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首老歌,歌名叫《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有句歌詞是這樣唱的: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到底是我做錯了什麼?……
那時候只是對歌詞記得很清楚,對歌詞的意思卻懵懵懂懂。
長大之後,這首歌成為了「舊日經典」,歌詞卻成了現實生活的演繹,場景屢見不鮮:
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在家暴的漩渦中打轉:小時候目睹家暴,長大後成為家暴的主角;
有些人明明都很有能力也很有學識,一旦碰到重大的工作機遇或者重要的面試,就無法正常展示自己的長處,屢屢碰壁之後,黯然接受自己「不值得」「不配得」的「宿命」……
有的人明明很優秀,卻總在內心否定自己、批判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不敢去主動追求想要的生活或者幸福……
容貌焦慮讓太多人不斷對自己下狠手,期望通過外在的改變獲得別人的垂青,從而獲得幸福……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
莫名感到悲傷、抑鬱、憤怒,控制不住地發脾氣或感到崩潰;
感情中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經常用作、討好來換取伴侶的關心;
人際交往中不敢拒絕,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不敢爭取應有的權益;
工作中自信心不足,唯唯諾諾小心翼翼,習慣性拖延、懶惰;
內心敏感脆弱,性格孤僻,過於在意他人的感受和評價;
……
仿佛心裡有個頑固不受控的小孩,在你想要好好的時候,總出來搗亂。
正如《小王子》中說:「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
其實,上述所有表現,正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內在小孩。它正在向你呼救,渴求被你關心愛護。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
內在小孩就如同我們人生木桶的最短板。它不長大,我們再努力也無法成長。
所以榮格說:「內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是治癒的引領者。」
只有內在小孩被看見、被療愈,並且與我們一同快樂健康地成長,我們的內心才會真正成長,真正感到快樂。
我們一直都在強調愛自己,然後各種享受,那麼什麼是愛自己呢?
所謂「愛自己」就是指「愛自己的內在小孩」,並非單純地意味著自己隨心所欲。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
不管在童年,還是成年後,當它沒有得到足夠的關心和愛護,它就會一直蹲在角落哭泣,成了一個陰晴不定的孩子。內在小孩不長大我們再努力也無法成長
它會霸佔你的大腦:讓你思維不清晰,容易情緒化。當你訴求得不到滿足時,當別人跟你意見不同時,當事與願違時.讓你憤怒、悲傷、恐慌,甚至發展為抑鬱症、焦慮症等身心疾病;
它會加劇你的原生家庭矛盾:把你在童年時缺失的那份愛,以叛逆、冷漠、抗拒溝通等形式加倍地「償還」給你的父母;
它會破壞你的親密關係:讓你缺乏安全感,愛得小心翼翼,害怕失去,經常用作、討好來換取伴侶的關心;
它會攪亂你的工作:讓你在工作中沒自信,總害怕做錯事,不敢拒絕,不敢爭取,影響你的判斷和決策,在關鍵時刻「拖你後腿」;
它還會遺傳給你的孩子:時間久了,它會將情緒化、脆弱敏感、拖延、自卑等注入進你的性格,同時,在你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遺傳」給你的孩子……
而且,我們越是無視它,越是壓抑它,內在小孩會更沮喪和抗爭,仿佛一個死循環,讓你喪失好的性格、好的關係、好的生活。
