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學名:太平洋蠵龜
中文別名:赤蠵龜、紅海龜、靈蠵、靈龜、嘴蠵
英文名:Loggerhe adturtle
二名法:Caretta caretta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爬行綱
目:龜鱉目
科:海龜科
屬:蠵龜屬
種:太平洋蠵龜
分布:太平洋和印度洋內溫水海域。中國南海、東海海域有太平洋蠵龜。
食性:以魚、蝦、蟹、軟體動物和藻類為食。
保護狀態:CITES瀕危等級:附錄I;IUCN瀕危等級:瀕危;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
太平洋蠵龜的外觀與大西洋蠵龜相似,背部呈流線型,頭部較大,脖子短、頸肩寬,四肢呈漿狀,這樣的身體形狀有利於在海水中的滑行,太平洋蠵龜是海洋中的精靈,數量稀少,需要人們的保護。
太平洋蠵龜的體型較大,體長可達1米,一般重約100千克。體型大導致背甲曲線長度745~1025mm(n=16)。背甲紅棕色,腹甲橘黃色。頭寬大,具有極為強健的鉤狀喙。頭背鱗片對稱排列,前額鱗2對,比綠海龜多1對。背甲呈心形,臀部窄而高。體鱗平砌。頸盾寬短,椎盾一般5~6枚,肋盾通常5對,第一對與頸盾相切,緣盾13對,具3對下緣盾。四肢漿狀,四肢槳狀,前肢大,後肢較小,前後肢各具1~2爪,適於遊泳,尾巴較短。
太平洋蠵龜在國外分布於亞洲東南部海域和印度洋中,在國內分布於廣東、廣西、臺灣、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也見於上海長江口外海域,甚至黃浦江內。S.S. Frazier等(1988)報導在我國福建與廣東調查資料,共觀測得龜16號。據該文作者統計我國龜記錄多在福建(81%),其中一半以上得自福建平潭島沿海。
太平洋蠵龜曾一度遭到人類的獵殺,主要原因在於,中醫理論認為龜身上的任何部位都是很好的中藥材,就從人們喝「鱉湯」的情況就可以看出,這個理論已經深入人心。
中醫傳統理論認為太平洋蠵龜龜板膠為滋補品。其血可治療刀劍毒。取膽囊、膽汁、掛通風處乾燥備用,有清肺、瀉火的功能。因此被利用。掠奪性的亂捕濫殺,濫挖龜卵,是西沙群島海龜資源急劇減少的重要原因。過去海南島也曾有過較多海龜,正是由於人們捕龜挖蛋,導致海南島早在20年前就看不到海龜蹤影了。臺灣省東海岸沙灘風景優美,可惜在人為捕殺破壞後,已幾乎無海龜在此產卵。
太平洋蠵龜是瀕危保護物種,海洋生物之一,每年只有產卵季節會出現的海灘,其餘時間通常遊蕩在大海中,身體代謝很快,需要不停的捕食,在我國海域偶見,主要產卵地分布在日本。它主要捕食底棲或漂浮的甲殼動物、軟體動物、水母和其他無脊推動物,偶爾吃魚卵,也吃海藻等植物性食物。
太平洋蠵龜主要棲息於溫水海域,特別是大陸架一帶,甚至可進入海灣、河口、鹹水湖等,是海產龜鱉類中分布地區最北和最南的種類。主要以魚類、甲殼動物和軟體動物為食,特別是頭足類動物。每年5~7月為繁殖期,太平洋蠵龜都會憑藉著驚人的毅力以及方向感,準確的找到產卵位。雌性交配之後在夜間到海岸沙灘上挖穴產卵,每次產60~150枚,卵白色,球形,卵徑38~40mm左右。然後在巖礁間休息2~3周後,還可以再產一次卵。產卵後用沙覆蓋,在自然條件下經60天孵出仔龜。在西太平洋的主要產卵場所為日本國熊本、鹿兒島以及衝繩島等沿海沙灘。而在我國的海灘雖然可以發現其蹤跡,但是近年來的獵殺已經導致產卵趨於「零」,所以並不能算作是一個合適的產卵地。
編輯:叮叮
【本文由龜鱉商情編輯報導,歡迎各大平臺轉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龜鱉商情】
您看到的正是別人想要的,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馬上【進店】選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