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專訪|周旭:繪本應該像人一樣有自己的氣質和性格

2020-12-19 澎湃新聞

  (01:25)

周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喜歡畫畫、攝影、集郵、圍棋、釣魚和旅行。50歲那年他又喜歡起了繪本創作,以撕紙粘貼的形式創作了《滾雪球》《大雪蓋不住回家的路》《躺在草地上看雲朵》等作品。

近日,該系列的新一種《滿身是洞的房子》由蒲蒲蘭繪本館推出,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其圖畫書創作、原創圖畫書發展等話題採訪了周旭。

周旭

澎湃新聞:

您一直任職於跟童書出版密切相關的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是什麼契機讓您在五十歲的時候突然想從出版人轉型為童書創作者?

周旭:

這和工作變動有關,我之前一直從事美術編輯工作,經常為別人寫的故事創作插畫,自己很少寫故事。理想中總想努力把自己的畫一步步地向上提升。工作的變動對於集體來說可能是一場春雨,但對我個人而言,這個變動打亂了我原有的設想,就如同一場雪,蓋住了預計前行的路。這也成為了我第一本繪本《大雪蓋不住回家的路》的創作契機。故事中牛奶奶的紅手套和羊爺爺的藍圍巾指引著小兔找到回家的路,而那時候的我也渴望著能在這雪地裡再蹚出一條路來。

  

澎湃新聞:

從事出版,您應該對童書有較廣的涉獵,之前有沒有特別喜歡的繪本家或者繪本風格?為什麼在眾多的質材和創作手法中選擇撕紙粘貼的形式來進行創作?

周旭:

國際上優秀的繪本家有很多,比如在插圖作者中,我喜歡杜桑·凱利、巖崎千弘、羅伯特·英諾森提等的作品。

《滾雪球》《大雪蓋不住回家的路》《躺在草地上看雲朵》這一系列的畫面處理上,我放棄了傳統的繪畫手法,首次嘗試用撕紙粘貼的形式。手工紙和手工宣紙的薄厚,粗糙的紋理,層層疊加後所產生的深淺變化,使畫面的色彩和層次變得更加微妙,更加豐富也更加韻味獨特了。我想一本繪本應該像人一樣有自己的氣質和性格,我想把這個系列做成比較文靜的圖畫書,這種嘗試也是想讓這幾本書的氣質和性格和別的繪本能夠有所不同。

澎湃新聞:

撕紙粘貼創作對紙張有什麼特殊要求嗎?一般使用哪些類型的紙張?在創作過程中,您覺得最大的難點是什麼?

周旭:

對於紙張並沒有特別特殊的要求,我會使用宣紙和其他從生活中收集而來的各種材質的紙,比如不同餐廳的餐巾紙、包裝紙等等,都可以是我創作的媒介。

  

採用撕紙粘貼創作是有些難度的。撕紙粘貼這種形式只適合表現造型粗獷簡單的人物和景物,對表現細微的表情變化和特寫場景就比較困難了,這也是我用這種手法來表現草原、雪原的一個原因。這兩本繪本畫面設計上多是遠景、中景,只有極少的近景也是出於這種考慮。但同時我也想能通過造型粗獷簡單的撕紙粘貼出的畫面,喚起小讀者對撕紙粘貼的興趣。

澎湃新聞:

您的繪本在簡單的故事中往往有想傳達比較深的人生哲理的意圖,尤其像《躺在草地上看雲朵》裡還涉及到了死亡的話題,您覺得在繪本尤其是低幼繪本中該如何平衡好所謂的教育意義的傳達,使其不至於影響到孩子的閱讀樂趣?

  

周旭:

最好的教育是不露痕跡的教育,我在創作中從來不想刻意地強調教育意義,所有故事都是由心而走。在自然的情感流露中,總能給他人的心靈帶來或多或少的共鳴。《躺在草地上看雲朵》裡我對外婆的思念和一個希望見到她的小小心願,這種普世的情感會成為一個小小的種子埋進小讀者的心裡,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逐漸發芽。同時我並不急於向讀者說明一個道理,而是可以在故事的細節處理上,做些特別的安排,讓他們在每一次的閱讀中都能發現一些關聯。比如:在《滾雪球》裡,如果問小兔、小羊、小狗和小牛他們四個誰的力氣最大?答案一定是小牛。可力氣最大的小牛滾出的雪球為什麼是最小的呢?他們四個誰的力氣最小呀?答案一定是小兔。可力氣最小的小兔,她的那個雪球為什麼滾成了最大的呢?我們還可以問:要是沒有那個最大的雪球還能堆成兩個雪人嗎?答案一定是不能的。這個大雪球太重要了。要是沒有那個最小的雪球還能堆出兩個雪人嗎?答案也一定是不能的。這個小雪球也同樣很重要。雪球無論大小,缺哪一個都是不行的。這些細節不需要小讀者馬上就發現,但在一次次的閱讀中可以逐漸地體會到。