要弄明白內在小孩,我們今天先來了解下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基本需求。這些基本需求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形成有害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基本的需求有如下五個:
1、表達需求和感受到自由。
「每個人都有發展自己個性和被真誠以待的需求。」當一個孩子想別人真誠的敞開自己,卻接收到被嘲笑、譏諷甚至傷害的經歷,那麼當他成年後就很難再去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2、自發性、樂趣和玩耍。
這些在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可以有效的滿足這些需求,那麼會有效的幫助一個人減少壓力,更輕鬆的面對生活,更容易產生幸福感和創造力。如果沒有得到滿足,那麼這樣的人長大後對壓力更敏感,抗壓力較差,並且容易產生悲觀、憂鬱的情緒。
3、自信心和能力。
如果一個孩子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能夠掌控什麼,能夠得到肯定和表揚,那麼他會更有掌控感,會更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認同。反之,會變得不自信,也難以發展自信心和能力,甚至難以融入社會。
4、與他人有穩定的聯繫。
如果一個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被關注的、有人可以依賴的,就會覺得自己並不是世界上的孤島,是安全的。
5、現實的界限。
對兒童來說,不僅僅要讓他得到照顧、關愛和鼓勵,更要讓他知道自己的邊界,以及有些邊界是外界設定的,人人需要遵守的。否則,就會過度自主,從而變得無法替他人著想、無法考慮他人的需求與感受。
在心理學裡,把內在小孩分為三種:受傷的、被寵壞的和幸福的內在小孩。
1.受傷的內在小孩就是被忽略、沒有感受到足夠關愛和關注的童年需求下產生的。表現為不自信、無力和孤獨、敏感、羞愧。
2.被寵愛的內在小孩,表現為過度的自我感,沒有邊界,沒有規範意識。
3.幸福的內在小孩是我們天性中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那一面。當基本需求被滿足,就會讓這個內在小孩開心快樂,眼中的世界安全美好,容易信任他人,滿足於當下的幸福時光,喜歡嬉戲玩耍。
第一種受傷內在小孩和第二種被寵愛的內在小孩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很多,第三種幸福的內在小孩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比較少,所以第三種內在小孩是我們所追求的方向。
2021年,明星大S汪小菲離婚的新聞上了熱搜,大家有沒有看到一些問題。
大S的老公汪小菲的童年
汪小菲的媽媽是一個女強人,小時候的汪小菲經常處於沒人管的狀態。他曾經在深夜裡發微博描述自己的童年:可能每個人成長的過程總有一些揮之不去的記憶,而我童年的記憶就是漂泊和孤獨,還有在遊泳隊的那些哭。
在她結婚10年的過程中,她的老公汪小菲在事業上沒啥成績也就算了,還多次在公共場合出現失控行為。他曾經被拍到在大S生日的家庭聚餐中突然拍桌子爆粗口,比如他曾經醉酒後開直播躺床上罵髒話,最近有一次他還因為某個新聞發微博罵臺灣官方,他的行為讓自己的家人承受了很大的輿論壓力。大S曾經在節目中很明確地表達了對他的不滿,可他總是難以控制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樣的錯誤,出現各種不當言行,也難怪兩人最終會各奔東西。大S童年的日子也不好過,父親經常在酗酒後毆打母親,她當時雖然還是個孩子,卻仍然勇敢的擋在家人的前面,問爸爸為什麼要打媽媽。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兩人都是在童年中受過傷的人。他們都需要和內在小孩好好的療愈。大S,她的成人自我就很穩定和強大。她在歲月中做到了自我療愈,成長為一個獨立有責任感的成年人,無論是對待工作還是感情都很得體。與她相比,經常失控的汪小菲始終很難改變。
