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沒有比外貿更慘的行業,國內剛打完上半場,國外繼續下半場,外貿人是打完全場。」以上是一位貨代行業網友的留言,在工整嚴謹的措辭間,不免讀出一絲無奈與心酸。所以2020年,貨代人到底經歷了什麼?
淚點一:疫情蔓延,運費巨幅波動
根據公開數據,中歐航線上,客機腹艙佔總運力的20%,全貨機佔80%。中美航線上,客機腹艙佔總運力的25%,全貨機佔75%。因為疫情大量客機停飛,部分貨機也停航,導致航空運力極其緊缺、航班嚴重延誤,空運的時效性也變得非常不穩定。根據推算,目前航空貨運的運力約為平日的65%左右。
那麼如何應對呢?包機?基本上不用想,費用高昂不說,而且就算你包機了還可能空飛!這種痛心,只能默默忍受,暗自抹一把辛酸淚!
淚點二:疫情蔓延政策變更,退貨退庫噩耗接踵而來
本來以為國內疫情好轉,可以稍微放鬆一下,結果五月一開頭,貨代人就收到了多個航司停止收貨的通知:
新政一出,正在報關和準備報關的貨物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查扣在海關,貨物積壓,導致機場貨站不堪重負瀕臨癱瘓,航司只能停止收貨,退關退庫噩耗接踵而來。
海外倉庫同樣慘烈,大量的防疫物資不停地通過飛機、鐵路、海運等各種方式進入各地的關口,導致機場運力嚴重不足,難以承載巨大的貨量,導致各個關口清關速度放緩,其次是國外的工作人員減少,原本多個人的活,現在一個人在幹活……
貨代人:擦乾淚,跟著巨頭轉向中歐班列
想要降低疫情對自身的負面影響,跟著行業巨頭動向走無疑是個安全方式。據了解,國際航運巨頭馬士基正式推出從中國西安到土耳其伊茲米特的首條洲際鐵路運輸服務,同時,全球海運貨代巨頭德迅集團也表示,從3月13日起開通每周從西安至德國漢堡和杜伊斯堡的中歐直達班列服務。
那麼為何中歐班列能在這個節骨眼上被航運海運巨頭青睞?最新數據顯示,中歐班列4月份總開行數量達到979列、運送貨物8.8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46%、50%,在疫情期間實現逆勢增長。究其原因是與海運、空運相比,中歐班列實施分段運輸,不涉及人員檢疫,同時裝滿即走,組貨拼箱模式更靈活的特點,使得中歐班列成為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渠道,也成為外貿行業的一線曙光。
國家:強強聯手,共渡難關
最後,為了切實服務到廣大貨代人,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公布了「中國國際貨代行業重點聯繫企業名單」。
該名單由商務部主導,經過了地區和省市機構的層層篩選。選出的貨代行業優秀企業,起碼要經營3年以上,業績良好且具有一定影響力、規模較大、信息化應用水平高的龍頭企業。
最後小編悄悄告訴你,貨代人還有另一線曙光,就是今年十月的中國西部國際供應鏈與物流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