澎湃新聞:

您在您的第一本繪本《大雪蓋不住回家的路》上題辭為「獻給草原」,據說您曾在內蒙古生活了二十多年,而這個系列的作品中小動物們的故事也一直是在一個大草原上發生的,能聊聊這段生活經歷是如何影響您和您的創作的嗎?

周旭:

我在內蒙古生活了二十多年。今天算起來,我離開那裡又有二十多年了。廣袤的草原,不論什麼季節它都像一幅樸實空靈、有大面積留白的風景畫,這種樸實空靈會讓人心靜,那麼大面積的留白會喚起人的無限思考與遐想。還有生活在那裡善良淳樸的人們,和他們如草原一樣寬廣的胸懷,這是我走出草原後最眷戀的東西。所以我將故事設定在草原上,以此來懷念我在那裡生活的每一天。

  

澎湃新聞:

你後續還有什麼新的創作計劃方便跟我們透露一下嗎?依然會延續撕紙粘貼的創作手法還是會嘗試別的方向?

周旭:

採用什麼手法來創作繪本完全取決於我寫的故事內容。比如我最近在創作的繪本叫《一雙長筒襪》,故事情節更適合採用傳統的水彩手繪。而另一本新創作的繪本《追啊追》,又完全是用紙條手工的形式創作的。

澎湃新聞:

您在童書行業淫浸多年,既搞出版,也搞創作,這些年大家都覺得中國原創圖畫書的發展勢頭非常喜人,無論從品種、銷量還是國際獲獎情況看都很可觀,年輕的創作群體也逐漸成熟壯大,且都有自己的風格。對於中國原創繪本的現狀和前景您怎麼看?

周旭:

