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黃琬鈞 通訊員 王宇徵)今年6月14日是第17個「世界獻血者日」。昨日,記者走進廈門市中心血站,探秘一個特殊的人群——Rh陰性稀有血型獻血志願者。
Rh陰性血型在漢族人中的比例僅有千分之三左右,由於特別稀少,被稱為「熊貓血」,他們需要「抱團取暖」互相提供血源,這群獻血者也被稱為「熊貓俠」。廈門市中心血站牽頭為他們組建了互助小組,他們也自行組建了互助交流群。
昨日,廈門市中心血站宣傳招募部主任曾曉新和戴山河、賴建松、楊新榮、蘇婷婷、黃千金這5位「熊貓俠」與記者圍成一桌,暢談他們的故事。
有愛心
「老熊貓」自稱「移動血庫」 至今已捐獻全血8300毫升
「我已經是個『老熊貓』了。」43歲的戴山河笑著說,他是Rh陰性O型血,至今已捐獻全血33次,共8300毫升。來自南安的他,如今定居廈門。「我從南安到廈門,走到哪就到哪裡獻血。」他說,朋友們調侃他是「移動的血庫」。
戴山河第一次獻血是在1995年,由單位組織參加。「當時我對獻血也比較懵懂,只覺得是好事,可以做。」戴山河說,早些年,很多血站都沒有普查Rh血型,直到2003年第13次獻血時,血站通知他,說他是Rh陰性血,屬於「熊貓血」,血液很稀少!
什麼是Rh陰性血?戴山河多方諮詢、查了好多資料才有了概念,更是感到有種使命感在推動他獻血。「既然我的血這麼寶貴,那更應該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捐出去幫助他人。」
「其他稀有血型的人說不定也會有和我類似的疑問,不如建個交流群。」於是,戴山河就在當地建起一個Rh陰性血互助QQ群。
有辦法
廈門「熊貓俠」建立交流群 自願獻血互相幫助
「老戴建的這個群也啟發了我們,建起廈門地區的Rh陰性血交流群。」「廈門Rh陰性血之家」QQ群的建立者楊新榮和賴建松說。
45歲的楊新榮是江西人,2004年來廈門時,在火車站的獻血車第一次獻血。「沒兩天,就被通知,我是Rh陰性A型血,當時嚇了一跳。」楊新榮說。39歲的賴建松來自龍巖,從廈門大學畢業後便長居廈門,2008年一次手術前驗血才得知是Rh陰性O型血。
兩人和戴山河通過Rh陰性血人群的一些交流活動結識,成了好友。2008年,賴建松和楊新榮一起建立了廈門Rh陰性血交流互助QQ群,戴山河來廈門後,也成了這個群的管理員。
賴建松說,建交流群主要有三個好處,除普及知識外,一方面,是通過自願獻血,能夠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他人;另一方面,在獻血者自己有需要的時候也能及時尋求幫助。他們經常在群裡發布各種有關Rh陰性血和獻血的知識,組織成員間的聯誼、交流活動。
有原則
需要救命血 應該找醫院輸血科聯繫當地中心血站
楊新榮說,有些需要用血的病人家屬會進群,添加很多群友為好友,求他們獻血。「這樣的行為,我們可以理解,但其實並不正確。」對此,廈門市中心血站宣傳招募部主任曾曉新對記者解釋說,醫院不能自行採血,同時,Rh陰性血因為用血概率小,醫院輸血科一般不備血。但是一旦需要,醫院就會立即向當地中心血站申請,由血站安排發放。
曾曉新說,每袋紅細胞的保存期只有35天,血小板保存期更是只有5天,獻血者捐獻全血後要休息半年後才能再捐全血。如果多捐、錯捐了,對於稀有血液來說是一種浪費,也可能耽誤其他需要血液的人。
曾曉新介紹說,獻血者在廈門市任一獻血點捐獻一次血後,如果是Rh陰性血型,系統就會自動將其納入「Rh陰性血互助小組」。
由中心血站牽頭的這一互助小組與民間交流群不同。曾曉新說,血站除了定期舉辦一些交流活動外,一般只有在接到醫院申請後,才會由工作人員聯繫成員徵召獻血。
「民間的交流群和我們官方的血站已經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曾曉新說,官方提供的信息是更準確權威的,民間交流群則讓稀有血型的人群關係更緊密,在需要徵召獻血者時,也能起到輔助作用。
【故事】
曾因血型自卑 現是三個孩子媽媽
「其實在我們互助交流群裡,大家已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了。」41歲的女性「熊貓俠」黃千金說,她也是「廈門Rh陰性血之家」的群員。
「剛得知我是Rh陰性A型血時,我挺自卑的,覺得自己是個異類。」另一位女性「熊貓俠」蘇婷婷回憶說,她甚至還想過,自己是不是不適合生孩子,之後萬一大出血了,救命的血從哪裡來呢?「加入互助小組後,我發現我還有很多同伴,我還有餘力,可以幫助別人。」
如今,蘇婷婷已捐獻全血7次,共2000毫升。而且,她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媽了。「孩子都是普通血型,不是『小熊貓』。」她說。
在場的五位「熊貓俠」都有孩子,他們都經常帶孩子參加公益活動。楊新榮的小兒子也是「小熊貓」,他已經把兒子拉入交流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