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和諧,我也沒有心結,但確診中度抑鬱

2020-10-22 小妞30加


你說:

沒有感情問題,家裡很和諧,爸媽不吵架弟弟也很乖很懂事,我心裡沒有結,去醫院心理諮詢中度抑鬱,開了藥,吃了我媽說看我表現有用,可我還是控制不住自殘,想把硝西泮全吃了,醫生開了30片,我一周吃了17片,想把其他的全吃完,網購了安樂片,想吃了,現在有自殘還有自殺念頭,檢查的時候醫生說兩周後去複查,可我感覺沒有用,我現在也不想繼續活著了


我說:


你好,
生存還是不生存,這是個問題,而且是很重要的問題。
我認為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很小的時候都想過這個問題。後來隨著成長,被各種應接不暇的經歷和事件吸引了注意力,人的關注重心就放到身邊環境和社會集群生活裡去了,開始隨波逐流,很難再徹底獨立地思考。也就忘了生存還是不生存這個導致我們當前的存在的關鍵問題。
大部分人成年後重新開始思考這個問題都是因為精神或情感受挫,不願接受當前的存在狀態,才開始質疑它,並且嘗試毀滅它。
而你,在風平浪靜的生活中卻想起了這個問題,所以我覺得你很有哲學天分。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往何處?
這三個簡單的問題吸引了古往今來無數思考者和哲學家們前赴後繼為其耗儘自己神經細胞群的每一次物理和化學反應。他們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一群人,所以我想吸引他們的問題是很值得探索的。
我不敢說人生不苦,我自己也吃過一些這個肉身生命在這個世界的經歷帶來的精神和身體疼痛。
但我也決不會否認當下這個人生我經歷過很多有親人朋友、陌生人、動物、甚至關係不好的人和耳聞目睹的不知是真實還是虛構的故事帶來的溫暖和感動。
這個世界有沒有我可能沒什麼變化。
我相信在無數個平行世界中有無數個我,有些比這個世界的我幸福,有些比現在的我過得悲慘很多。
我沒有什麼天賦,但當我存在著的時候,我想努力去感受自己的存在。
說了這麼多,我想告訴你的是,無論你預計將迎來什麼(永恆的「不存在」或另一種版本的「存在」),結束現在的存在也許並不能帶給你期待的結果。此時此刻這一團肉和這一個靈結合在一起組成的「我」這個存在,是我們在我們所感知和存在的時空裡最能把控的事。
我覺得你是有哲學天分的人,這種寶貴天分會使你在探索生命和生活的過程中有更清晰的洞察。
你的生活真如你當前認為的那麼無缺憾嗎?
你身邊的人也這麼認為嗎?
你真的從來沒有過對這個世界或這世上的某人某物有過渴望嗎?是什麼令你不再渴望了?
也許你可以試試冥想,通過體會當下呼吸進入自覺世界,跟黑暗中的自己聊聊天。
如果狀態沒有改善,我覺得你應該諮詢專業的心理醫生。每個心理醫生的特質和擅長的領域都不一樣,可以多試幾個直到找到對你的狀態改善有明顯幫助的。
希望你能早日接受這個世界和自己。也希望你能和我一樣找到些許動力去為讓這個世界更美好一點貢獻自己微弱的光和熱。

