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北京咖啡館,這些館內都喜歡擺放什麼書?

2020-12-20 鳳凰網讀書

從北京的上空俯看,四通八達的路網如同曲折相通的筋脈,把鏡頭往前推進一點,大大小小的咖啡館錯落,是嵌在筋脈上的微小細胞。北京咖啡館的特色,一字以蔽之:多,不只是數量上的多,更是種類上的多,有的是標準化的連鎖店,哪裡人多就往哪裡湊,商圈、地鐵站裡總有連鎖咖啡館的身影;有的小眾低調,毫不起眼,藏在胡同裡巷弄中,雖然要花費些工夫才能找到,卻成為文青們的天堂;有的在商業與文藝之間尋找平衡,空間設計極具質感……

不論地處何處,氛圍如何,咖啡館裡總喜歡擺上幾本書。最近,筆者走訪了北京幾家咖啡館,我們一起來看看北京咖啡館裡喜歡放什麼書?有沒有什麼「北京特色」?

胡同裡的北京特色:我與地壇

小眾文藝類咖啡館在京城遍地開花,它們或坐落於宮城紅牆外,或是窄小胡同中。胡同,是北京的特色,沿著地壇公園東門向東步行約100米,在一個胡同內,我們能找到胡同咖啡館的代表——我與地壇。整個咖啡館由工廠車間改造而成,室內空間頗具工業氣息,鋼鐵的黑、水泥牆的灰、木桌的褐,極簡的配色讓咖啡館看起來清爽簡約。

「我與地壇」咖啡館入口

由工廠車間改造而成的咖啡館外觀

咖啡館內頗具工業氣息的樓梯設計

咖啡館內景

咖啡館內景,牆面上印有美國現代建築師路易斯·康的名言

咖啡吧檯一側有一排書架,陳列了不少書籍。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店名來源、已故作家史鐵生的著作《我與地壇》,多達數十本一字排開。史鐵生在21歲的人生當口、在「最狂妄的年齡上」殘廢了雙腿,晚年又飽受尿毒症的折磨,地壇公園是他一生的精神慰藉之所,也幾乎是他文字世界的全部源起。《我與地壇》這篇名作已是語文課本中的經典篇目,重新翻開書頁,依然能讀到文中景的優美,情的流動:

四百多年裡,它一面剝蝕了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

……

在我的頭一篇小說發表的時候,在我的小說第一次獲獎的那些日子裡,我真是多麼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我便又不能在家裡呆了,又整天整天獨自跑到地壇去,心裡是沒頭沒尾的沉鬱和哀怨,走遍整個園子卻怎麼也想不通:母親為什麼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麼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她匆匆離我去時才只有四十九呀!

書架上的《我與地壇》

這家咖啡館選書的另一側重是與北京相關聯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除卻久負盛名的雜文《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的時代系列赫然在目,《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以及收有早期作品和未竟手稿的《黑鐵時代》。王小波短暫而熾烈的寫作生涯,正是在北京度過的。

除此之外,還有長期生活在北京的作家林海音、楊絳與老舍,也因此我們能在書架上看到《城南舊事》、《我們仨》這樣為人熟知的回憶錄。而作為北京作家群的代表老舍,這家書店也給了足夠空間大力推薦,書架上赫然擺出十九卷《老舍全集》,甚至還配有一本其子舒乙編著的《老舍畫說北京》,以及話劇《茶館》的演員于是之的傳記。半個多世紀前自沉太平湖的老舍,應該不會料到弔詭的時間蜿蜒向前,自己棄絕的城市卻將他長久地記住。

書架上的《老舍全集》

當然,作為一座深受現代建築設計理念影響的咖啡館,西方小說亦不可或缺——喬伊斯的《都柏林人》、《尤利西斯》,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王爾德的《亞瑟·薩維爾勳爵的罪行及其他故事》,中文譯作、英文原版兼有。

沿著雍和宮大街向南,折入交道口北二條,尋找一家同處胡同中,名為「對照記」的咖啡館。這店名「對照記」,一看便知道,得於張愛玲離世前最後一本散文集,是一冊相片簿子。書中,絮絮文字與倖存的老照片相互對照,女作家因而得見前世今生,體面告別。然而,這家咖啡館筆者遍尋無著,向胡同口的大爺詢問,才知曉這家咖啡館已經倒閉兩年。看來,並非所有以文學品鑑力為主打的咖啡館,都能在早已經歷多番改造的胡同裡取得商業上的成功。

貼近都市快節奏的大眾暢銷書:漫咖啡

在北京開得到處都是的漫咖啡,與星巴克相類,是連鎖咖啡店的代表。不論多麼昂貴的地段,都能見到該店兩層共千餘平米的充足空間。不同於星巴克來來往往的喧鬧,漫咖啡氛圍更加沉靜,吸引不少商務人士和附近的學生前來辦公、自習。

