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聞天之子張虹生在南京逝世,友人追憶:他一生坎坷,親切純樸

2020-11-10 現代快報

現代快報訊(記者 白雁 舒越)南京大學圖書館退休管理員張虹生因病於11月6日下午在南京逝世,享年81歲。張虹生系張聞天獨子。2013年,現代快報《發現》周刊曾專訪張虹生,跨版報導《張虹生:我和父親張聞天》,回憶他與父親的點點滴滴。11月10日,現代快報記者聯繫南大圖書館以及他生前的友人,追憶他的坎坷一生。

△張虹生

擔任南大圖書館管理員22年,始終沒有申請過職稱

張虹生1939年出生於新疆,曾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作15年,1976年起在南京工作。1979年,時任南大校長的匡亞明將他調入南京大學工作,後一直在南大擔任圖書館管理員,直至2001年退休。

△2013年,現代快報跨版報導的版面

2013年,張虹生曾在採訪中表示,「父親就我一個兒子,我2001年從南京大學圖書館退休,當時的職稱是講師。我那時候也想申請職稱,母親說,你去跟人家爭什麼?我就不申請了。」退休後,張虹生一直住在南京。他的大女兒一直跟著他的父母,後來就在北京工作,小女兒一直在南京工作。

11月10日,現代快報記者聯繫上南京大學圖書館,對方表示,張虹生家人非常低調,喪事一切從簡。就連南大圖書館已經擬好的訃告,也都沒有發布。

友人追憶:去世當天,去醫院看望了他最後一面

記者聯繫了幾位與張虹生有交往的朋友,他們表示,張虹生去世之前,身體狀況欠佳,但他始終保持著樂觀的精神。

「他曾在2015年進行過腸癌手術,術後我們曾去看望他,病床上的他還面帶微笑和我們合影。今年11月6日上午,也就是他去世當天,我們去醫院,見了他最後一面。」友人說,「低調的虹生大哥一生坎坷,我們在與他相處的日子裡感受到了他的親切、純樸、平易近人。虹生大哥一路走好。」

△1949年,張聞天與劉英、張虹生在瀋陽

一生坎坷,他的命運與父親緊密相連

張虹生生前算過,這一生與父親相聚的歲月,斷斷續續加起來不過四五年的時間。然而,不管他願不願意,自打出生那天起,他的命運就與父親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1939年冬天,張虹生出生在新疆。出生時,父親張聞天在延安工作,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央書記處書記。

10歲那年,張虹生在東北第一次見到父親。張虹生生前曾向現代快報記者回憶自己與父親相處的片段。比如,剛到那兒沒多久,父親把他的名字給改了。當初有一位前輩,也是父親的朋友,給他取名 「宏聲」,暗合父親的「聞天」。「聞天」出自《詩經•小雅》「鶴鳴於九皋,而聲聞於天。」聞天之聲,應該宏大響亮,所以他就叫「宏聲」。父親見到他後,不知為什麼,要改叫「紅生」。「這個紅字好多人名字裡都有,我就不同意。父親於是把『紅』改成『虹』。我覺得這個字還行,同意了。」

1961年,張虹生回到出生地新疆。1967年,他在新疆農場勞動時,認識了他的妻子。「我們結婚前,我寫信給父母,告訴他們。他們給我郵寄了400塊錢。婚後大女兒出生,我帶著愛人和女兒去探親,後來大女兒就留在了我父母身邊。父親也喜歡孩子,但他好像沒有那種傳統的觀念。大女兒出生後,他就說,一個孩子就夠了。二女兒出生後,就一直跟著我和愛人。」

「1975年8月底,父親到了無錫,並在這裡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後309天。」張虹生生前對記者回憶,父親逝世的消息,他一開始並不知道。兩個月後,當他從新疆回來,見到的只有父親的骨灰盒了。此後,他與妻女搬到江蘇南京生活。

1979年,時任南大校長的匡亞明將張虹生調入南京大學工作。當時徵求他的意見,問他去哪裡,張虹生選擇了圖書館。「這麼多年,我一直沒有機會好好讀書,終於可以靜下心來讀書了。」

記者手記

2013年9月,記者從一位朋友處得知,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在一個較長時期內的重要領導人張聞天的獨子張虹生先生就生活在南京。幾經輾轉,記者打聽到張虹生先生的手機號碼,並與他取得聯繫,希望能有機會採訪他。在多次電話溝通之後,張虹生答應接受採訪。當時,張虹生與妻子居住在南京河西定淮門附近的一個小區裡,採訪地點就定在了他們的家中。

張虹生長得高高瘦瘦,戴一副近視眼鏡,相貌與照片裡的張聞天十分相像,典型的知識分子的形象。張虹生告訴記者,他這一生與父親相聚的歲月,斷斷續續加起來不過四五年的時間。儘管相聚不多,但從張虹生的講述中,記者清晰地感覺到,從他出生的那天起,他的命運就與父親張聞天緊緊聯繫在一起。

