閱讀心理加工機制,解析早期閱讀發展軌跡與方法,關注閱讀困難風險兒童。本文為舒華教授團隊多年漢語兒童閱讀研究成果總結。
兒童的早期語言習得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從嬰兒出生的第一年開始,便開始發展諸多能力。其中,環境中的線索對兒童的語言學習十分關鍵,如母親的受教育程度、親子互動、語言的輸入量、幼兒園語言教育等都是導致兒童語言發展個體差異的重要因素。
閱讀能力並不是人先天具備的,依賴於閱讀教育,其發展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口語能力是兒童閱讀發展的基石,與此同時,兒童的認知能力、理解技能及一些高級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是閱讀發展的重要條件。學習閱讀要經歷一系列階段,包括給兒童讀故事、分享閱讀、指導性閱讀和獨立閱讀等多個階段。
雖然大多數兒童在上學後都能順利學會閱讀,但在正常的教育環境下,每種語言中還會有大約5%-10%的兒童不能順利學會閱讀,成為閱讀困難兒童。這類兒童需要早期發現與幹預,發達國家在此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與經驗,值得我們借鑑與學習。
兒童語言發展的起點在哪裡,這始終是科學家和公眾關注的焦點話題。近期研究表明,出生兩天的新生兒大腦已經可以對正常的母語語音進行加工。新生兒的大腦對母親的聲音反應更敏感,說明母親的聲音對嬰兒具有特殊意義,有助於啟動新生兒大腦中主管語言學習的部分,因此母親是嬰兒語言能力的最初啟蒙者。心理語言學家做了很多關於「母親語言」(motherese)的研究,都證明這種語體有助於兒童早期語言發展。
兒童的早期語言習得過程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從嬰兒出生的第一年開始,便開始發展諸多能力:需要從周圍聽到的連續口語語流中切分出詞彙、學會了解詞彙的意義、了解與其他人溝通的意識、形成概念及了解概念與語言符號的關係、學習語言發音等。科學家已經能夠基本描述早期語言發展過程:
大約6到7個月,嬰兒開始學會切分詞彙;
8到10個月,嬰兒開始懂得詞代表的對象;
6到12個月的嬰兒出現語言表達的先兆,如學習利用手勢交流,嘴裡發出越來越接近語言的發音;
16個月以前,嬰兒的口語詞彙發展相對比較緩慢,能理解的詞彙在50個以內,能說出的詞更少;
16個月以後,兒童能理解和表達的口語詞彙迅速發展,被稱為「詞彙爆發期」,每周能學習10~20個新詞;
18至24個月的兒童開始學習如何將兩個詞或多個詞合併,表達簡單的句子。
這樣一個過程,看似簡單,但涉及許多複雜的心理語言學機制。
學者們對每種機制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例如,在探討嬰兒的語音和詞彙學習方面,已有研究表明在語音學習的最初階段,嬰兒主要依賴於聲音加工和對語音分布進行感知的能力。在出生之後的最初幾個月裡,嬰兒就表現出很強的語音感知能力。
12個月的嬰兒處於語音發展的關鍵期,其中從6個月到9個月為第一階段,嬰兒主要依賴於對語音分布的感知。而9個月之後,其他線索開始發揮作用,嬰兒進入一個更加穩定的學習階段,此時詞彙和意義信息開始發揮作用。
兒童早期語言發展的測評是研究者關注的另一個問題。一般來說,測量兒童早期口語能力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觀察和記錄兒童的自然對話、父母問卷等,如兒童語言語料交換庫存儲了大量的各種語言的兒童與父母的自然對話。
國際上已經發展了一些量表,用來評估兒童的語言能力。比較通用的量表是《MacArthur-Bates溝通發展量表》(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Inventories, MCDI)。該量表可以幫助了解8個月到兩歲半的兒童語言發展是否正常。目前,這一測量兒童語言發展的方法已被推廣應用於約20種語言的研究。
結果表明:16個月以前,兒童能夠表達的口語詞彙非常有限,一般在50個詞以內,兒童最初能說的詞主要是具體詞、生活中熟悉的詞、單音節詞(如「貓」),能說出的詞彙受到兒童概念發展、生活經驗、發音器官等的限制。兒童在17~18個月以後的口語詞彙爆發性增長,兩歲半左右能達到600~700個詞。
隨著兒童生活經驗的豐富和社會交往的增加,兒童詞彙進一步迅速增長,5~6歲能說出的詞彙達到2000~2500個詞,可理解的詞彙增長至14000個詞,包括很多抽象詞,如「友誼」「成功」等。12歲兒童能理解的詞彙可達到50000個詞。漢語研究中,相關學者也發展了相應的早期語言發展量表。
對於兒童語言發展的研究者來說,一個基本的研究問題就是:在生命之初的幾年中,兒童如何快速而輕鬆地習得大量的詞彙?兒童是如何學習理解詞彙的?
