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沒有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哪個省的人酒量最好,但大眾普遍認為山東是中國最能喝酒的省份。
只要到過山東的人,但凡會喝酒的,可能都被山東的酒桌文化嚇倒過,主陪、副陪、三陪、四陪,第一輪酒下來,還沒進入主題就已經找不到北了。
如果挺過了開局,後續的各種花式勸酒也讓你防不勝防,反正規矩就是,你沒喝倒就等於沒喝好,一定讓你終身難忘。
曾經網上有一篇流傳甚廣的文章叫《山東歸來不喝酒》,作者是一個南方人,在山東被酒文化洗禮以後發出感慨:
「能活著從山東回來,是一件慶幸的事情。」
不過,山東的酒桌文化雖然令人生畏,但裡面透著的是山東人自古以來的好客之情,詩仙李白也正是在山東才留下了那句: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而除了好客之外,山東人也確實很能喝,否則怎麼能讓客人盡興呢,網上還流傳著一句話,「東北虎,西北狼,喝酒喝不過山東小綿羊」,足見山東人的酒量真不是蓋的。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山東人能喝與其悠久的白酒歷史密不可分,就連孔子他老人家也是個喝酒的能手。
《論語》中曾多次提到飲酒,其中有一句「唯酒無量」,就透露了孔子的酒量,翻譯成現在的大白話,意思就是說酒量很大。
中國古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是山東人,在其詞作中也曾寫出了「沉醉不知歸路」的名句,酒醉盡興,看來李清照可能也是一個好酒者。
而到了現代,酒已經成了山東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此薰陶下,山東人能喝酒也就不奇怪了。
實際上,山東人不僅能喝酒,也能造酒,在四川省之前,山東曾是多年的中國第一產酒大省,而在山東的地界上,也生存著數不清的酒企、酒廠。
山東每一個地市,甚至是縣城都有自己的酒廠,生產的也不是散酒,而是瓶裝的品牌酒,但遺憾的是,如今卻沒有一個全國性的知名品牌,本土酒企只能「窩裡橫」。
提起四川,大家會想到五糧液、瀘州老窖,提起貴州大家會想起茅臺,提起江蘇大家會想起洋河,提起山西大家會想起汾酒,但說到山東,卻想不出一個代表性的名字。
有人說,曾經的「孔府家酒」、「孔府宴酒」、「秦池」不都是享譽全國的名酒嗎,銷售額還一度超過茅臺。
但值得一提的是,都只是在90年代中期曇花一現,隨著「秦池」的「勾兌門」爆發,那些短暫的浮華已經煙消雲散,所謂的名酒也都已成為回憶。
如今的山東白酒,行業人士只能用一個公共的名字「魯酒」來概括,再往下的名字,可能只有山東本地人才能說得出了。
實際上,即使是在山東省內,也說不好誰是「魯酒之王」,17個地市都有自己的主打地方品牌,比如濟南有趵突泉、青島有琅琊臺、淄博有扳倒井、濰坊有景陽春。
每一個地市的山東人,都覺得自己的地方酒最順口,也不會承認誰是山東「酒王」。
當然,如果從名氣來看,山東還是有兩款酒在外省被人熟知的,那就是國井扳倒井和景芝景陽春,不過,從銷售規模來看,只有20億的量級,放在區域性酒企中,也算不上出色。
那曾經的全國白酒大省,為什麼在全國白酒行業裡就失去了位置呢,可能最大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當年「秦池」犯的錯讓魯酒一蹶不振,到現在都還沒緩過氣來,就像曾經山西曝出的「假酒案」拖累了汾酒、曾經的「三聚氰胺」重擊了國產奶粉一樣。
中國有個成語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秦池」的倒下不僅影響了整個「魯酒」的發展,也讓山東本地酒企不敢輕易向外邁步。
第二,山東巨大的白酒市場規模,讓本土酒企都過得挺好,有數據顯示,隨便一個地市酒企的營收都有幾個億,利潤穩定、日子滋潤,幹嘛要費心費力去冒險擴張呢。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山東本土酒企大多習慣了睡溫床的感覺,也就一直堅守在本土大本營裡,靠著山東老百姓對本土品牌的情懷支撐。
另外,如今的區域性白酒要走出去也不容易了,全國白酒的競爭格局紛繁複雜,高端被「茅五瀘」把持,低端有牛欄山、老村長,次高端則是多家爭奇鬥豔,山東白酒要找個位置確實很難。
不過,也還有一種可能,中國白酒呈現出一定的「風水輪流轉」的特性,從80年代的「汾老大」,到90年代的「川酒軍團」,再到如今的貴州「醬香熱」,誰又敢說未來不會再刮出「魯酒風」呢。
當然,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不管中國白酒刮哪裡的風,山東人喝酒始終還是最拉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