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講堂:如何擺脫對時代的不「相信」?用經典閱讀方式閱讀經典

2020-12-15 學術要文

【文匯講堂】選編:嘉賓觀點|鬱振華、羅崗:如何擺脫對時代的不「相信」?用經典閱讀的方式閱讀經典

文匯講堂編saying:

首屆「中國品牌日」系列活動將於5月10日—12日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上海館的布展工作,將圍繞五大板塊著力打響「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個品牌。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是打響四大品牌之一的「上海文化」的一個重要抓手。日前,華東師大在世界讀書日之際舉辦了「文脈麗娃,品讀師大」校園主題活動,在「經典閱讀與大學心靈」師生討論會上,哲學系教授鬱振華(文匯講堂第100、113-2期嘉賓)、中文系教授羅崗(文匯講堂第81-3期嘉賓)、法語系教授袁筱一等與會師生展開了精彩的討論,以倡導閱讀經典的風氣。講堂今摘選部分與聽友分享。

華東師大哲學系教授鬱振華(左)、中文系教授羅崗(右)等參與「經典閱讀與大學心靈」師生討論會

鬱振華——

研讀經典在於體認先哲如何創造性地提出和解決問題

經典的外延很廣泛,下面要提到的主要是哲學經典。談經典,人們會自然地追溯到軸心時代,那是一個經典成批湧現(用時下的話來說是「井噴」)的時代。經過遠古漫長歲月的積累,公元前2-8世紀,特別是前5世紀前後,世界歷史迎來了人類文化繁花似錦的春天。在中國,諸子峰起,百家爭鳴;在印度出現了釋迦牟尼;古希臘活躍著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身影;巴勒斯坦興起了先知運動;查拉特拉圖斯在波斯傳道。先哲們對宇宙人生的真理的沉思,奠定了中西印思想的基本格局和方向。他們的精神努力,結晶出了最早的經典。軸心時代的經典垂範久遠,影響至今。後世的思想家,在各自的時代裡,奮力開拓,積極運思,寫就新的經典。一部部經典連綴起來,構成了偉大的精神傳統。「言必稱先秦」、「言必稱希臘」,就是在向軸心時代致敬。

閱讀經典能夠提高創造性研究的自覺性和能力

那麼,經典中有什麼?我們向經典學什麼?經典涵容廣大,可受益者甚多。首先,增進歷史文化意識。研讀經典,讓我們進入偉大的精神傳統,知道自己從哪裡來,賦予我們的生命以厚重感。其次,確立價值方針。哲學的實質指向是人類的基本價值,如自由、正義、真理等。儒家的仁愛,道家的自然,佛家的慈悲,也都是基本價值。哲學的思與辯圍繞著價值而展開,基本價值支撐著人類的尊嚴,指明了人性的發展方向。閱讀經典,能提高我們對價值的敏感性。再次,學習先哲卓越的探究工夫。所謂探究(inquiry),簡單地說,就是一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比如,柏拉圖的《國家篇》(《理想國》)堪稱古代世界的「正義論」,它圍繞著「何謂正義?為什麼要過正義的生活?」這一核心問題,展開了一項頗具規模的探究。一部學術經典往往是一項才智卓越的探究。才智(intelligence)的形態多種多樣,創造性堪稱其極致表現。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正是經典的重要特點。我們研讀經典,除了要把握現成的思想成果外,還須凌空一躍,細細體認先哲是如何創造性地展開問題導向的研究的。以經典為範例,心追神摹,可以切實提高自己從事創造性研究的自覺性和能力。

柏拉圖的《理想國》堪稱古代世界的「正義論」

人工智慧、基因工程等技術發展下,「新軸心時代」是否來臨?

