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何安安
人類擁有文字的歷史極為漫長,但發展性閱讀障礙的發現和矯治史,只有短短一百餘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閱讀是極少數人的專利,而全民識字的普及讓個人乃至全社會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發展。在現代社會,無法閱讀不僅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同樣會影響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是時候重新理解閱讀了。
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讓我們進入關於書寫、閱讀和大腦進化的全新領域,也真正揭開了兒童閱讀障礙的神秘面紗,打破了自1896年摩根醫生發現首例閱讀障礙兒童後,針對這一病症數十年進展異常緩慢的狀況。上百年的時間裡,數十萬人投入到對閱讀障礙的研究之中,但直到今天,人們依然存在著許多不解與爭論。
在一系列針對性的研究中,人們想要知道,為什麼會出現兒童閱讀障礙?它的底層神經機制是什麼?隨著基因研究的深入,人們同樣希望知道,到底什麼樣的基因會引發閱讀障礙?在三十多年的學習和研究生涯中,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舒華專注於語言學習發展認知神經科學,致力於推動漢語兒童閱讀障礙者的診斷與矯治。舒華認為:「對有閱讀障礙的孩子進行矯治,最終的目的是讓他們融入社會,能夠正常的發展,不要因為自身的問題在社會中掉隊。」
《聰明的「笨」小孩——兒童閱讀障礙症,那些已知和未知的故事》專題封面。
閱讀障礙兒童需要納入特殊教育體系
新京報:為什麼會出現閱讀障礙?兒童閱讀障礙究竟是生理性問題還是心理性問題?
舒華:上世紀60年代以後,人們認識到語音加工缺陷可能是閱讀障礙的核心問題。具體表現為孩子對一些音節、音位無法精確辨別,在學習文字時無法將字母和音位對應,進而影響到孩子對閱讀的學習。還有些孩子表現為發音速度很慢,這也會影響學習閱讀。
這些問題看起來都不是直接的閱讀問題,但它正是閱讀障礙的認知基礎。在過去幾十年裡,科學家開展了大量研究。人們希望研究為何會出現兒童閱讀障礙?一些腦研究發現,閱讀障礙兒童在完成閱讀任務時,表現出後部顳葉腦區激活的不足和前部額葉腦區的激活過度現象,與正常兒童存在明顯差異。還有研究發現,閱讀障礙兒童可能存在小腦功能失調,導致在閱讀學習中不能形成自動化,在閱讀流暢性方面存在困難。研究也發現了一些與閱讀障礙有關的易感基因,這些易感基因的異常表達導致神經細胞遷移和軸突發育異常,影響大腦皮層功能,造成感知覺、語音和運動的缺陷,進而影響閱讀。
這些問題是什麼時間出現的呢?研究發現,閱讀障礙兒童並非上學以後才有問題,而是學前就已經存在,甚至有些可以追溯到出生時。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有閱讀障礙,兒童患閱讀障礙的比例可能高達60%-70%。於是,人們又進一步對基因進行研究,但直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揭示兩者間的關係。閱讀障礙的成因非常複雜,不像有些疾病,是某個基因變異引發的,引發閱讀障礙症的基因可能不是單個基因。
舒華,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心理學報》副主編,曾擔任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學會普通心理學和實驗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理科心理學教學委員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言語知覺加工的腦機制、兒童語言和閱讀發展軌跡及遺傳和環境的影響、以及閱讀障礙的認知神經機制和早期預測指標。
新京報:現在國外針對閱讀障礙的相關研究達到了什麼程度?有沒有我們可以借鑑或者避免的地方?