2021年有個明星也人設倒塌了,大家可能都知道,他是吳亦凡。
吳亦凡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他隨著母親移居到了加拿大,之後又輾轉去了廣州、韓國等地,沒有長期穩定的居所,也沒有穩定的人際關係,所以造成他成人之後,也無法與他人建立正常的親密關係,例如戀愛關係。縱觀吳亦凡的感情史,每段感情經歷都很短,而且最後都是以「冷暴力」不了了之。
吳亦凡曾經說過,自己從生下來那一刻起,媽媽就沒有自己的生活了。據吳亦凡工作室的員工爆料,吳亦凡工作室主要是由吳亦凡的媽媽在打理,吳媽媽也是吳亦凡在國內最早的經紀人,兒子的生活和工作都一手操辦,吳媽媽甚至曾表示,兒子和什麼人接觸,她都會過問,發現這個人有問題就會想辦法阻撓。
而吳亦凡的粉絲們對自己偶像的無腦狂熱也是一種變相的溺愛,把他與外界真實世界隔開。
內在小孩沒有長大的人總是隱藏或忽視自己心裡的被拋棄感,容易感到孤獨空虛,容易表現出沒有男人的承擔感 責任感。
伴隨著一個人的的成長,周圍的父母、長輩、老師是內在審判者的形成的主要來源。
內在審判者又分為兩種:苛刻的內在審判者和懲罰性的內在審判者。苛刻的審判者在內心對我們提出高要求,製造壓力,打擊信心;懲罰性的內在審判者則是內心貶低自己的聲音,認為自己配不上、不值得。內在審判者往往是受傷的內在小孩的雙生品。受傷的內在小孩通常會有一個批判性的內在聲音告訴自己:之所以別人不愛自己,都是自己不夠好、不夠可愛,或者做了錯事。
比如我的朋友A,在小時候很少得到愛與照顧,總是一個人關在家裡看書。成年後她渴望被人理解,卻很難與其他人建立長期關係。她受傷的內在小孩總是會發出聲音:你這樣是不好的,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你什麼都做不好··· 每當她遇到批評或建議時,即使對方完全沒有惡意,她都會為此沮喪很久。
如我的前同事B,小時候總被父母要求考前三名,如果做不到就會被懲罰甚至挨打,成年後的他雖然遠離了父母,但是因為父母的影響他心中一直有一個苛刻的內在審判者。他永遠對自己不滿意,總是陷入過分追求完美的怪圈,一遍遍地強迫自己修改項目文檔,卻總是錯過項目的最後截止期限,他不光這樣要求自己,還這樣要求身邊的家人和同事,麻痺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迴避與他人親近。
那麼在苛刻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會去怎麼應對壓力和困難呢?
常見的三種應對方式包括順從、迴避和過度補償。
l順從就是希望通過滿足他人來讓自己獲得穩定感。常見的行為表現是承擔過多本不該自己承擔的,不會說「不」;
l迴避就是逃避面對苦難和壓力,常表現為利用其他方式讓自己過度分散注意力,或者沉迷酗酒、暴飲暴食、過度消費購物等刺激;
l過度補償就是總認為自己的行為才是對的,常表現為過度控制、過度傲慢、具有攻擊性、操控性等。
「鄭爽」這個明星是受人譴責的,大家都知道吧。
鄭爽的「自作自受」,或與其內在小孩的狀態有著很大的關聯性。她的內在小孩:身邊人或物都是工具。
鄭爽事件發生後,很多人對她的冷漠感覺到不可思議。無論是QY孩子還是QY狗,她的表現就像在處理一件物品一樣。
還有,她做事就像一個小孩般任性:商場喝飲料不給錢,卻不以為恥;錄節目不高興了,扭頭就走;戴個面具接受採訪,表示我只能這樣……
周圍的人或物全部都是物化的工具。既然是「工具」,想養想棄,隨心所欲,自不會有負罪感。我們不知鄭爽嬰幼兒時期是被如何照顧的。只知道,才4歲的鄭爽,反而被母親當「工具」使用,要求「你做到什麼,我才給你什麼」,這無疑固化了鄭爽的「物化世界」想法——世界待她如此,她待世界亦如此。
據媒體報導,鄭爽出生後一段時間,爽媽忙於自己的大學夢、歌手夢,鄭爽主要是扔給外婆幫帶的。
待爽媽自己的夢想破滅後,就開始著手鄭爽的明星夢,對年僅4歲的鄭爽進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鄭爽的童年是在舞蹈課、鋼琴課、表演課、長笛課、遊泳課、英語課等各種課外班的重負中度過的。