因此,學習經典,不僅旨在貫通古今,而且當矚目於未來。軸心時代是孔孟老莊、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時代。如今,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基因工程等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劇變正在發生,這是人們普遍的存在感受。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談論「新軸心時代」的來臨。新軸心時代是否也會像軸心時代那樣出現經典「井噴」的現象,這得由後人來評判,今人不能妄斷。但顯然,人類生存的一些基本預設正在或將被瓦解。比如,有人預言,隨著人工智慧和基因工程的發展,在本世紀中葉,長生不老將在技術上成為現實。

這讓我想起20世紀的哲學經典《存在與時間》。在這本著作中,海德格爾對存在問題的追問,是以人之有死為基本前提的。人的本真的存在,就是向死而在。但是,在新的技術條件下,人之有死這一前提將不復存在。前一陣網上流傳一個相聲視頻,描繪了長生不死的生活的種種荒誕之處,很搞笑,卻也啟人深思。從有死到不死,這一人類生活的劇變,無疑是典型的哲學題材,呼喚新的經典來給出解說。總之,「六經責我開生面」,開創新局是經典學習的內在要求。

《存在與時間》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代表著作

經典研讀不易,需要體制化的支持與傳授

最後,順便提一下,經典是難的。特別是那些在遠離今人的時空中產生的經典,更是難以通達,比如,作為群經之首的《周易》、柏拉圖的《巴門尼德斯篇》等等。一部部經典,猶如一份份邀請,但邀請常常不被響應。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個略帶自嘲意味的定義:「經典是指那些人人都知道重要但很少有人去讀的書」。經典重要,卻不易通達,怎麼辦?年輕學子需要專業的幫助。就此而言,大學,特別是人文傳統深厚的大學,有獨特的優勢。在大學裡,經典研讀能得到體制化的支持。對於文史哲等詮釋性學科的學生而言,經典研讀是專業基本功。而其他專業的學生,則可以在通識課程中得到這方面的訓練。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經典研讀應該佔有較大的比例。人文學科的教師,在培養本專業的學生之外,還有一個重要責任,那就是向其他專業的學生講述古今中外的經典,讓每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能從中受益。

2017年10月,鬱振華做客第113-2期文匯講堂《「修己安人」在當下社會的創造性轉化》

羅崗——

後真相時代,「悲觀」的樂觀主義是經典帶來的最重要的價值

談關於經典與青年的問題,作為老師有一個便利條件,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和青年打交道,校園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我不再年輕,校園永遠年輕。但這個題目還是太大,我具體來談談經典與青年閱讀的問題。不久前,面試中文系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有一位來自很不錯的大學、很不錯的中文系學生,該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也有非常好的傳統和不錯的老師,而且這位學生初試時名列前茅。我們面試時常會問讀了什麼書,我問了一個「送分題」,有沒有讀過你所在學校前輩老師任何研究著作,這位同學講了半天,講了一位老師的名字,再問讀了什麼書有什麼感受,就回答不出來了。很遺憾,我們決定不錄取這位名列前茅的學生。舉這個例子不是要說明我們面試多嚴格,而是想表示這個學生並不是特殊的個案,實際上說明了今天青年閱讀的問題。

社會媒介的變革導致當代青年的閱讀方式「多樣化」

我們今天常常會講,學生或年輕人不讀書了。實際上不讀書並不等於不閱讀,其實我們每天都在閱讀,只不過閱讀的是大量零碎的、片段的、不成體系的內容。特別是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之後,我們不得不面對海量的信息,不得不每天都在閱讀:不斷有APP和公眾號的推送,有朋友圈和微博的發送,還有很多我不知道的玩意兒,如快手、抖音,這些是青年們玩的,也成為閱讀的一部分。從文化研究角度看這些現象,也許比較好理解,人類的閱讀條件一直在發生變化,人類的閱讀一直和媒介變革有直接的關係。假如今天還是要用刀在竹簡上刻字的話,書就變得非常稀有,可以閱讀的人是多麼的少。

紙的發明、印刷術的發明,帶來了閱讀的便利。對閱讀來講,有一個重要的革命,就是新的照明技術的發展。原來晚上不能讀書,後來有了氣燈,有了電燈,像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這樣的長篇小說,是寫給女人看的,女人可以在燈下閱讀。啟蒙(Enlightment)這個詞,為什麼有燈光的意思、有光亮的意思,也和這一點有關,因為照明技術的發明才帶來了啟蒙運動。所以正如前面幾位老師說的,新的技術革命確實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這種大變化使得閱讀完全改變了原先的形態。