舒華:現在國際上針對發展性閱讀障礙的科學研究已經進展到非常前沿的程度,同時,在矯治方面,以及政策和教育應用方面也有很大進展。這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鑑別手段,以及相應的立法和特殊政策。
在一些發達國家,包括閱讀障礙兒童在內的弱勢群體是心理學家、教育學家、醫生、家長、學校、政府共同關注的群體,比如在美國、英國等國家,兒童閱讀障礙者已經被納入特殊教育體系。很多研究者在致力於揭示閱讀障礙的心理、生理機制,建立了閱讀障礙的診斷體系,發展了許多幹預、訓練途徑,改善兒童的閱讀困難。近年來,人們開始關心學前兒童,發展早期診斷技術,發現潛在的「風險」兒童,給予特定的教育方式,以便避免或減輕其發展為障礙兒童的可能性。許多國家成立了閱讀障礙聯合會,由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社會工作者、醫生、家長、學校、政府組成。美國教育部會同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共同建立了一個委員會,考察閱讀困難的預防問題。歐洲15國提出「早期幫助,更好的未來(Early help-Better future)」。
目前在許多發達國家,有很多相應的政策、策略和途徑幫助這些孩子,他們能夠得到比較好的發展,很多有閱讀障礙的孩子也能夠上大學,能夠正常的工作,正常的在社會裡生存。
圖片/視覺中國
漢語不能直接搬用國外研究
新京報:既然目前國外針對閱讀障礙兒童已有相當完善的體系,為什麼國內依然缺乏有效的鑑別手段呢?
舒華:判定一個孩子是否有閱讀障礙,必須要有科學的依據。拼音文字閱讀障礙的診斷和矯治,實際上是基於上百年的研究,才逐步得以完善。目前國際上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基於拼音文字的,使用拼音文字的國家可以借鑑這些研究結果。
但對於漢語來說就不一樣了。由於漢語的特點,我們不能夠照搬拼音文字的閱讀障礙診斷和矯治體系,需要開展自己的研究。我們國家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開始進行這方面的研究,還沒有很長時間的積累,國內還沒有標準化的閱讀障礙診斷標準。我們基於什麼依據進行診斷?這些診斷是否符合國際標準?這些工作都還在進展和完善中。
《兒童閱讀的世界》(全4冊),李文玲、舒華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11月
新京報:那國內的研究和治療水平如何呢?這些年來,我們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舒華:漢語閱讀到底是怎麼進行的?研究閱讀障礙,就需要找到他們的問題是什麼?比如拼音文字中提到的語音識別精確性問題,漢語兒童同樣存在,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對話的時候可能沒有理解困難,然而在辨別一個單獨的音節、聲母、韻母或聲調的時候存在問題。這會給學習漢字造成困難,因為兒童需要將一個字形與一個精確的語音配對。再例如,兒童的視覺沒有問題,然而在基本的字形分析上存在缺陷。
在學習識字和寫字的時候,兒童需要對漢字進行分析,需要從掌握基本的筆畫開始,逐漸學習形成對漢字中一些更大的單元,如部件、形旁、聲旁的認識,還需要了解漢字各部分組成的規則,正字法或組字規則的分析能力可以使兒童在讀字和寫字時能迅速分解一個漢字,分析、記住這些單元及其位置,並順利把整個漢字讀出來或寫出來。兒童還需要了解字形、語音和意義之間關係。漢字聽寫中經常遇到一個音節對應多個漢字的情況。例如,我們要寫「湖水」的「湖」,而不籠統地說寫「湖」,因為「湖」有許多同音字,如「弧」、「糊」、「壺」、「狐」等等。能正確地寫出「湖」字,需要一種重要的能力——語素能力,以便理解一個同音字所代表的意義及在複合詞中的作用。閱讀障礙兒童由於存在語素能力缺陷,或對漢字形音義之間關係理解能力的缺乏,寫字時會犯大量的同音字或形似字錯誤。
為了搞清楚這些問題,需要進行很多測試。到目前為止,我們測試過一萬多名孩子,這些孩子主要來自北京地區。另外我們做了一項長達15年的追蹤研究,從孩子一歲開始追蹤到高二,看閱讀落後的孩子到底在哪裡出了問題?他們在學前有哪些表現?
近年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就是閱讀障礙的神經生理基礎。一個有閱讀障礙的兒童,他的大腦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哪些問題跟英語類似,哪些問題是漢語獨特的?也包括基因研究,這些工作都是我們現在正在進行中的。
漢語不存在閱讀障礙嗎?
