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星:閱讀讓我們永不孤單
記者 張星
沈星
鳳凰衛視節目主持人。出生於珠海,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先在北京電視臺主持《魅力前線》,後轉入鳳凰衛視,先後主持了《美女私房菜》《娛樂大風暴》《音樂中國風》《大劇院零距離》等欄目。從2012年起主持新欄目《大家書齋》。
記者:我說我的一個感覺,你主持《美女私房菜》的時候是一個特別活潑快樂的女孩,看了你主持的幾期《大家書齋》之後,覺得你忽然變得深沉了,似乎還有點淡淡的憂鬱。你覺得呢?
沈星:我覺得憂鬱、深沉,或者活潑、天真,都是一個人身上原本就有的元素,只不過是在什麼時候展現出來哪一部分罷了。並不等於說我做《美女私房菜》時就不深沉,或者我做《大家書齋》時就不快樂。
記者:相對而言,《大家書齋》是一檔對主持人要求比較高,需要有相當知識儲備的節目,對你來說是不是一個挑戰?
沈星:做任何一檔新節目對主持人都是一個挑戰。對我來說,保持一種閱讀習慣一定是從很早就開始的。確實需要讀很多書,功利性地閱讀是不可能的,因為你除了讀某一位作家的書之外,還要根據他的讀書習慣進行拓展閱讀,包括他所讀的書,與他相關的作家的書,與他相關領域他所研究的作家的書,等等。
記者:這個範圍就更大了。舉個例子,比如李銀河,你都讀過她的哪些書?
沈星:她的社會學題材的研究著作讀過一些,但王小波的書我幾乎全部都讀過,他的書當年剛出版時我就開始讀,我讀完了他的長篇小說「時代三部曲」和他的文集,正好我在念書和剛工作的時候,那時我用很飽滿的熱情在閱讀。記得那時我們旁邊英文系的同學在背單詞,說你們中文系的多美,看小說就能過了。我說,我們沒有看小說,我們在讀作品!(笑)當然,現在讀書是需要有針對性的,還是要針對一些嘉賓有目的地進行閱讀。
記者:《大家書齋》這個節目是怎樣做起來的?是臺裡找你來主持的嗎?
沈星:是我自己想做。就像喜歡做飯便有了《美女私房菜》一樣,鳳凰衛視是一個非常自由的平臺,我在心裡一直對它充滿了感激,因為你想做什麼,它就給你去嘗試的機會。《大家書齋》這個節目更多的是在聆聽我們身邊的,我們所熟悉或不熟悉的一些喜歡讀書的人的故事,他們讀的書,他們喜歡跟別人一起來分享或者是推薦他們所正在讀的書。我覺得這個節目是一個能夠讓你豐富起來,讓你的內心更加充實,同時也更加沉靜的節目。
記者:鳳凰衛視已有梁文道主持的讀書節目《開卷8分鐘》,你主持的《大家書齋》與其有什麼不同?
沈星:這兩檔節目從形態上完全不同,梁文道更多是以他豐富的閱讀儲備和他犀利的眼光來推薦圖書,是很具個性的一檔節目。我們這檔節目,不管說書還是說人,都是在建議大家能夠儘可能深地去閱讀作家,閱讀內心。一開始定位面對的是普通讀者,可能各自的閱讀習慣和閱讀量都不同,但都對閱讀充滿好奇。我覺得一個人的好奇心始終都要保有,這樣才能不斷地學習新知識。
記者:你覺得保持閱讀習慣會對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好處呢?
沈星:我覺得閱讀是生活中必須保有的一種習慣,烹飪反而不是一個人必須掌握的技巧。烹飪這件事情,完全取決於你的個人興趣,可以喜歡也可以不喜歡。但閱讀就是一種心靈的慰藉了,閱讀能讓你的心靈充實,不畏懼死亡,也不害怕黑暗。它會讓你感到很充實。會讓你淡定,很獨立。如果能夠養成閱讀的習慣,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它會讓你的心靈很柔軟很敏感,能隨時發現生活中的各種美。
記者:就紙質書閱讀與當今大量湧現的電子閱讀,你認為哪種更好呢?