奧斯丁的長篇小說《傲慢與偏見》

閱讀高度媒介化和離散化,導致了後真相時代的到來

我們正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這個時代讓我們必須應付各種各樣大量的零散化、碎片化的信息。在這樣的情況下,不管是我——像我這樣的已經不再是青年的人——還是青年,基本都處在兩種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狀況中:一種狀況是忙碌,忙碌到焦慮,有太多的信息需要了解,以前我們發Email,給自己先發一個,五分鐘沒有收到,就會想網絡是不是出問題了;現在如果微信沒有收到消息,馬上會想是不是Wifi有問題了,4G有問題了,立即處於焦慮之中;另一種狀況是,大家在忙碌中又表現出倦怠,對外部各種各樣的刺激表現得無動於衷,所以現在有「佛系青年」的說法,很多同學也講他們特別喜歡「毒雞湯」,這和佛系青年的取向是一致的。

因為我們被各種各樣信息和知識包圍,沒有整塊的時間來閱讀,閱讀是需要佔用時間的,而我們的時間被各種信息所佔有。有同學也許會說,我們也有時間閱讀,主要看網絡文學。網絡文學變成了一個新興的產業。網絡文學生產的作品,是所有傳統的文學研究者沒有辦法讀的,這些作品動輒幾千萬字甚至更多,按照精讀的方式來閱讀是不可能的。但確實有很多人非常喜歡讀,寫作者也可以獲得很高的收益,中國最有錢的作家據說是唐家三少,當然不僅僅是閱讀的收益,也有延伸出來的IP產品。這種閱讀雖然是持續性的閱讀,似乎和碎片化的閱讀有所不同,但正如網絡文學的生產是高速度的,網絡作家寫作每天必須完成八千字,不更新不行,有的人甚至一天可以寫八萬字,這樣的閱讀也是快速的淺閱讀。

2014年,羅崗做客第81-3期文匯講堂,主講《遷徙與閱讀》

今天主要是這兩種閱讀狀況:一種是碎片化的閱讀,一種是網絡文學帶來的淺閱讀。使得今天的閱讀狀況,真正背離的就是經典閱讀或者說閱讀經典:首先是經典性的閱讀方式,保證我們長期持續性深入關注某一個文本;然後才用這樣的方式而不是碎片化或膚淺的方式來閱讀經典。但在今天的閱讀狀態中,新的閱讀條件和這一種經典閱讀是完全相反,而且隨著閱讀高度媒介化和離散化,所帶來的結果是後真相時代的到來。現實中所有發生的事情,都被媒介轉化為各種各樣的說法和意見,我們所有對意見的了解,實際上只是滿足自己的一種焦慮,那是關於真相到哪去了。

在今天這個後真相時代,從閱讀的狀況過渡到精神的狀況,我們不再「相信」,對這個世界不再有某種持續的、堅持自己價值觀的「相信」,因為看上去這個世界,你這樣講有道理,他這樣講也有道理。譬如當你說這件事情「有圖有真相」的時候,接下來你可能發現這圖是擺拍的。

用經典閱讀的方式閱讀經典,是擺脫閱讀困境的最佳方式

在這樣的情況下,對青年來講,怎樣從碎片化的閱讀和對這個時代不「相信」的狀況中擺脫出來,恐怕只有一種比較好的方式,就是用經典閱讀的方式閱讀經典。儘管閱讀經典,不一定能夠給你帶來美好的生活,其實大多數經典——特別是文學經典——都不許諾美好生活。魯迅先生就講過,給出一個虛假的大團圓是「瞞」和「騙」。但經典會告訴我們,即使在一種不好的狀況下,你還應該有所確信,你還應該相信某些東西可以支撐著自己,這種「悲觀」的樂觀主義,經典帶給我們最重要的價值。

在越來越多人「不信」的時代如何做到有所信?在越來越多的人要麼倦怠、要麼焦慮的時代,怎樣保持普通人的感覺?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從現在開始閱讀經典吧,有了這樣一種精神資源,它能夠帶領我們走入一個新的天地。

