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逛日本的免稅店,我更喜歡去便利店看看,不論是7-11,還是全家或者羅森,凡事看到街邊或者巷子裡有便利店的時候,就忍不住進去。
便利店最早出現在美國,卻興於日本。凡事去過日本旅行的朋友,對7-11、全家等肯定都不陌生,也一定都進去買過水、熱食、零食小吃,或者是一些小的生活用品,我就在這裡買過牙膏。
雖說便利店不同於免稅店,並不能引起大眾(指遊客)的歡迎,但結合日本社區生活的便利角度出發,它們所扮演的角色對日本人來說,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地方。
據2017年第一季度統計,在日本,7-11有19300家店,全家有18000家店,羅森有13000家店。如果在日本地圖上標上這些便利店的位置的話,無疑是密集型的。那麼為什麼這麼多便利店可以在土地狹隘的日本能夠生存下去,並且廣受日本人歡迎?
當我走進便利店,將各個角落和區域看一遍的時候,腦海裡就想冒出了一句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以7-11為例,這是我日本最常去的一家品牌便利店,吃喝幾乎都在那裡面解決。店內面積算不上很大,但比許多私營小店大很多,貨架多而不雜,燈光與櫥窗的結合使得空間極為明亮。
使人第一眼感到視覺上的舒適,同時貨架有序的擺放和物品的分類,讓人在能極短時間內找到自己所要的東西,不論是吃的、喝的,還是用的。購物區、就餐區、收銀區、多功能終端等分布合理排列整齊,能為人們提供最舒適的購物體驗。
商品碼放得非常整齊、就餐區乾淨不擁擠,取食物時也是全程衛生操作,而且工作人員也很有禮貌,有任何不懂的地方,他們都會全力幫助你。
就說我自己吧,在日本旅行時,每天的早餐基本都是在便利店解決的,不論是粥、壽司、飯糰,還是豆漿、咖啡,便利店不僅提供,而且會主動詢問是否加熱。
第一次在便利店點咖啡的時候,由於是自己操作,在一臉懵逼的狀態下,店內的小姐姐很熱心地走出收銀臺幫我操作,並告訴我如何操作。後來我每次去便利店點咖啡的時候,都對這位小姐姐有一份感激之心。
由於便利店的食物很新鮮,我常常午餐都是在這裡解決的。 午餐的選擇很多,各式便當、關東煮、三明治、蛋糕點心、沙拉、水果、飯糰、炸雞等等。另外,擺放食物的架子上還有健康餐(健身餐)的選擇。
有時候晚上不想吃主食的時候,就回去來這裡買一份健康餐,然後加一盒牛奶(日本的純牛奶很好喝,每次來日本旅行都會一天喝一盒)。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很多提供長保質期食品的便利店不同地方的是,日本便利店的食物不僅提供新鮮的,甚至有很多是必須當天食用的產品。還經常根據季節變化推出一系列的應季便當、甜點等,無論是口感還是種類,都不比專門飲食店差。包括店內的許多零食都非常好吃,我經常在回國之前,會買許多帶給家人品嘗。
但便利店的便利,不僅僅只是食物和種類的提供。還有代繳水電費、列印、收發快遞等服務,包括買電影票、一些常用藥品、化妝品等都集中存在,這對於生活或工作在附近的人而言,簡直人性化。
店內還提供各種飲料、紅酒、威士忌、日本酒、燒酒、雞尾酒、果味酒、啤酒等更是令人目不暇接。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店內還有ATM機和客人專用公廁。 ATM機支持銀聯取現。
除了以上這些,便利店的這一角落讓人眼前一亮:專門擺放各種時尚雜誌、漫畫和娛樂雜誌的雜誌區。有些雜誌是可以直接閱覽的,不論看多久都沒有人驅趕。
綜合下來,你會深刻地發現,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需求在一個便利店就可以搞定了。如此豐富化的生活便利店,不僅是7-11,包括羅森、全家或者其他品牌的便利店,都做得相當人性化,幾乎是朝著極致方向去發展的。
對於日本人而言,便利店已經不是一個純粹的小商店了。據悉,當日本遭遇地震的時候,7-11、羅森等三大連鎖便利店集團都會在極短時間內恢復營業,為災民提供水源、蔬菜水果還有衛生間使用等生活必須品,可以說是解決了很多人的燃眉之急。
雖然每次去日本旅行的時間並不長,但在日本的每一天都會去便利店解決早午餐的問題,因而,我對這樣的一種便利店,感到莫名的喜歡,甚至是有點兒羨慕。為此覺得,國內的「便利店」一點兒都不便利,可能全世界只有日本人才能開出這樣的便利店吧。
但讓人意外的是,7-11在中國發展並不順利,這又是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