有研究者認為,環境中的線索對兒童語言學習十分重要,說話人的眼睛注視、身體朝向、手勢、微笑都為兒童理解詞的意義提供了線索。例如,通過指點物體、身體朝向等,兒童可以學習名詞「狗」、動詞「看」及其他詞彙,如「這裡」「那裡」等。通過這些線索,兒童可以成功地將一個新的詞彙與它指代的對象相聯繫,建立音義對應關係(比如將聲音/mao1/與毛茸茸的動物建立聯繫)。
環境提供了一個社會、感知、認知、語言線索的聯合體。兒童可能一開始只能使用有限的線索,隨著年齡的增長,能夠使用更多的線索。
研究還發現,兒童在詞彙習得過程中逐漸建立和豐富大腦中的「心理詞典」。儘管兒童可能是一個一個地學習詞彙,但是這些詞彙並不是雜亂無章地擺放在「心理詞典」中的,一旦孩子掌握了一定量的詞彙,就會按照名詞、動詞和形容詞這樣的分類原則把這些詞組織起來。每種分類中,又可以按照自然組織原則,進一步把這些詞彙分成不同的組群,例如在名詞類別下可以分成食物、衣服和玩具等。
事實上,通過觀察正常兒童的早期詞彙習得,研究者看到僅僅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孩子最早獲得的那些詞彙就已經形成了清晰而有意義的組群,在相關計算機模擬中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
兒童在學前階段的口語詞彙發展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例如,口語豐富的兒童與口語貧乏的兒童的詞彙量相差3~5倍。有很多因素影響兒童的詞彙發展,其中語言輸入量、語言輸入的特性是影響兒童語言發展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者在42個家庭中記錄了兒童7~36個月期間的口語詞彙,每天記錄一個小時。當兒童9歲時,研究者再對他們進行閱讀和其他學習能力測驗。研究結果發現:兒童在1~3歲時的口語能力已經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其口語能力與父母對兒童說話的數量有高相關;兒童在1~3歲時在家庭中得到的母親的言語輸入量與他們在9~10歲時的閱讀能力有高相關。
例如,如果追溯學校期間閱讀能力高的兒童在1~3歲時的早期發展,可以發現他們的母親每天對兒童說的詞彙量達到30000個詞。而對於那些在學校期間閱讀發展較差的兒童,其母親每天對孩子說的詞彙量僅為7000~8000個詞。這表明早期語言輸入量對兒童學齡期閱讀能力的發展十分重要。
對CHILDES語料庫中的英語、漢語和粵語兒童及其看護者的言語詞彙中詞類比例的語料分析以及計算機模擬研究都表明,語言輸入的特性限定了詞彙的學習,影響了兒童的動詞、名詞、形容詞等詞類的發展變化。
近期的研究進一步發現,除了成人的語言輸入量,兒童與成人的對話輪換數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這種影響在控制了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後依然存在,並且通過影響言語理解的相關腦區活動進而影響兒童語言發展。
這表明語言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學習的過程,兒童的主動參與及親子交流在語言發展中也十分重要。也就意味著,父母應該積極參與兒童的語言交流、溝通過程。
現代社會,閱讀能力被稱為「學習的基礎,教育的靈魂」。閱讀是人的一生中獲取知識信息、發展智力、社會交往最重要的途徑。如果我們說兒童語言發展是一個自然的習得過程,在正常的家庭環境中,大多數兒童都能夠自然習得相應的語言能力(聽說能力),那麼學習閱讀則需要通過教育。
閱讀能力並不是先天具備的,依賴於幼兒時期的早期閱讀教育,而且兒童閱讀能力的發展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即便擁有正常的智力和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在每種語言環境中總有5%~10%的兒童不能順利學會閱讀,成為發展性閱讀障礙兒童。在現代信息社會中,不能有效閱讀,甚至不能閱讀,將嚴重影響個體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兒童口語能力的發展是閱讀發展的基石。具體來說,口語能力包括口語詞彙、聽理解、口語表達、語義和句法知識等。其中,兒童口語詞彙的寬度和深度提供了理解的基礎,很多研究表明兒童口語詞彙量與書面字詞能力、閱讀能力,甚至智力都有顯著相關。
