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的上空俯看,四通八達的路網如同曲折相通的筋脈,把鏡頭往前推進一點,大大小小的咖啡館錯落,是嵌在筋脈上的微小細胞。北京咖啡館的特色,一字以蔽之:多,不只是數量上的多,更是種類上的多,有的是標準化的連鎖店,哪裡人多就往哪裡湊,商圈、地鐵站裡總有連鎖咖啡館的身影;有的小眾低調,毫不起眼,藏在胡同裡巷弄中,雖然要花費些工夫才能找到,卻成為文青們的天堂;有的在商業與文藝之間尋找平衡,空間設計極具質感……
不論地處何處,氛圍如何,咖啡館裡總喜歡擺上幾本書。最近,筆者走訪了北京幾家咖啡館,我們一起來看看北京咖啡館裡喜歡放什麼書?有沒有什麼「北京特色」?
胡同裡的北京特色:我與地壇
小眾文藝類咖啡館在京城遍地開花,它們或坐落於宮城紅牆外,或是窄小胡同中。胡同,是北京的特色,沿著地壇公園東門向東步行約100米,在一個胡同內,我們能找到胡同咖啡館的代表——我與地壇。整個咖啡館由工廠車間改造而成,室內空間頗具工業氣息,鋼鐵的黑、水泥牆的灰、木桌的褐,極簡的配色讓咖啡館看起來清爽簡約。
「我與地壇」咖啡館入口
由工廠車間改造而成的咖啡館外觀
咖啡館內頗具工業氣息的樓梯設計
咖啡館內景
咖啡館內景,牆面上印有美國現代建築師路易斯·康的名言
咖啡吧檯一側有一排書架,陳列了不少書籍。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店名來源、已故作家史鐵生的著作《我與地壇》,多達數十本一字排開。史鐵生在21歲的人生當口、在「最狂妄的年齡上」殘廢了雙腿,晚年又飽受尿毒症的折磨,地壇公園是他一生的精神慰藉之所,也幾乎是他文字世界的全部源起。《我與地壇》這篇名作已是語文課本中的經典篇目,重新翻開書頁,依然能讀到文中景的優美,情的流動:
四百多年裡,它一面剝蝕了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
……
在我的頭一篇小說發表的時候,在我的小說第一次獲獎的那些日子裡,我真是多麼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我便又不能在家裡呆了,又整天整天獨自跑到地壇去,心裡是沒頭沒尾的沉鬱和哀怨,走遍整個園子卻怎麼也想不通:母親為什麼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麼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她匆匆離我去時才只有四十九呀!
書架上的《我與地壇》
這家咖啡館選書的另一側重是與北京相關聯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除卻久負盛名的雜文《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的時代系列赫然在目,《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以及收有早期作品和未竟手稿的《黑鐵時代》。王小波短暫而熾烈的寫作生涯,正是在北京度過的。
除此之外,還有長期生活在北京的作家林海音、楊絳與老舍,也因此我們能在書架上看到《城南舊事》、《我們仨》這樣為人熟知的回憶錄。而作為北京作家群的代表老舍,這家書店也給了足夠空間大力推薦,書架上赫然擺出十九卷《老舍全集》,甚至還配有一本其子舒乙編著的《老舍畫說北京》,以及話劇《茶館》的演員于是之的傳記。半個多世紀前自沉太平湖的老舍,應該不會料到弔詭的時間蜿蜒向前,自己棄絕的城市卻將他長久地記住。
書架上的《老舍全集》
