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漁溪 就像進了「僑厝博物館」

2020-12-22 東南網

  林家大院牆頭立石獅及牆簷下的精緻堆塑。

福州新聞網3月17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劉琳 陳堅/文楊勇/攝)如果磚石能言,這裡的每一片瓦都能細說一個家族與海上絲路的故事,每一塊磚都是一部海絲與福清的關係史。本周一,記者與福清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林彤一行,為本報與福清市委宣傳部聯合展開的福清海上絲路歷史文化遺存調查來到漁溪古鎮。隨便走進一個村莊,幾乎每幢樓都與華僑有關,最老的大宅建於明隆慶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主人來自千島之國印尼;最年輕大宅主樓剛剛建好,連圍牆還來不及砌,主人一家分別在福清和英國、南非打拼。

無論走進哪家院子,只要駐足小聽一會就能聽到一個與海上絲路有關的歷史,聽到一個或許與中國歷史世界歷史有關的故事。

融入伊斯蘭建築元素的

黃家老厝

漁溪古稱虞陽,晚唐設鎮,後因境內有一溪滿溪是魚,人稱「魚溪」,久而久之魚溪成了古鎮代稱,漸漸演變成古鎮「漁溪」。

郎官村因郎官古渡而生而長,黃家老厝是距離郎官古渡最近的古宅。沿著荔枝樹夾道的古徑向山間走去,黃家老厝就在綠蔭最茂密處,右側有不少海中礁石與溪中鵝卵石混合著泥土、蠣殼壘成的石屋,據說很早以前曾是黃家人居住之地。清初黃家人就是走出這裡的石屋,從郎官古渡登船下南洋。小徑的左側是黃家紅磚大厝。

黃家紅磚大厝,面寬20餘米,厝長近50米,極精美,裡面有36間房。與福清的許多傳統大宅院有些不同,融合了伊斯蘭建築元素。紅磚大宅正中頂部建築具伊斯蘭建築特色穹隆,宅內不少建築也很容易讓人想起伊斯蘭建築的尖拱、馬蹄拱、圓弧拱。這與黃家百多年代代有人在印尼打拼有關,印尼一半以上的人信伊斯蘭教,黃家人與他們成為知交。

晚清,黃家五個兄弟沿著祖上參與開闢的從福清郎官古渡到印尼的海上絲路,一起到印尼。兄弟齊心,生意日漸發達,在印尼結婚生子。清末,五兄弟中的小弟回到郎官村在祖屋旁邊購地建宅,兄弟們商量每家選一個兒子隨小叔叔返鄉,為家鄉服務。小叔叔除留一個兒子在印尼外,舉家並帶著哥哥的兒子們回到郎官村定居。

黃家小弟弟在祖屋邊修建了新居。建設過程中,他將對第二故鄉印尼的思念、在印尼住的舊居建築風格糅進了新居中,呈現了一座中國印尼建築元素兼具、以中國傳統民居特色為主的紅磚大宅。