一個多小時的採訪時間裡,張虹生平靜地講述著父親的故事。對於記者提出的問題,包括在記者看來可能會有所冒犯的一些問題,他都客客氣氣地予以回答。他講到了童年時期自己在新疆坐牢的經歷;講到了10歲那年,穿越中國的北方,在東北第一次見到父親的情景;講到了父親與毛澤東、朱德、任弼時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之間的交往;講到了父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建議將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思考;講到了父親臨終前在無錫度過的最後的安靜歲月……

令記者印象深刻的,還有張虹生先生的妻子廖女士,她的性格低調溫和,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兩人在新疆結婚以後,一直相依相伴。記者的採訪開始後,她打聲招呼就離開了客廳。採訪結束將要離開時,在廚房門口,記者遇到她,她再次親切地和記者打招呼,說剛剛從外面買菜回來。

相關焦點

  • 張聞天之子的坎坷人生
    在古城南京的一個普通居民小區裡, 居住著中共早期著名領導人張聞天的兒子張虹生和他的妻子廖慰訓。他們像普通人一樣生活著, 並不張揚自己的特殊身份。儘管張聞天聲名顯赫, 他們仍牢記著父親生前的諄諄囑託, 做個普通的人, 不要特殊。
  • 張聞天之子憶父親:母親曾給毛主席寫信討公道
    1949年,在東北的瀋陽,10歲的張虹生第一次見到父親張聞天和母親劉英。高高瘦瘦、面容嚴肅、戴一副眼鏡,斯文中透著威嚴—這就是他對父親的第一印象。帶他來的人說:這是你爸爸,快叫爸爸。張虹生張嘴喊一聲:爸爸。張聞天微微一笑,伸出手摸摸兒子的腦袋,然後示意警衛員帶兒子離開。  很多年後,回憶起初見父親時的場景,張虹生說:「他很平淡。
  • 張聞天一生所擔任的職務
    張聞天,原名張應皋,常用化名洛甫。1900年8月30日出生於江蘇省南匯縣(今屬上海市)一個農民家庭。張聞天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理論家、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是中國共產黨在一個相當長時期的重要領導人。其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堅持真理的優秀品德,贏得了廣大黨員和群眾的尊敬和懷念。值此張聞天誕辰12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特把其一生所擔任的職務概述如下,權當紀念之。
  • 紅漫於心的青年張聞天
    學校按照「三個注重」的教育方針(注重學生道德思想,以養成高尚之人格;注重學生身體之健康,以養成勤勉耐勞之習慣;教授河海工程必需之學理技術,注重自學輔導、實地練習,以養成切實應用之智識),廣儲儀器設備以供學生實驗,組織參觀工程以資感發,派遣實習以增閱歷,這些都讓張聞天受益匪淺。學校專設兩年英文課程,教授自編英文教材,採用英文授課,學生英文水平普遍較高。
  • 張聞天的人格魅力
    (《黨史文匯》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張聞天(1900—1976)的一生,經歷過輝煌,也有過磨難。然而,他博學善思的學者風範、崇尚真理的政治品格、堅持原則的領導品質、謙遜低調的民主作風,都無處不彰顯著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 貝聿銘之子追憶父親的「中國情結」
    中新社北京1月12日電 題:貝聿銘之子追憶父親的「中國情結」作者 馬秀秀「當人們問起父親對中國的情感時,我所想到的是,父親有三個兒子,分別叫定中、建中、禮中,都有一個『中』字。」日前,2019年逝世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獲評「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其子貝建中如是追憶父親與中國的情緣。圖為貝聿銘代表、貝聿銘之子貝建中頒獎。中新社記者 翟璐 攝貝聿銘1917年生於廣州,18歲時赴美留學,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學,後來創建自己的建築事務所。
  • 張聞天:錨定初心 矢志不渝
    從無憂無慮的童年到在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學習的這一段經歷,田園生活與傳統文化的交織,伴隨著現代思潮的薰陶,沉澱在張聞天意識的深層,在張聞天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潛在的作用。 張聞天從小生長在海塘邊,曾親眼目睹災害給家鄉帶來的悲慘情景,這些經歷讓他從小就立志要學清代欽璉為家鄉人民造福。17歲那年他考入當時設在南京的我國第一所培養水利工程人才的河海工程專門學校。
  • 張聞天的人生歷程
