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是海洋龜類的總稱,所有龜鱉目動物中唯一生活在海洋的物種,分布範圍十分廣泛,分布於除北冰洋外的全球海域中。
海龜的演化歷史相當悠久,可追尋到七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當時海龜是肉食性的,這類海龜稱為古海龜,據北美的考古化石發現,古海龜的體型長達3.5米,且外殼有明顯的節骨狀。
△古巨龜 化石時期:晚白堊世
全球現存海龜種類共有2科6屬7種,這兩科分別為海龜科和稜皮龜科。海龜喜歡熱帶及溫帶淺海水域,以肺呼吸,產卵時必須回到陸地上,不同海龜的主食都不大相同,多數海龜都是回遊性的,在繁殖季時會從覓食棲地回到產卵棲地,多數會回到出生地,進行交配及產卵。
世界上現存的海龜有七種,分別為稜皮龜、赤蠵xī龜、肯氏龜、麗龜、玳瑁、綠蠵龜、平背龜。玳瑁和肯氏龜被認定為極度瀕危物種。
在區分龜龜之前,需要先來了解一下龜殼,胸甲以及頭部鱗片的結構名詞。
Leatherback sea turtle (Dermochelys coriacea)
成年體長:130-180cm
成年體重:300-500kg
飲食組成: 沒有強壯的上下頜,只能吃一些軟體動物(不帶殼的),水母是主要的食物來源。
分布區域: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熱帶-溫帶海域。多棲息於中上層海域,有時也可進入近海和港灣中。
△圖片來源:Claudia Lombard
稜皮龜有幾項龜中之最:它們的體型最大,可以遊最遠,也可以下潛最深,是最古老的龜類。也是最好區分的一種,不像其他的海龜有堅硬的殼和盾甲,它的背甲由上百個大小不一的多邊形骨板鑲嵌而成,其中最大的骨板形成7條縱向稜。背甲呈黑色或深藍色,有白色的小斑點。由於沒有硬殼的發育限制,它們可以長到130-180釐米長。前後肢都沒有明顯的爪。稜皮龜有勾狀的嘴,頭很大,而且不能縮進龜殼內。它們沒有牙齒,食道內壁卻有大而尖銳的角質皮刺,用來磨碎食物。
稜皮龜之所以長得如此巨大,是因為其吃掉大量水母所致。有時候,稜皮龜只需一天就可吃掉相當於自身體重73%的食物,相當於1.6萬卡路裡,高出其生存所需3到7倍。稜皮龜有特別長的食道,甚至延伸到胃部以外再環繞回來,它就像傳送帶一樣可捕捉、儲存以及持續消化食物。儘管稜皮龜有著出色的消化系統,但它們依然無法區分水母和海水中塑料垃圾漂浮物。這是稜皮龜正面臨滅絕的最大擔憂,人類需要採取措施保護它們。
△圖片來源:Anatomika Science
稜皮龜產卵期長,全年均可進行。但主要集中在5-6月之間。雌龜一年中可產卵數次。雌龜從海洋初到海灘產卵時,行動十分謹慎,一遇幹擾立即返回海洋。但當它爬上沙灘,挖好產卵坑準備產卵時,就置旁觀與幹擾而不顧了。卵坑一般距海邊15-20m,深約1m,靜伏於穴內產卵。與海龜產卵習性相同。產卵一般在夜間進行,一次產卵90-150枚,卵徑約50-54mm。卵產畢,雌龜用沙覆蓋,並消除周圍痕跡,卵埋於沙下自然孵化,孵化期約65-70天,孵化率約為63%-76%。剛孵化的稚龜殼長約58-60mm,立即奔向海洋,並能很快地遊泳和潛水。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Loggerhead sea turtle (Caretta caretta)
成年體長:90-130cm
成年體重:100-180kg
飲食組成:肉食,主要吃底棲貝類、無脊椎動物,強壯的下顎可以幫助嚼碎貝殼
分布區域:各大洋均有分布,主要在亞熱帶及溫帶海域,喜歡居住在珊瑚礁、沉船附近。
赤蠵龜體型較大,龜殼呈棕褐色,心形,邊緣平滑。腹部淡黃色,頭部有兩對前額鱗(圖示綠色),5片椎盾,5對側盾(圖示黃色),第一側盾與頸盾相連(圖示橙色)。下緣盾4對,沒有氣孔。頭部近乎三角形,帶鉤狀喙。位於眼睛後方的鹽腺會排除從海水中攝取過多的鹽分,維持赤蠵龜體內的滲透壓平衡。因此上岸後鹽分的排洩造成了海龜流淚的現象。四肢呈槳狀,前肢比後肢大,內側有2爪。
△圖片來源:Brian Gratwicke