黃家在他鄉的子孫從未忘記在福清郎官村的家和肩負的責任,其中一位叫黃吉慶的後人,改革開放後大手筆捐助家鄉。居於中國的黃家子孫,改革開放後則走出國門打拼。

相關焦點

  • 走進福清市漁溪古鎮 就像進了「僑厝博物館」
    本周一,記者與福清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林彤一行,為本報與福清市委宣傳部聯合展開的福清海上絲路歷史文化遺存調查來到漁溪古鎮。隨便走進一個村莊,幾乎每幢樓都與華僑有關,最老的大宅建於明隆慶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主人來自千島之國印尼;最年輕大宅主樓剛剛建好,連圍牆還來不及砌,主人一家分別在福清和英國、南非打拼。
  • 泉州南門外的僑厝:感受濃濃的僑緣鄉情
    南門外的僑厝  節日放假,帶著女兒桃寶跟著蔡老師一家,還有一位「國際友人」一起到泉州南門外去逛了逛……  一  自古以來泉州人稱呼泉州城的地名就有東門、西門、南門、北門。
  • 古厝茶飄香——走進永春茶葉博物館
    樹木掩映中,一座兩進兩護厝的閩南風格古厝,靜靜立在霞陵溪旁。兩年前,這座古厝還是幾近荒廢的模樣,如今,這裡成為永春首家集茶葉歷史文化、古茶器具展示及品茶休閒功能為一體的「永春茶葉博物館」。近年來,埔頭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將一些廢棄、閒置的閩南特色古建築進行修繕、保護,並積極引入文化旅遊新業態。
  • 海外華僑華人高層次人才走進江蘇南京僑夢苑
    海外華僑華人高層次人才走進江蘇南京。 徐珊珊 攝中新網南京8月22日電 (徐珊珊)22日上午,2018「海外華僑華人高層次人才江蘇行—留日博士走進南京僑夢苑」活動在南京舉行。近百名留日博士走進江蘇南京,詳細了解江蘇省在吸引僑資僑智「落地生根」方面的舉措。本次活動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主辦,南京市玄武區委組織部、南京市玄武區委統戰部、南京市玄武區人社局、江蘇省徐莊高新區管委會承辦,旨在為海外華僑華人科技人才來江蘇發展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實現高層次人才的精準對接。海外華僑華人高層次人才走進江蘇南京。
  • 中國古建築藝術博物館,福建尤溪桂峰村的百年大厝
    因為村子建在山中,地勢崎嶇不平,每座民居之間的距離很近,都要用大量的石材建造護坡,防止發生意外,最高落差達三十米,後門山厝的護坡有十四層。為了方便行走,所有的小巷路面都鋪石條,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石砌小道。古道、古街、古樹、古書齋、古石刻等等都是桂峰村的特色,當然最有價值的還是保存下來的三十九座清代之前的古建築。
  • 強化急救知識,呵護幼兒成長——現場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走進福清市漁溪雅德幼兒園
    強化急救知識,呵護幼兒成長 ——現場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走進福清市漁溪雅德幼兒園為更好地普及應急救護知識,有效提升全體教職工的應急救護能力,保障幼兒在園的生命安全,福清市紅十字義工服務團於2020年8月23日走進福清市漁溪雅德幼兒園,為全體教職工進行現場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的培訓。
  • 仲愷僑文化博物館即將開館,看看有啥值得期待的?
    自知道僑文化博物館即將試運營的消息後 仲愷人就充滿了期待 目前,僑文化博物館正在試營業階段 相信很快就能面向大眾開放啦!
  • 走進古民居:福建古田林峰「堂聯五代」厝聯匾
    ****************走進古民居福建古田林峰「堂聯五代」厝聯匾張桂守「堂聯五代」厝,位於福建省古田縣大甲鎮林峰村。據傳,歷時十三年,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建成。「堂聯五代」厝,因匾而得名。作者簡介:張桂守 書法楹聯評論家。現任《書法報》社 福建寧德工作站 站長《書法導報》社 福建工作站站長、記者。足跡踏遍全國名山大川。名勝書法楹聯有較深研究。
  • 【文化】閩南人「起厝」和「入厝」習俗
    其餘家人口袋裡裝著錢,都不得空手,各拿菜刀、撥火叉、鍋鏟、掃帚畚鬥等用具隨後,象徵將財氣帶進新宅。隊伍排好後,全家人高聲大呼「進囉 「,一邊喊一邊走進房子裡,聲音不能中斷,要直到所有人都進去才停止。然後再開燈。開燈後,人們會口念:「雙腳踏入來,富貴帶進來。」房主就會把火爐擺在廳中央,爐中通紅的火焰象徵家庭興旺。這時要高聲誦吉祥語,如「入新厝,家大富」,眾人隨聲應和。
  • 晉城:走進博物館漸成日常 感受歷史與文化魅力