    張聞天的一生,有過輝煌,也經歷了磨難。他虛懷若谷的學者風範,忠貞不渝的政治信仰,中流砥柱的堅強力量,謙遜包容的民主作風,所彰顯的是經天緯地的偉人風範和春風化雨的人格魅力。理論的啟蒙,現實的召喚,張聞天就這樣把自己的志趣從工程技術轉向了社會問題。五四運動時期,他不僅在《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上發表了許多文章,還在《時事新報》《少年世界》《民國日報》等報刊上發表文章。一個19歲的青年在時代大潮中,筆鋒初露,顯現出不凡的文字功力和深遠的洞察力。五四運動後,他和好友沈澤民一起赴日本留學。
  • 繪本《張聞天童年故事》將亮相上海書展,精彩內容搶先看
    「一九〇〇年八月三十日,張家的長子張聞天出生於客堂西側的正屋。祖母喜不自勝,爸爸媽媽滿面春風,伯父和堂伯、堂叔笑逐顏開,整個大家庭都興高採烈……張柱唐是清末秀才,他根據《詩經小雅 鶴鳴》中『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之雋句,給張家新生兒起名『應皋』(也寫作『蔭皋』),字『聞天』……」。
  • 情路坎坷的李商隱,愛情終究是一場錯過,他的悲劇式一生
    情路坎坷的李商隱,愛情終究是一場錯過,他的悲劇式一生。在文風興盛的唐代,他也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李商隱自稱例湯王室之後,但是這對他的命運卻沒有絲毫影響,從小喪父的他與母親回鄉,相依為命,貧苦中度過童年。因為其博學多才,16歲那年就得到了權貴令狐楚的賞識,被召為幕僚,並和令狐楚的女兒函玉情投意合。在函玉表明心跡後,李商隱自覺出身微寒,不敢接受其愛意,成為終身遺憾。太和九年,李商隱去玉陽山學道。唐代道教相對興盛,皇帝經常將公主送入山中學道。
  • 張聞天人生最後歲月(組圖)
    張聞天曾任黨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候補委員,但無論身居高位,還是身處逆境,他總是堅守著「真理在誰手裡,就跟誰走」的人生信條。張聞天一生中經歷過兩次重大轉折:1935年遵義會議,他慷慨激昂,大力支持毛澤東領導紅軍,並被選為黨中央總書記,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 張聞天
    張聞天(1900—1976)化名洛甫,上海南匯人。早年入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學習,受《新青年》影響傾向革命。五四運動爆發後,投身於學生運動,並開始從事文藝創作和翻譯,評介外國文學名著,後在南京加入少年中國學會。1920年至1923年,先後到日本東京、美國舊金山學習和工作。1925年6月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
  • 露笑科技董事李亞寧逝世 系開國上將李天佑之子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露笑科技董事李亞寧逝世,系開國上將李天佑之子深交所上市公司露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02617)董事會4月7日發布公告:公司董事會收到董事李亞寧先生家屬的通知,李亞寧先生於
  • 又是一年秋闈時,他28歲那年就耗盡了一生好運氣
    一年一度秋風勁又到了桂花飄香的季節這正是古時的士子們來到應天府的江南貢院(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所在地啦)參加「秋闈」的時候。「闈」是「考場」的意思。「秋闈」當然就是「秋天的考場」啦。四大才子之首就是大家熟知的唐伯虎。唐伯虎的考試經歷證明他確實是一名大才子。唐伯虎出身商人家庭,父親早年勸他考科舉求功名,但唐伯虎恃才傲物,一直不屑於參加八股考試。
  • 秦觀一生不幸,天生敏感。他少有大志,卻仕途坎坷
    秦觀一生不幸,天生敏感。他少有大志,卻仕途坎坷。被捲入北宋黨爭,一生不得意。秦觀對朋友的感情不但真而且深,他們都有著共同的遭遇。秦觀的詞中都無一例外的有一種無可奈何之感,都夾雜著被貶的複雜心緒。他的這些詞不但是自己的那個階段人生寫照,也得到友人們的共鳴。
  • 黃庭堅思友人的詩作,頷聯全用名詞,極盡漢語之美,讀完就忘不掉
    昨天,一位網友來信說,他和交往了十年的好友鬧掰了,心情非常難受。鬧掰的原因其實就個「錢」字。雖然網友的來信很短,我也無法看到他當時的表情,但我知道,他當時的內心必定是十分痛苦而傷感的。因為,友情這東西,一旦玩真的,比愛情還刻骨銘心。
  • 張偉︱一個善良的友人:巴金心目中的散文名家繆崇群
    一生坎坷,貧困交迫,1945年1月,正當人生年華正茂之際,卻以肺結核溘然病逝於重慶北碚江蘇醫院,年僅三十八歲。繆崇群多才多藝,著作頗豐,在小說、散文、翻譯等領域都有耕耘與收穫,但傾其畢生心血的還是散文創作。
  • 半生坎坷卻創造了輝煌的晚年 會計學泰鬥常勳逝世
    ­  遭遇不公,半生坎坷,卻依然愛國至深,為「神五」上天失聲痛哭。­  埋頭鑽研,著書立說,他編著的教材成了會計人必讀的經典;開辦律師事務所,創辦華廈學院,他接過的重任,都為之盡心盡力;重返講臺,堅持授課到80歲,他說晚年成了他「一生中最值得珍惜的歲月」……
  • 「不爭權的紅色教授」——張聞天
    張聞天在中共黨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出任黨的最高領導人八年中,正是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張聞天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