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夏目漱石,這位活躍於日本明治大正時期的作家,被稱為日本的「國民大作家」,在百年後的今天,他的作品仍然牢牢佔據日本街頭書店的醒目位置。太宰治,同樣成為「日本文學」的代名詞,這位擅寫「私小說」的天才作家,總能輕易抵達年輕人心中敏感和脆弱的角落。日本文學名作的魅力,還需名譯來傳達。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小閱讀·日本文學經典」系列收錄夏目漱石及太宰治的作品共計六部,選用日本文學知名譯者陳德文教授和譚晶華教授的精品譯本,盡善盡美地呈現了百年前名作的本來面目。
夏目漱石的散文記述人情往來、家庭生計、讀書屬文以及療病養痾等生活的瑣末細事,如小院閒花,風情自在,在明治、大正時代別開一方勝景。
其中,《永日小品》不少篇目和魯迅筆下的小說風格極為相似,實寫的人情物事淡而有味,虛寫的文字想像奇詭、豐富,筆墨輕鬆自然,行文遊刃有餘;《往事漫憶》則描寫了作者引人關注的」修善寺大患」。對於夏目漱石來說,生病既是生死的考驗,也是心靈的淨化,從而孕育了作家晚年所逐漸成形的」則天去私」的人生理想。
長篇小說《明暗》是日本文學大師夏目漱石的絕筆之作,1916年起在《朝日新聞》連載。 小說描寫了夫婦、親子、兄弟、叔侄、表姐妹、上下級、朋友等多種多樣的人際關係。主人公津田和妻子阿延經上司夫人介紹結婚,過著平淡的生活。某天,津田曾經的戀人、已經嫁為人婦的阿清忽然出現在他面前……小說以津田夫婦家庭生活中的風波為中心,以骨肉至親圍繞金錢的爭執、懷疑丈夫過去的妻子的私心為主軸展開,以細緻的筆致描繪了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潛藏的種種我執,展現了近代個人主義影響下人性的深層構造。被稱為「日本近代文學到達的現實主義最高峰」。
《三四郎》《從此以後》《門》為夏目漱石的經典愛情三部曲,小說故事分別對應了一個男孩人生中的三個階段:青春的戀愛,愛情的抉擇,婚後的廝守。
《三四郎》描寫了主人公三四郎從一個鄉下畢業的高中生成長為一名東京大學生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他的心路歷程。作品通俗易懂,充滿知識性與趣味性,從更深層次展開了對社會現實的批判以及對人生真義等的探求。
《從此以後》是夏目漱石中期」愛情三部曲」的第二部,講述了一對年輕時的戀人在中年重逢,男主人公如何重新審視自己當初的抉擇,並承擔起命運的故事。小說十分感人,曾被改編為電影《其後》,由日本著名導演森田芳光導演,曾獲得第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 、第10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特別提及獎 、第10屆報知電影獎最佳影片等數項大獎。
《門》是愛情三部曲第三部。宗助和阿米活在大門之內的世界。他們因偶然的相遇而結合成為夫妻,在大門內側以甜蜜的愛情餵養彼此,出了門則遭到社會的唾棄,體會著背離道德的苦楚。宗助逃避到深山裡的寺廟,希冀禪學能為他打開心中深鎖的大門。然而,他的修行卻遭遇到更多道門扉,他無論如何也鼓不起勇氣拉開它們,只能永遠站在門外,凝視孤獨的自己……
這套書還收錄了太宰治的一部作品:《斜陽》。這位擅寫「私小說」的天才作家,總能輕易抵達年輕人心中敏感和脆弱的角落。《斜陽》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生前備受矚目的成功代表作,這部中篇小說通過描寫日本戰後混亂的社會狀況和貴族階級的沒落現象而轟動一時,以致日本首次出現以一本書命名的人群,對他的作品有深刻共鳴的人被稱為「斜陽族」。
《斜陽》寫於太宰治去世前一年1947年的6月前後。戰後身為貴族出身的母親家道中落,為生計跟女兒和子被迫搬到伊豆的小別墅度日。不久後被徵入伍的弟弟直治從南洋回來,每日跟著作家上原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與此同時,母親的身體每況愈下,最後在一兒一女的陪伴下與世長辭。母親死後,和子決定去向仰慕的上原求愛。而次日清晨,弟弟直治於家中自殺,留下一紙遺書描述自己的痛楚與過去……《斜陽》是日本著名的成長小說之一,深受年輕讀者喜愛。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孫珺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孫珺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孫珺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