而且,爽媽對她實施的是「批評式教育」,不管鄭爽做得多好,很難從母親口中聽到讚揚;一旦犯錯,則是言語上的「摧殘」及打手心等體罰。
一個人如果在幼年「被拋棄」,TA對人際關係的信任感、安全感極低,對親密關係也總是懷疑。TA會想,「既然親密關係遲早都會結束的,我先選擇離開,總好過被拋棄吧」。鄭爽的初戀就是這麼被「結束的」。缺乏陪伴的內在小孩,還有一種創傷表現就是形成害怕型依戀關係:TA會特別「作」,心裡渴望關係,卻又不直接表達出來,而是以各種不合情理的言行舉止來博取關注。
比如我的遠房親戚C,在童年時被寵壞了,父母很少告訴他現實的規則是什麼,一個人需要承擔怎樣的責任。他成年後經常因為一些小事突然暴怒或失控,對於一些重複但是必須要做的工作缺乏耐心,遇到壓力就會通過打遊戲或者抽菸來逃避,他年邁的父母只能一次次幫他收拾殘局。
當我們的內在小孩被成人自我掌控,那麼表現出的就是一種不會被扭曲的健康自我,就像一件量身定製的美妙禮服,得體、適合當下。
當然,我們也要知道,沒有一個人可以一直處於理智和成熟的狀態。努力修煉強大、健康的成人自我是必要的,但前提是:必須得到基本需要的滿足,比如基本情感的需求、允許表達自我情緒的需求、對樂趣和遊戲的需求,以及認識現實界限的需求。這些需求都應在我們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得到滿足。
當我們探索了內在小孩及其產生的原因,下一步,就要創造全新的人生腳本,讓自己不再陷入絕望的輪迴。
第一步:幫助受傷的內在小孩。我們知道受傷的內在小孩是因為被忽略、沒有感覺到被愛、被關注而產生的,因此要讓內在小孩得到被剝奪的愛;
第二步:撫慰被寵壞的內在小孩。被寵壞的內在小孩通常和受傷的內在小孩共生。要學會用一種能夠讓自己有機會得到滿足的方式來表達需求,擺脫幼稚的行為;
第三步:強化幸福的內在小孩。加強自己嬉鬧和隨性的一面,那是自由自在的幸福小孩的表現;
第四步:擺脫內在審判者。要敢於面對內在的審判的聲音,阻止並限制他們發聲;
第五步:檢驗自己的行為。要用自己的友善的眼光,而不是別人不友善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身體和自我;
第六步:加強成人自我。給自己找榜樣,生活中或者虛擬的形象皆可,讓自己明確健康的成人自我在面對外界時候的可選擇的方式。
有的伴侶吵著吵著就散了,有的伴侶前一天吵著,第二天又和好如初。培養健康強大的成人自我,就是不再被昨天的爭吵所牽制,有效安撫受傷的內在小孩、停止內心的評判、覺察並修正應對方式,從而改變行為和選擇,最終改變人生腳本,活出幸福和理想中的自己。
我們必須要穿越自己重重的心理防禦,開始用內在受驚嚇小孩的雙眼去看待事情和感受它。最後當我終於能體會受驚嚇小孩的感覺時,也才理解自己為什麼能夠將它掩飾的那麼久,要承認自己有那麼多內在的恐懼十分不易,這不符合我們對自己形象的要求。可以不知道恐懼的由來,重要的是我們可以不再否認自己的恐懼,並停止一切補償模式與防禦。我們也有一些人靠上癮行為過日子,來讓自己能夠避開感受內心緊張的恐懼。
內在小孩還需要被共情,共情內在小孩的感受,讓它釋放被壓抑的情緒,如恐懼感、羞恥感、被拋棄感、空虛感和哀傷感。比如缺乏自信的人總覺得自己講話有錯,覺得自己做不好,做不到,做不對,總擔心別人會嘲笑自己,遇事往後縮,無法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當你覺察到自己缺乏自信,自己總是膽小怕事,可以試著去安撫自己內在的那個有羞恥感的小孩,告訴它「我是好的」,「我可以的」。
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途徑有很多,用內在小孩這個線索去探索自己,了解自己,幫助自己,是一條比較容易理解和操作的方法。
在生活中遇到自己不舒服的情境,用內在小孩的思路,問問自己背後的需要是什麼?有沒有壓抑一些情緒?是否對自己有一些負面的評價?帶著這些問題,尋找答案,在生活中實踐,你一定會成為越來越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