當然,作為一座深受現代建築設計理念影響的咖啡館,西方小說亦不可或缺——喬伊斯的《都柏林人》、《尤利西斯》,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王爾德的《亞瑟·薩維爾勳爵的罪行及其他故事》,中文譯作、英文原版兼有。
沿著雍和宮大街向南,折入交道口北二條,尋找一家同處胡同中,名為「對照記」的咖啡館。這店名「對照記」,一看便知道,得於張愛玲離世前最後一本散文集,是一冊相片簿子。書中,絮絮文字與倖存的老照片相互對照,女作家因而得見前世今生,體面告別。然而,這家咖啡館筆者遍尋無著,向胡同口的大爺詢問,才知曉這家咖啡館已經倒閉兩年。看來,並非所有以文學品鑑力為主打的咖啡館,都能在早已經歷多番改造的胡同裡取得商業上的成功。
貼近都市快節奏的大眾暢銷書:漫咖啡
在北京開得到處都是的漫咖啡,與星巴克相類,是連鎖咖啡店的代表。不論多麼昂貴的地段,都能見到該店兩層共千餘平米的充足空間。不同於星巴克來來往往的喧鬧,漫咖啡氛圍更加沉靜,吸引不少商務人士和附近的學生前來辦公、自習。
「漫咖啡」內景
與漫咖啡連鎖店定位相配的書籍,更加切近快節奏、標準化的現代生活,育兒經、求職晉升攻略、情緒與時間管理、兩性關係……這些生活指南類書籍佔據多數。改編成熱門影視作品的原著作品也不少見,麥家的《風聲》、石康的《奮鬥烏託邦》、辛夷塢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此外,還有部分講求噱頭的人物側寫,例如「蔣家第四代」蔣友柏口述家族史,米歇爾·歐巴馬在公共場合的著衣風格,Lady Gaga光鮮獵奇的成名之路,均在書架上站立。
作為咖啡館裝飾的巨大書架
也許是身處京城的緣故,我們還能在這看到一些「北京特色」書籍,一些書名宏大、常帶有「中國」二字的紀實類書籍數量可觀。它們的作者多為共和國的著名政治家、國家級媒體的開創性人物,或是親歷重大場合、關鍵時刻的記者,比如前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啟正的《向世界說明中國》、中央電視臺體育部主任馬國力《親歷中國體育電視30年》,以及紀實文學作家葉永烈講述「反右」、「文革」和改革開放的作品《出沒風波裡》。
總的來說,以漫咖啡為代表的連鎖咖啡店並不講求小眾閱讀體驗,所選書目多以暢銷類作品為主。只有當細細搜尋書架時,才能看到角落裡隱藏的一二驚喜,例如,這裡還有「垮掉的一代」精神教父威廉·巴勒斯講述自己同性戀經歷的半自傳體小說《酷兒》。
當代藝術與商業的結合:庫布裡克
久負盛名的庫布裡克,地處都市中的僻靜處,位於東二環當代萬國城,因其積極活躍的文化、藝術活動,在文青群體中幾乎無人不曉。這家與美國鬼才導演庫布裡克同名的咖啡館進門左手是書店,右手是咖啡館,互不相擾。
庫布裡克書店
庫布裡克咖啡館
牆面上貼有庫布裡克電影《2001:太空漫遊》海報
庫布裡克選書涵蓋領域廣闊,品位令人稱道。單是城市建築類書籍,就有梁思成、王澍、安藤忠雄、隈研吾坐鎮,視覺影像類又有約翰·伯格、羅伯特·卡帕、約翰·湯姆遜,而在音樂類書籍中,兼顧古典與現代,普契尼、蕭士塔高維奇、巴赫,與大門樂隊、尼爾·楊、吉米·佩奇和諧共處。當然,也有它「不能免俗」之處,在鮑勃·迪倫獲得諾獎後,與他相關的各類出版物也充盈書架間。既是同名書店,自然少不了庫布裡克電影的原著,安東尼·伯吉斯《發條橙》、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納博科夫《洛麗塔》、史蒂芬·金《閃靈》依次而列。
庫布裡克電影原著,上方為庫布裡克畫像
書店為書分類分欄也不同於傳統刻板的「經管」、「外國文學」、「建築藝術」等類別,細細瀏覽,能發現書架上甚至專有一欄關於書信的書,包括黑格爾的通信百封、海德格爾與妻書、薩特《寄語海狸》,也有中國的梁啓超家書、朱生豪情書全集。
書信集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