赤蠵龜的兩性異形只在成年後可以觀察到。成年雄龜的尾巴和爪子比雌性長。雄性的腹甲比雌性短,大概是為了容納雄性較長的尾巴。雄性赤蠵龜背甲比雌性龜來得寬且較少圓頂,雄龜的頭部通常也比雌龜寬。
雌性赤蠵龜第一次繁殖介於17-33歲之間,交配期可以長達六周。研究顯示,雌龜的洩殖腔會分泌信息素表示具有繁殖能力。在交配前,雄龜會接近雌龜並試著爬上雌龜的背,而雌龜會抗拒。接下來雄龜和雌龜會繞著彼此轉圈。如果雄龜有其他競爭對手,雌龜會讓雄龜相互競爭。勝利者會攀附上雌龜的背;在這過程中,雄龜彎曲的爪子通常會傷害到雌龜肩膀部位的甲殼。其他競爭的雄龜會啃咬正在試圖交配的雄龜,對它的蹼和尾巴造成傷害,甚至深可見骨。這種傷害會導致雄龜無法攀附上雌龜的背,而且可能需要數個禮拜才能恢復。雌龜在一個繁殖季中平均可產下四窩的卵,接下來的兩三年內不會繼續產卵。
△圖片來源:U. S. National Park Service
最近的研究指出,赤蠵龜的排卵是受到交配刺激誘導的。透過交配行為,雌龜會排卵並由雄龜受精。這是非常獨特的,因為交配誘導排卵在哺乳類以外的動物上很罕見。母龜會將精子貯存在輸卵管中直到排卵。同一窩海龜可以有多達五個父親,每個父親在同一窩卵中會貢獻一部分精子。在北半球,赤蠵龜的繁殖期會在三月下旬到六月上旬。築巢期非常的短暫,北半球是在5月和8月之間,南半球則是10月到隔年3月間。
Kemp's ridley sea turtle (Lepidochelys kempii)
成年體長:58-66cm
成年體重:32-49kg
飲食組成:蝦蟹、貝殼類、海膽、魷魚、水母
分布區域:幼年分布於大西洋西北部熱帶溫帶水域,成年後幾乎僅存於美國東部海灣及墨西哥灣。
肯氏龜是一種小型海龜,背甲接近圓形,頭部有2對前額鱗,背甲有5對側盾,第一側盾與頸盾相連,5對椎盾。肯氏龜與麗龜最大的不同在於側盾的數量及形狀。4對下緣盾均有小孔。前肢有1爪,後肢有1-2爪。
△圖片來源:NPS Staff
肯氏龜偏好溫暖水域,幼年肯氏龜通常會在漂浮的馬尾藻類海藻床上度過它們的第一年。此時它們整體是黑灰色的,隨著身體的逐漸成熟,肯氏龜的身體顏色也會發生變化,成年個體的胸甲一般是黃綠色或白色的、而背殼則是灰綠色。
築巢的雌肯氏龜 △圖片來源:Hector Chenge
肯氏龜需要11-35年可達性成熟,雌龜每年4-7月築巢產卵,產卵多在白天。雌龜每2-3年產卵一次,每次可產下2-3窩,每窩卵間隔14-28天,每窩龜卵數約50-200枚左右。肯氏龜龜卵孵化期50-70天,平均約55天。孵化個體的性別與溫度息息相關,較高的孵化溫度往往產出更多的雌性。
Olive ridley sea turtle (Lepidochelys olivacea)
成年體長:62-70cm
成年體重:35-45kg
飲食組成: 雜食,蟹,軟體動物,海鞘,魚蝦
分布區域: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熱帶亞熱帶海域
麗龜是海龜中最小的一種,背甲呈心形,整體顏色偏灰色-橄欖色。有6對以上長型側盾,第一側盾與頸盾相連,頭部有兩對前額鱗。4對下緣盾,有氣孔。前後肢均有1爪。
雌龜在繁殖期時習慣於日間集體上岸產卵,個體雌龜每季產下1到3窩,據南美蘇利南的統計資料每窩大約平均116顆(30至168) ,而太平洋東的統計資料顯示每窩大約平均105 (74–126)。龜卵正常需45至51天才會孵化,幼龜剛出生時,長約43毫米,體重約24克左右,至少要12到30年才達到成年期。
△圖片來源:Press Trust of India, Kendrapara
由於麗龜習慣於白天集體上岸產卵,一次可能多達上百隻,場面相當壯觀,世界各地以印度和墨西哥兩地海岸,都可以看到麗龜產卵的生態畫面,印度的奧利薩省就曾出現超過上萬隻麗龜產卵的鏡頭。墨西哥海灘上也曾出現,此習性造成盜獵者往往肆無忌憚的殘殺麗龜。
Hawksbill sea turtle (Eretmochelys imbricata)
成年體長:71-89cm
成年體重:46-70kg
飲食組成:頭及頜部較尖,可以從珊瑚縫隙中捕食,主要吃海綿,海葵,魷魚、蝦及海藻