沈星:無論哪種閱讀,首先閱讀就是好的。但是我還是會喜歡紙質書。我們節目的對象定位在喜愛閱讀和尊重文字的人群。
記者:能看出《大家書齋》做得很用心,除了在嘉賓的書房中交談,還會隨名家到一些名人故居和博物館去訪問。
沈星:我們和每個嘉賓都會花三四天的時間進行溝通,做譚盾那期,是去年的12月底,我們是到上海去了三天,我們跟譚盾一起去朱家角解讀他的建築音樂,在水樂堂裡,演員們踏水而歌,水濺溼了大家,我相信大家的衣服上都結了冰碴兒,但已經完全被節目所吸引,感覺不到寒冷了……
記者:在你訪問過的這些文化名人之中,誰給你的印象最深?
沈星:每一個,印象都挺深的。因為我是非常近距離地與他們接觸,深入、全面地了解,到他的家裡聽他講很多內容,當然我們不能全都在節目中呈現,但是你要跟他們聊天聊很多心情和故事,很寶貴,所以你就會常常心懷感激。在這樣一個崇尚商業的時代,有這樣一個平臺,給所有的讀者和觀眾拿出一個專門的時間去關注閱讀,非常難得!給我印象很深的是現代文學館,還有魯迅紀念館。走進這些老宅,就會有一種穿越感,那種氣場,你仿佛能看到當年的那種情景。比如在魯迅故居,會覺得他還在那兒,他的精神在那兒。你就會不由得肅然起敬,仿佛能聽到他的聲音……我以為,讀書人的書房是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的,訪問嘉賓的時候,我有機會看到一些非常珍貴的手稿和讀書筆記,看著那些筆跡,真的好珍貴!
記者:都是你親自與嘉賓聯絡嗎?
沈星:團隊的合作吧。當然,溝通是無可替代的,必須面對面。很多嘉賓不一定能看到我們的電視,但是他們都上網。包括94歲的方成老人,每天都上網。
記者:節目名為《大家書齋》是定義為大人物的大家,還是所有人的大家?
沈星:兩種意思都有,既是大家也是百姓。前提是所有熱愛文字和閱讀的人,所有有好奇心的人。
記者:這個節目是怎樣定出來的?
沈星:我曾經代班做過《開卷8分鐘》,又是偶然,這5集節目被餘秋雨老師看到,於是他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同時,在我們開辦了更多的臺之後,今年正好有一套關於文化類的節目,正好需要一個關於讀書的欄目。讀書欄目是我一直想做的,碰到合適的機會,我就把這個想法和臺裡提出來。去年10月底我做了一份方案,於是就有了我現在的這檔新欄目。
記者:餘秋雨在為你的書《兩生花》中所作的序中認為,在你的文字中有文學的元素,他說:「一個年輕人,可以用無數文字讓別人了解你、喜歡你、欣賞你,但是能夠在心靈深處與人溝通,讓別人在人性的意義上與你相融的,唯有文學。文學,正是讓天下人心心相印的事業。」以你的文學修養和閱讀積累,你做這檔節目很適合。
沈星:我不敢說修養和積累,但是如果我沒有這樣一個喜歡閱讀的習慣的話,也不敢接手做這樣一檔節目了。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習慣,我相信每一個人都願意有機會聆聽這些文化大家對於閱讀的見解,我有機會與他們面對面,也是很寶貴的。
記者:從你的閱讀經歷來說,哪些書對你影響比較大?
沈星:是一批一批的,最開始的時候都會去看一些俄羅斯文學和那些傳統的經典名著,比如《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紅與黑》《罪與罰》《死魂靈》《雙城記》等,同時也會讀中國的古典文學和當代的一些作家的作品。還有文學批評方面的著作,要有一個閱讀的觀點。
記者:那你現在每天要花多少時間在讀書?
沈星:只要有時間就在讀。周播的節目製作周期也很短,一個嘉賓要花三四天的時間來溝通交流,我明天早上7點就要飛回香港。還在繼續做《美女私房菜》的節目,一個菜的節目看起來就十幾分鐘,但我們需要錄三四個小時,要不斷地重新打包,機器變換,角度變換。我們常常在凌晨兩三點鐘的時候過海關,那時候海關幾乎沒有人,只有貨櫃在路上。
記者:有觀眾看了你主持的《大家書齋》之後覺得很驚訝,沒想到會做菜的美女也很懂讀書,與那些文化名家對話時大方得體、溫文爾雅,真是「下得廚房,上得廳堂」啊!