相關焦點

  • 中度抑鬱症,因為父母引起的抑鬱,現在的我真的很累
    整個人都很累,無論什麼什麼想起來都累到不行,也是因為這樣我才有了抑鬱,可以說我的童年和青春都是在抑鬱中度過的,沒有開心的時候。從小開始知道懂事的時候就感覺家庭的環境不是很好,爸媽經常的吵架,後來真的過不下去他倆就離婚了。
  • 因感染愛滋,19歲大學生中度抑鬱,有誰可以耐心聽聽她的傾訴?
    離開原來的生活圈子,我消失的第20天,依舊沒有人聯繫我,同學沒有,鄰居沒有,一個都沒有,我不想回家,沒有父母,沒有爺爺奶奶,只有一個空房子,不算家。 確診感染愛滋是在2020年的6月份,我一個人拿著疾控的確診單,我坐在只有我一個人的家裡,爸媽在我2歲的時候出車禍死了,拉扯我長大的奶奶在2017年2月份的時候也死了,而2020年,我感染了HIV,就像排號一樣,最後輪到了我。
  • 十年抑鬱,怨恨父母,從中度到康復,說說我的經歷
    我直接去醫院檢查,醫生覺得我現在的狀態可能是很多種原因引起的,但是還不能說是抑鬱症 ,建議我每天多出去運動,多吃點維生素片。再加上今年的班級比賽中因為我的策劃沒有為班級帶來好名次引 起了同學的不滿,使我深深的自責,抑鬱的情況開始加重。
  • 「我被診斷為重度抑鬱和中度焦慮」
    今天,無意間看到她發的微博,才知道她去年春節被診斷為重度抑鬱和中度焦慮,她在微博裡回顧了自己得病前的狀態。我讀了很揪心,也很有感觸,於是問她是否可以在我的公眾號裡分享她的故事,讓更多人對自己的情緒多一份警覺?她欣然同意,還做了些詞句上的修改潤色,她的唯一要求是匿名發布。我很感動,感謝她的無私,也希望更多人可以看到這篇文章。
  • 如果中度抑鬱是一場持久戰,你用過最好的「利器」是什麼?
    病人:大夫,我剛剛被確診了中度的抑鬱症,本來我就已經感覺生活很不好了,現在我更是感覺一點希望也沒有。現在我想知道這種病有什麼特效藥可以治療嗎,如果沒有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醫生: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抗抑鬱藥物有十多種,各種藥總體上的安全性和療效都比較好且比較接近。
  • 確診中度抑鬱,經歷了三個階段,休學調整+心理輔導,活著吧
    我覺得自己的抑鬱情緒和自殺傾向發生的很突然,包括之前做心理諮詢介入的時候,諮詢師問我,近半年有沒有發生什麼重大變故,我回想了下,確實沒有,只是突然的對生活逐漸失去了熱情。階段一,尋求外界幫助。後來我就鼓足勇氣給導師發了一封郵件,大體意思是解釋了下我目前的狀況,並詢問是否可以轉碩。因為此前我一直推測我的情緒變化是與科研或持續的實驗壓力/不順相關的,可惜的是,導師沒有回我的郵件,而是轉發給了他的秘書,讓他與我談談。
  • 我有中度抑鬱,從這四個方面去積極改變,抑鬱症慢慢就好了
    我們很多人從小做過這樣的夢想:我要環遊世界,我要遊山玩水,我要吃遍人間美食。這種夢想在我們孩提時代經常被提起,每每想到如此的夢想總能讓人心潮澎湃,讓人激動不已。我小時候也有這樣的夢想,所以長大後也想這樣去實施,將夢想落實到行動中去,這是一件非常偉大而具有意義的一件事。
  • 9歲兒童中度抑鬱嚇壞媽媽,抑鬱症不再是大人病,父母引導很關鍵
    本文圖片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案例:朵朵媽是我的鄰居,最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她向我反應現在的孩子的太難帶了,一不小心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想到她的孩子朵朵很聽話,我就問她怎麼了。去了醫院,醫生告訴朵朵媽,朵朵被確診為中度抑鬱症,而且已經有幾年的時間了,疾病的誘因很可能是從幼兒園開始的。提及此,朵朵媽才回憶起來,朵朵在上幼兒園的時候,自己恰好工作很忙,沒有多餘的時間照顧朵朵,每次放學回家的時候,都是拜託孩子在同一家幼兒園的康康媽幫助接送一下,所以那段時間對朵朵的關心比較少。
  • 輕度抑鬱症和中度抑鬱症的區別在哪裡?輕度抑鬱可以自行調節嗎?
    個人的體驗和感受,也不會像中度和重度那麼難受,輕度的患者可以自行工作、社交、照顧好自己的生活等等,幾乎與正常人差不多的,唯一的區別就是他們的內心是沒有愉快感的、心情也會長時間低落的、在生活和工作中,消極情緒會時常突襲過來,導致自己沒有信心或者信心不足,也不會很有欲望與動力去做些本該要做的事情,或者喜歡的事情,而在睡眠上,輕度的抑鬱症患者,基本上能入眠,軀體症亦不明顯。
  • 抑鬱低齡化、青少年患病率增高 如何讓孩子遠離「少年的煩惱」
    ·編者按 ·我國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抑鬱症正呈現出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不僅高中以上的青少年,一些初中甚至更小的孩子也深受抑鬱之苦,而家庭原因是導致兒童青少年患抑鬱症的首要因素,影響抑鬱症兒童青少年病情的走向。因此,家長在孩子抑鬱症的發現和早期識別中、在營造和諧和睦的家庭氛圍和改善親子關係中起關鍵作用。