相關焦點

  • 80%大學生贊同閱讀經典 經典閱讀"必修課"如何上?
    對於經典閱讀,當今高校大學生「知」與「行」的差異緣何產生,又該如何引導? 借閱單上看閱讀規律,天津大學圖書館館長張琪昌和高校同仁有過多次交流。他認為:「小說類圖書有故事有情節,讀起來更容易吸引人,因此在借閱數量上領先。但這並不代表大學生不關心歷史和社會。先通過小說這種故事演繹的方式來找到切入點,然後再去加深閱讀,這也符合年輕人的讀書規律。」更重要的是,經典文學作品尤其是「好故事」對年輕人價值觀的形成能夠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 QQ閱讀上線「新時代 新經典」專欄 勇擔新時代經典化使命
    7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8年之際,為更好滿足廣大幹部群眾對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圖書的閱讀需求,閱文集團旗下移動閱讀客戶端QQ閱讀上線了「新時代 新經典——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點數字圖書專欄」專題,為廣大幹部群眾提供免費下載和閱讀服務。
  • 領讀經典-古代文學 | 如何閱讀古代文學經典
    領讀經典-古代文學 | 如何閱讀古代文學經典 2020-02-20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怎麼樣閱讀經典
    所謂經典,則是被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也是最能代表這一個時代的作品。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說,「經典是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長期以來決定閱讀的書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於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閱讀的書。」經典承載著跨越時空的天才創造,其博大精深對讀者來說恰如一場挑戰,能夠幫助我們的心性心智達到更高級的程度。
  • 領讀經典-現代文學 | 如何閱讀現代文學經典
    領讀經典-現代文學 | 如何閱讀現代文學經典 2020-02-20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王汎森:為什麼要閱讀經典?
    這些經典深入他的精神層次,除了源源不斷地提供許多精彩的養分之外,也形成了一個規模、一個框架、一種內在的雄渾的氣氛與節奏,再加上林肯在適當的時候套引經典,使得他的演講及文字非常動人。上個世紀芝加哥大學阿德勒教授提倡閱讀偉大作品,這件事今天看來已經相當老舊,但是它的意義卻從未褪色。我個人深知討論經典閱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是什麼可以成為經典以及如何閱讀經典,便可以從無數方面去談。
  • 習慣通過手機閱讀 如何「打開」現代文學經典
    人們通過手機閱讀的方式有利有弊,利處是方便,量大了;負面是可能容易使思維碎片化、閱讀快餐化。你有多久沒有耐心去讀整本的書了——如何「打開」現代文學經典阿根廷著名小說家博爾赫斯說:「經典是一個民族或是幾個民族長期以來決定閱讀的書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於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閱讀的書。」從晚清算起,現代文學不過百餘年。百餘年所淘洗出的現代文學經典和經過幾千年沉澱的古代文學經典相比,有極大不同。
  • 大量閱讀經典到底有什麼用?
    有的書讀它並不能收穫多少,反而還佔去大量的時間,不划算。讀書還是讀經典最好!讀經典到底有什麼用呢?什麼是經典呢?經典它包含什麼內容呢?讀書要首先了解清楚這個問題,不能隨便拎起什麼書都去讀。現在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要把有限的時間花在刀刃上,讀有意義的書,讀能幫助自己提升內在品質、學識、見解的書。
  • 劉志偉 | 閱讀經典,探尋歷史的眼光
    讀經典!讀已經被學界認可的經典!當然,不一定經典什麼都好,但基本上還是要符合歷史學應該有的眼光和見識。我們這次讀的書很多都是已經不在世的學者的著作,雖然是很久以前的,像我們讀谷川道雄的、田餘慶先生的。人文學科就是這樣,經典就是經典,逾越不過。你可以說你往前走了,但你還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往前走。
  • 道德講堂丨開啟閱讀之門,讓書香滋養心靈~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渠道 是提高市民素質的有效途徑 也是涵養靜氣的搖籃 道德講堂 用身邊人講身邊事