沈星:我覺得廚房和廳堂一定不是在一處。廚房和書房一定是有一步之遙,但一定是在兩個不同的方向,你要在這兩者之間不停地遊走,我覺得,飯菜香和書香都是人生的需要,缺一不可。我們在訪談中,李銀河老師告訴我,她和王小波曾經討論過生命的意義,生命到底為了什麼?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王小波說是愛。生命可能很短,或者本身是沒有太多意義的,但是愛很美,能把生命填滿。當你能面對面地聽到他們說這些,感受到這些的時候,那種感受,電視也許能傳遞出50%,但自己能獲得100%。之後幾天的時間裡心情都難以平復。那種啟迪,能把自己的內心填滿,像沙子和水一樣在填滿,在滲透。你沒有辦法說你獲得了什麼,但你會從此不同。
記者:毫無疑問,你是一個觀眾都喜歡的美女,通常漂亮的女人會被人覺得是個缺乏思想的花瓶,你怎麼看?
沈星:這個問題見仁見智,其實花瓶這個詞與碗、杯子、燭臺或者沙發都是一個物品的名稱,無所謂好壞。這件事情對我來說,真的沒有那麼重要。說到美麗,其實你只要留意一下,身邊有許多女孩都是很美麗的,修長的腿,長長的頭髮和明亮的眼睛,我也會欣賞這樣的美。
記者:看你的微博,發現你對新事物還特別具有好奇心?
沈星:去年年底的一個寒夜,我趕去遠郊的中國油畫館,那是個小型講座。短短兩個小時的問答仍意猶未盡。我在心裡默默告訴自己:求知慾、審美力、好奇心……祝我們永遠都不要失去。雖然離開校園很多年,但時至今日,面對那些我內心深深崇敬的採訪對象,登上華麗的舞臺面對成千上萬的觀眾時,我的內心依然沉靜,永遠有著做學生的心態。寫書的時候,當我用文字梳理過去那些年在電視圈裡的流浪,我發現,原來我曾經做過那麼多類型的節目,當過記者,幹過專題編導,做過新聞主播,體育的、時尚的、娛樂的、文化的、訪談的,這幾年還無心插柳地在電視上教人做菜。居然每個節目還都給我做得風生水起。想到這些,我的嘴邊便會浮現一個微笑……
印象:一片冰心伴書香
「書香、妙筆、美文,超越時空的賞味,走進文化名家的私人書房,傾談讀書樂趣,品味思想醇香。也許你會重新或者繼續開始閱讀。」 從2012年開始,鳳凰衛視一檔新的節目《大家書齋》與觀眾見面了,這是主持人沈星在節目開始時對你說的一段話。
在《大家書齋》這個節目裡,我們會看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沈星,會發現那個在廚房裡穿著漂亮時裝教我們烹飪美食的俏皮美女,一轉身變成了一個身著淡雅素衣、莊重沉靜的學生妹。她與作家劉震雲、舒乙,劇作家劉恆、學者止庵、音樂家譚盾、畫家方成、社會學家李銀河等一系列著名文化人談論閱讀與寫作、閱讀與人生,為觀眾打開一扇通往大家書齋的門,帶領我們與文字結緣,感受閱讀之美。
4月20日,我專程到北京採訪了沈星。在這樣一個春雨霏霏的傍晚,和她面對面坐在柔和的燈光下,聽她輕言細語地回答我的提問。伴著窗外的陣陣春雷,心中也湧起一波波激情的溪流。沈星,這個從《美女私房菜》的廚房裡走出來的美麗女子,換上一身素淡的春裝,優雅地與我們談著人生與閱讀,在她北京住所不算寬敞的客廳裡,書櫃佔據了相當的地盤,雖然算不上精緻,但那從房頂到地面的書櫃裡,排列有序的圖書像一串串心靈的印記,無聲地延伸著她話語之外的人生故事……
從小生長在珠海的沈星,天生一副美人胚子,在當語文老師的母親的薰陶下,也從小愛上了閱讀與寫作。那時候她最大的理想是像母親一樣也當一名語文老師。以至於高考報志願時毫不猶豫地填報了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並成為一名標準的文藝女青年。至於做飯,她還算得上有「童子功」呢!高中的假期裡,她鬧著要和同學一起去外面打暑期工,父親說那你不如就在家裡打工吧,並且給出高於外面的「工資」。於是,沈星就開始在家裡擺開了鍋碗瓢勺、油鹽醬醋的「戰場」,練出了手藝,也愛上了烹飪,甚至還把手藝帶到了大學寢室……