「漫咖啡」內景

與漫咖啡連鎖店定位相配的書籍,更加切近快節奏、標準化的現代生活,育兒經、求職晉升攻略、情緒與時間管理、兩性關係……這些生活指南類書籍佔據多數。改編成熱門影視作品的原著作品也不少見,麥家的《風聲》、石康的《奮鬥烏託邦》、辛夷塢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此外,還有部分講求噱頭的人物側寫,例如「蔣家第四代」蔣友柏口述家族史,米歇爾·歐巴馬在公共場合的著衣風格,Lady Gaga光鮮獵奇的成名之路,均在書架上站立。

作為咖啡館裝飾的巨大書架

也許是身處京城的緣故,我們還能在這看到一些「北京特色」書籍,一些書名宏大、常帶有「中國」二字的紀實類書籍數量可觀。它們的作者多為共和國的著名政治家、國家級媒體的開創性人物,或是親歷重大場合、關鍵時刻的記者,比如前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啟正的《向世界說明中國》、中央電視臺體育部主任馬國力《親歷中國體育電視30年》,以及紀實文學作家葉永烈講述「反右」、「文革」和改革開放的作品《出沒風波裡》。

總的來說,以漫咖啡為代表的連鎖咖啡店並不講求小眾閱讀體驗,所選書目多以暢銷類作品為主。只有當細細搜尋書架時,才能看到角落裡隱藏的一二驚喜,例如,這裡還有「垮掉的一代」精神教父威廉·巴勒斯講述自己同性戀經歷的半自傳體小說《酷兒》。

當代藝術與商業的結合:庫布裡克

久負盛名的庫布裡克,地處都市中的僻靜處,位於東二環當代萬國城,因其積極活躍的文化、藝術活動,在文青群體中幾乎無人不曉。這家與美國鬼才導演庫布裡克同名的咖啡館進門左手是書店,右手是咖啡館,互不相擾。

庫布裡克書店

庫布裡克咖啡館

牆面上貼有庫布裡克電影《2001:太空漫遊》海報

庫布裡克選書涵蓋領域廣闊,品位令人稱道。單是城市建築類書籍,就有梁思成、王澍、安藤忠雄、隈研吾坐鎮,視覺影像類又有約翰·伯格、羅伯特·卡帕、約翰·湯姆遜,而在音樂類書籍中,兼顧古典與現代,普契尼、蕭士塔高維奇、巴赫,與大門樂隊、尼爾·楊、吉米·佩奇和諧共處。當然,也有它「不能免俗」之處,在鮑勃·迪倫獲得諾獎後,與他相關的各類出版物也充盈書架間。既是同名書店,自然少不了庫布裡克電影的原著,安東尼·伯吉斯《發條橙》、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納博科夫《洛麗塔》、史蒂芬·金《閃靈》依次而列。

庫布裡克電影原著,上方為庫布裡克畫像

書店為書分類分欄也不同於傳統刻板的「經管」、「外國文學」、「建築藝術」等類別,細細瀏覽,能發現書架上甚至專有一欄關於書信的書,包括黑格爾的通信百封、海德格爾與妻書、薩特《寄語海狸》,也有中國的梁啓超家書、朱生豪情書全集。

