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字號指南之四」:中西合璧的老味道,老字號的西餐館

2020-12-20 老周新視野

老派爺叔

摘要:上海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通商的口岸,隨著大量洋人的到來,西餐也開始在上海逐漸風行,並和上海本地的口味結合,出現了獨樹一幟的海派西餐,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名聞滬上的老字號西餐館。

圖1:海派西餐就是中西合璧的老味道

上海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通商的口岸,隨著大量洋人的到來,西餐也開始在上海逐漸風行,並和上海本地的口味結合,出現了獨樹一幟的海派西餐,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名聞滬上的老字號西餐館。

上海最早的西餐館受到廣東話的影響——因為廣東和洋人打交道比上海還早——叫「番菜館」,上海的第一家西菜館,是1882年開在福州路的「一品香番菜館」,此後西餐館越來越多,其中有三家最著名,被譽為上海西餐館的「三巨頭」。

第一家就是德大西餐社,據說最早是德國人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開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老闆就將店面盤給了中國人陳安生,陳安生當時是上海第一家現代旅館禮查飯店的領班,算是最早接觸到西方餐飲文化的中國人。

德大最初的英文名是「Cosmopolitan Butchery 」,中文店名則是「德大牛肉莊」。中文「德大」兩字可謂別具匠心,出自《尚書》裡的「有容德乃大,無欲心自閒」,而且又點出了德式西餐的流派。後來就將英文店名改為「Cosmopolitan Cafe」,中文直譯是「德大食堂」。1946年改名為「Cosmopolitan Restaurant」,中文直譯是「德大飯店」,中文店名則改為「德大公記夥食公司」,不過這時,叫什麼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大家都更習慣簡稱為「德大」。直到1970年代,才改名為「德大西餐社」。

圖2:1946年的「德大公記夥食公司」

德大最早開在虹口塘沽路177號,1946年7月又在四川中路359號(南京東路口)開出分店。塘沽路總店到1950年代關閉,南京路四川路的分店因為地處南京路,市口很好,更廣為人知。2015年由於中央商場地塊全面改建,在這裡經營了七十年的德大不得不關閉,現在德大西餐社有三家,一家在南京西路473號(近成都路),另一家在雲南南路2號(延安路口),最近又在豫園老街開出了第三家。

圖3:當年在南京路四川路的德大西餐社

圖4:今天南京西路上的德大西餐社

說起德大的菜式,作為德式西餐,經典的德式鹹豬手自然是招牌。但德大可以說是海派西餐的開山鼻祖,將西餐根據上海人的口味進行了改良,首創了海派西餐最名聞遐邇的「老三樣」:炸豬排、羅宋湯和土豆色拉。

海派炸豬排的源頭是奧地利菜裡的經典「維也納炸牛排」(Wiener Schnitzel),一種將小牛肉裹上麵包粉油炸而成的奧地利傳統菜餚,如今已經被認為是「奧地利國菜」。其實維也納也不是這種炸牛排真正的起源,最早的源頭是義大利的「米蘭炸肉排」,在十九世紀初由一名奧地利軍官將「米蘭炸肉排」的烹製方法帶到了奧地利,當然現在不少奧地利人堅決不認帳,認為在這之前,奧地利就有了用牛排裹上麵包粉再油炸的做法。或者確切說,「米蘭炸肉排」傳到奧地利,再和當地的做法相融合,這才有了「維也納炸牛排」,具體做法是先將小牛肉切成薄片,用肉錘反覆捶打,撒上鹽和胡椒調味,再裹上麵包粉和蛋液用黃油或豬油炸制。傳統的吃法是搭配配洋蔥、生菜或者醃黃瓜,也可以搭配烤土豆和薯條,最常見最簡單的就是放上一片檸檬片或者一把切碎的西芹。由於風味獨具特色,「維也納炸牛排」很快就風行整個歐洲。

德大主打德奧菜,當然肯定會有奧地利這道最著名的「維也納炸牛排」,不過當時上海人還吃不慣牛排,所以德大西菜社就因地制宜用豬排代替牛排,烹飪方法基本還是照「維也納炸牛排」的做法,取名「維也納豬排」。顯然豬排更對上海人的口味,裹上麵包粉再油炸的做法也是上海人喜歡的口感,所以一經推出就立刻風靡滬上,再經過一些細節上的改進,逐漸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海派炸豬排。

圖5:海派炸豬排

德大首創海派炸豬排後,迅速風靡上海,不但西餐館,就連路邊小吃店都有賣,還進入尋常人家,很多家庭都是將其作為家常菜的。即便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沒有了麵包粉,但依然擋不住上海人對炸豬排的摯愛,竟然想出了用蘇打餅乾擀碎了來代替麵包粉的辦法,這樣的炸豬排也別有風味。

而上海人都知道,吃炸豬排必須要有——辣醬油!