一直以為,漂亮的女孩子會因為漂亮的外表而很難注重內心的審視與滋養,沒有想到,被譽為「鳳凰衛視第一美女主播」的沈星還是一個酷愛讀書的小書蟲,《大家書齋》這個節目就是她自己主動爭取來的。她說:「心裡悄悄埋著個願望,一直默默努力 ,終於實現了,好高興!《大家書齋》這個節目讓我覺得真的有夢想成真這回事啊!」
採訪這天,沈星剛剛從北京市郊大興區李銀河老師家拍攝節目回來,原以為突然而降的雨水會給她拍節目造成困擾,不料她卻興奮地給我描述起雨中的感受——從大興回來的路上,我的眼睛一眨都不眨地一直看著窗外,這兩天就應該是北京最好的季節了吧,雨中到處都是那麼嫩的新綠,不同層次的綠,原來北京的春天這麼好,萬物生長又是多麼的美!所有的樹都是一簇一簇緊緊地蓬勃向上,如同剛剛買回來的玫瑰花束,還沒有解開綑紮它的繩子時,所有的花瓣都保持著緊密向上的姿態。李銀河老師家有兩棵丁香樹開花了,星星般閃爍的小紫花,香氣襲人,站在那裡嗅的時候就會覺得,這個瞬間像夢一樣!今天早上我們去拍李銀河老師家的院子,她住的小區裡有一片林子,種的是櫻花和海棠,我和她站在樹下,有一陣子我們什麼都沒說,只是靜靜地站著。然後,李銀河老師抬起頭看著我,「有時候啊,這愛情也像櫻花似的,瞬間花滿枝頭,那麼美。雖然短暫,但是心裡也會對自己說,值了!」話畢,她垂下頭輕輕嘆了口氣。我站在她身邊,也不知道說什麼才好。樹林裡一陣風吹來,樹枝搖曳,落英繽紛,花瓣像白蝴蝶一樣紛紛飄落,一地淡粉……我就站在那裡屏住呼吸,享受這樣一種如詩如幻的時刻。這樣的場景就如同人生一樣,無法設計,偶然與之相遇,又讓你感到生命的無比美好!
沈星在向我描述這一切的時候,整個人也是陶醉的,長長的睫毛下,深潭似的大眼睛忽閃著孩童般興奮的神採,仿佛仍然沉浸在那場充滿詩意的花瓣雨中。聽了這樣的描述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餘秋雨在為沈星的隨筆集《兩生花》所作序言中,稱讚她的文字頗具有文學的元素了。
真的,這是一個我們在電視屏幕中所看不到的沈星,即使是在主持《美女私房菜》節目時,她也能把煎雞蛋描繪得頗有詩意——往很熱、很熱的油鍋裡倒進打好的雞蛋液,它會像一朵花一樣一下子盛開,它邊上起的那一圈圈泡泡像蕾絲花邊一樣,你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你等了很久,結果看到一滴水或者是一滴墨汁,滴到一個盆子裡四下漾開時,那種雖平淡,卻充斥著整個心房的喜悅,我能夠從那個瞬間感覺到幸福、滿足和一種自我價值體現的成就感。
如今,與她聊起讀書,她認真地說,對於任何一個熱愛文字、喜歡閱讀的人來說,能夠近距離地接近這些文化大家,聆聽他們關於讀書和寫作的心得,都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我也不例外,所以我有幸能夠擔任《大家書齋》這個節目的主持工作。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有關節目的哪怕是非常瑣碎的事情,都會是讓人興奮的,讓人時時刻刻覺得,我是浸漬在喜悅當中的。
聊著聊著,夜漸漸深了,忙碌了一天的沈星還沒來得及吃晚飯,她說她一會兒準備給自己和節目組的同伴做西紅柿雞蛋面,還要炒香椿,因為這天正好是穀雨節氣。做了7年烹飪節目的沈星顯然已經是一個實打實的烹飪高手了。我打趣地說,你才真正是傳統裡「下得廚房,上得廳堂」的理想女性呢!她衝我笑了笑,那美麗的笑靨很像春天裡一朵含苞欲放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