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佛教史》146·2
關於達摩祖師的故事,反正是到後來就越來越不可考了,故事倒是越來越豐富,但是越來越不可考。傳記當中還說他是婆羅門,對吧?到後來又說他是王子。唉,中國人好像總喜歡把人家叫「王子」,看見一個外國來的就是王子,只要外國來的就都是王子,有些是街道辦主任的兒子到還算了,還有些乾脆只是王室衛隊或者就是個剎帝利,也成了王子,唉,反正我對來中國的外國「王子」已經脫敏了。
我弟弟對「公主」也脫敏了——我們的刻板印象裡,公主都是年輕的大美人,假如有一天你在新聞裡看到一個老奶奶「公主」,那你的「年輕美麗的小公主」的刻板印象就崩塌了。
關於達摩祖師,我還有什麼事情沒講嗎?達摩的故事其實挺多的,有什麼我沒講的呢,你們可以提醒我一下啊。
那麼,在《續高僧傳》當中達摩的傳記裡面說他主要的弟子有兩個——道育法師和慧可法師。前面我們也講過了,可能還有一些其他的弟子,比如曇林法師等等,也有些記載。至於後期的禪宗故事當中所出現的一堆人,那就不清楚了,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那些月到後來弟子越多的情況。
有些人可能會懷疑說:「師父,為什麼您一說總是出現兩個問題——這個也有問題,那個也有問題?」哈哈,這個是沒辦法的。實際上在中國佛教的歷史上,這個問題是一直出現的。我們上次好像也專門談到過,就是關於中國佛教的偽經,如果不是因為大量流失的背景,偽經的數量是要超過真經的數量,而且數字是相當龐大的。
到了禪宗的後期,就開始宣揚沒文化比較好的這種說法,這是在後期啊。昨天我也提到了,後期禪宗講故事的時候並不要求真實地講歷史中的史實,而是講寓言故事。但是很多人不懂,就容易把真正的歷史給弄錯了。
還有一個問題呢,是歷史上的原因造成的,就是我們這個宗派和你們這個宗派是互相要有來往的。我們之前講了一件事情,就是佛教裡面的各個宗派的興盛和衰亡。其實從整個宗教的大的方面來說,佛教、宗教它的市場總量差不多是固定的,或者說只有很小的波動,那麼一些宗派、師資肯定是要去爭取一些市場份額的,而在這個爭取的過程中就會採用一些「操作」。所以說有時候有些宗派出現的一些理論,包括一些歷史「傳說」,很多都是和這些爭取市場的「操作」有關。(我說的比較隱晦,但看兩遍應該能看出來我背後想說啥……但是我沒說。)
比如說我們用二諦來舉個例子,某一個宗派說先設立一個二諦,比如說中觀宗,後面又來一個宗派,比如說天台宗,就說:「哎,你們這個『二諦說』不了義。」當然,他在文字上沒直接這麼說。於是他就來個「三諦」——「三諦圓融」。畢竟頂尖的高手是很少的,那麼一般的人聽了:」哦喲,這個高!這個三諦哎。」 三論宗一看:「誒?三諦啊。這樣,唯識宗有三重二諦,那我就搞個『四重二諦』,一點點上去,我更厲害!」唯識宗看到中觀宗搞了四重二諦,就把原來的三重二諦也變成四重二諦了。所以各個宗派互相之間是存在一個競爭關係的——在競爭中前進。宗派的發展不是真空的,是在具體的歷史背景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