近些年中國的各個行業都是飛速發展的,在繪本行業裡也能明顯體會到「中國速度」。出版機構大量引進國外優秀的繪本,也更加重視和支持中國原創繪本的出版。我能感受到繪本越來越受到更多讀者的喜愛,也很高興看到有更多年輕人都加入到創作繪本的行列當中來,這給原創繪本帶來了新思路,新觀念和新的發展希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童書·專訪|周旭:繪本應該像人一樣有自己的氣質和性格
    周旭:這和工作變動有關,我之前一直從事美術編輯工作,經常為別人寫的故事創作插畫,自己很少寫故事。理想中總想努力把自己的畫一步步地向上提升。工作的變動對於集體來說可能是一場春雨,但對我個人而言,這個變動打亂了我原有的設想,就如同一場雪,蓋住了預計前行的路。這也成為了我第一本繪本《大雪蓋不住回家的路》的創作契機。
  • 童書推薦——科普繪本《在我腳下》經典繪本不一樣解讀
    目前的中國童書市場,有不少知名的法國童書,如「不一樣的卡梅拉」「小王子」等等。法國出版商協會(Syndicat National de l'édition)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法國向中國輸出的版權合同總計2366份,其中1438份是童書,佔比60%以上。
  • 專訪|麥克米倫童書出版集團總裁:數位化能幫助人們發現繪本
    我們會共同討論中國和美國市場的動向,進行「交叉授粉」(cross pollinate),就是說我們試圖找到適合每個市場的最佳方案,並且把這些方案運用在我們自己出版事業中。所以說,我們的緊密合作讓我們的出版更加富有策略性、更加貼近市場,這樣,我們出版的書也更有優勢,更容易在市場中有搶眼表現。
  • 每個孩子都應該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專訪挪威童書作家羅希夫特
    在這個世界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每個人又都是這個世界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挪威童書作者克莉絲汀·羅希夫特在她的最新作品《每個人都重要》中,講述了一個關於數字和世界的詩意故事。2018年,羅希夫特出版了首次用iPad和Apple Pencil完成的繪本《每個人都重要》(Alle Sammen Teller),並於2019年獲得北歐理事會兒童與青年文學獎最佳圖畫書獎項。評委會認為,這部獨特的作品講述了一個詩意而充滿趣味的故事。克莉絲汀·羅希夫特(Kristin Roskifte),挪威童書作者、插畫家。
  • 童書博覽會推出中外創作者「隔空對話」作品——男孩女孩繪本系列
    但近年來,不少報導卻揭開了一個尷尬的真相,安靜內向的男孩越來越多,做事唯唯諾諾且「玻璃心」,而身邊的女孩子卻越來越「豪放」,舉止打扮都像假小子……一方面是中國男孩缺乏陽剛之氣,變得越來越「娘」;另一方面是女孩轉型成為女漢子,少了淑女氣質。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不少專家學者研究後發現,錯位的性格發展與後天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無關係。也就是說,不同性別的孩子應「差別對待」,因「性別」施教。
  • 童書編輯如何選繪本?
    原創 海德 讀庫按:無論是童書編輯還是兒童閱讀推廣人,經常要面對家長的一個究極問題:如何給孩子選繪本?此前,讀小庫編輯海德在讀小庫領讀人葉文杰老師的邀請下,小範圍和家長們聊了聊選書的建議,這篇文章總結自這次分享,略有補充。
  • 中國童書博覽會迷倒「繪本迷」
    第五屆中國童書博覽會7月17日在民族文化宮開幕,不少小讀者特意從外地趕來參加這場童書盛會,孩子們專注閱讀的場面是全場最美好的一景。  聽故事、現場彩繪、閱讀繪本、參與互動遊戲,孩子們投入了很大熱情。在彩繪場地,孩子們或蹲或坐,在彩繪牆上為心儀的人物上色,有的塗色持續一個小時還在堅持。
  • 童書·專訪|韓煦:我不否認繪本的功能性,但更應考慮審美
    現居青島,從事插畫及兒童繪本創作,同時創辦了「有書童想」藝術體驗中心,致力於少兒美育和閱讀的推廣。其圖畫書處女作《走出森林的小紅帽》曾榮獲義大利全國高等藝術院校CLAUDIO ABBADO競賽插畫金獎、2017「我最喜愛的童書」圖畫書組金獎等多項大獎,同時入選原創圖畫書2016年度排行榜TOP10,併入圍第五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海外版權已輸出到法國、瑞典、韓國等多個國家。
  • 2017童書廣州童書閱讀調查:娃娃愛借國產書 爸媽愛買外國書
    從數據來看,孩子們自己選擇閱讀的數據大部分是國產童書,與家長購買90%以上是外國圖書的情況大相逕庭。這說明孩子們喜歡看的書與家長買的書是不一致的,或許是因為「家長看廣告,孩子重療效」。 生活中的榜樣示範,如果能與讀玩繪本相結合,即是適宜的親子教育。
  • 童書如何選擇,這裡有技巧
