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以動態影像再現了《清明上河圖》上,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華景象。
那麼,你是否想過《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是什麼季節?
「清明」,指的是節氣,還是形容「清明的」盛世呢?
「上河」又指的是什麼呢?
作者張擇端畫這幅圖的初衷是什麼,他想表達什麼呢?
讓我們先從《清明上河圖》的坎坷命運說起吧。
01傳奇經歷
我們都知道,這幅名畫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在此之前它經歷了哪些坎坷呢?
作者張擇端畫好這幅畫,趕緊就把它敬獻給了當時的皇帝,宋徽宗。
徽宗是鑑賞字畫的行家,看過之後,龍顏大悅。當即用他獨創的瘦金體御書:清明上河圖。
十多年後,金人攻陷汴京,徽欽二帝被俘,連同這幅畫也被金人掠走。
此後,這幅名畫就消失不見了。
直到明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陸完的官員,機緣巧合得到這幅名畫。他深知這幅畫的價值,所以,一直小心收藏從不輕易示人。
不巧的是,陸完不久就病逝了。臨終前,他再三囑咐自己夫人,一定要好好保管好這幅畫。
陸夫人想起丈夫凝重地囑託,把它藏哪裡好呢?女人心思縝密,她巧妙地把畫縫在了枕頭裡。
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陸夫人收藏名畫的事,還是被她娘家侄子知道了。
侄子也是字畫愛好者,百般哀求姑姑想看看這幅傳世之寶。架不住侄子的軟磨硬泡,陸夫人就拿出來給侄子看了。
這事傳到大奸臣嚴嵩耳朵裡,他通過威逼利誘的手段,得到了這幅畫。
後嚴嵩被抄家,這幅畫又落到皇宮裡。
時間到了清乾隆朝,乾隆對這幅名畫也是讚賞不已,他還命5名宮廷畫師臨摹了一副清版的《清明上河圖》。
清末代皇帝溥儀,被袁世凱趕下臺。在被逐出把紫禁城時,這幅《清明上河圖》也被他悄悄帶走了。
在溥儀流亡途中,這幅名畫又被遺失了。
多年後,東北博物館的楊仁愷在工作中無意發現了這幅名畫,才使得它又回到故宮博物院,終於結束了顛沛流離的命運。
02描摹圖景
講完了畫作的坎坷命運,我們再來看這幅作品。
它描繪了汴梁城郊的鄉村田野風貌,及城中街道商鋪林立,人流如織的場面。一條大河,船隻往來穿梭,河上一架虹橋橫跨兩岸。
圖中人物有800多個,形態各異,動作迥然不同。
各類商鋪大大小小几十家,店鋪物品,店招名稱清晰可見。
整副作品構圖宏大,包羅萬象。
中美合作編譯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評價它是一副具有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
03爭議
那麼《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什麼季節呢?
從字面理解,應該是清明節,是春天欣欣向榮的景象。
而且,從提拔出也表明是清明時節。
有人卻提出反對意見,說應該是秋季景象。
細看圖中有人在吃西瓜。西瓜本是夏秋季的水果,在北宋年間,肯定沒有溫室大棚,春天哪有西瓜上市呢?
還有,圖中有人在運送木炭,顯然是為入冬做準備的。
還有人提出,「清明」指的是清明盛世景象。
「上河」又是何意呢?有三種說法:
指的是汴河上遊;河上船隻逆水而行,叫上河;趕集上街的意思。
04寓意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作者畫這樣一副長卷獻給皇帝,他的初衷是什麼呢?
是歌頌偉大盛世,還是另有隱喻呢?
細看之下,畫中除了繁華熱鬧,細微處似乎還有不和諧的畫面。
幾個衣不遮體孩童在乞討。
虹橋上,文管和武官在爭搶道路,各不相讓;
衙門口,幾個官差懶散地或坐或躺著;
在發生過40多次火災的汴京,防火工作可謂重中之重。可是,望火樓上卻空無一人;
最關鍵是城樓,城門上下竟然沒有一個士兵把守。
安全防範意識,及城防工事蕩然無存。
在畫面結尾處,寓意更值得深思。
有一路人在問路;兩個婦人在問診;另有一群人在算命。
問路,問診,問命,作者想向皇帝警示什麼呢?
在宋神宗時代,王安石變法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可是,久居深宮的皇帝不了解真相,沒人敢向神宗進諫。
一個叫鄭俠的宮門小吏,畫了一副《流民圖》。
圖中,成千上萬的老百姓饑寒交迫,衣衫襤褸,在大雨中艱難行進。
神宗看後淚流滿面,第二天,下詔免去王安石的一切職務,廢除了新法。
是否,張擇端也想效仿鄭俠,要警示徽宗,盛世的表象下其實危機四伏。
作為一個對書畫藝術造詣極高的帝王,徽宗不可能看不出張澤端用意。
只是,他不願面對自己的王朝種種弊病。
所以,他不久就把這幅畫轉贈一大臣,也沒有重用張擇端。
如果,徽宗能看懂張擇端的良苦用心,並有所改變。也許,他本人及整個北宋王朝的命運將會改寫了。
05結尾
歷史沒有「如果」。
張擇端本人不會想到,自己的這幅作品,會給後世帶來如此大的影響。
現如今,各種以《清明上河圖》為題材的藝術創作,比如刺繡,根雕,版畫等層出不窮。
還有專家學者,不斷對這幅傳世名畫研究探索。
它也是了解北宋歷史風貌的一部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