不過辣醬油第一不辣,而是鹹中帶酸甜的獨特風味,第二更是和醬油無關,也不知怎麼會起「辣醬油」這個名字。其實所謂的辣醬油和炸豬排一樣,也是源自海外,還有喼汁(喼字讀作「jiē」、烏酢、英國黑醋等名字,最早起源於印度、孟加拉,由大麥醋、白醋、鹽、糖蜜、鳳尾魚、羅望子、洋蔥、芹菜、辣根等數十種香料熬製而成,後來經英國伍斯特郡的兩位曾在印度生活過的藥劑師李(J.W.Lea)和派林(W.H.Perrins)改良,李和派林兩人將姓氏合在一起,於1838年註冊了「李派林」(Lea & Perrins)品牌,推出了「伍斯特沙沙」(Worcestershire Sauce),這就是辣醬油的前身。

「伍斯特沙司」在1860年代傳入上海,隨後就從西菜社逐漸為人所知,也逐漸為上海人所接受,而且也不在僅僅局限在西餐,很多本地小吃也開始用「伍斯特沙司」做蘸料,比如煎餛飩、春卷、炸藕盒等,當然和油炸肉類更是相得益彰,配炸豬排還有「鮮得來」的排骨年糕堪稱絕配。

1949年,海外商品逐漸退出中國市場,英國產的「伍斯特沙司」也不例外,但是上海人對這種調味品已經非常認可,猛然買不到,實在難以接受沒有「伍斯特沙司」蘸料的日子,於是先是由著名的梅林廠進行國產化仿製。1960年,改由上海泰康食品廠生產,國產貨當然不能再用「伍斯特沙司」這樣充滿歐美色彩的名字,就改用「上海辣醬油」的名字了。1990年,泰康食品廠又推出了「泰康黃牌」和「泰康藍牌」兩種包裝的辣醬油,黃牌為特級品,藍牌為一級品。所以,在老上海人心中,「泰康黃牌」就是辣醬油的代名詞。

圖6:黃牌辣醬油

羅宋湯裡的「羅宋」一詞源自於「俄羅斯」(Russian)的中文音譯,最早也有譯為「羅剎」的。而羅宋湯是源於烏克蘭的一種濃菜湯,後來逐漸風行於整個俄羅斯。俄式的羅宋湯是以烏克蘭和俄羅斯特產的紅菜頭主料,再加入土豆、胡蘿蔔、圓白菜、菠菜和牛肉熬煮而成,湯色呈紫紅色——這主要是紅菜頭的顏色,口味酸鹹。

1917年,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大批白俄難民湧入上海,到1930年代在上海的白俄總數超過了兩萬人,這些白俄就被上海人稱為「羅宋人」,其中落魄的則被毫不客氣地叫作「羅宋癟三」。這些白俄為了生計,不少人開起了俄式餐館。俄式餐館最經典的一菜一湯,也就是羅宋麵包配黃油加羅宋湯的簡餐,因為經濟實惠很快就風靡滬上。由於當時俄式西餐館主要集中在四馬路(今福州路)附近,所以俄式西餐也被稱為「四馬路大菜」。

不過,俄式羅宋湯的主料紅菜頭在中國並不多見,而且上海人也不喜歡俄式羅宋湯又酸又鹹又油膩的口味。所以,很快一些海派西餐館就對俄式羅宋湯進行了改良,首先用番茄代替紅菜頭,其次底湯不再用牛尾湯而是清湯,這樣就不會太油膩,更適合中國人的腸胃。當然,俄式羅宋湯的特色配料酸黃瓜以及最後上菜前還要加一勺酸奶油(或者酸奶),也不符合上海人的口味,自然也就省略了。此外,在烹製、口味上也作了一些調整,最終魔改成了海派羅宋湯。

圖7:海派羅宋湯

海派羅宋湯最後還必須要有起到點睛妙用的秘密武器——油麵粉,在一個乾淨鍋子裡先放一片厚約一釐米的黃油,等黃油融化,倒入三匙約50克小麥粉,快速翻炒,不能讓小麥粉結塊結球,等小麥粉顏色慢慢變黃,同時香氣也逐漸溢出,就成了油麵粉。

