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尹琨 文/攝
羅馬尼亞主賓國活動在排笛演奏聲中拉開帷幕
點擊上圖觀看視頻
在羅馬尼亞排笛演奏者尼古拉·沃伊庫雷茨輕快而又悠揚的排笛演奏聲中,8月21日上午,羅馬尼亞主賓國在第26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揭幕。儘管剛剛開館不到一個小時,現場優美的旋律就吸引了許多觀眾駐足欣賞。
羅馬尼亞參展主題是「羅馬尼亞——一書之隔」,這句主題語的英文「Romania within Reading Distance」也用紅色字體呈現在白色的展臺背板上,簡潔而醒目。據羅馬尼亞文化中心主任康斯坦丁·魯博安介紹,今年是羅馬尼亞第五次參加BIBF,羅馬尼亞文化中心本次共展出600餘種圖書,展臺面積達300多平方米。
今年是中國與羅馬尼亞建交70周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展臺看到一系列與中國主題相關的圖書。其中,中國出版社出版的多部羅馬尼亞主題圖書被放在顯眼位置,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羅馬尼亞史》、花城出版社的《烏村幻影》等。童書方面,也有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羅馬尼亞童話集(精裝全彩插圖本)》。
在文學創作傳統的影響下,羅馬尼亞可謂是詩歌的國度,詩人的作品紛紛被中國出版社引進。記者在現場看到,米哈伊·愛明內斯庫的詩作被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盧齊安·布拉加的詩選《深處的鏡子》被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斯特內斯庫詩選》,花城出版社推出的《羅馬尼亞當代抒情詩選》還入選了「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
從現場展示的圖書不難發現,羅馬尼亞出版界和讀者同樣對中國文學抱有濃厚的興趣,從中國古典文學到現代文學均有作品實現輸出。這些作品題材涵蓋美食、養生、藝術、文學等多個方面,其中文學作品佔比較高,特別是莫言、蘇童、餘華、阿來等中國知名作家的多部代表作均被翻譯成羅馬尼亞語出版。除此之外,順應中文學習潮流,羅馬尼亞出版社也出版了《漢語小詞典》以及主打快捷實用並搭配光碟的漢語學習教材。
「我們本次展示的圖書,要突出一個主題,就是友誼。」曾在羅馬尼亞翻譯出版《易經》《詩經》等古代經典的康斯坦丁·魯博安告訴記者,羅馬尼亞讀者一方面對中國古典詩歌和哲學感興趣,另一方面也喜歡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吉狄馬加、張煒等都是羅馬尼亞讀者喜歡的詩人和作家。
中羅兩國讀者對彼此文學與詩歌的欣賞,也讓翻譯家蘇燕堅定了從事這份工作的決心與信心。記者在展臺看到她時,她正忙著準備接下來的活動翻譯工作。從羅馬尼亞文學專業博士畢業後,蘇燕自2000年開始從事中羅圖書的翻譯工作,她翻譯的《老子》曾在去年的BIBF上展出。
「通過翻譯工作,中國人從書中了解羅馬尼亞,羅馬尼亞人也能更加了解中國。能為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做一點工作,我感到很開心。」蘇燕目前已經確定了下一部文學作品翻譯計劃。她同時表示,羅馬尼亞讀者渴望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和哲學方面更多的內容。藉助BIBF的平臺,希望雙方出版社通過交流合作,進一步推動雙方圖書的互譯工作。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為推動出版與文化領域的交流,中羅雙方均採取了積極舉措。羅馬尼亞文化學院圖書中心從2006年起啟動「翻譯與出版資助計劃」,旨在促進羅馬尼亞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合作。該項目以資助翻譯費用(最高1.7萬歐元)以及出版費用(最高3000歐元)的方式,以文學、藝術、社科與人文為選題範圍,支持外國作家創作羅馬尼亞主題圖書,同時資助羅馬尼亞作者的作品走向國際市場。本屆BIBF上,中羅兩國也將籤署「中羅圖書互譯出版項目」,通過對對方優秀文學作品的翻譯和出版,為增進兩國文明互鑑創造新的機遇。
「圖書是連接兩國人民最好的方式,文化為中羅友誼增添了養分。」正如羅馬尼亞文化院院長米雷爾·塔洛什所說,作家可以寫出代表一個國家的作品,翻譯家則可以翻譯出代表世界文化和價值的作品。希望雙方作家、翻譯家和出版機構能夠在BIBF幾天的交流中取得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