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去海底撈請一朋友吃飯,進去之後,一大片小學生,內心在想,上海的小朋友就是不一樣剛放暑假就聚餐真的是財大氣粗啊!
想當年,我們那個年代,飯都吃不飽,那裡還有錢跟同學下館子,最多就是跟同村的王二麻子去水溝裡捕魚抓蝦或跟著老爸下地幹農活。
後來和朋友吃著吃著,就聊到了我的疑問,這時熱情的海底撈員工說這是附近小學生畢業的謝師宴。這時我才回過頭來看了一下,好幾桌都有幾位中年婦女和男人坐在位置上,旁邊圍著一群小朋友吃著樂呵著……
驀然想起了謝師宴這個中國的一大特色風景,這不我差點忘記這事,今天一篇新聞:天價謝師宴一頓4萬,中考生每人要求交1200元,飄到了我的眼前……
自古以來,我們幾千年文化基因裡就透著尊師重道的傳統,其中最能體現此傳統的一句話莫過於: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不知從何時興起了謝師宴以延續古老的尊師傳統,至少在我們那個年代,小學畢業、初中畢業、高中畢業沒有誰還單獨搞一個謝師宴,只有考起大學才會辦謝師宴,一般是不會辦謝師宴。
記得當年,考起大學那會,家裡也給我辦了個謝師宴,對於沒有跑出過縣城的我來說,是相當奢侈和豪華的,整個村裡人都來祝賀道喜。我的父母也是到處借錢張羅,最後算下來,沒有賠本,還有點賺,因為村民都知道,通過謝師宴的方式給家庭困難的大學生籌點學費,也是非常淳樸自然的。那個年代,考上大學簡直是祖宗墳頭上冒煙了,物質匱乏、錄取率不高,所以農村人就是拼勁一切力量也得感謝老師教導有方的恩情,沒有紅包給老師,吃飯是我們農村人感謝老師最真摯的一種做法。那時的人們是真的發自內心的感謝,畢竟對於農村人來說鯉魚跳龍門實屬不易。
現在農村老家的謝師宴也有,不過越來越少,已經沒有從前的那番感覺了,因為很多農村大學生畢業後,工作找不到,甚至還沒有提前直接出去打工的同齡孩子賺的多,紛紛認為讀書無用論。一般考起個二本以上才會意思意思一下,除非是清華北大一本才會稍微辦一下。農村人對於老師的印象也隨著各種媒體報導的妖魔化,對老師也不像從前那樣敬重……他們更加在乎孩子能不能賺錢……
今天的謝師宴在城裡,怎麼會越來越多,一個小學畢業要請老師搓一頓;一個初中畢業就要請老師吃飯;高中畢業再來搞一個大的,不管考沒考上大學,總之老師得吃飯;平時教師節你還得表示一下,記得看過一個是視頻,裡面有一個老師因為節日沒有收到禮物狂罵全班學生達半小時……言語還非常粗俗易懂……
生而為人,知恩圖報是人之常情。可是這麼泛濫,價格水漲船高,就有點讓人覺得這種謝師宴有一點過頭了。畢竟作為老師,教書育人是你工作份內之事,並不比其他工作更高尚,因為你已經得到了高於社會的平均工資和社會地位。尤其在今天國家大幅提高人民教師的福利待遇時,你們卻開啟了無數補習課堂小灶。現在有些老師,在課堂上不講太多考試關鍵知識,卻在自己開設的補習班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師特長。
這不得不讓我懷疑,謝師宴其實就是一種交易,有實力的家長通過不斷宴請老師拉好關係,多給自家孩子開小灶,補充一下知識營養。老師也在這個過程中大補營養之時,順便讓自己的腰包鼓起來……
現如今,教育產業化,運營商業化,老師也免不了俗,自然追逐巨大的經濟利益,也本無可厚非。因為他們自己也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尤其當房價高企、子女教育成本高企、父母養老都需要錢。部分人民教師通過各種手段途徑來增加自身的收入,並沒有什麼不妥,只是再也不要打著謝師宴的名義混吃混喝的比較好。因為他們其實不需要感謝,需要的是如何把學生變成自己的客戶。
這裡也許會有人辯駁,那只是一部分老師,其實大多數老師還是能以赤子之心來教書育人,對於他們我還是抱著崇高的敬意。這還是印證了上學時老師教給我的:看什麼都得兩分法,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我也不會一棍子打翻一船人。只是希望更多的老師能真正對的起「人民教師」這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