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邢春燕
2015-01-11 17:32 來源:澎湃新聞
2006年2月,《查理周刊》的漫畫家和編輯們討論下一期雜誌的封面。(05:18)
1月7日,法國諷刺漫畫雜誌《查理周刊》在巴黎的總部遭到伊斯蘭極端分子襲擊,造成包括編輯和漫畫家在內的至少12人死亡,震驚全球。
多年來,這家以言論自由著稱的諷刺雜誌已多次成為襲擊目標。該刊與穆斯林的恩仇起於2006年,當時該雜誌曾面臨重大威脅,警察曾出動保護該報記者及報社。
事件起源於一幅名為「被白痴愛戴好痛苦」的諷刺漫畫,這幅漫畫作為當年2月8日的雜誌封面刊出。雜誌內頁還刊出了丹麥《日德蘭郵報》12幅引起爭議的宗教諷刺漫畫。雜誌一出,聳動的文辭在中東和多個城市掀起激烈爭議,《查理周刊》因此受到多個穆斯林組織的司法追究。
遇襲事件發生後,2006年引發威脅事件的爭議雜誌也被舊事重提。1月9日,兩名巴黎電影人傑羅姆·蘭伯特(Jerôme Lambert )和菲利普·皮卡德(Philippe Picard)將一個名為《查理周刊,遇襲之前》的短片上傳至《紐約時報》的網絡論壇Op-Docs,蘭伯特和皮卡德曾為法國公共電視臺執導過20多部長篇紀錄片,該短片記錄了《查理周刊》當期雜誌封面的出爐過程。
2012年,漫畫家伯納德·福爾哈克(Bernard Verlhac,筆名Tignous)正在創作一幅政治漫畫。福爾哈克在1月7日的襲擊中也不幸遇難。2006年2月的巴黎,《查理周刊》的編輯和漫畫家聚在位於總部大樓的編輯部裡,開會討論是否將關於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作為下期雜誌的封面。蘭伯特和皮卡德全程拍攝了這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當時他們並不知道自己記錄了如此重要的一刻,雖然整個討論過程僅持續了5分鐘左右,但正如兩位電影人所說,編輯和漫畫家們相互合作、充滿創意和快樂的討論氛圍,讓他們驚嘆不已。
視頻中一位主要人物是法國著名漫畫家Cabu(此為其筆名,全名Jean Cabut),他和視頻中的另兩名同事Tignous、Georges Wolinski不幸在此次襲擊中遇難。會議之初,編輯們就丹麥報紙刊登穆罕默德漫畫事件展開討論。2005年9月30日,丹麥最大報紙《日德蘭郵報》(Jyllands-Posten)刊登了12幅諷刺漫畫,受到伊斯蘭世界的強烈譴責,阿拉伯政府提出官方抗議,世界各地的抗議示威衝突造成200多人死亡。Cabu對丹麥漫畫家表示支持,此時他們已經決定在當年2月8日的雜誌上完整刊載這12幅漫畫。
從視頻中可以看到,主編、漫畫家和編輯們討論了封面的選題、漫畫呈現形式,使用的語言等,最終決定採用Cabu諷刺漫畫作為下期封面。「每個人都希望我們的頭版呈現一張巨大的穆罕默德頭像。」Cabu說。Cabu的同事、在這次襲擊中喪生的法國籍猶太裔漫畫家Wolinski則表示:「我們嘲笑一切,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不限主題……我在法國共產黨機關報《人道報》工作時,沒有人畫過喬治·馬歇(前法共總書記)或任何共產黨領導人,就是沒有人畫!在古巴,有很多漫畫家和諷刺性報紙。但是也沒有人敢畫卡斯楚的諷刺漫畫。」與會者一致認為,生活在法國是幸運的,「法國是天堂。」他們說。
他們將「別碰我哥們兒」這句1980年代的反種族主義口號搖身一變,改成「別碰我的穆罕默德」,試圖從漫畫中表達「鬥爭不再針對種族主義」的意義。
在最終的封面漫畫中,Cabu巧妙地隱藏了穆罕默德的臉和手,避免打破展露先知肖像的禁令,儘管如此,這幅漫畫仍然充滿挑釁意味。編輯們一致認為,這期封面反映了整個雜誌的內容和觀點,必將引發轟動。不出意外,該期《查理周刊》成為法國歷史上最受歡迎的雜誌之一。
在1月7日的恐襲案中,漫畫家 Cabu(左)和沙博尼耶(右),以及另外10人不幸遇難。蘭伯特和皮卡德在發布短片的同時表示,他們為Cabu等漫畫家的遇難感到痛心。Cabu出生於1938年,在他們看來,Cabu除了是一名天才藝術家以外,還是一名「厲害」角色,他那聖女貞德的髮型和約翰·列儂式的圓框眼鏡實在是獨一無二,無可效仿。Cabu曾是一名兒童節目主持人,「看上去笨笨的,卻善良又親切,我們都很喜歡他。」不過兩人也同時指出,Cabu喜歡挑釁和低級趣味,即一種法國式的、粗俗卻尖銳的政治性諷刺。《查理周刊》是他的大本營,在那裡他是絕對正確的,可以毫不妥協地對形形色色的機構和領導人表明立場,如各種政治家、銀行家、警察,甚至是先知。
事實上,中國人對Cabu或許並不陌生,海天出版社曾在2000年出過他的三本旅行漫畫集《卡比遊中國》《卡比在美國》《卡比逛日本》。
《卡比遊中國》Cabu的畫筆下展示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新舊更替的面貌,對比了在北京、上海和香港的生活,也記錄下大城市的眾生相:擺早點攤的小販、高檔餐廳的女迎賓、幼兒園門口接孩子的老人、滿大街接打「大哥大」的路人……現在看來不失為一份生動的史料。
Cabu所記錄的日本在時間上比中國更早些,當時歐洲人還懷有對日本空氣品質問題的恐懼,類似於如今的霾都。書中認為,初次到日本訪問的西方人面對一個勤勞而微笑的民族不同尋常的表演,很容易陷入與日本的「蜜月」,因為這裡物質富庶,而且精神上體現的傳統都令人著迷。
為了創作《卡比在美國》這本書,Cabu一共在美國旅行了5次,從維吉尼亞到加利福尼亞,從亞利桑那到紐約,他筆下的美國,是隨處可見的胖子、懷揣淘金夢的開拓者,以及沙漠中燈火輝煌的賭城。
漫畫家費利佩·奧諾爾(Philippe Honore,右二)和其他一些員工正在開會。1月7日,奧諾爾創作的一幅作品在《查理周刊》推特帳戶上發表,當時,他在襲擊中不幸遇難。(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查理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