我們的追蹤研究發現,兒童早期口語詞彙發展的起點和速度對學齡期的閱讀能力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這提示在學齡前階段以及學齡期持續給孩子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如給兒童講故事、讀故事書、對話、鼓勵兒童複述故事、說話等。幼兒園、家庭應注意鼓勵兒童說話,如講講他一天的生活、鄰居中的好朋友、幼兒園裡的新鮮事等,這都會給兒童提供一個促進詞彙學習的良好環境。
詞彙學習可以分為快速匹配和延伸匹配兩種方式。所謂快速匹配是兒童伴隨學習詞的意義,從自然聽到的句子或篇章語境中推理新詞的意義。兒童的大量詞彙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下習得的,這種情況下獲得的詞義可能是初步的、不完善的。所謂延伸匹配需要更完善的詞彙知識,或者說是兒童以後不僅可以理解而且可以使用的詞義。
在給兒童讀故事的過程中,可以包含快速匹配和延伸匹配兩種學習,如既可以讓兒童在句子、篇章語境中伴隨學習新詞的意義,老師、父母也可以通過提問、討論促進兒童對詞彙意義的深入理解。
除口語能力,研究者們發現,學習閱讀還需要依賴許多基本認知能力的發展。兒童在最初學習閱讀時,需要發展分析字詞拼寫規則的視覺能力,需要發展辨別字詞讀音的精確的語音能力,需要發展發音流暢性的能力,需要理解語素組詞的能力等。研究表明,這些基本認知能力在學前階段就已經開始發展,並且會影響兒童上學後的識字能力。
我們的研究也曾測試3~5歲兒童的語音、語素、命名速度等基本認知能力與其漢字識別量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語音、語素、命名速度等基本認知能力與漢字識別確實有很高的相關,認知能力很差的兒童是難以順利學習漢字的。我們的追蹤研究還進一步發現,3~6歲兒童如果在這些認知能力發展上有缺陷,會導致上學後的閱讀學習困難。如果兒童還伴有語言發展遲緩,則上學後的閱讀困難會更加明顯。
漢字的學習與西方文字的學習不同,兒童需要在更大程度上了解字詞的形、音、義之間的關係,才有可能達到流暢的閱讀能力。
研究者發現,理解技能的發展對閱讀發展也非常重要。什麼是理解?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理解就是記住文章中的內容。其實,理解由一組能力和認知活動組成,如解釋文章中的信息、激活讀者頭腦中的原有知識、構建一個與自己的知識相連貫的情境或圖畫等。
例如,我們讀了兩個句子:「小剛在樓道裡扔了一個瓜皮。」「小紅摔倒了。」這兩個句子並沒有給出兩個事件之間的關係,但是讀者馬上會使用頭腦中有關的世界知識,把這兩個事件連貫起來,並進行一個因果推理:「因為小剛在樓道裡扔了一個瓜皮,所以小紅摔倒了。」
閱讀文章時,同樣需要在多個事件、多個事實之間建立意義連接,並將文章的不同部分表達的意義與讀者的有關背景知識建立起連接。兒童在年齡很小時只能做很簡單的推理,需要更多背景知識的支持。兒童發展推理技能的重要部分是發現故事各個部分之間有意義的聯繫,學習將這些意義與自己的原有知識相連接,建立連貫性。因此,豐富兒童有關世界的知識、有關事實的知識、有關人與人的關係或社會的知識等,都對其理解技能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理解還需要發展一些高級思維技能,例如設法理解遇到的生詞、難詞的意義;將故事內容與自己的原有知識相關聯;理解故事的中心思想,並進行推理。這些高級思維技能可以在早期通過成人讀故事或分享閱讀的過程得到發展。
早期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兒童在回答這些問題時需要超出對課文內容的記憶;兒童需要在閱讀活動中有機會操作和評判概念,從而深入理解他們讀到的內容;兒童需要在閱讀活動中形成自己的觀點,證實他們的思想,而不是簡單被動的讀者。但兒童的理解技能發展也有賴於一些基本認知能力的發展,例如理解需要工作記憶。當連續聽句子中的一系列詞,或聽故事中的一系列句子時,就需要發展短時記憶,以便理解句子或故事。