△圖片來源:Claudio Contreras
分布區域:多見於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喜歡在珊瑚礁。大陸架或淺灘捕食。
玳瑁是體型較小的海龜。嘴型類似鷹喙,因此英文名字叫做Hawksbill,上頜呈勾狀向下彎曲,背甲表面光滑,有獨特的玳瑁花紋,整體呈褐色-紅棕色,背甲共13塊,瓦片狀排列。背部和腹部均有堅硬的甲殼,背甲扁圓,緣盾略為鋸齒狀。前後肢都有2爪,尾巴短小,通常藏於殼內。頭、尾和四肢都可以縮進殼內。頭部有兩對前額鱗,背甲有4對側盾(圖示黃色),第一側盾與頸盾不相連(圖示橙色)。4對下緣盾,沒有氣孔。
雌玳瑁每2-3年交配一次,它們會回到出生地。在偏僻島嶼上的蔭蔽礁湖中進行交配;大西洋玳瑁的繁殖期一般是4-11月,而生活在印度洋,如塞席爾的玳瑁種群的繁殖期則是9月至翌年2月,在太平洋中,中國沿海的玳瑁一般是每年3-4月繁殖,而在馬來西亞的海龜島上,玳瑁則會於7-10月產卵。
由於資料不足,尚不知道玳瑁是一夫一妻制還是雜亂交配。交配一般在岸邊的淺水中進行,雄龜靜靜地等待雌龜前來,而有時雄龜也會追逐雌龜,不過這種情況非常罕見。雌龜在每個繁殖期中能產下3-6窩卵,每隔14-16日產一次卵。像其他海龜一樣,玳瑁在離它們築巢的海岸不遠處的淺水礁湖中交配,而在交配後,雌龜會拖著它們沉重的軀體單獨上岸產卵。
△圖片來源:Alarick
首先它們會選擇一片區域並清理乾淨,然後用後足挖個坑,作為自己的巢穴。一般坑穴的直徑約為20釐米,深約為30-60釐米,不過,玳瑁最快能在45分鐘內完成築巢,這比其他所有海龜都要快。
△圖片來源:Emirates Global Aluminium
△圖片來源:PRCF
過2個月左右,龜卵就會在某個夜裡孵化,而剛出殼的玳瑁幼龜體重通常為8-19.5克。出殼後它們就會本能的奔向大海,這是由於它們被映在海面上的月光所吸引,但是這種本能行為會被路燈等人為光源擾亂,這樣就會使它們迷失方向,導致它們在黎明前不能到達大海。
雖然由於數據的缺乏,人們對玳瑁的壽命尚無共識,但一般認為野生玳瑁的壽命大多數為50-70歲,而最長壽的據說可達到1500歲,因此玳瑁得到了「千年龜」的別名。
Green sea turtle (Chelonia mydas)
成年體長:83-114cm
成年體重:110-190kg
飲食組成:小於20-25cm長時主要吃小型甲殼動物,海草及海藻。長到20-25cm後就成了唯一食草的海龜,只吃海草海藻等。
分布區域:全球熱帶、溫帶海域
綠蠵龜的綠並不是體現在外表上,是因為它們身上的脂肪是綠色的。頭略微三角形,為暗褐色,頸部顏色較深。吻部較圓,上頜無鉤,上下頜均有牙齒,上頜比下頜長,舌頭已退化。綠蠵龜前額有一對前額鱗,背甲扁圓,為茶褐色,帶黃綠色斑紋。有5片椎盾,4對側盾,第一側盾和頸盾不相連。前肢為淺褐色,後肢比前肢顏色更深,前後肢各有1爪。
△圖片來源:National Geographic
成熟的綠蠵龜產卵季前,雄龜和雌龜會從其覓食棲地回遊到產卵沙灘附近的海域進行交配,雄綠蠵龜會試探性的用鼻子摩擦雌龜的脖子,或是輕輕的咬住雌龜的後頸子及前肢,若是雌龜沒有逃開,雄綠蠵龜就緩緩的繞到雌龜的後方,利用前肢的爪子鉤住她的背甲,和她交配。雌綠蠵龜上岸產卵時身上有抓痕,甚至流血。常可見數頭雄綠蠵龜爭相與一頭雌綠蠵龜交配,交配的行為有可能在海面上或是海裡進行。
△圖片來源:NINA ROTHE
雌綠蠵龜有可能同時和好幾隻雄龜交配(一妻多夫),並且會將所有雄綠蠵龜的精子儲存起來好幾個月,等到卵子成熟,再分批受精,所以當雌綠蠵龜產卵時,受精卵有可能是來自於好幾隻雄綠蠵龜。因此雌綠蠵龜在一個產卵季中,會有多次上岸產卵的行為,每隔10-14日產一次卵。一旦交配期結束,雄綠蠵龜即自行返回覓食海域。但綠蠵龜並非每年都進行交配產卵,研究顯示,平均約隔2到9年才會進行回遊,交配。產卵間隔的長短會受到環境因素如氣候、食物、溫度等之影響,雌綠蠵龜的生理狀況也會影響到自身的生殖周期;因此,每年上岸產卵的母綠蠵龜數量變化很大,並無一定的周期性。
雌性綠蠵龜尾巴 雄性綠蠵龜尾巴
△圖片來源:NINA ROTHE
