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長今的第247篇文章。
常常聽到這樣的例子,有些人做了很多年但依舊停滯不前,有些高管到了一定階段忽然被辭退,以為端的是鐵飯碗,卻忽然一瞬間成了燙手的山芋。
職場,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場修行。而在這場修行裡,你的職場力如何,決定了你的職場出路在哪裡。
而對於一個職場人來說,什麼樣的職場力是必不可少的呢?
1、向行業裡的最頂尖人才看齊和學習,樹立自己的標杆
進入任何一個行業,尋找你的人生導師,第一個應該鎖定在這個行業裡的最頂尖人才,他將是你在這個行業裡起步看齊的標杆。
行動派創始人琦琦會花很多的錢讓自己去上優質的課程,一來是投資自己,二來是能有機會和這些高手面對面過招,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到行業發展的未來趨勢和學習或者模仿到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和辦事風格。
無論你處在一個什麼樣的階段,都要記得踏入一個行業之後,就要去努力靠近一個高級的圈子,這樣你見到的人和得到的收穫將會遠超他人。
同時,行業裡的最頂尖人才也是你的職場標杆,你的標杆在哪裡,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你未來的方向會去到哪裡。「師傅帶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的前提是,你得有個厲害的師傅。
2、培養一個好的工作習慣
我的同事分享了一個她的工作習慣,她有一個小本子,每天早上到公司的時候會記錄下來自己當天的工作任務,有時候多達十幾個待辦事項。這個時候可以遵循輕重緩急四象限法則,將任務劃分出輕重緩急的順序。
也可以採用「單線法」,即當自己在寫文案的時候碰到別人丟過來一個緊急任務,可以先告訴對方自己在做什麼,詢問對方的任務是否非常緊急,如果可以延後,那麼你就可以處理完手上的工作任務再進行下一項任務。
多任務來回切換是最浪費時間的一個做法。
其次,每日復盤是工作裡極其重要的事情。如果不進行復盤,你將不知道你一天裡都做了些什麼。
在我的工作裡,有這麼一個群叫臣服實驗小組。需要每日進行復盤,周五進行周復盤,內容需要是文字加上圖片加上數據的反饋。如果沒有每天進行復盤而等到周復盤的時候,就會發現腦子裡一片漿糊,艱難地回憶不起來許多細節。
後來我買了一個周計劃本,可以立在桌面上,周一到公司就將整周的已確定項目謄寫上去,隨後每天補充其他事項。
同時利用「滴答清單」APP,在日曆上記錄待辦事項,如果沒有完成則會出現紅點提醒,這樣一來,每天結束的時候可以看一下滴答清單和周計劃本,基本可以完成當日復盤。
3、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如果想在職場裡能夠脫穎而出,不得不說,你必須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小馬宋在《那些讓文案絕望的文案》一書中這麼講,如何讓自己能在一個公司裡凸顯出來呢?就是想創意時候,別人每個人只有一個想法,而你想了十個,而且每次都選中了你的想法。而你的重要性就在於,當有個案子很難搞的時候,大家會說,去找小馬宋吧。
給自己列一個能力清單,再看看自己哪一個是相對強項的,先揚長,等到你足夠強大的時候,你再去彌補你的弱項。
4、凡事提前準備,多手準備
做什麼時候都要具備有Plan A 和Plan B的思維,如《思考的要訣》裡提及的,時刻要有「想兩個點子」的念頭。兩個點子也就是一個事情有兩個方案。
曾經參加一場新書籤售會,現場由於場地設置問題書店遭到了讀者極其不滿的吐槽,但是因為現場工作人員沒有另一套解決方案,只能任由讀者那麼宣洩不滿,可想而知,這個書店因為這次活動帶來的影響有多差。
如果當時書店有預想到來的人會很多,並且可能會導致現場椅子不夠,那麼起碼應該把單把椅子換成長條椅,考慮到現場聽分享的視覺感受,就應該為現場設置階梯座椅。
工作上也如此,接手一個項目或活動,過程中一定會出現狀況。有人曾說,沒有一場活動是不會出問題的。那麼能做的就是凡事提前準備,多手準備。
5、多做別人不會去做的事情
如果將職場比喻為考試題目,那麼它是一道綜合題,涵蓋了你的溝通力、決策力、文案力等等。很多能力是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培養或者訓化出來的,但唯獨有一個,可能你會忽略。
就是多去做別人不會去做的事情。
比如做一個臺灣的項目和對方溝通,臺灣人習慣打繁體字,如果你能想到這一點,用「在線轉繁體」工具將內容轉化為繁體字,對方可能會覺得更為親切,這無形中也減少了溝通的阻力。
比如你在聽完會議多提交一份會議復盤或者建議,也許你的領導會覺得你更為認真,而且你也多了一層自己的思考,這更有利於你的職場發展。
比如......
看起來,其實你只是多做了一步。而累積起來,你可能贏了一大步。
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你的每個努力,時間都會看得見。當然,前提是,你要努力,而且是要有「辦法」的努力。
與你共勉,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