新京報:在《聰明的笨小孩》一書中提到,美國每5個孩子中就有1個孩子有閱讀障礙。現在國內閱讀障礙的發生率大概在多少?
舒華:拼音文字原來報導閱讀障礙的檢測率大約在5%-10%,後來有報導說提高到17%。按照這一比例,差不多等於每5個孩子中有1個。國內的研究大致與拼音文字類似,檢測率約為5%-10%。但是因為我們國家人口數量多,所以這一比例所對應的人數也相當龐大。
《聰明的笨小孩》,(美)薩莉·施威茨著,劉麗、康翠萍等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3月
新京報:你最早接觸到兒童閱讀障礙症是在什麼時候?為什麼會對閱讀相關領域的研究產生長久的興趣?
舒華:我從1997年開始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但在此之前,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開始做正常兒童的閱讀發展研究。做閱讀障礙研究,就需要找到他們的問題是什麼?不知道正常兒童怎樣閱讀,又怎麼知道什麼是閱讀障礙呢?
1989年,我留學去美國。一個特別深的印象是,美國的兒童閱讀研究做得非常好,兒童開始閱讀的時間相對較早,閱讀量非常大,兒童讀物也非常豐富。當時幾乎沒有人研究漢語閱讀。我的導師是美國伊利諾大學的理察·安德森(Richard Anderson)教授,他那時對漢語完全不了解。所以我們非常想知道,漢語兒童到底是怎樣學習閱讀的。
過去國際上很多科學家對漢語閱讀抱有錯誤的看法,一些人認為,閱讀漢字就像看畫一樣,看到一幅畫,知道它的意義。在這些人看來,英語閱讀是有規則的,孩子需要學習很多規則才能夠閱讀。例如,英語兒童在學習閱讀中需要意識到讀音的形音對應規則、規則和不規則動詞等。英語閱讀障礙的一個重要表現是不能使用形音規則讀音。因此許多人認為漢語學習沒有規則,是通過死記硬背,學習漢語的人群中沒有閱讀障礙。
我的中國導師北京師範大學張厚粲教授1982年去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訪問時,一次做完報告後,有人當場站起來問:「漢語到底有沒有閱讀障礙?」張老師回答說:「我們沒有經過系統的研究,現在還不能給你回答,但是我們要開展這方面的研究。」所以,從那個時候起,我們就開始做這方面的研究。
公益片《閱讀障礙症》劇照。
新京報:我看到有一種說法,認為使用拼音文字的國家患有閱讀障礙的比例更高,甚至認為使用漢語不存在閱讀障礙?
舒華:是的。過去國內,包括一些國外的科學家都認為,漢語不存在閱讀障礙。
1982年,美國密西根大學史蒂文森教授(Stevenson)及合作者對英語、漢語、日語三種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進行閱讀障礙調查,他們首先發現,學習三種語言兒童的閱讀障礙的比例是類似的。這項研究發表以後,大家意識到,漢語也存在閱讀障礙。但漢語閱讀障礙是什麼樣的?它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它的底層機制又是什麼樣的?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又經過了好幾十年的研究。
閱讀困難不等於閱讀障礙
新京報:現在國內對兒童閱讀障礙症的接受程度如何?根據我的一些隨機調查,感覺有相當多的人完全不了解兒童閱讀障礙症,甚至根本不相信閱讀障礙症的存在。
舒華:對。所以需要科學家進行大量的科普工作,讓大家了解閱讀障礙。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可能會覺得這是因為孩子不夠努力,其實不然。比如自閉症剛開始也不被大家所認識,但因為它的症狀更加獨特,或者說更加嚴重,這些父母做了大量的工作,加上科學研究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自閉症的存在。
閱讀障礙與自閉症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症狀沒有那麼明顯。有閱讀障礙的兒童可以正常生活,他的智力是正常的——有些孩子還非常聰明,說話沒有問題,跟人交流也沒有問題,只有在閱讀的時候才出現問題。所以這些孩子是很難區分的。比起相信這是一種障礙,父母寧願相信孩子是因為不努力,因為他們感受不到,不知道孩子的問題在哪裡。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劇照。
新京報:日常生活中,什麼情況下應該懷疑孩子可能出現了閱讀障礙,有什麼樣的表現嗎?