在經過了50天左右的孵化期後,小綠蠵龜就會破殼而出。研究資料顯示,綠蠵龜的中樞溫度(即卵窩產生50%雄性與50%雌性時的溫度;Pivotal temperature)雖因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通常介於28.0~30.3℃之間,當性別決定期溫度高於中樞溫度時,孵化出的均為雌龜,當溫度低於中樞溫度時,孵化出的均為雄龜,而介於中樞溫度間的沙溫,則會孵化出性別比例接近的幼龜。
△圖片來源:Simon Eeman
Flatback sea turtle(Natator depressus)
成年體長:76-96cm
成年體重:70-90kg
飲食組成:雜食動物,但主要還是肉食性。主要在淺水區中獵食。會吃軟珊瑚、海參、蝦、水母,軟體動物以及其他無脊椎動物,偶爾也會吃海草。
分布區域:只在澳洲築巢和繁殖,被列為易危物種。他們所受到的威脅與其他海龜不同,因為他們分布範圍小。
△圖片來源:Doug Perrine Photography
之所以取名為平背龜是因為相較於其他海龜來說,平背龜的殼較扁平或擁有較低的圓頂。他們的腹部顏色是乳白色、綠色和灰色混雜。他的甲殼有一個方便辨認的特徵,就是擁有一對覆蓋頭部的前額鱗和四對肋盾。平背龜的另一個獨特特徵是,他們的甲殼比其他海龜的甲殼薄許多,即使在很小的壓力下,也可能使得甲殼破裂。
平背海龜會在7到50歲間性成熟,每隔兩到三年會築巢。雄龜和雌龜只在海上交配;因此雄龜在孵化後永遠不會回到岸邊。平背龜的築巢地點只會選在澳洲海岸沙丘的斜坡內。雌龜會在同一個築巢期返回同一個海灘產卵。他們也會在其他築巢季節返回同一個海灘。
△圖片來源:bluebanksiajewellery
根據築巢的區域,築巢期可以從11月到隔年1月,甚至持續整年。整個築巢季節最多可以產4次卵,而築巢間隔時間為13至18天。雌龜會用前肢的蹼清除表層乾燥的沙。清完沙子後,雌龜會用後肢建造產卵室。在產下卵後,使用後肢再度將產卵室覆蓋起來,同時用前肢拋沙。
△圖片來源:Pendoley Environmental
平背龜在同一窩中卵的數量少於其他種海龜,平均有50顆卵,而其他海龜則有100到150顆卵。在巢穴中的卵長55mm。平背龜孵化後的性別取決於埋有龜卵的沙子溫度。如果溫度低於29°C將孵出雄性,溫度若高於29°C,則為雌性。
△圖片來源:Ian Morris
小海龜會在12月初開始離巢,同一窩卵會持續孵化至3月下旬。2月份是小海龜出現的高峰期。平背龜的幼龜比起其他種類的海龜幼龜要大,甲殼的平均長度為60mm。 因為體型較大,有助於幼龜免於一些天敵的捕食,並賦予他們有比較好的遊泳能力。幼平背龜傾向於靠近海岸,缺乏其他種海龜的浮遊階段。幼龜以在他們上層棲息環境中的大型浮遊生物為食。
今天的海龜小課堂就到這裡了
各位老鐵都認清楚了嗎
請尊重每一隻海龜
畢竟它們的歲數
可能比你大很多
特別鳴謝▽
海洋生物學者 Vivi Hu
參考文獻▽
https://conserveturtles.org/information-sea-turtles-species-world/
https://www.pura-aventura.com/pothole/how-to-identify-sea-turtles
http://oilspill.fsu.edu/images/pdfs/turtle-id-placard.pdf
https://ocean.si.edu/ocean-life/reptiles/sea-turtles
https://environment.des.qld.gov.au/__data/assets/pdf_file/0031/86674/marine-turtle-field-guide.pdf
※聲明:文章部分照片和視頻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END--
現在就加入潛行家大家庭一起扯閒篇er,潛行家微信群請添加微信zqn4049200或uupeach_buyi,手動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