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的耳放市場越來越狹小,要是放在10年前,各大耳機論壇談論的頻度絕不會亞於播放器和耳機。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是現在的播放器類產品在解碼和耳放輸出這塊越來越強勁了,別提那些上萬塊錢的國轉,就算隨便拿出個四五千塊錢的播放器,基本上耳放部分的驅動和控制已經能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所以,如果你現在還能看到有人玩兒捆綁,那肯定被人當做是個奇葩。
說人話,現在的耳放,特別是可攜式耳放,如果不做出一點兒特色來,還真不容易讓人待見。
關於靈音這個品牌,我之前從未聽說過。自上一次參加了瑞弦的VR1巡迴,與蔓草兄聊起前端搭配的時候,他提到了這款靈音MG3。據說與墨菊和VR1是個好搭檔,只可惜VR1已經歸還了,但跟靈音的掌門人大米聊了許久,就借了這麼一臺MG3來體驗體驗。邊聽邊在網上查找資料,沒想到網上有不少擁護者,大都聊到的是MG2,口碑基本上是一邊倒,也有不少人期待MG3的。MG3是最新的作品,聽了之後總結4個字:果然有料,所以今天就來與大家做個小分享。
外觀基本上展示差不多了,估計很多小夥伴給我的感覺一個樣:好像......這貨是20年前的產物?外觀設計語言基本上停留在國內耳放剛剛起步的時代,一個碩大的黑匣子,長長的,跟小巧精緻的MOJO完全沒可比性。可就在這個普普通通的外表下,驅動力驚人!稍後給大家看一些拆解圖。
由於MG3是個純粹的耳放,所以輸入輸出很簡單,不過規格比較奇葩,全是4.4平衡的。這樣的設計導致你手頭的絕大多數播放器無法直接拿來使用,除非你的播放器支持了4.4平衡的LO,或者找做線的商家給你搞個平衡to平衡的對錄線。其實現在入手MG3的話,大米會白送你兩條線:
3.5mm單端(公口) to 4.4mm平衡(公口)
4.4mm平衡(公口) to 3.5mm單端(母口)
3.5mm單端(公口) to 4.4mm平衡(公口)這條線可以了,個人建議沒必要折騰雙4.4平衡,沒這必要,而且下文會有解釋。
SO,有了這兩條線,你就不需要再花錢去購買別的什麼線材了。我自己用的是墨菊,4.4和3.5都能用來設置為LO,功率輸出一樣出色。至於耳放輸出方面,由於只有一個4.4平衡輸出,所以用戶可能會需要用到轉接,這個根據你的耳機插頭來做選擇。
另外,前面板上的XLR/RCA指的是耳放輸入時的輸入信號切換的,跟耳放輸出沒關係,這一點別搞錯。
側面是充電接口,隨機配送了一個12.6V/1A充電器,樣子比較古老這裡就不展示了,如果能改為USB口就更好了,手頭的快充充電器也能用......。
MG3的增益調節那是相當豐富,通過4個小撥杆可以實現單端/平衡各4個增益。
這體積......552克的重量,估計不太會有人當便攜機型來使用了吧,只能放在家裡聽聽了。
【拆解與細節】
MG3的拆卸還是比較簡單的,尾部有4顆六角形螺絲,拆掉上蓋就可以了。內部設計原理方面的事兒就不多介紹了,大家看看便是。用料很奢華,我拿到的是貴一點的特別版,整合了開關的日本ALPS電位器、兩顆可更換的NT1906B雙運放、8管後級驅動卡、黑馬威耦合電容、左右聲道的獨立電源板、串聯3節松下3400毫安時鋰離子電池。
網絡上關於NT1906B的內容甚少,但某寶上價格近400元一顆,還真夠貴的!串聯的電池組有膠水黏連,貌似想自己更換的話還是需要一定動手能力。
【耳機搭配和主觀聲音感受】
