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的卑微,懂得人都心痛

2020-09-16 中華善德網

卑微的父母,都不敢做自己,只敢看孩子的臉色。



一直盛傳這樣一句扎心的話: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父母在你面前變卑微。



最近,我算是體會到了這種愧疚之感。


周末,帶家人出去玩,爸爸特別興奮,一個勁拍照、拍視頻,說要發朋友圈。


因為天太熱,等得有點久,我沒忍住發了句牢騷:


「一個大馬路有什麼好拍的,別人又不是沒有見過。」


爸爸張了張嘴想說點什麼,最終還是低下了頭,小聲說了句「對不起」。


那一整天,只有在我拍照的間隙,爸爸才肯急急忙忙拍幾張,生怕會讓我多等一分鐘。


儘管,我一次次說沒事,他還是拘謹地像個犯了錯的小孩。



可在記憶中的爸爸一向都很清高,何曾對誰這般小心翼翼過?


他常常說,不蒸饅頭,爭口氣。


小時候,我被熊孩子欺負了,不善於與人爭吵的他,也會叉著腰跟潑婦對罵老半天;


初中時,我被班主任點名批評太愛打扮了,他直接懟回去說:「愛美是天性」;


長大後,我遇到渣男的糾纏,他二話不說就攆跑了……


原本那麼剛,那麼要強的一個人,如今竟在自己孩子面前變得這麼謹小慎微。


多少父母都是如此,年輕時為子女遮風擋雨,年老時卻得看子女臉色行事。



想一想,可真是諷刺啊!



每一個小心翼翼的父母,都害怕會被兒女遺棄。


衰老的本質,就是一天天走向無力與虛弱。



曾看過一檔動物類紀錄片,講了一頭雄獅的故事。


雄獅曾經威風凜凜,在年輕的時候是獅群的大王,帶領獅子們四處捕獵。


可等它日漸衰老後,獅群中出現了一頭年輕力壯的獅子,它三下五除二就把獅王轟下了臺、逐出了獅群。


年老的雄獅,只得像孤魂野鬼般在草原上飄蕩,只有時不時看向獅群的雙眼中能看到一點點光彩,只是它再也沒有能力回到獅群了,只得孤獨等死。



動物如此,人亦然。


電影《楢山節考》裡就出現過這樣一個殘忍的情形:


因為村落極端貧困和食物匱乏,以致於老人活到70歲的時候,就會由兒子親自背著送到村子後面的楢山上去,任其老人自生自滅。


《楢山節考》劇照

雖然,他們表面上都說,這是祭山神。


但所有人都知道,只是因為過了七十歲的老人,沒有辦法種地幹活,只能在那裡白白浪費糧食、花錢。

《楢山節考》劇照

害怕被遺棄是人的天性,尤其在時常都能老人不被善待的新聞,這猶如給老人敲響的警鐘,讓多少人都不敢鬧、不敢橫。


對於父母來說,他們需要的並不多,無非就是一份安全感,能讓他們堅信——


不管身體有多差,我們都不會遺棄他們、不管他們,更不會讓他們在世界的角落裡自生自滅。


當安全感不再缺失時,父母又怎會在兒女面前唯唯諾諾呢?




每一個小心翼翼的父母,背後都有一個不允許他犯錯的子女。


作家爐叔曾說,為什麼每次爸媽犯很幼稚的錯誤時,我們總是控制不住脾氣想要指責他們?


那是因為,我們跟父母生氣,氣得不是他們做錯了什麼,而是氣他們不該成為範錯的人。


可這世上怎麼會有不犯錯的人?


更何況精力、記憶力、行動力都日漸衰退的父母?


要想父母不再小心翼翼,我們最該做的不是去糾正那些無傷大雅的錯,而是學會原諒並接受這種錯。



馬東在《奇葩說》裡講過一件事情:


他說,自己的母親沒事幹的時候就喜歡看電視購物。


有一次,看著看著,就被主持人給說動心了。


一款歐洲皇室定製款的包包,原價19800元,打折價只要930元。


「這不就是白撿了一個大便宜嗎?」


當下,馬東媽媽就點電話訂購了這款包包。


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完全就是商家的一種營銷手段,所謂的打折價,可能還要比原價貴不少呢;至於皇家定製款,那就更是扯淡了。


但馬東這麼聰明的一個人,並沒有當著媽媽的面拆穿這個謊言。


而是裝作很興奮的樣子,對著母親說,眼光真好,真是買到了好東西。


馬東說,媽媽太孤單了。



爸爸去世十多年,他常常不在家,就只有媽媽一人看看電視、買買東西。


如果他連這種慰藉都剝奪了,那真是太殘忍了。


這是一個把原生家庭放在刑臺上鞭笞的年代,多少人總是帶著一股怨氣看父母,嫌他們這兒不好、那兒不對。


可多少人又想過,他們也都是在摸索著成長、摸索著當父母。


就像《請回答1988》中,德善的父親說的那句話: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當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所以我女兒就稍微體諒下。」