書信集專欄

相關焦點

  • 黃石吃喝玩樂之熊貓咖啡館
    牆面上的黑色網格鐵架上擺放著許多關於熊貓的可愛照片,就連旁邊的壁畫,都是無數隻小熊貓在攀爬嬉鬧的場景。咖啡館裡木製桌椅被整整齊齊的放在牆邊上,白色鮮花與簡約的裝飾燈搭配起來,簡直就是韓系ins的標準照。
  • 大連:中山區把圖書館搬進咖啡館
    公共服務推出「供給」新模式  中山區把圖書館搬進咖啡館  大連市中山區的「後咖啡」館成了閱覽室。3月7日,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咖啡館裡的1000餘冊圖書全部來自中山區圖書館,從年初進入咖啡館後,每天吸引著大量的居民前來閱讀。  圖書館公共服務該如何供給?
  • 虹口這家超有內涵的咖啡館重新開業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在多倫路靠近四川北路有家文藝氣息濃厚的公啡咖啡館,在上海頗為出名。經過90餘年後,如今公啡咖啡館又重返多倫路。日前,公啡咖啡館、書社開張活動在多倫路文化名人街舉行,許多市民冒著寒流,來此領略老上海的風情,感受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名人文化的魅力。
  • 北京雕刻時光咖啡館簡介
    北京雕刻時光咖啡館雕刻時光咖啡館的故事 雕刻時光咖啡創辦於1997年11月28咖啡館的意義也是源自於此,讓時間、人和情感在此駐留,留下美好的回憶。咖啡館原在北京大學東門和清華大學西門之間的成府街上,小區周遭環境極富有人文氣息。學術書店萬聖書園就在這條小街上,所以經常有學人、出版商、藝術家和廣告人在這裡進進出出,相互調侃,辯論,談天說地,生活氣息極其濃厚。
  • 2個臺灣設計師,在北京胡同裡開了一家最不賺錢的咖啡館
    從小熱愛閱讀的雪莉,一直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讀書、工作、開咖啡館都是她所熱愛的生活。雪莉說,廣告人最想開的就是咖啡館,那時候大家一邊工作一邊幫自己的咖啡館選名字,我在辦公室裡聽著聽著就突然衝出來說,如果我開一間咖啡館叫繁體字咖啡館,如何,他們覺得還不錯。
  • 復古與質感交織帥性 穿著ASICS GEL-1090走訪臺北老宅咖啡館
    周末時光,跑跑咖啡館,的確是都會人最大的悠閒享受,上百間的咖啡館在各大巷弄內有著自己浪漫的風格,總是讓人躍躍欲試,渡過一下悠閒時光。今天的勘履者的主角是 ASICS GEL-1090,這雙來自千禧年的經典跑鞋,透過當代設計重新詮釋出嶄新的風格,同時保有傳統線條與跑鞋精神的存在。
  • 韓系咖啡館在中國全線失敗,這對大躍進中的中國咖啡館有什麼借鑑?
    它們往往很大,數百平方米甚至是上千平方米,家具也多是布藝沙發,可能還會有落地窗、以及隨處擺放的可愛的毛絨玩具,營造的是一個比較休閒溫馨的氛圍。漫咖啡武漢店所以韓系咖啡館的目標消費群是情侶、聚會聊天的朋友或者家庭,他們希望用一個更大更舒服的空間讓消費者在店裡儘可能長時間地停留。漫咖啡的創始人辛子相曾說過,他認為這些在店裡停留的消費者必定會「呼朋喚友」,帶來更多的消費者。
  • 上海公益咖啡館紛紛倒閉成「眾愁」
    作為承載公益理念的公共空間,公益咖啡館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如何更好地生存?有嘉賓表示,即使這一實體化的空間關閉,大眾也不必唱衰,團隊未來還能以社群等新的形式存在,推廣公益理念。鴻芷咖啡館宣布閉館網友盼望持續經營「我們曾想把咖啡館做10年,不承想,5周年之際就要和大家說再見了。」
  • 去北京這些小眾咖啡館躲「冷冬」吧!
    貓在咖啡館裡,喝一杯熱咖呀!「找一家令人愜意的咖啡館,溫暖、潔淨而且友好,把冬衣掛在衣架上, 把飽受風吹雨打的舊氈帽放在長椅上方的架子上,叫一杯牛奶咖啡。」硬漢海明威都抵抗不了咖啡的誘惑。」這個冬日,帶你走進北京一些有情調、不孤單的小眾咖啡館,讓你在寒冷的冬日感受溫暖愜意。Voyage Coffee位於798的僻靜咖啡館。門牌不太好找,地圖上也是顯示不到的。
  • 公啡咖啡館重返多倫路,在這裡可以品嘗咖啡,可以沉浸式體驗
    今天下午,公啡咖啡館、書社開張活動在多倫路文化名人街舉行,不少市民冒著寒風來領略老上海的風情,感受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名人文化的魅力。圖說:公啡咖啡館、書社開張。袁瑋 攝一條多倫路,留下了眾多紅色印跡和名人故事。
  • 這些驚豔的圖書館,每一座都顏值爆表!