我用的前端是墨菊,先簡單說說墨菊本來的聲音。相較於市面上5千元左右的播放器,它除了擁有強大的解析和還原,更重要的是味道有點甜......聲音舒展度出色,隨便什麼音樂丟進去,還原出來的聲音強調線條感和乾脆利落的音色。從我個人喜好的角度來說,味道上我還是更喜歡紅衣太子一點,但是對聲音還原的準確度方面來說,墨菊是毫無疑問的佔上風的。所以每次聽墨菊的時候,我總覺得味道似乎欠了那麼一點點。我把墨菊與MG3耳放是通過一條單晶銅鍍金的4.4to4.4平衡對錄線接駁的,首先需要強調一點的是這種4.4to4.4平衡對錄線肯定會引起強大的底噪!這個是無法避免的,如果是用3.5單端to 4.4平衡線就不會出現這種狀況。經過試驗發現兩種線材對於耳放輸出的聲音差異並不大,所以咱就以4.4to4.4平衡對錄線的情況下,排除底噪來說說聲音表現。
首先是PMX,這條耳機的原線味道太素了,我換了條千元左右的單晶銅線纜。首先從整體上來說,它與墨菊直推的音色沒有明顯變化,但明顯對於聲音線條感的刻畫了有進一步增強,聽一些像日式ACG當中的慢調音樂這種感覺尤為明顯,此外,所有聲音的分離度有了少許提升。墨菊本身的解析度就是出類拔萃的,但在MG3的加持下,不變的解析度加上進一步的分離度,你幾乎可以聽到每一首音樂分解出來的每一個音符,毫無疑問素質有提升,也沒有帶來明顯的失真情況,仿佛點點滴滴全部入耳,聽得一清二楚。這組搭配可以斷定MG3是能夠把墨菊的能力再次提升一檔的,這套用來退燒是個不錯的搭配組合。
如果你喜歡聽一些樂器比較單調的小編制,那麼就一定要試一試RE2000,我這條是價格相對便宜的銀版。動態和解析力並不見得比PMX少許多。我發現MG3的推力似乎巨大,其實大米官方並沒有對它的輸出功率有所表述,而我只是把MG3的增益調到最低,旋鈕只要稍微旋轉那麼一丟丟的5°,響度就足以了!此外MG3的控制力還算不錯,即便應對這類低阻高敏的塞子,也不會推得肆無忌憚,穩健性可圈可點。對於RE2000的把控是比較到位的,只是好像不太適合聽人聲,樂器到是出奇的好。無論高頻段的明亮度還是中頻的穩健性都相當出彩。低頻不多,但能聽到明顯的微動態,一般場面的空間感都支撐得起來。用來聽聽電影原聲OST或者新世紀以及小編制都很不錯。
最後來一個難度大的:拜雅T1二代。600歐的耳機,想要用便攜來推是很有難度的,但MG3似乎還是能夠從容的驅動起來。不過此時需要把MG3的增益開大一點,4.4或者8.8倍都可以。聲音表現跟臺式一體機之類的相比肯定有差距,主要體現在聲音的平滑度上,即便如此,這種極其難以驅動耳機依然不會有束手束腳的感受。整體聲音放得很開,沒有擁擠在一起,拜雅特有的味道還是能夠呈現出來的。如果你聽過沒推好的T1二代,應該知道人聲與音樂背景是粘在一起的,不僅是人聲粘度高,而且整個聲音頻段都帶有一點粘味。但MG3驅動下的T1二代,這種「粘性」明顯低了許多,所有音樂元素的分離度張開,解析度爆炸,低頻也能夠推得出彩,音色微暖的。特別是在一些大編制裡邊,大動態有所耳聞(但不及臺機那麼瘋狂)。總而言之,T1二代插上MG3不難聽,雖然有些細節還是被臺式機吊打,但有這樣張弛有力的調調已經很難得,在一些歐美動感音樂以及港臺流行方面都有著比較出彩的表現力。
作為一個拜雅迷,我還試了手頭的榭蘭圖、DT880(250歐)和DT1990PRO,顯然這些相對阻抗較低一點的耳機更能在MG3上發揮潛質。特別是DT880和DT1990PRO,MG3甚至把它們驅動出來的密度比拜雅T1二代還要有綿密感,確實有點讓人意外。
【整體總結】
一般來說售價過萬的播放器,其本身的耳放模塊已經做得足夠好了,所以不太需要另外加耳放,特別是便宜的耳放,反而會讓聲音倒退數個世紀.......。但這款售價只要2599元的MG3卻給了我大大的驚喜,萬萬沒想到這個價位的耳放居然還能再讓墨菊提升一檔,實屬意料之外。我對其聲音方面的表現是相當認可的,只是外觀還是希望大米日後能改善一下,無論造型還是細節處理都還不夠抓人眼球。我覺得MG3的體積估計不太會有人願意拿來當隨身用了,到是那些剛好發燒到隨身與準備上臺式機之間的階段的燒友,不妨試一試這款,就算是阻抗偏高一點的耳機也能推得有模有樣。好了我是歌布林,今兒個分享就結束了,大家拜了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