每一個小心翼翼的父母,都與兒女有一條不可跨越的鴻溝。


面對這條鴻溝,有人選擇視而不見,有人選擇修建一座橋。


發小就是典型的視而不見。


有一次,發小在朋友圈說,中了膠片的毒,意思是太喜歡膠片相機拍出來的感覺了。


但他媽媽不理解,就緊張地打電話問他到底怎麼了,是不是中毒在醫院?


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好幾次,一來二去,他也懶得解釋,每次發朋友圈都直接屏蔽了父母。



遠在家鄉的母親,很想知道兒子的近況,每次只能跟我旁敲側擊地了解一下,就怕在他跟前哪句話說錯了,惹得他過年又不回家了。


每次聊完後,都不停叮囑我,千萬不要把這事說給發小聽,害怕他又生氣了。


說實話,比起麻煩,我更是心疼這位母親。


不過,因為一場意外,還是改變了發小。


去年冬天,因為爐蓋沒有放好,兩個老人差點因為煤煙中毒身亡。


當發小知道這個事情時,這個五大三粗的北方壯漢就在地鐵上哭成了淚人。


他說,如果父母真就這麼走了,估計這輩子都不會原諒自己。



從那以後,發小依舊會發朋友圈屏蔽父母,只不過會專門發一些自拍照、吃飯照、旅遊照到朋友圈,只是僅父母可見。


發小說,以前不敢直視母親的眼神,裡面寫滿了太多期待,期待他能像小時候那樣暢所欲言,但他現在不怕了,因為他在努力把自己的世界說給他們聽。


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父母都在努力向我們靠近,可多少父母像只無頭的蒼蠅,只能無助地瞎撞。


短短人生數十年,我們的緣分又能又多久?所以,請主動為父母搭一座橋吧!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叫一聲「爸、媽」有人應。


前幾個月,有一張圖片刷屏了全網。



在巴勒斯坦,一位73歲的老人確診新冠住進了重症監護室裡。


出於防疫考慮,醫院謝絕了一切家屬的探訪,為此,她30歲的小兒子每天晚上都爬到窗戶上遠遠地陪著母親。


只可惜,短短5天後,老人就沒有禁得住病情的折磨還是離開的人世間,她的小兒子始終都接受不了這一現實。


這件事情讓很多子女都感慨萬千,很多網友紛紛在網上訴說自己對父母的思念。


其中最扎心的評論說,「我失去父親22年了,依舊會哭。」



父母在,人生尚有歸處;父母走,人生只剩歸途。


父親曾跟母親討論,等以後去世,他們要各自葬在父母跟前。


我想,這不是他們的感情不好,而是能夠理解彼此思念父母的心情吧!


畢竟母親至今還常常念叨外公、外婆,給我們一遍遍講那些溫暖的故事;


畢竟每次在爺爺、奶奶忌日時,父親都會在墳頭跪坐很久很久,直到天黑了才肯離開。



我想那時的他們,誰也不是,都只是那個想被父母寵愛的孩子吧。


浮浮沉沉一輩子,我們終究就是在活這點真情實感。


誠然,每個人的父母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完美,可他們也在努力給我們最好的一切。


也許,我們除了抱怨那改變不了的原生家庭外,也該學著去珍惜與父母之間那所剩不多的時光了。




自從周末讓父親感到了不自在後,我立馬就去網上買了一個單眼相機。


我準備,在下一周出去玩時,會認認真真教他怎麼用單反拍花花鳥鳥,讓他能在朋友圈、家族群、抖音上嘚瑟個夠。


都說,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父母在我們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我想說並不是,最悲哀的事情,是兒女明明看清了父母的小心翼翼,還是不想方設法去解決,只是任由他們更加忐忑、謹慎。



小時候,父母總能包容我們的小脾氣,允許我們在窩裡橫,哪怕受傷害怕了,也會輕聲安撫我們,「不怕不怕!」


如今,父母一天天衰老了,他們那顆飽經風霜的心也需要一份溫柔,那麼我們是不是也能像過去的他們那樣,毫不厭煩呢?


我的答案是,會!


你呢?