  • 讓經典閱讀浸潤心田——興國縣開展經典閱讀傳承紅色精神紀實
    讓經典閱讀浸潤心田——興國縣開展經典閱讀傳承紅色精神紀實  在迎接新中國70華誕的日子裡,「閱讀紅色經典,傳承紅色基因」「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誦讀彰顯魅力,積累陶冶性情」等紅色橫幅在興國三中教學樓牆體上清晰可見,校園裡書聲琅琅,紅色經典閱讀,成為學生們的習慣
  • 無障礙閱讀國學經典
    國學經典數量浩瀚,因缺乏系統的閱讀指南,人們不知道看什麼,也不知道從哪看起;即使閱讀了,也如盲人摸象。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學者馮國超註譯的「國學經典規範讀本」叢書(6種),可以讓讀者無障礙閱讀經典。與其他蒙學經典叢書相比,這套叢書的價值體現在嚴謹、細緻、完美、規範、權威、美觀、大方,其中,「規範」做得最好。
  • 經典啟迪智慧 閱讀助力成長
    「讀書社」是語文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課程採取「閱讀+表達」的方式,以學生們喜愛的整本書閱讀為載體,以學習共同體——「讀書社」為組織形式,以豐富多彩的表達為外顯內容。學生在讀書社中承擔不同角色,比如社長、評論員、朗誦家、小記者、摘要員、小畫家、小神探等,每一種角色都代表著一種新的表達方式。
  • 專訪周國平:閱讀經典 尋找自己的靈魂親人
    書籍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主要載體,閱讀便是個人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通過閱讀,個人超越時空的限制,與一切時代的優秀靈魂交談,從全人類的精神土壤中吸取營養。  精神生活分為智力生活、情感生活、道德和信仰生活三個方面。人生價值歸根到底取決於精神生活的品質,即精神素質,而閱讀是提高精神素質的主要途徑。閱讀使我們獲得人生最珍貴的價值:優秀,幸福,寧靜。  閱讀使人優秀。
  • 在「快餐式」「碎片化」閱讀風行的今天,為什麼要強調讀經典?
    因此,研究經典的閱讀規律,探索閱讀和閱讀推廣方法,加強頂層設計,已成為新時代文化建設工程的一項重大任務。如何增強個性化、可視化和互動性,如何打破讀學經典的「小圈圈」,進而向基層拓展、向樓宇延伸、向群眾靠近,切實擺脫經典讀學中「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窘境,顯得格外迫切和必要。
  • 在閱讀英文經典中成長
    近日,本報多位編輯參加了在鄭州十一中舉辦的「基於核心素養的初高中英語經典文學閱讀教學觀摩研討會」。在觀摩會上,郭紫君老師和學生們展示了精彩的《古堡守護靈》名著閱讀示範課。郭老師的課堂由淺入深,邏輯清晰,通過引導學生對書本背景、人物、事件和矛盾的分析,挖掘書本關於「愛」的主題。學生們踴躍發言,並以小組的形式展示了各自關於本書的精美手繪思維導圖。
  • 閱讀經典好書 爭當時代新人
    掀起「書香孝義」全民閱讀熱潮,提高廣大職工的閱讀能力和文化素養。26日,崇文街道總工會聯合學苑、留義、崇北、文苑四社區工會啟動「閱讀經典好書·爭當時代新人」主題讀書活動,各社區工會300餘名會員參加。
  • 七年 經典閱讀的三個階段:文法,邏輯和修辭
    這是對一個叫做「唯理達學子學院」的基督教學校的創辦人的採訪,但是在裡面對經典教育和經典閱讀的闡述,竟然和澤邸的閱讀實踐如出一轍。讓我真的感慨:殊途同歸。下面我把採訪裡對經典教育和閱讀的核心內容做了一個總結和概括,我相信對有英文,閱讀和教育有深入思考的家長,一定會從中受益。下面的文字值得認真閱讀。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閱讀經典,成就「今典」
    從中國的簡帛、埃及的莎草紙、歐洲的羊皮紙到今天的電子墨水屏,人類的閱讀載體不斷演進,不變的卻是人們對閱讀的熱愛,對精神世界的守望。   經典作品的魅力,並沒有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而消散,相反,閱讀方式和載體的豐富,讓人們可以更輕鬆地接觸經典。近兩年,中國網際網路界最引人關注的現象之一,就是風起雲湧的「知識付費」。
  • 大學的意義與經典閱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的誕生正是源自於經典閱讀,通過經典閱讀來「培訓學生和保持學習和探究的傳統」(查爾斯·霍默·哈斯金斯語)是大學的主業。他認為,大學「是一個傳授普遍知識的地方」,「如果大學的目的是為了科學和哲學發現,我不明白為什麼大學應該擁有學生;如果大學的目的是進行宗教訓練,我不明白它為什麼會成為文學和科學的殿堂。」     紐曼心目中的大學不止在於發展人的理智,其真正使命在於「培養良好的社會公民」並隨之帶來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