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小班的奇奇,喜歡獨自活動,基本不與人交流;只會用簡單的詞語表達自己的需求(如喝水、廁所);上課喜歡在教室四處遊走,時不時地尖叫、說話、大笑……
案例2:中班的華華,雖能聽懂老師的指令但不願執行;時常把水杯、鞋子、書包等物品扔掉或藏起來;區域活動時每次都只到美工區畫畫……
案例3:大班的傑傑,喝水穿衣如廁還需老師提醒;集體晨談時則愛跑離座位,遇到感興趣的問題會舉手回答,但總是答非所問;常常對老師的指令置若罔聞,在班上幾乎沒有朋友……
以上幾個幼兒都是我在做幼兒心理輔導工作中遇到的,他們的行為與正常幼兒差別較大,一眼就能識別出來。他們表面看起來是行為異常,但歸根結底是心理發展遇到了問題。
隨著時代與環境變化,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日益低齡化,且比例在上升。目前,幼兒園中常見的幼兒心理問題主要有害羞孤僻、自卑膽小、暴躁多動、焦慮不安等。如案例1中的奇奇為孤獨症(又稱自閉症)邊緣水平,他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對其他人完全不感興趣;案例2中的華華表現出不服從及破壞行為,其內心則是極度缺乏價值感,希望被關注;而案例3中的傑傑則是因為極度自卑而產生孤僻,甚至自暴自棄。
1 幼兒心理問題從哪兒來
為什麼兒童心理問題頻發呢?工作的這些年,據我觀察,至少有以下三重原因:
一是社會物質環境的變化。隨著社會發展,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懷孕婦女在飲食、空氣品質、輻射量、工作壓力與情緒方面,都面臨嚴峻的考驗。這些因素通過孕期胎兒與母體的連接影響了孩子的身體及心理健康。
二是家庭因素,這也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當前,留守兒童與雙職工家庭的情感依戀薄弱、祖輩家長的教養觀念與當今時代的差距、父母的補償心理帶來的放任教育、對獨生子女的過度溺愛、高離婚率背景下的單親家庭環境,都使幼兒心理變得更為脆弱。
三是幼兒園因素。目前,幼兒教師質量參差不齊,在專業素質上,幼師普遍對幼兒心理教育缺乏科學系統的認識與正確的引導方法,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幼兒心理問題的症狀。
2 幼兒心理問題如何識別
由於幼兒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其童年經歷、挫折、創傷若沒有得到解決,對其成人後的人格及心理健康都會產生影響。因而,在幼兒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要解決幼兒心理問題,第一步是識別問題。那麼,如何識別呢?
首先是對幼兒細緻地觀察。一是觀察幼兒的各方面能力(如語言表達能力、自理能力、運動技能等)發展情況及相關行為表現是否與同齡幼兒有明顯差距。二是觀察幼兒獨自玩耍時的狀態,是專心致志,還是三心二意?三是觀察幼兒與他人相處時的狀態,是合作的還是孤獨的?