舒華: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孩子根本無法完成學校的任務。
現在,通常我們發現孩子的困難可能會在一年級第二學期或者二年級第一學期變得非常明顯。聽寫時寫不出字、看字時讀不出來等問題是很普遍的,讓家長覺得非常痛苦,天天晚上陪著孩子做作業,有時晚上好不容易學會了,第二天早上到了課堂上還是不會。老師也非常清楚這些孩子的困難,但他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甚至會誤以為孩子不努力,或者笨。
閱讀障礙為什麼非常複雜?因為它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並不是說我們看到一個孩子不能閱讀,就認為他是閱讀障礙。我們所說的閱讀障礙,是指孩子的智力是正常的,接受了正常的教育,在情緒、感知、視力和聽力上都沒有問題,家庭環境也正常。如果他的閱讀水平與低於他兩個年級的兒童閱讀水平相等,這就是有閱讀障礙的孩子。
如果一個孩子因為生活環境和教育條件較差,或因為家庭等原因缺乏學習動機而閱讀差,那麼改善他的教育環境或提高他的學習動機就可以讓他的閱讀恢復到正常水平。但有閱讀障礙的孩子因為有一些神經生理上的原因,他們底層的一些認知問題是不容易通過訓練改善的。
部分閱讀障礙者眼中的文字。
新京報:可以分享一兩個具體案例嗎?針對閱讀障礙人群,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舒華:有閱讀障礙的孩子,我們接觸過的比較多。在我們幫助過的孩子裡,有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這個孩子是在一年級第二個學期時,孩子的家長帶著他來到我們的實驗室,他的識字困難表現非常突出,他對字不敏感,大部分字無論怎麼記都記不住;因為認識的字少,他在朗讀的時候比較困難,但是如果碰巧這些字是他認得的,會讀得比較順利。他寫字也非常吃力,每天老師就給4個字的寫字任務,每字寫十遍,這個作業成了孩子每天最痛苦的事情,每天寫的時候都要大哭一場。字的間架結構總是掌握不好,筆順不正確,寫出的字看起來歪歪扭扭。
我們對孩子的生長環境和發展狀況做了初步的了解,並進一步對孩子進行了閱讀能力的評估,評估發現,他的智力測驗成績在同齡孩子中屬於良好偏優秀。然而他在語音意識和正字法意識的發展上低於同齡人。經過一年的針對性的幫助,尤其側重語音、字詞、正字法的練習,他的能力有所發展。我們與孩子的家長和學校保持較好的溝通,孩子在學校裡得到比較好的對待,學校給了他很大的寬容,我們也給予了父母一些訓練策略,對他進行培訓,一步一步教他們怎樣去做。去年上半年,孩子爸爸告訴我們,孩子現在發展得不錯,上五年級了,他很愛閱讀,可以讀大部頭的書如《哈利·波特》。雖然他在完成正規教學時的作業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已經遠比我們想像的閱讀障礙的情況要好多了,基本跟上了正常的學習進度。
《地球上的星星》電影劇照。
當然,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困難也不一樣,究竟能不能讓他們克服困難,要依賴很多條件,最為重要的就是父母和學校。而在針對兒童閱讀障礙的培訓中,父母佔了非常大的比重。父母的觀念和態度,都會極大地影響孩子。只有父母把心態放好,正確認識這件事,跟孩子有很好的互動,才能夠讓孩子逐漸適應這種情況並進行改善。父母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很好的環境,讓孩子沒有自卑等情緒問題,讓孩子明白,雖然他不是最優秀的學生,但他同樣可以跟著學習進度走。
對於學校來說,在有了相關的認識以後,老師要特別照顧這些孩子,哪怕任何一丁點兒的進步都及時給予鼓勵,對於他們存在的問題,要適當寬容。當然我不知道,我們的考試系統能不能寬容他們?在寬容的環境裡,孩子們其實可以逐漸應對,逐漸改善。一旦有了壓力,花再多的錢,做再多的訓練都沒有作用。