    與其說是圖書館,這裡的挑高空間、時尚的設計感、各種書籍與影音光碟,甚至還有咖啡館,種種設計更像是一家複合書店。不僅如此,圖書館內還有咖啡店,可以在此一邊看著書,一邊品嘗咖啡,館內還有限定販售的周邊商品。種種突破對於圖書館刻板印象的創舉,讓武雄市圖書館成功地創造話題,大批來自日本全國各地的參觀者湧入,只為參觀這座美麗的圖書館。
  • 蹦床館內 歡樂背後是揪心
    如今,室內蹦床館遍地開花,遊戲驚險程度也一路飆升,然而這些網紅項目真的足夠安全嗎?玩樂背後又隱藏著哪些致命風險呢?記者連日來走訪多家蹦床館尋找答案。 爬上3米高塔 只有一雙防滑襪 在東南四環附近的一家蹦床館內,「室內旱雪」項目吸引了不少體驗者。
  • 臺灣:臺中的七家特色咖啡館都有自己的淺色
    簡介:臺灣臺中七家特色咖啡館,每一家都有自己的淺色。大家好,我是這篇文章的編輯,我每天給你帶來最新的旅遊信息,我希望你能喜歡,如果您願意,請多多來支持編輯器。每個地區都有自己風格的咖啡店,這次我們來到臺中,為大家推薦7家各具特色、美味可口的咖啡館。無論你是想來拍攝美照,想成為文青看書,還是商務人士來工作,你都可以找到你最喜歡的咖啡店,花美好時光。米飯咖啡,位於臺中市西屯區,車道上滿是咖啡香。他的牆是用木頭裝飾的,剛走到這裡,我以為我在小餐館的北歐。
  • 圖說:特色主題咖啡館—蒙馬特影像咖啡館(臺北)
    本期主題:那些創意十足的咖啡館  延續上期的《「動物」主題咖啡館》鑑賞,本期編輯仍將繼續為您呈現咖啡館的故事。在星巴克、COSTA等國際大牌咖啡品牌主打小資情調的大背景下,為了生存,許多的小型咖啡館開始嘗試各種創意的結合,如在咖啡館設計方面大放異彩,在主題上吸引眼球,在服務形式上推陳出新,在體驗上讓人流連忘返。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二、蒙馬特影像咖啡館(臺北)  蒙馬特影像咖啡館,館主賴嶽忠本是一位臺北著名的人像攝影師。
  • 北京胡同裡的咖啡館,日本老牌咖啡店首家海外分店,咖啡杯是特色
    北京胡同裡的咖啡館,日本老牌咖啡店首家海外分店,咖啡杯是特色作為一個每天靠咖啡趕走睏倦,而漸漸對咖啡有了依賴的人來說,說不上對咖啡有多種愛,卻很喜歡在北京的各個角落發現形形色色的咖啡館,和朋友相約談事情,亦或是和閨蜜度過一段悠閒的時光,甚至是一個人遊遊蕩蕩突然累了的時候
  • 網絡書店遇見咖啡館:「免費」背後的盈利模式
    陳媛元告訴商報記者,每天都有大量新書出版,加之書籍又是易消耗品,買新書就得淘汰舊書,如更換不及時,這些書很快便失去了吸引力。與網絡圖書館的合作,源於一次偶然。當時陳媛元得知,對方不僅可以一次性免費提供200本圖書,而且3個月更換一次新書,而她只需管理好這些圖書即可。「過去,客人們喝完咖啡、聊天后便走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被這些書籍吸引,停留時間比原來多出一倍。
  • 故事丨開咖啡館、搞攝影、出美食書...她是無所不能的「小超人」!
    巧克力蛋糕攝影、出書、做講師,她樣樣都行北漂十年,小超人折騰過許許多多的事兒:開民宿、辦攝影工作室、寫美食書、開咖啡館、做私房烘焙……說到當初為何執意要來北京,小超人打開了話匣子07年的時候,小超人有幾個高中同學在北京,攛掇著她來北京創業。正好1月份是小超人的生日,大家就為她買了張機票,讓她來北京看看。
  • 同仁堂都「跨界」開咖啡館?您還有什麼不敢創新?
    周末的下午,店裡連一把空餘椅子都沒有,這一幕讓人驚訝。疫情開始的時候,恐怕同仁堂的藥店裡面都不會有這麼多人。櫃檯前站滿了人。誰能想到,疫情結束的時候,同仁堂的咖啡館卻坐滿了人,甚至還有很多人在櫃檯前排隊,然後端著一杯咖啡走出去逛街。
  • 維也納的咖啡館!
    對咖啡一無所知的維也納人以為這些綠色的咖啡豆不過是駱駝的飼料,便作為獎勵品連同一座房子一同賞給了立下戰功的科胥斯基。科胥斯基曾在土耳其居住多年,自然知道咖啡豆的底細,他便在那所房子裡利用這些咖啡豆創辦了維也納第一家咖啡館——藍瓶子咖啡館。科胥斯基在經營這家咖啡館時面臨許多困難,不得不向維也納人的傳統飲食習慣進行妥協,大量針對咖啡的創新便應運而生。
  • 2018 北京胡同咖啡館指南 | 深藏灰瓦槐樹下
    過去的畫面,也總是讓人想到現在:胡同作為北京這座城市最有代表性的聚落形式,在過往的城市建設中,簡直經歷了千辛萬苦。如今藏在那灰瓦槐樹下的,還有哪些東西仍然值得拜訪的呢?我和高雪、趙悅見面的時候,決定邀請她們寫一份胡同裡的咖啡館指南。她們是咖啡博客的作者,多年來行走各地,拜訪數不清的咖啡館,並著有《行走的咖啡地圖》一書,讓她們來推薦真是再合適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