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和,民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張家四姐妹」中的老三。在合肥老家本是世家華庭的張家,在遷往蘇州後,更是成為了蘇州城裡的「名門」。在張家的十個兒女中,其中四個女兒名聲最為響亮。她們個個容貌秀麗,知書達理,更是令作家秦瘦鵑感嘆「張氏四蘭,名聞蘭苑」。而張兆和更是樣貌最為出眾,性格最為高冷的一個。
一心用功讀書的張兆和,將愛慕者比做青蛙,不為所動。
張兆和的父親張武齡十分重視兒女的的發展,所以張兆和的成績一直很優異。在張兆和18歲的時候,就曾奪得中國公學全能第一名。張兆和聰明可愛,單純任性。對於這樣美麗的女子,他的追求者更是不計其數,其中,最為含蓄又浪漫的就是我國,赫赫有名的文學大作家沈從文。當時的沈從文作為中國公學的老師,在第一堂課上就初了洋相。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學生中,就有以後成為他夫人的張兆和。但高冷如林徽因的張兆和對於那些追求她的人,從來都不予以回應。張兆和時常以用工為藉口,不去觸碰感情這件事,她將追求者排成青蛙一號青蛙,二號青蛙,三號青蛙,而沈從文更是被排到了十三號青蛙。
沈從文對張兆和的追求是那樣的熱烈,沈從文卑微的向張兆和表達著自己的真心真意,他將對張兆和的愛寫成一封封長長的書信。然而,這些真情流露的書信,在落入張兆和手中後,便杳無音訊。寄去了一封封的書信,沈從文卻從來沒有收到過一封回信。
「我就這樣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樂,我想應同你一起快樂;我悶,就想你在我必可以不悶;我同船老闆吃飯,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飯。」
親愛的,你要知道感動並不是愛情,張兆和最終答應了沈從文的追求。
感動與愛情,在戀愛的過程中必然是兩個方面,然而如果將感動加之在感情裡 ,那麼愛情就變了味道。面對沈從文熱烈地追求,張兆和也曾拒絕過,它將沈從文寫的信,交給了校長胡適,希望他能出面調停,終止這場愛情風波。然而,周邊的人則更是希望張兆和能與沈從文走在一起。沈從文對張兆和的愛,使得他在整整五年的時間裡,為張兆和寫了一封又一封,清新又浪漫的詩。
這像海風一般,柔和又細膩的情詩,漸漸打開了張兆和的心。張兆和最終願意接受沈從文的愛,並在1933年的9月,張兆和與沈從文在北京中山公園宣布結婚。張兆和與沈從文的婚禮雖然簡單,但愛情卻很浪漫。只是分不清是感動還是愛的感情,最終會經不起時間的蹉跎。
充斥著柴米油鹽的生活,使「女神」張兆和與詩人沈從文漸行漸遠。
生活不像童話故事那樣浪漫,婚後的張兆和和沈從文之間除了甜蜜,還有柴米油鹽和金錢的困擾。面對生活的困擾,站在天台上的「女神」,張兆和選擇了入世,而處在雲端之中的詩人沈從文,卻難以入世。兩個難以相容的人,變得更加難以理解對方。
1946年之後,張兆和與沈從文之間的感情出現了危機。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張兆和選擇帶著孩子與沈從文分居。然而,直到沈從文過世後,張兆和舉家整理沈從文的手搞,在編輯書信和全集的過程中。看著那些,甜蜜的文字,張兆和終於理解了這個深深愛著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