(來源:國學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中國式父母的卑微,真讓人心疼
    作者:張勝揚卑微的父母,都不敢做自己,01一直盛傳這樣一句扎心的話: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不知什麼時候開始,父母在你面前變得卑微。但所有人都知道,只是因為過了七十歲的老人,沒有辦法種地幹活,只能在那裡白白浪費糧食、花錢。
  • 春節假期,被拋棄的一群人:中國式父母,最終都活成了兒女的手下敗將
    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在我們面前變得這樣小心翼翼?心酸的是,父母的「卑微」,已是中國式家庭關係中的常態。我們越長大,他們越是謹慎、不知所措。總擔心沒能給我們最好的生活,帶著討好的態度言聽計從,還怕遭到嫌棄。
  • 轉載:中國式父母的卑微,看著就讓人心疼
    作者:國館來源:國館(guoguan5000)01一直盛傳這樣一句扎心的話: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父母在你面前變卑微可這世上怎麼會有不犯錯的人?更何況精力、記憶力、行動力都日漸衰退的父母?要想父母不再小心翼翼,我們最該做的不是去糾正那些無傷大雅的錯,而是學會原諒並接受這種錯。
  • 卑微願望讓人心痛:不要玩具,不要餅乾,只想每天喊媽媽
    如果他看到別的孩子在媽媽的懷裡撒嬌,而自己的媽媽卻只存在手機的視頻裡,可望不可及,他該多麼的心痛啊!最重要的是兒子在父母的共同呵護下,正快樂健康地成長著。孩子是宇宙間最美好的生命,她們值得父母們對自己的婚姻敝帚自珍。
  • 中式父母的卑微,看著就讓人心疼
    卑微的父母,都不敢做自己,只敢看孩子的臉色。中國式父母的卑微,看著就讓人心疼01一直盛傳這樣一句扎心的話: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父母在你面前變卑微。那是因為,我們跟父母生氣,氣得不是他們做錯了什麼,而是氣他們不該成為範錯的人。可這世上怎麼會有不犯錯的人?更何況精力、記憶力、行動力都日漸衰退的父母?要想父母不再小心翼翼,我們最該做的不是去糾正那些無傷大雅的錯,而是學會原諒並接受這種錯。
  • 中國式父母教育,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為什麼孩子不懂得感恩
    最近,有父母向我諮詢,說自己的孩子逐漸長大了,但是對自己卻很冷漠,不知道究竟是哪裡出出了問題。  其實這不僅僅是一家或者幾家父母的疑惑,而是在中國社會中非常普遍的一個現象。  絕對大部分中國式父母對養育孩子的理解只有一個,那就是我生了你養了你,我所做的一切的初衷都是為了你好。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豆瓣有個討論組,有個讓所有父母感到心驚肉跳的名字:父母皆禍害。他們有的人抱怨父母對自己的窮養,有些人覺得自己因父母太窮,令自己無法進入上層社會。言語中對父母的怨恨,旁人看了都深覺寒心。這就是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卻培養出一個個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 中國式父母的卑微,看著就讓人心疼|大慶市思凱樂高級中學
    一直盛傳這樣一句扎心的話: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父母在你面前變卑微但所有人都知道,只是因為過了七十歲的老人,沒有辦法種地幹活,只能在那裡白白浪費糧食、花錢。,尤其在時常都能老人不被善待的新聞,這猶如給老人敲響的警鐘,讓多少人都不敢鬧、不敢橫。
  • 春節第7天,這群人開始被拋棄:中國式父母,最終都活成了兒女的手下敗將
    沒想到一句玩笑,父親記在了心上。昨天,父親準備去隔壁村的舅爺爺家拜年。從前天晚上起,我發現他就總在我房門外轉悠,好像有話要說,又一聲不吭。我問父親怎麼了,父親搓了搓手,又摸了摸腦袋,支支吾吾:「那個,你明天能不能送我去你舅爺爺家拜年...你要有事就算了啊?」我怔了一下。
  • 春節第5天,這群人開始被拋棄:中國式父母,最終都活成了兒女的手下敗將
    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在我們面前變得這樣小心翼翼?心酸的是,父母的「卑微」,已是中國式家庭關係中的常態。總擔心沒能給我們最好的生活,帶著討好的態度言聽計從,還怕遭到嫌棄。她出生在很窮的山村,畢業這些年,一直在大城市工作。每天西裝高跟鞋,出入高檔寫字樓,儼然一副精緻白領的模樣。
  • 中國式家庭教育對孩子是否是粗暴的