其次是藉助相關幼兒心理學書籍,並利用相關兒童心理測試量表作為初步判斷依據。幼兒心理學的相關書籍中有各種常見的幼兒心理問題的症狀及量表。父母和教師基於對幼兒日常生活的觀察,填寫相關測評量表,可以用來甄別和判斷幼兒心理問題的類型。比如,如今自閉症幼兒比例有明顯上升趨勢,當發現幼兒孤僻時,也許會懷疑其有自閉傾向。那麼,就可以在觀察的基礎上,通過查閱資料了解自閉症幼兒的核心症狀,如社會交往障礙、興趣狹隘和刻板重複行為等,這時,可再用自閉症量表進行測試,從而做出判斷。
最後可藉助專家的經驗,如請教經驗豐富的教師或心理諮詢師,甚至可以向醫院的兒童心理行為專家尋求支持。
3 怎樣緩解幼兒心理問題
第一,尋求家長的緊密合作。解決幼兒的心理問題,尋求家長的幫助極為重要。一方面,教師要向家長如實反饋幼兒在園情況;另一方面,教師還需通過家長了解幼兒的成長經歷、家庭氛圍、教養與溝通方式等一切與幼兒心理發展有關的因素,並在這些問題中找到造成幼兒心理問題的原因。
如案例2中的華華很聰明,卻不斷做出破壞行為。通過了解後發現,身為小學教師的媽媽對華華非常嚴格,要求華華對她絕對服從。如她認為某首歌好聽,就逼華華聽;當華華把水杯扔掉、把書包藏起來時,媽媽就會說:「你身上的所有東西都是爸爸媽媽借給你的,所以你要愛護它們。」
通過家園溝通,我們發現華華的逆反背後是一個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意識與自尊發展受阻的心靈。因而,我們首先要求華華媽媽改變原有教養態度,支持華華自己選擇玩具、生活及學習用品等,並明確「物權」,讓其找回自我意識與歸屬感。其次,由於華華每次區域活動都只在美工區畫畫,因而我們一方面有意識地引導他嘗試其他區域活動,同時也通過觀察華華的繪畫內容、風格等元素,進一步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及時化解內心的衝突和危機。經過努力,華華終於重新體驗到了安全感、尊嚴感與價值感。
第二,以幼兒優勢引領幼兒發展。一般來說,解決幼兒的心理問題,需要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而找到幼兒的優勢所在,就可以幫助其逐步建立自信,從而找到問題的突破口。
如案例3中的傑傑,父母認為他在園故意搗蛋,同伴則認為他淘氣。傑傑感受到的多是冷落和失敗,他被深深的自卑籠罩,最後就變成了逃避。了解到傑傑的行為是因為自卑、焦慮後,我意識到他最需要的是重建自信,其次是自尊及朋友。
仔細觀察後,我發現傑傑身上有不少優點,比如他喜歡看書、汽車。於是,我建議家長利用傑傑的興趣,與鄰居、同學等約伴在離園後及周末一起閱讀、玩耍,逐步建立小小朋友圈。同時,當教師或家長發現傑傑有值得鼓勵的行為時,就毫不吝嗇地表揚,以強化他的積極行為。而當傑傑在課堂上答非所問時,教師也會小心愛護他的自尊。一個多月後,傑傑有了一起玩的朋友,搗蛋行為也減少了。
第三,建立個人檔案,制定個性化教育方案。每個有心理問題的幼兒,原因及表現都不相同,需要指導和幹預的方法也不同。因而,要建立個人檔案,詳細記錄影響該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在園及在家的已有行為水平,同時,針對該幼兒的核心心理問題,制定與實施個別化教育方案,並定期進行效果評估與改進。
如案例1中的奇奇處於自閉邊緣水平,在個人檔案中,我們設置的長期目標是使其社會行為和社交能力趕上同齡幼兒,其當下需要發展的(短期目標)是語言能力、安坐能力、認知能力與社交興趣。在幼兒園,我們安排一名教師特別關注奇奇,在上課時提醒其安坐,有意識地引導其參與課堂(如晨談時請他圈畫日期,請他幫忙分發美術本給小朋友等)。在戶外及區域活動時引導他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合作完成任務。在家裡,父母通過親子閱讀與日常訓練有意識地提升奇奇的語言及聽指令能力。每周、每月、每學期,家園共同對實施情況總結與反思,從而調動更多資源幫助奇奇。
第四,系統設計園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雖然許多人已經意識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目前國內專門為學前幼兒設計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少之又少。大部分幼兒園尚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意識,個別開展的也停留在較淺的層面。如有的幼兒園會通過表情圖片讓幼兒辨認各種情緒,有的園通過繪本故事向幼兒介紹不同的情緒及表現等。
以上做法都能幫助幼兒增加對情緒的認識,然而,這還遠遠不夠。幼兒更需要的是方法。他們需要學會表達內心、處理情緒,他們需要學習建立並修復人際關係,他們更需要學會建立起自我認同感與自我價值感。
因此,要真正做好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園所的課程體系,需要研發系統的、著眼於未來的、貼近教師與幼兒實際的、能夠落實到一日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幼教集團第十五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18年09月3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