  • 產後抑鬱患者:「我真的不配做母親嗎?」
    【社會37度】編者按:這裡的文字沒有浮華,沒有空談,沒有「標題黨」。信息轟炸的網絡時代,我們只希望安靜記錄身邊的故事,關注冷暖人生,帶你觸摸社會的體溫。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13日電 題:產後抑鬱患者:「我真的不配做母親嗎?」
  • 初二確診中度抑鬱症,大二基本恢復正常,說說我的經歷和好轉因素
    初二被診斷為中度抑鬱,中間也有去看過心理醫生,但是感覺還沒有自我紓解來的有用,去了一次之後就沒有再去過了,整個期間都沒有吃藥,但是在努力地去調整自己的思維。到了大一感覺自己已經好得差不多了。現在大三,正在準備今年的考研,前幾天又久違的發作了一次,很難受,不過現在又恢復正常了。
  • 抑鬱只是深深地休息|重新定義抑鬱的真相
    我感覺自己似乎抑鬱了,怎麼判斷?真正抑鬱的人是怎樣的?你抑鬱時,是誰將你拉出了深淵?為什麼只要去醫院查抑鬱,就能檢查出輕度或中度?我們在抑鬱情緒中,如何自救?…...,問我,她是不是抑鬱了?我笑笑回答道,別當百度醫生,自己給自己下診斷,自己嚇自己,你這只是失戀後的正常反應。她對於我的回答似乎有些不太滿意,有些失望地說到,「原來我不是抑鬱呀」。對於她的情緒反應,我有些詫異。我問她:難道你希望自己確診抑鬱嗎?
  • 是不是心結打開了,抑鬱症就好了?
    打開心結固然對抑鬱症的療愈是有幫助的,但心結的打開不代表心理模式的改變,如果心理模式不改變,我們的這顆心還是很容易打結,那麼,抑鬱症就很可能再次席捲而來,情況也是如此。從抑鬱症治療的觀察和統計來看,很少有因某個心結的打開而得到完全的治癒。
  • 老公在一個單位工作了十年,得了中度抑鬱,要不要辭職休息?
    有天我收到一封私信,大概意思是:她老公在這個單位工作快十年了,這次與新來的領導,因為溝通不暢,合作很困難,瞬間就抑鬱了。也可能以前就有,只是沒有在意。他想辭職,但是我擔心辭職後,不知道怎麼面對別人上班自己不上班的狀況。因為他是一個很有責任心的人,同時也有點自卑,主要是從新領導以來,老是在眾多下屬面前不客氣說他。還有一點就是,如果他辭職,該不該跟公司說他患有中度抑鬱,如果說了,是否會有賠償,是否會影響下一份工作。
  • 隔離了,抑鬱陪伴我
    確診為中度抑鬱症已經兩個多月了,從治療初期的昏昏欲睡,到家人給予的關愛呵護,從心理醫生的諮詢剖析,到努力去學習閱讀相關資料,想弄明白自己到底是怎麼了。去運動,去做正念冥想練習,可以慢慢接受之前懼怕的人和事物。甚至以為自己都好了,當衝突莫名來臨的時候,我又脆弱了,正如女兒說,理論拿來實踐的時候還有許多曲折和困難要克服和調整。
  • 吳敏:如何幫助我抑鬱的親人
    我的哥哥快30歲了,已婚育有一子。離家在外地工作,是一個自尊心及其強烈的人。在父母和同齡人眼中他算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人。但是這兩年以來他沒有工作,也沒有什麼朋友,每天在家。這些事情我都是幫著他瞞著家裡,每次報喜不報憂。在這兩年中,我試過和他溝通,給他建議,雖然道理他都明白,但是他總是不願或不敢改變現狀,發展到半年前開始每天抽菸、喝酒。
  • 中度抑鬱症患者的我,希望上天能給我一點點的曙光,帶我走出陰霾
    班上三十多個人,我穩居倒數五名,每周回家一個人在房間裡放聲大哭,一年後,我被英語任務逼瘋,有一次周五放學,爸爸回來接我去奶奶家裡吃飯,人很多,我到的時候大家已經吃了一半了,我自己去廚房端碗盛飯,堂姐突然問我學習怎麼樣,苦不苦。
  • 生病找不到原因去精神科:無孔不入的抑鬱,成了隱形殺手
    也就是說大多數人還是對精神類疾病沒有足夠的認知。可是,發病人群卻是持續增長。在一系列新聞案件中,也看到不少因為情緒失控殺人的,也有不少因為抑鬱失去生命的。「」世衛組織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約有4.5億精神發育障礙患者,其中四分之三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
  • 23歲媽媽靠送外賣走出抑鬱:產後抑鬱不可怕,五條建議遠離它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她現在整個人的精神狀況開始好轉,慢慢走出抑鬱了。回到家裡看見孩子也開心了。其實她也不是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只是整天都面對孩子,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讓她覺得很壓抑。丈夫又在外地出差,她一個人照顧幾個月大的寶寶,精神上面臨不小的壓力。獨自在家帶過娃的媽媽都能理解她的痛苦吧。據調查,約有80% 的女性發生過產後抑鬱,全職媽媽更容易出現產後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