    那是不是真的有那麼重要?答案是肯定的!我的孩子和我自己已親身證實,培養閱讀習慣真的非常重要。愛上閱讀,不亞於擁有一樣非常重要的技能。閱讀,是這個世界上最便宜但回報率極高的投資。大家都說,小孩子是一張白紙,你給他/她什麼,他/她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從小培養閱讀習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以初心和挑剔穿越童書森林
    野蠻生長的童書森林  近年來,童書市場的生長態勢可謂迅猛,越來越多的童書正以狂飆突進的速度湧來,年均增速達10%以上,一時間我們恍若置身於童書的黑森林裡。這背後,既有千萬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殷殷企盼,又有各類童書獎項的強力助推。  曾經,我們最初的閱讀依靠的是經典的指引,《綠野仙蹤》《柳林風聲》等經典作品長期佔據童年的書架。
  • 兒童繪本直接寫「NMSL」……這些上排雷名單的童書,冤嗎?
    小熊過生日》一樣充斥著暴力、色情和血腥的內容的確需要被整改,但整改的前提應該是有一套科學、權威的規範,而非出現質疑就「刪除」。他成績中等,愛玩,會給同學起外號;但也很熱心,會關心身邊的人;會和同學吵架,但也轉天就和好。
  • 今日童書推薦 || 繪本《最喜歡媽媽》
    ——馬克∙吐溫如果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我想媽媽對孩子的愛算一個吧。無論你如何淘氣,如何傻裡傻氣,如何讓人無可奈何,只要你需要媽媽時(或是她覺得你需要她時),她都會義無反顧地出現在你身旁,為你解決各種疑難雜症,並「諄諄教導」你一番。
  • 童書·專訪|李卓穎:這件尷尬的事對孩子像個驚天大秘密
    主要作品有繪本《公主怎麼挖鼻屎》《一粒金子要發光》《3》《快來嚙齒類動物園》《青蛙和拖拉機》《趙州橋》《優優和哆哆》。其中《公主怎麼挖鼻屎》是其創作的第一本圖畫書,該書獲得第二屆「信誼圖畫書獎」圖畫書創作獎入圍獎,入選2016年法蘭克福書展「中國孩子的書香世界」專題展覽,並獲得2016年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童書」。
  • 專訪丨挪威童書作家羅希夫特:自己很重要,每一個「他人」也重要
    採寫丨新京報記者 何安安實習生 葛格我們可以為多少人創作一本共同的書?挪威童書作家克莉絲汀·羅希夫特(Kristin Roskifte)用自己的作品告訴大家,77億。2018年,羅希夫特出版了首次用iPad和Apple Pencil完成的繪本《每個人都重要》(Alle Sammen Teller),並於2019年獲得北歐理事會兒童與青年文學獎最佳圖畫書獎項。評委會認為,這部獨特的作品講述了一個詩意而充滿趣味的故事。克莉絲汀·羅希夫特(Kristin Roskifte),挪威童書作者、插畫家。
  • 有了這些書,就知道怎樣鑑賞繪本了
    作為一個常年被要求寫繪本書評、講繪本、賣繪本的人,我要非常真誠地和大家分享一個特殊的書單——「為讀懂繪本而作的書單」。比如,童書中的「動物」就有「純粹的動物」和「人模人樣的動物」,它們都和作者的創作意圖密切相關——當作者要用動物來表現人類社會,就會讓動物「人化」。
  • 暑期為孩子選購童書三要素,原則、竅門和辨別
    不要擔心質量低劣的書會影響孩子的品位,只要父母在幫孩子買這類書的同時給孩子提供更有品位的讀本,並和孩子一起進行閱讀比較,他就會漸漸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好書。說到這裡,保羅先生還以他的親身經歷為例進行了說明,他自己小時候曾一度迷戀比較低端的漫畫書,這是他母親最為反對的,但母親還是尊重了他的興趣,同時提供更好的書對他進行薰陶,漸漸地,他自己也就主動放棄了低端的漫畫書。
  • 專訪 | 葉俊良:一位中國臺灣童書作家在法國講《花木蘭》的故事
    「創作圖畫書和為美術館或藝廊作畫是很不同的兩件事。圖畫書裡圖畫和文字並存,閱讀它要一頁一頁翻開來,就好像探索一棟建築,是一進一進地走,所見有開有合、有先有後、有伏筆有高潮。」葉俊良表示,這種創作態度是需要讓法國插畫師了解的。在繪本《花木蘭》的創作過程中,克萊斯曼·波萊成為最懂葉俊良的那個人。在第一次接觸法語版《木蘭詩》的時候,克萊斯曼就愛上了這位勇敢自主的中國女性形象。
  • 繪本:一波人不喜歡另一波人,只因為覺得別人和自己看起來不一樣
    文 | 冰讀君兒童節雖然過了,但冰讀君還是想兜售下自己手上的這本童書,一本深藏了三年的私貨。也好借這個機會,談下本君對童書的理解。本君推的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Peter Spier所繪的People,大前年聖誕節時,室友送本君的聖誕禮物。這書已有40年歷史,首版印於1980年。
  • 國外兒童繪本熱賣 市民呼喚接地氣的國產童書
    原標題: 呼喚更多更接地氣的國產童書  近10年來,我國少兒讀物出版每年以兩位數速度增長,全年出版童書高達6億冊,但細細分析,暢銷童書的本土作家卻寥寥無幾,依舊只是秦文君、梅子涵、沈石溪、楊紅櫻、鄭淵潔等幾位「老面孔」;再拿盛行的兒童繪本來說,國外繪本一直熱賣,而我國兒童讀物在選材、色彩、想像力等方面與國外相比差距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