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白雁 舒越)南京大學圖書館退休管理員張虹生因病於11月6日下午在南京逝世,享年81歲。張虹生系張聞天獨子。2013年,現代快報《發現》周刊曾專訪張虹生,跨版報導《張虹生:我和父親張聞天》,回憶他與父親的點點滴滴。11月10日,現代快報記者聯繫南大圖書館以及他生前的友人,追憶他的坎坷一生。
△張虹生
擔任南大圖書館管理員22年,始終沒有申請過職稱
張虹生1939年出生於新疆,曾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作15年,1976年起在南京工作。1979年,時任南大校長的匡亞明將他調入南京大學工作,後一直在南大擔任圖書館管理員,直至2001年退休。
△2013年,現代快報跨版報導的版面
2013年,張虹生曾在採訪中表示,「父親就我一個兒子,我2001年從南京大學圖書館退休,當時的職稱是講師。我那時候也想申請職稱,母親說,你去跟人家爭什麼?我就不申請了。」退休後,張虹生一直住在南京。他的大女兒一直跟著他的父母,後來就在北京工作,小女兒一直在南京工作。
11月10日,現代快報記者聯繫上南京大學圖書館,對方表示,張虹生家人非常低調,喪事一切從簡。就連南大圖書館已經擬好的訃告,也都沒有發布。
友人追憶:去世當天,去醫院看望了他最後一面
記者聯繫了幾位與張虹生有交往的朋友,他們表示,張虹生去世之前,身體狀況欠佳,但他始終保持著樂觀的精神。
「他曾在2015年進行過腸癌手術,術後我們曾去看望他,病床上的他還面帶微笑和我們合影。今年11月6日上午,也就是他去世當天,我們去醫院,見了他最後一面。」友人說,「低調的虹生大哥一生坎坷,我們在與他相處的日子裡感受到了他的親切、純樸、平易近人。虹生大哥一路走好。」
△1949年,張聞天與劉英、張虹生在瀋陽
一生坎坷,他的命運與父親緊密相連
張虹生生前算過,這一生與父親相聚的歲月,斷斷續續加起來不過四五年的時間。然而,不管他願不願意,自打出生那天起,他的命運就與父親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1939年冬天,張虹生出生在新疆。出生時,父親張聞天在延安工作,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央書記處書記。
10歲那年,張虹生在東北第一次見到父親。張虹生生前曾向現代快報記者回憶自己與父親相處的片段。比如,剛到那兒沒多久,父親把他的名字給改了。當初有一位前輩,也是父親的朋友,給他取名 「宏聲」,暗合父親的「聞天」。「聞天」出自《詩經•小雅》「鶴鳴於九皋,而聲聞於天。」聞天之聲,應該宏大響亮,所以他就叫「宏聲」。父親見到他後,不知為什麼,要改叫「紅生」。「這個紅字好多人名字裡都有,我就不同意。父親於是把『紅』改成『虹』。我覺得這個字還行,同意了。」
1961年,張虹生回到出生地新疆。1967年,他在新疆農場勞動時,認識了他的妻子。「我們結婚前,我寫信給父母,告訴他們。他們給我郵寄了400塊錢。婚後大女兒出生,我帶著愛人和女兒去探親,後來大女兒就留在了我父母身邊。父親也喜歡孩子,但他好像沒有那種傳統的觀念。大女兒出生後,他就說,一個孩子就夠了。二女兒出生後,就一直跟著我和愛人。」
「1975年8月底,父親到了無錫,並在這裡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後309天。」張虹生生前對記者回憶,父親逝世的消息,他一開始並不知道。兩個月後,當他從新疆回來,見到的只有父親的骨灰盒了。此後,他與妻女搬到江蘇南京生活。
1979年,時任南大校長的匡亞明將張虹生調入南京大學工作。當時徵求他的意見,問他去哪裡,張虹生選擇了圖書館。「這麼多年,我一直沒有機會好好讀書,終於可以靜下心來讀書了。」
記者手記
2013年9月,記者從一位朋友處得知,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在一個較長時期內的重要領導人張聞天的獨子張虹生先生就生活在南京。幾經輾轉,記者打聽到張虹生先生的手機號碼,並與他取得聯繫,希望能有機會採訪他。在多次電話溝通之後,張虹生答應接受採訪。當時,張虹生與妻子居住在南京河西定淮門附近的一個小區裡,採訪地點就定在了他們的家中。
張虹生長得高高瘦瘦,戴一副近視眼鏡,相貌與照片裡的張聞天十分相像,典型的知識分子的形象。張虹生告訴記者,他這一生與父親相聚的歲月,斷斷續續加起來不過四五年的時間。儘管相聚不多,但從張虹生的講述中,記者清晰地感覺到,從他出生的那天起,他的命運就與父親張聞天緊緊聯繫在一起。
一個多小時的採訪時間裡,張虹生平靜地講述著父親的故事。對於記者提出的問題,包括在記者看來可能會有所冒犯的一些問題,他都客客氣氣地予以回答。他講到了童年時期自己在新疆坐牢的經歷;講到了10歲那年,穿越中國的北方,在東北第一次見到父親的情景;講到了父親與毛澤東、朱德、任弼時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之間的交往;講到了父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建議將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思考;講到了父親臨終前在無錫度過的最後的安靜歲月……
令記者印象深刻的,還有張虹生先生的妻子廖女士,她的性格低調溫和,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兩人在新疆結婚以後,一直相依相伴。記者的採訪開始後,她打聲招呼就離開了客廳。採訪結束將要離開時,在廚房門口,記者遇到她,她再次親切地和記者打招呼,說剛剛從外面買菜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