研究表明,與閱讀理解有關的理解技能早在兒童上學之前就開始發展,而且與口語、語音、識字等技能同時發展。學前階段的教育應注意兒童理解技能的學習。
閱讀理解是一種複雜的活動,包括許多技能和過程,這些技能和過程的發展始於兒童早期,它們的成熟和自動化則需要時間和大量的閱讀經驗。學前階段給兒童提供豐富的機會很重要,兒童聽故事、看電視時的主動加工與理解過程類似於上學後的閱讀理解過程,兒童早期理解能力的發展可以預測他們上學後的閱讀理解能力。如果我們等到兒童上學後、學習字詞後才發展兒童的理解技能,就會喪失發展兒童閱讀能力的寶貴機會與時間。
早期閱讀是在兒童還不能獨立閱讀時所進行的與閱讀有關的一切準備活動,其實際範圍和具體形式十分寬泛。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年幼的兒童憑藉變化豐富的色彩、生動形象的圖像、成年人的口語講述以及相應的語言文字來理解以圖畫為主的嬰幼兒讀物的所有活動,都是早期閱讀。
早期閱讀的重要目的是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和閱讀興趣,增加兒童的口語詞彙和語言理解能力,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及流暢性,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發展閱讀的預備技巧,並在閱讀中伴隨學習漢字,形成閱讀習慣。早期閱讀是口語發展的繼續,如前所述,口語能力,或者聽與說的能力,是閱讀的重要基礎。
讀物是兒童閱讀的重要媒介。早期兒童讀物主要有這樣的特點:主題接近兒童生活,貼近兒童的生活經驗、日常需要和口語經驗,故事的語言幽默、想像力豐富,有一定情節,結尾出乎意料,圖文並茂,圖畫與文字相對應。根據學習閱讀需要的基本元素,早期閱讀教育中需要發展兒童的口語能力、理解技能和初步的識字能力。
許多活動都有助於這些能力的發展,例如在一個讀本的教學初期,根據讀本準備、提供與讀本內容有關的知識經驗,啟發兒童談談過去的經驗,以及這些經驗與讀本的關係;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兒童觀察系列圖畫,進行有關讀本的討論;基於相關的先前經驗對讀本內容或結尾進行預測。這些活動有利於兒童將已有的知識經驗與圖書的內容結合起來,發展理解、預期等能力。
在閱讀過程中,多給兒童提供注意文字的機會。例如通過兒童的讀和說,關注他們的字形辨別和語音辨別能力;通過領讀,使兒童熟悉閱讀的節奏;通過聽讀、指讀,使他們了解漢字與音節的對應等。這些活動都有利於發展兒童閱讀的基本能力和技巧。
閱讀一本書後,要求兒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故事或者故事中的信息,邀請孩子就書中感興趣的內容、詞彙等進行討論;引導兒童討論書中故事的原因、意義、自己的感想等,把書中的內容與兒童的實際生活聯繫起來。這些活動都有利於兒童發展口語詞彙、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高級思維能力。
兒童什麼時候開始閱讀,這是大家關注的話題。通常認為,兒童開始閱讀的時間可以很早,重要目的是為他們儘早捲入口語和早期文字的活動提供機會。前閱讀階段還不是真正的閱讀,其主要目的在於使兒童開始理解什麼是閱讀,開始了解嘴裡說的事情可以被寫下來,寫下來的書面文字可以讓別人讀,形成閱讀的基本概念。
學習閱讀要經歷一系列階段,包括給兒童讀故事、分享閱讀、指導性閱讀和獨立閱讀等多個階段。
其中,給兒童讀故事階段主要是給兒童提供機會,開始觀察別人閱讀,享受別人讀故事書、自己聽故事的樂趣。使用的讀物應有一定的豐富性,符合相應年齡段兒童的聽理解水平。目的主要是發展兒童對閱讀的喜愛,萌芽希望自己閱讀的動機,熟悉各種類型的故事,豐富詞彙和口語發展。
