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大院牆頭立石獅及牆簷下的精緻堆塑。
福州新聞網3月17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劉琳 陳堅/文楊勇/攝)如果磚石能言,這裡的每一片瓦都能細說一個家族與海上絲路的故事,每一塊磚都是一部海絲與福清的關係史。本周一,記者與福清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林彤一行,為本報與福清市委宣傳部聯合展開的福清海上絲路歷史文化遺存調查來到漁溪古鎮。隨便走進一個村莊,幾乎每幢樓都與華僑有關,最老的大宅建於明隆慶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主人來自千島之國印尼;最年輕大宅主樓剛剛建好,連圍牆還來不及砌,主人一家分別在福清和英國、南非打拼。
無論走進哪家院子,只要駐足小聽一會就能聽到一個與海上絲路有關的歷史,聽到一個或許與中國歷史世界歷史有關的故事。
融入伊斯蘭建築元素的
黃家老厝
漁溪古稱虞陽,晚唐設鎮,後因境內有一溪滿溪是魚,人稱「魚溪」,久而久之魚溪成了古鎮代稱,漸漸演變成古鎮「漁溪」。
郎官村因郎官古渡而生而長,黃家老厝是距離郎官古渡最近的古宅。沿著荔枝樹夾道的古徑向山間走去,黃家老厝就在綠蔭最茂密處,右側有不少海中礁石與溪中鵝卵石混合著泥土、蠣殼壘成的石屋,據說很早以前曾是黃家人居住之地。清初黃家人就是走出這裡的石屋,從郎官古渡登船下南洋。小徑的左側是黃家紅磚大厝。
黃家紅磚大厝,面寬20餘米,厝長近50米,極精美,裡面有36間房。與福清的許多傳統大宅院有些不同,融合了伊斯蘭建築元素。紅磚大宅正中頂部建築具伊斯蘭建築特色穹隆,宅內不少建築也很容易讓人想起伊斯蘭建築的尖拱、馬蹄拱、圓弧拱。這與黃家百多年代代有人在印尼打拼有關,印尼一半以上的人信伊斯蘭教,黃家人與他們成為知交。
晚清,黃家五個兄弟沿著祖上參與開闢的從福清郎官古渡到印尼的海上絲路,一起到印尼。兄弟齊心,生意日漸發達,在印尼結婚生子。清末,五兄弟中的小弟回到郎官村在祖屋旁邊購地建宅,兄弟們商量每家選一個兒子隨小叔叔返鄉,為家鄉服務。小叔叔除留一個兒子在印尼外,舉家並帶著哥哥的兒子們回到郎官村定居。
黃家小弟弟在祖屋邊修建了新居。建設過程中,他將對第二故鄉印尼的思念、在印尼住的舊居建築風格糅進了新居中,呈現了一座中國印尼建築元素兼具、以中國傳統民居特色為主的紅磚大宅。
黃家在他鄉的子孫從未忘記在福清郎官村的家和肩負的責任,其中一位叫黃吉慶的後人,改革開放後大手筆捐助家鄉。居於中國的黃家子孫,改革開放後則走出國門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