對於有閱讀障礙的孩子來說,通常他們最為困難的階段在小學。在小學階段,孩子的年齡小,認知思維發展較弱,一旦遇到閱讀問題,看到字讀不出來,聽寫寫不出來,他沒有辦法解決,很容易因此衍生許多其他方面的問題。但是,如果通過大量的訓練和幫助,他們可以正常學習這些課程,等進入中學階段以後,情況就會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當然,這種改善並不是說他生理上的問題解決了,而是他們可以依靠高級的思維、策略,使用推理等方式去彌補缺陷。比如一個字無法閱讀,他可以通過看前後文進行猜測。
把閱讀障礙這個概念普及社會,推動診斷
新京報:對於閱讀障礙症,目前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舒華:最為重要的就是針對閱讀障礙的診斷。雖然國內還沒有明確的診斷標準,但經過這麼多年的研究,已經可以開始做這件事了。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裡,在做了很多年基礎研究以後,現在我們希望可以把閱讀障礙這個概念普及社會,希望能夠在公眾對閱讀障礙已經有了一定了解之後,推動診斷。
嚴格來說,我們國家現在還沒有正式的診斷機構。目前,我們正在和北醫六院展開一些合作,希望未來可以聯合做一些相關的工作,和醫療單位進行合作,逐漸開展診斷,開展培訓。
關於閱讀障礙的評估非常細緻,可以發現他們的問題究竟在什麼地方?培訓則是需要在評估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如果我們了解了閱讀過程中,正常人的大腦和閱讀障礙者的大腦到底有哪些區別,就有可能知道他的問題在什麼地方。在進行針對性的訓練以後,也可以再去看他的大腦區域,哪些地方提高了,針對性的進行訓練,幫助他提高閱讀相關的能力。這些針對大腦的研究讓我們真正知道問題在什麼地方,怎麼對他們進行訓練。
《地球上的星星》電影劇照。
新京報:有人認為,數字時代下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造成了閱讀障礙者的增多?這兩者之間存在相關性嗎?過於強調閱讀,是否會在某些層面造成對閱讀障礙者的不友好?
舒華:數位化的閱讀環境,有可能會減少一些人的正常閱讀量。但閱讀障礙與生理等方面的因素有關,並不會因為閱讀環境的改變而增加或者減少。
閱讀是我們獲得知識最重要的途徑,無論是聽廣播、看電視、看視頻等都不能替代閱讀。最全面、最精確、最深刻的知識,都是通過閱讀獲得的。對於現代社會來說,沒有閱讀,社會就沒法前進。在未來,閱讀水平可能會成為衡量一個人發展的非常重要的標準。
在一個文明社會中,沒有閱讀,一個人就沒有辦法生存。即便是對於有閱讀障礙的孩子來說,真正獲得知識,他們也得通過閱讀。只不過這些孩子很可能有其他方面的特長,他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更多發揮特長,不從事需要以閱讀為主的工作,例如可以在工程、藝術等方面發展,不讓閱讀成為他整個人生發展的主要障礙。
實際上,我們現在對有閱讀障礙的孩子進行矯治,最終的目的是讓他們融入社會,能夠正常的發展,不要因為自身的問題在社會中掉隊,找不到工作,不能正常發展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最終融入社會的方式是不一樣的。閱讀障礙者在閱讀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但他可以選擇不做這方面為主的工作,可以做藝術家、歌唱家,可以學物理、學機械工程,這些都沒有問題。只要不是那些和大量閱讀相關的工作,都可以去發展。不要讓閱讀束縛他們的人生。
撰文 何安安
編輯 楊司奇 張婷 徐偉
校對 翟永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