    原生家庭和中國式教育一直是近年來的大熱話題。現在很多中國家庭裡都是喪偶式教育,棍棒教育受到了追捧,孩子和父母之間只有利益牽扯,孩子就變成了留守兒童。一個好的家庭環境究竟能培養出什麼樣的人?一個壞的家庭環境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後果?1.有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還有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這群人正在被拋棄:中國式父母的卑微,看著就讓人心疼
    可在記憶中的爸爸一向都很清高,何曾對誰這般小心翼翼過?小時候,我被熊孩子欺負了,不善於與人爭吵的他,也會叉著腰跟潑婦對罵老半天;初中時,我被班主任點名批評太愛打扮了,他直接懟回去說:「愛美是天性」;原本那麼剛,那麼要強的一個人,如今竟在自己孩子面前變得這麼謹小慎微。多少父母都是如此,年輕時為子女遮風擋雨,年老時卻得看子女臉色行事。
  • 要做懂得「分離」的父母
    當第一次放手讓孩子蹣跚學步,第一次把孩子的小手交給幼兒園老師,第一次為孩子打理行囊讓他(她)去遠方,尤其是放手讓把孩子牽手另一位女孩或另一位小夥子的時候,那種發自內心的刻骨銘心的分離之痛更是讓人無可名狀!因此,要真正懂得與孩子的分離確實不容易,但又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做出的明斷抉擇。
  • 中國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進了家長群
    「別自我感動了,父母的悲壯和犧牲不該成為孩子的壓力。」如果是沒當媽之前看這個辯題,很多人會說:「什麼?居然還有人選擇要吹捧?」就像正方辯手臧鴻飛,他一番發自肺腑的感言,撕開了多少父母強撐的堅強。他回憶起送孩子上學的第一天,他看著孩子那麼矮,鬆開自己的手,離拉歪斜地走進校門。
  • 「中國式父母」特有的幾個毛病,自己活得累,孩子還嫌棄
    中國式父母付出了大半輩子的心血和精力,最後還吃力不討好。中國多數父母都是以兒女為中心活著,為了孩子,省吃儉用,拼命工作,可是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不理解和埋怨,甚至變成一個「白眼狼」。為什麼父母付出越多,越是培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呢?其實,是因為不懂如何愛,「中國式父母」特有的幾個育兒誤區,不僅自己活得累,孩子還嫌棄。
  • 中國式父母,正在用付出毀掉下一代
    一位當高管的媽媽,月薪三萬,可因為孩子一個暑假就花了三萬五,她連新衣服都不敢買。於是,當人們問為什麼中國人都不願意生孩子,答案無一例外:貴和累。傾家蕩產幾乎成了中國式教育的代名詞。可父母的付出和犧牲卻沒有換來熱氣騰騰的好日子,反而造成了很多親子關係的困局。
  • 中國式父母:感動了自己,卻感動不了孩子
    也難怪有人調侃說,什麼人最好騙,不是老人,也不是小孩兒,而是中國的家長。一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就能讓無數家長趨之若鶩,爭先恐後為孩子定製「完美人生」, 只是父母眼中的完美,一定是孩子眼中的完美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背後,是父母的擔當,卻也可能成為孩子的負擔。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中國很多父母都是以兒女為中心活著,付出的太多,孩子卻覺得理所當然。這個小組有個讓所有父母感到心驚肉跳的名字:父母皆禍害。小組中是一群深覺自己受到父母傷害,而選擇站在父母對立面仇視父母的人。小組裡有些網友抱怨父母對自己的窮養,有些人覺得自己因父母太窮,令自己無法進入上層社會。言語中對父母的怨恨,有些人甚至咬牙切齒,讓旁人看了都深覺寒心。
  • 心痛!海外學子為何不願回國?因為國內科研行政化、人際化太嚴重
    心痛!海外學子為何不願回國?因為國內科研行政化、人際化太嚴重目前,中國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內高等學府的教學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有夢想的高校畢業生大多數都會選擇到美國、德國、英國等國家進行留學。尤其是清華大學畢業的留學生在美國深造後,有81%的人都會選擇留在美國效力,從而造成我國高等人才大量流失。據教育部數據統計,目前中國海外留學生大約有160萬人:美國約41萬人、加拿大約23萬人、英國約22萬、日韓兩國約18萬、德法約11萬、澳新約28萬。為什麼如今中國發展也是如日中天,大多數海外學子還是不願回國呢?
  • 人到中年,才會懂得的感悟
    午夜夢回,已是人到中年。此時,人生已過半,踩著一路的艱辛走來,也將踏著一路的辛苦走遠;人到中年,苦樂參半,也許帶著悔恨,空留許多內疚心痛和遺憾。人到中年,多了些沉重的矜持,看著年幼的繞膝兒女,無憂無慮,笑臉如花,難免想起自己早已遠去的童年時代;更多了一些成熟的自律,看著父母漸長的的皺紋和銀白的頭髮,只恨時光太匆匆,還來不及好好愛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