    要了解一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那麼就去這座城市的博物館。「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讓我們走進博物館,時空不再阻隔,晉城的歷史風雨和文明點滴全都濃縮在這裡。兩年多來,博物館先後與山西博物院、紹興博物館、江門博物館、青島博物館、南越王宮博物館、安慶博物館等15家博物館合作,舉行了清代晉籍名家繪畫展、蘭亭的故事書畫展、近代江門五邑僑匯展、黃梅戲發展歷程展等展覽,讓人大開眼界。
  • 載歌載舞手拉手 藝體教研心連心——南充市順慶區漁溪小學與石油南...
    為了促進兩校友誼,增進教師交流學習,打造有效藝體課堂,實現教學資源優勢共享,南充市順慶區漁溪小學與石油南路小學開展"手拉手"藝體聯合教研活動。2020年11月26日上午9點,石油南路小學藝體組一行15人在副校長鮮果的帶領下來到漁溪小學。
  • 僑浙好地方(6)|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青田華僑歷史博物館
    僑浙好地方(6)|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青田華僑歷史博物館 2019-12-17 22: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閩南「起厝」「入厝」習俗美好生活的寄願
    閩南「起厝」「入厝」習俗美好生活的寄願 qz.fjsen.com 2011-10-08 09:55  林梅影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東南網-石獅日報10月8日訊(記者 林梅影)閩南語中建房稱之為「起厝」,搬入新家則稱為「入厝」。
  • 新聞 | 省衛健委「先進典型事跡進校園」走進河南衛生幹部學院
    埭頭村僑厝拼搏海外 濃烈鄉情走進埭頭村黨群服務中心一樓,鄉賢議事廳上的「知黨情、聽民聲、懂僑音、謀發展、促和諧」格外醒目。其中的「懂僑音」,更讓大家明了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僑村。在埭頭,可謂是「家家戶戶都有僑」。埭頭村隸屬龍湖鎮區中心行政村,古稱岱陽,其地為陽溪入海衝積區,裡人築埭圍攻海為鹽場,埭頭村由此得名。
  • 以僑為媒,全球百位僑界精英走進湖州!
    以僑為媒,全球百位僑界精英走進湖州!中國僑聯聯誼聯絡部二級巡視員岑建德,浙江省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兼秘書長周松一,湖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夏堅定,湖州市投資促進中心主任兼市商務局副局長佘國勤,中國僑商會常務副會長楊寶慶,市僑商會會長黃紅,中國僑聯、外省僑聯有關領導,目前在國內的中國僑聯海外顧問
  • 安溪感德古大厝引猜想 專家稱其為「五間張雙護厝」
    安溪感德古大厝引猜想 專家稱其為「五間張雙護厝」 qz.fjsen.com 2013-07-05 11:44   來源:東南早報    我來說兩句 泉州南建築博物館原館長黃金良表示,該建築應為懸山式「五間張雙護厝」,有的地方也稱「五間直」。□早報記者 張金華照片中5座閩南古厝模樣的建築造型一致,層層疊疊,相當壯觀。該建築左右各有一個小門,中間一個大門,前兩座是紅牆黑瓦,後三座則是紅牆紅瓦,左右屋頂呈三角形。
  • 倒塌老厝變成懷舊餐廳圖
    1號老厝的招牌並不明顯,但懷舊的氣氛吸引不少客人。喜歡收集古董的李正暉將部分已倒塌的小三合院重新翻修,並恢復原貌,因為原本就擔任廚師的工作,乾脆就自己開店,還取名叫"1號老厝",走進這裡,就像走入時光隧道一般,難怪開始營業就在當地引起不少話題。
  • 僑福集團主席黃建華離世 他說僑福芳草地無法複製
    在北京的僑福芳草地中心商場裡,到處都陳列著黃建華收藏的作品,將藝術品與商場的結合在國內做成了一個值得許多同行借鑑的案例。 以下是7月27日,中國綠公司聯盟圓桌會2017年第1站,走進僑福集團時黃建華的分享,全文刊登於微信號「中國企業家俱樂部」。
  • 武山「流動博物館」走進樺林鎮牛莊村
    ——武山「流動博物館」走進樺林鎮牛莊村為聚力脫貧攻堅,推進文化扶貧,日前,武山縣博物館到樺林鎮牛莊村開展了文化扶貧「流動博物館」進農村活動,受到了村民們的熱烈歡迎。扶貧先扶智,武山縣博物館工作人員精心準備,以PPT幻燈片課件製作了「走進武山博物館」、利用投影儀以圖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
  • 廈門僑英街道:一個從小鄉村走進大都市的街道
    她是廈門一代僑領孫炳炎先生的故裡,五大發展理念示範街區,改革開放讓這個原本僅是小山村的僑英走進了廈門大都市。臺胞僑胞的重要祖籍地走進僑英街道葉厝、東安、滸井三個社區,這裡坐落著他們共同的祖廟「智門院」。500多年前這裡叫板橋,後來張氏兄弟東渡臺灣,在臺北臺南建立板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