分享閱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兒童更加主動地參與閱讀過程,使老師有機會幫助兒童開始注意文字,了解字形與語音的對應,了解書面文字與口語中詞的關係,促進理解,擴展詞彙,建構和豐富背景知識。通過兒童和老師的互動,使兒童享受閱讀的快樂。所用讀物的內容、句子、詞彙要相對比較簡單,內容之間需要的推理也要相對比較簡單,讀本中的句式、詞彙有一定重複,要適合不同年齡兒童的特點。分享閱讀提供了向指導性閱讀過渡的橋梁。
指導性閱讀階段是在教師指導下的閱讀活動,應使用精心選擇的讀本,教師在兒童閱讀、討論時給予指導,以擴展兒童的口語詞彙、世界知識,引導兒童使用合適的理解策略。指導性閱讀能夠幫助兒童發展閱讀需要的高水平思維技能,進一步為獨立閱讀做好準備。在兒童學習閱讀的初期,通過創設良好的氛圍,培養兒童對於書籍的親切感以及對閱讀活動的勝任感,是學會閱讀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對於大多數兒童來講,在上學後學會閱讀對他們來說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是,在正常的教育環境下,各種語言中都有約5%~10%的兒童不能順利學會閱讀,成為閱讀困難兒童。
兒童在學校期間表現出閱讀困難,但它發生的時期可能更早,即在學前階段就有可能存在著早期發展遲緩的問題,包括基本認知能力的落後、語言能力的落後。兒童開始學習閱讀之前,會在一系列語音意識、口語短時記憶、命名速度等認知能力上表現落後。具有這些特點的學前兒童在學齡期發展為讀寫困難兒童的可能性比較高,故被稱為閱讀困難風險兒童。
還有一些兒童出生後即表現為語言發展落後,開始說話很晚,例如他們2歲以後才開始說話;3歲時雖然已經可以說話,但他們的話別人很難聽懂;他們在說新詞、與人交談時有困難,難以掌握組詞、造句的規律等。這些學前兒童最後也常常表現為上學後的閱讀和拼寫困難。
在我們的一項長期追蹤研究中,我們跟蹤了約300名兒童從2歲到13歲的語言和閱讀發展歷程。研究過程中,每年對兒童進行語言、閱讀、認知能力的測試,並收集他們的智力、家庭、生理等信息。
研究結果發現,兒童在學前期的認知能力發展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測他們上學後的閱讀發展落後。例如兒童在4~6歲時的語音、語素和快速命名聯合缺陷可以預測8歲時的閱讀落後,如果兒童還伴有語言發展遲緩,會導致8歲時的閱讀落後更加明顯。
近期,我們結合腦成像分析技術,進一步發現漢語閱讀障礙兒童在腦白質纖維束上存在發育異常,而這些纖維束的發展與兒童的語音和語素意識直接相關。
我們也探討了家庭背景、早期語音技能和閱讀發展的關係。結果表明,對於來自母親受教育程度高或親子活動豐富家庭的兒童,無論他們在4~5歲時的語音技能是正常還是落後,小學三年級時的閱讀都基本正常。
然而,對於來自母親受教育程度低或親子活動缺乏家庭的兒童,如果他們早期的語音技能正常,學齡期的閱讀能基本正常。但如果他們早期的語音技能落後,到小學三年級時閱讀水平也會落後。結果表明,早期家庭文化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一定程度減少兒童學齡期閱讀困難的發生。
總之,學齡期的閱讀困難兒童存在著早期發展遲緩的問題,包括基本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落後,而這種發育遲緩有著其特定的生理基礎。對於學前發展遲緩兒童,許多父母可能認為孩子長大了,或者進入小學後能自然改善,因此延誤了早期教育訓練的機會。
大量研究表明,兒童語言發展以及腦發育具有關鍵期和敏感期。通過早期篩查及時了解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水平,越早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取得的效果就會越好。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幼兒園是學前教育的主體,需要關注兒童語言的早期發展。
