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9月28日電(常濤羅琨)在日前閉幕的2018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讓AI(人工智慧)落地」成為熱議話題,不少業內人士指出,AI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極具想像空間。
醫療大數據技術企業醫渡雲創始人宮如璟在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專訪時表示,AI在醫療場景的應用非常碎片化,必須從數據入手,尋找應用場景。
資料圖來源:醫渡雲官網
AI只是工具數據才是基石
醫療健康已經成為人工智慧重要研究和應用領域。近年來,各大科技公司紛紛布局AI醫療領域,新的醫療模式正在逐漸建立。成立於2013年的醫渡雲,是國內首家以數據智能驅動醫療創新解決方案的公司。自成立起,醫渡雲就以「打造智能數據推動下的綠色醫療」作為發展方向。如今,數據驅動綠色醫療發展已成行業共識。
宮如璟認為,網際網路醫療的本質就是綠色醫療,綠色醫療意味著更安全、更有效、更便宜,它應該成為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的更好的醫療服務,而這件事可以用數據和智能技術去實現,通過數據計算可以找到最匹配、最普及的治療方案。
在她看來,要想真正做好網際網路醫療,必須在醫療的基礎設施上做出巨大的改變,數據就是基礎設施。宮如璟表示,「傳統醫院的治療方案是知識驅動型的,需要實時反饋,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大量數據。我們要把這些原始數據區分為有用和沒有用,把沒用的數據變成有用的數據,把有用的數據變成可利用的信息,經過機器讀取、標準化才能提煉成知識,再經過人的行為變成智慧。」
回歸醫療本身,它所產生的數據如何被處理,如何在第一步產生價值十分重要,也有著巨大的產業空間。宮如璟說,一種新藥的研發周期往往會超過10年,成本通常是10億美金以上,這其中有大部分原因是由於相關臨床、實驗室數據不可用。如果這些數據能夠被自動化、智能化和平臺化,效率和質量就會極大提升,為新藥研發企業節約的成本至少是幾千萬級別。
據《解放日報》報導,根據業內人士初步統計,我國人工智慧醫療產值去年(2017年)達30億元,今年將達200億元。有專家預測,未來人工智慧市場或可達萬億元以上。
宮如璟認為,AI對醫療來說只是一個工具,並非結果。AI真正發揮威力需要大量的知識去訓練,而不僅僅是數據。「AI在醫療場景的應用非常碎片化,單單與藥品相關的就包括新藥研發、藥品的不良反應監測、藥品的市場策略制定、藥品定價等,這些成百上千的細分場景下蘊含著非常廣闊的市場空間。」她說。
AI的挑戰是尋找應用場景
AI的發展水平與兩大因素密不可分,即計算能力和積累的數據量。近年來,我國AI發展成績斐然,這從醫渡雲的實踐中也可見一斑。
公開資料顯示,醫渡雲基於自主研發的「醫學數據智能平臺」,利用創新的大數據技術,對大規模多源異構醫療數據進行集成和融合,形成患者全生命周期醫學數據,並通過數據的深度處理和分析,建立真實世界疾病領域模型,去幫助醫學研究、醫療管理、政府公共決策以及患者智能化疾病管理等。
「這些年,醫渡雲核心技術的積累主要是圍繞著『醫療大腦』的建設去做的,建設『醫療大腦』主要依賴兩方面,一是人工智慧技術,二是醫療知識圖譜。醫療技術的人工智慧離不開真實世界數據和證據的支持,所以除了基於真實世界的醫療數據,我們還吸納了醫學領域最新的論文研究成果,將其結合形成知識與邏輯,這樣來構建『醫療大腦』。」宮如璟介紹說,「醫療大腦」不僅僅是一個算法,可以說是一個從算法技術到數據加工再到場景應用的複雜系統。
截至目前,醫渡雲已為醫院處理、融合了橫跨十餘年的3億多名患者、13億份的有效病歷數據,覆蓋了30餘類重大病種,建立了3000多個專科疾病模型、2000萬個標準化欄位,實現了醫院近200種系統、幾百個廠商的多種數據、全量全周期的採集與數據結構化與標準化處理。可見,「醫療大腦」的作用正在高效釋放。
「以前處理一家醫院的數據需要靠人工,效率很低,現在把醫院不可用的數據變成可用的機器可讀的信息,再插上我們各種應用的話,最快兩周就能完成。」在宮如璟看來,計算能力與數據量已不成問題,新的挑戰在於尋找應用場景。具體到「AI+醫療」來看,應用場景還涉及到獲益和付費的問題。
她以AI影像診斷為例分析道,從深度學習的角度,AI影像診斷相較於傳統的統計學習有很大提升,但從付費的角度來說,它只是醫療領域裡面一個獨立的小環節,到目前為止,並不能形成很好的產業規模。AI影像診斷可以做到預防診斷,但下沉到產業裡,AI對於製藥企業、基礎科研、健康保險的設計都有很多機會。
醫療行業不缺標準信息共享是大勢所趨
實際上,在醫療領域,大數據技術可以通過對海量數據(603138)的存儲、處理和分析,進而幫助醫院、醫生提高臨床服務質量、科研轉化率和管理效率。在過去幾年中,我國生物醫學大數據發展迅猛,大醫院已經能獲取並記錄患者的所有臨床數據。但一個問題有待解決,即如何聚合與分享這些數據,形成全國範圍內的數據流通。
與此同時,業內也有一種觀點認為,目前醫療大數據缺乏統一的採集標準,而且各公司之間存在防火牆。這會制約AI在醫療行業的應用嗎?
宮如璟表示,醫療行業從來不缺乏標準,只是標準沒有被遵從,所以導致數據不能很好地被分享。就醫療大數據行業標準而言,關鍵不是設立,而是如何落地。「當平臺與足夠多的醫院形成融合,標準就能自動形成,數據也能互聯互通。醫渡雲目前與全國700多家醫療機構、100多家頂級醫院建立了戰略合作,其實已經從底層在做標準化建設,只要合作範圍足夠大,數據都可以被標準化和模型化,都可以被應用。所以,行業不是缺乏標準的問題,而是如何落地的問題,這是剛性需求。」她說。
同時,宮如璟認為,健康醫療大數據打破信息孤島、在行業內形成互聯互通是大勢所趨。加強健康醫療大數據共享和交換有利於發揮數據價值,並使之迅速在基層得到應用,我們也注意到,相關配套法律規範、技術機制也正在不斷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9月13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標準、安全和服務管理辦法(試行)》,加強健康醫療大數據管理,明確由國家衛健委負責建立健康醫療大數據開放共享機制。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健康醫療大數據開放共享機制的建立,將有助於解決當前數據開發利用的關鍵問題,加速智慧醫療時代到來。(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z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