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性肺實變與肺不張及胸腔積液有時不易鑑別。肺實變中發現有「支氣管氣影」,則可排除阻塞性肺不張及胸腔積液。因為只有支氣管還通氣,支氣管外包繞已實變的肺才可能形成充氣的支氣管像。然而,沒有此影像也不一定就能否定實變的存在。
本文為出版社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肺葉或節段實變的影像學徵象
1. 右上葉實變後前位片即可看到
實變密度的下方以橫裂截然為界,側位片以橫裂和斜裂上界清楚為界(圖1)。
圖1 右上葉大葉性肺炎
右上肺可見大片狀實變影,以葉間裂為分界
2. 右中葉實變
在後前位表現為三角形,上界銳利,外側界限輪廓不清,內界與心緣相混。側位片所見具有診斷意義(圖2)
圖2 右中葉肺炎
右中葉肺密度增高,右心緣模糊,側位上呈典型的三角形,其上下的葉裂清晰銳利
3. 右下葉實變
在後前位片上,實變向上伸展至很高,但上界不清楚。側位片上斜裂清楚地劃出實變的下葉。肺葉周圍的胸腔積液亦可類似此影像(圖3、圖4)。
圖3 右下葉肺炎
右下葉肺可見大片陰影;其內見清晰的支氣管通氣徵。因病變位於心臟的後方,故正位平片右心緣仍清晰可見
圖4 右下葉肺炎
右下葉肺可見大片密度增高影,其內密度欠均勻,並可見支氣管氣影
4. 左上葉實變
和右上葉實變相似。
5. 舌葉實變
很像右中葉實變,但上界不那麼銳利(圖5)。
圖5 左上葉舌段肺炎
左肺自肺門向周圍可見放射狀大片模糊影,側位片病變位於斜裂之上
6. 左下葉實變
和右下葉實變完全相似,其側位片具有診斷意義(圖6、圖7)。
圖6 左下葉肺炎
左下葉肺廣泛性肺實變,肺底部尤為濃密
圖7 左下葉肺炎
左下葉肺可見斑片狀、磨玻璃狀影,其中可見支氣管充氣徵
肺炎常見病原菌及其影像學徵象
常見的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等。
細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腦膜炎球菌、大腸桿菌、克雷伯桿菌、假單胞桿菌、嗜血桿菌、軍團桿菌、厭氧菌、結核分枝桿菌、非結核分枝桿菌、放線菌、奴卡菌。
病毒:流感病毒(圖8)、副流感病毒、合胞體病毒、冠狀病毒、風疹病毒、單
純皰疹病毒、水痘病毒、巨細胞病毒、腺病毒。
寄生蟲:阿米巴蟲、弓形蟲、蛔蟲、類圓形線蟲、惡絲蟲、肺吸蟲、血吸蟲、棘球蚴、囊蟲。
多種真菌及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
圖8 甲型H1N1 流感病毒性肺炎
雙肺紋理增重紊亂,雙肺野多發磨玻璃影、網狀影及小結節影,雙下葉為著
1. 大葉性肺炎常見致病菌
鏈球菌、克雷伯桿菌,但軍團桿菌、結核分枝桿菌、假單胞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也可呈大葉性實變。
2. 大葉性肺炎能引起肺葉膨脹的致病菌
鏈球菌、克雷伯桿菌、假單胞桿菌、葡萄球菌、結核菌。
3. 小葉性(支氣管)肺炎常見致病菌
假單胞桿菌、克雷伯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厭氧菌、軍團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奴卡菌(圖9)及放線菌(圖10)、鏈球菌、沙雷菌。
圖9 奴卡菌肺炎
雙肺內多髮結節影伴磨玻璃樣改變
圖10 放線菌肺炎
右肺上葉尖、後段可見多發團片狀高密度影,周圍可見斑片狀磨玻璃影,其中右肺上葉尖段病灶內可見空洞影,病灶邊緣毛糙,可見多發毛刺
4. 克雷伯菌肺炎
好發於老年人,患者多有慢性病史,有綠色痰,X線平片常呈大葉性肺炎,有時其葉間裂向外膨隆,常形成膿腫,也可呈小葉性肺炎改變。CT 檢查徵象:磨玻璃樣密度增高;大葉實變;肺多發實變,其中可見溶解區、膿腫或小空洞(圖11)。
圖11 克雷伯菌肺炎
雙側肺野可見瀰漫分布的大小不等的結節及斑片狀影,其內密度不均,部分病變內可見小空洞
5. 假單胞桿菌肺炎
常為醫院內肺炎,尤其在監護室內,有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常用免疫抑制及抗生素者易發病。常為支氣管肺炎,主犯下葉,可發生膿腫。
6. 軍團桿菌肺炎
好發於老年人及有慢性病者,以及使用免疫抑制藥、類固醇者,為支氣管肺炎或大葉性肺炎累及一葉或多葉,病變迅速發展,累及鄰近肺或對側肺(圖12)。用免疫抑制藥者易發生空洞,30% 的有胸腔積液。
圖12 軍團桿菌肺炎
A. 右肺下葉片狀磨玻璃影;B. 右肺野內大片狀實變影,支氣管充氣徵,增強掃描實變部分可見明顯強化,伴右側胸腔積液
7. 類脂質肺炎
為吸入性肺炎,當巨噬細胞吞噬肺泡內油脂,進入肺間質時,則形成網狀間質性改變,也可形成少見的類脂性肉芽腫或肺團塊影。常見影像學徵象為瀰漫性肺實變或結節影,伴網狀、條狀間質陰影(圖13)。本病好發於肺門周圍及下葉部位,檢查痰液可找到含脂質的巨細胞,有助於診斷。
圖13 類脂質肺炎
A. 雙肺下葉及右肺中葉見斑片狀高密度及多發散在結節影,部分融合成片狀,病灶大都沿支氣管走行分布;B. 雙肺下葉背段可見片狀緻密影,以右下肺為著,右下肺緻密影內可見支氣管影通氣徵
8. 過敏性肺炎
由吸入各種過敏性物質(抗原)引起的肺內瀰漫性小的肉芽腫性間質性肺炎,也稱為外源性過敏性肺泡炎。影像學徵象(圖14):
圖14 過敏性肺炎
左肺可見瀰漫性粟粒樣結節及磨玻璃樣小結節影。左下肺中間部可見局限性密度減低區,為呼氣期鑲嵌徵
(1)雙肺可見多發的中心磨玻璃樣粟粒樣小結節,常瀰漫分布。
(2)雙肺磨玻璃樣病灶,為肺泡損傷、水腫、出血、炎症。
(3)病灶間可有呼氣期空氣陷入徵:因呼氣期細支氣管管腔被阻塞,空氣不能排出而呈局限性密度減低區,其周圍肺野密度不減低,兩者對比,因密度不同,也稱為鑲嵌徵。
(4)慢性期:病變如不吸收,可產生肺纖維改變,呈不規則網狀影、牽引性支氣管擴張甚至蜂窩狀影,但不同於特發性肺纖維化,後者的蜂窩狀影好發於肺底部或胸膜下。
本病的蜂窩狀影很少發生在肺底部、胸膜下,主要在肺野內,尤以肺門周圍較重。離開過敏原後,病灶可在短時間內明顯吸收,有別於粟粒性結核及粟粒性轉移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