在發達國家,語言、閱讀障礙兒童是心理學家、教育學家、醫生、家長、學校、政府共同關注的群體。大量科學研究試圖揭示語言閱讀障礙的心理、生理機制,發現其發生與遺傳、大腦機制、家庭環境和教育有關,發展了許多幹預、訓練途徑,以改善兒童的閱讀困難。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學前兒童,發展早期診斷技術,發現潛在的「風險」兒童,給予特定的教育方式,以便避免或減輕其發展為閱讀障礙兒童的可能性。美國教育部會同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共同建立了一個委員會,考察閱讀困難的預防問題。歐洲15國提出「早期幫助,更好的未來(Earlyhelp, Better future)」。
在我國,已經有許多研究者對早期兒童語言、閱讀發展的機制進行了探討。然而,我們需要更多專業化的有關早期語言、閱讀發展觀念的普及,需要建立兒童早期語言測查系統,發展鑑別語言落後、閱讀障礙風險兒童及其特異性缺陷的工具,形成相應的訓練方案。為此,需要結合全社會的力量,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實踐應用,進入課堂和家庭,才能讓更多的兒童受益。
回顧已有研究,我們對兒童早期語言和閱讀發展的機制有了較多的認識:
首先,學齡前是兒童生理迅速發展的時期,也是兒童語言發展最快的時期,而其發展的程度極大地受到兒童所處外界環境的影響。研究表明,雖然兒童在口語詞彙方面有很強的自我學習能力,但語言的輸入量、母親的教育程度、親子互動、幼兒園語言教育等都是導致兒童語言發展個體差異的重要因素。
我國的早期教育理念及實踐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早期語言、閱讀教學和幹預指導還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在社會發展的轉型期,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城市家長越來越無暇陪伴孩子進行親子交流、早期閱讀。
與此同時,在有些農村,由於父母文化水平的低下和教育觀念的落後,兒童在學前期也沒有條件接受良好的早期語言、閱讀訓練,因此,我國早期教育研究應尋找促進兒童語言閱讀全面發展的途徑,實施有效的教學項目,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培養合格的教師,進行系統的、連貫的教學活動,同時還要獲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以確保早期兒童教育質量,促進所有兒童健康成長。
近些年來,漢語兒童語言與閱讀發展的研究進一步發展。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漢語兒童的口語與閱讀發展有別於西方語言兒童,由於漢語的語音、詞彙、語法與漢字的一些獨特之處,兒童需要更加注意口語能力、理解技能以及認知技能的發展。例如,有語言及聲調理解困難的兒童,伴隨閱讀困難的可能性增高。又如,漢字的形、音、義關係複雜,兒童必須在家長及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多層次的文字分解與整合,才能達到不僅對單個漢字,而且是一組或多組漢字的綜合了解。
其次,早期教育還要為特殊兒童服務。對有生理、心理障礙或障礙風險的兒童進行早期幹預也是學齡前教育的重要任務。早期幹預有助於解決學齡前兒童發展落後的問題,也有益於減少兒童上學後的障礙風險。國際上已經發展了廣泛被應用於臨床、醫學、研究目的,用於測查嬰兒、幼兒、學前和學齡兒童的語言、閱讀發展模式,鑑別孤獨症、發展遲緩、發音障礙、聽覺缺陷、語言障礙、閱讀障礙,以及與閱讀有關的認知能力的各種測驗。
大量研究表明,針對有障礙兒童群體的幹預項目越早實施越有效。但幹預者需要經過特殊的專業培訓,而且相對於無障礙的兒童,對障礙兒童需要密度更大、種類更多的個體化訓練。美國近50年的研究表明,早期幹預增加了兒童的發展和教育收益,促進了家庭的功能,並且為社會帶來了長期效益。如果說人才培養預示著一個國家的科技、經濟的長遠發展,那麼早期教育就是這個培養鏈條上的第一塊基石,值得國家、政府、社會、學校與家庭的共同關注。
小孩子•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