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帶孩子出門閒逛,在公園遇到了一些同樣帶孩子的家長。遇到孩子群的家長,不免就會對彼此家裡面的孩子進行比較。
而小林家的孩子長得白胖可愛,也受到了不少家長的稱讚。聊天過程中,有人問小林家裡孩子多大了。
小林表示:「再過一個多月就滿一歲啦!時間過得真快啊。」
接著一群家長又開始閒聊。
就在小林準備走的時候,身旁有一位帶孩子的奶奶輩家長喊住小林:「孩子媽,你等一下,不知道這句話當講不當講,但是憑我退休前一直在醫院工作,我建議你還是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比較好。」
「你看孩子手一直緊握著拳頭不鬆開,這對您家孩子這個月份其實是很不應該的,所以你還是儘早帶孩子去看看吧!」這位家長接著說道,之後又跟她聊了幾句,就回家了。
小林回到家之後思索了一下,於是趕緊去醫院進行檢查,醫院方面經過對孩子詳細的檢查之後表示小林這種擔心是應該的,因為孩子的這種表現有很大概率是「腦癱」,而經過檢查之後,小林家的孩子並沒有出現腦癱,但是也應當慶幸小林及時帶孩子來了檢查。小林聽到這才鬆了一口氣。
孩子緊握拳頭,可能有「腦癱」?
一般情況下,初生的嬰兒會總是緊握拳頭,這是因為嬰兒本身的大腦皮層尚未發育完善,肢體動作的協調感還比較差,造成孩子手指張開肌肉力量不足,所以被曲手指肌肉佔了優勢,常處於緊握狀態,這是屬於正常生理現象。
不過隨著孩子月齡不斷增大,孩子緊握拳頭的情況也會慢慢得到改善,當孩子3~4個月的時候緊握的拳頭就會慢慢有所好轉,等孩子6個月左右的時候,孩子緊握拳頭就會很少出現了。
關於孩子緊握拳頭,可能有「腦癱」,是由於孩子在超出6個月的時候,大腦皮層和手指肌肉能力已經得到了妥善的發育,正常情況下不會再一直處於緊握的情況。
如果孩子在超出6個月依舊緊握拳頭,那麼就代表孩子大腦發育有所遲緩,對於控制手指力量也有所緩慢。這時就需要家長警惕孩子是否出現了「腦癱」現象。
除了緊握拳頭之外,家長也需要警惕這些腦癱症狀
1、聽力障礙
孩子聽力出現障礙是小兒腦癱的典型表現。孩子在出現腦癱之後,聽力會逐漸衰退直至完全聽不見。
一般情況下,當孩子還沒有學會說話的時候,聽力是很敏感的,會在其他人試圖與他進行溝通的過程中給出明顯的反應。但是當孩子聽力方面有障礙的時候,孩子就會將外界的聲音進行屏蔽,無法接收外界的信息,進而不會對外界聲音造成回應。
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聽力方面有所遲緩時一定要保持警惕。
2、反應遲鈍
正常嬰兒在接收外界信息時,會給出屬於嬰兒自己的一套反應,但是腦癱兒卻不會,因為他們的反應機制出現了問題,腦部出現了一定的損傷,導致無法與外界建立聯繫,所以無法對外界做出應答,表現遲鈍。
3、全身發「軟」
全身發「軟」的表現是孩子在任何肢體動作方面都表現出肌無力,例如對於應該「抬頭」的孩子,無法支撐頭部而不能抬頭;對於應該學會「翻身」的孩子,遲遲不能翻轉身體等等,總是表現出「軟」的情況。
這個時候家長就應該警惕腦癱兒的出現了。因為正常情況下,孩子的月份逐漸增大時,身體的各方面肌肉能力會表現得越發強勁,並不會一直處於「軟」的狀態中。
兒童腦癱,會在這兩個時間段有預兆
孩子出現腦癱症狀,多會在孩子3個月左右大小時有明顯不同與其他同齡孩子的表現,例如在3個月左右大小時,孩子已經能夠對外界的聲音有所敏感,如果這時家長發現孩子依舊不能對外界有所感應就應當警惕了。
另外在孩子1歲左右時,如果家長發現孩子還沒有學會爬、站、翻身等動作時,也應當保持警惕,因為這一時期孩子本應對肌體有所掌握,如果還是表現出「癱軟」的情況,就很有可能出現了腦癱的症狀。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白淨可愛,所以家長也應當對孩子身體方面的情況更予以重視,不要忽視孩子存在的一些異常表現,否則很容易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