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3日 ---- 今天出版的《自然》增刊 「2020自然指數-癌症」 追蹤了全球癌症研究產出及科研合作的趨勢,以及相關科研資助情況和不同類型癌症在預防、治療和生存率方面的進展。
《自然》增刊 「2020自然指數-癌症」封面
2015至2019年,納入自然指數(Nature Index)的期刊所發表的癌症研究論文數量增加了25.8%,是同期論文產出總體增幅的4倍。依據自然指數的主要衡量指標——文章份額(article Share),相關高質量科研產出最多的20家機構均來自北美和中國。如按該指標分析不同國家的科研產出,中國從2015到2019年的癌症研究產出增長了約114.9%,遠超緊隨其後也取得最快增長的國家——加拿大,是其增長百分比的5倍,加拿大的癌症研究產出同期增加了24.2%。相關統計數據的計算使用了自然指數和Dimensions資料庫,並發表在最新這期增刊上。
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癌症研究產出最多的20家機構中,哈佛大學居首,其次為中國科學院,此外還包括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以及三所中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和中山大學,其餘都是美國研究機構。
增刊還使用Dimensions的數據對癌症研究資助的增長情況及分布進行了分析,Dimensions是數碼科研(Digital Science)提供的一個相互關聯的研究信息系統。相關分析發現,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雖是迄今全球最大的癌症研究資助機構,但中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卻分配了金額較小但數量更多的單一資助。此外,歐盟委員會的平均資助規模要比NCI的高出40%。
某些類型的癌症已改善了治療效果,如黑色素瘤;或者取得預防策略上的成功,例如子宮頸癌。這些都例證了大量的科研投入正在獲得回報。不過,增刊也顯示發生了70%癌症死亡病例的國家往往無法獲得許多最新的治療方法,例如用於前列腺癌的機器人手術。
自然指數創始人David Swinbanks說:「我們有時會聽說癌症研究的投入與治療成效並不匹配。本期增刊表明癌症研究產出在大幅增加,國內和國際的科研合作強勁,但這是由特定地區和國家所推動的。這些分析十分重要,因為它們更加表明有必要尋找方法,將癌症預防治療上的最新發展和改進措施帶給那些眼下生存率較低的地區。」
註:自然指數是機構科研表現的一個指標。論文數(Count)和份額(Share)這兩個用於整理自然指數列表的指標,依據的是某個機構或國家在82本自然科學期刊上的論文發表量,一個由知名科學家組成的獨立委員會根據期刊的聲譽從各自領域挑選出了這些期刊。
自然指數認為在估量研究質量和機構表現時必須考慮其他多種因素;不應僅憑自然指數的指標來評估機構或個人。自然指數的數據和方法是透明的,依照知識共享協議可從網站natureindex.com上獲取。
《自然》增刊「2020自然指數-癌症」,該增刊編輯獨立,《自然》對內容全權負責。我們在此衷心感謝以下機構:北京大學醫學部、深圳灣實驗室、天津市腫瘤醫院(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和中國醫藥大學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