等到湯水開始咕嘟咕嘟冒泡,放入少許鹽和糖調味,再將油麵粉勻勻地撒在湯麵上——油麵粉的作用是讓羅宋湯起稠,如果羅宋湯用澱粉勾芡,那就是「洋盤」了。這時需要用勺子不斷攪拌,以使湯汁加快起稠而且厚薄均勻不粘底。

出鍋前撒上一撮黑胡椒——記住,羅宋湯是不放蔥花也不放蒜葉的,更不要自作聰明放西餐菜式常用的薄荷葉,那就畫蛇添足了。

土豆色拉也叫德大色拉,用土豆、方腿、青豆、色拉醬和牛奶,最後再配上一片酸黃瓜。而且土豆打成泥,團成球形,完全就是一個土豆泥球。

圖8:土豆色拉

毋庸置疑,炸豬排、羅宋湯和土豆色拉,這海派西餐的「老三樣」,是完完全全的假西餐,你要是到歐美要想吃這三樣,肯定是找不到的,這是只屬於上海的西餐味道。

第二家,紅房子西餐館,這家是主打法式西餐。紅房子西菜館最早叫「羅威飯店」,英文是「Rovere Restaurant」,是義大利人路易·羅威(Louis Rovere)1935年開在法租界霞飛路(今淮海中路)。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入法租界,路易·羅威因為是猶太人,所以被日軍關進集中營。1945年日本投降,路易·羅威獲釋後繼續重操舊業,在亞爾培路(今陝西南路)35號重新開業,主要還是經營西餐,店名「喜樂意」,英文店名「Chez Louis」。

50年代初,外國人相繼離開中國,路易·羅威就以2000元的低價將西餐館盤給了劉瑞甫。由於西餐館的門面外牆是紅色的,所以上海人都習慣把這家西餐廳叫作「紅房子」,因此到1956年公私合營重新註冊登記時,就正式定名為「紅房子西菜館」。

圖9:早年的紅房子

圖10:今天在淮海路上的紅房子

90年代紅房子從陝西南路搬遷到現址淮海中路845號(近茂名路),門面外牆依舊沿襲了招牌的紅色,使得紅房子依舊名副其實。

在上海灘,紅房子無疑是法式西餐的龍頭老大,享有盛名。當然,要想在上海立足,肯定是要迎合本地口味進行改良,所以紅字也不例外,經典菜式自然也少不了海派西餐的老三樣,炸豬排、羅宋湯和土豆色拉,不過和德大的略有不同,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品鑑對比。而紅房子真正的招牌菜,則是烙蝸牛,這道在法國被譽為「國菜」,也是法式西餐的經典菜。紅房子這道菜特別注重奶香和「烙」的技藝,使得「烙蝸牛」的風味更加濃鬱。

圖11:紅房子的招牌菜烙蝸牛

當然,上海人也吃不慣蝸牛,所以紅房子也因地制宜進行了改良,最後用蛤蜊代替蝸牛,推出了「烙蛤蜊」,也一炮而紅,成為紅房子的招牌菜。1973年法國總理蓬皮杜訪華,還專門慕名來品嘗「烙蛤蜊」。

第三家則是天鵝閣西菜社,不過這家店已經消失在滄桑變遷之中,如今只有種種曾經的故事在老克勒中流傳。天鵝閣原址在淮海中路1074號(東湖路拐角),是在拐角兩排兩層樓的西式房子中最西面的一間,緊靠東湖路,西山牆和瓦頂都是有些傾斜角度。如今,這裡已經是嘉華坊生活廣場,而且就連淮海中路1074號這個門牌都已經蕩然無存。

店名「天鵝閣」裡天鵝自然是取天鵝的高貴典雅,「閣」是中國古代建築裡的一種樣式,還是很文化氣韻的,如南昌有滕王閣,揚州有文昌閣,煙臺有蓬萊閣,寧波有天一閣……都是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地方,而在上海「閣」更多是指「閣樓」,也就是上海石庫門特有的在樓層間用幾塊板隔出的夾層小房間,最典型的就是三層閣,一聽就是濃濃的煙火氣。這樣高貴和逼仄的混搭,恰好也透露出上海中西合璧的特色。

圖12:當年的天鵝閣

天鵝閣開辦於1950年,這是確定無疑的,但店主是誰,有兩種版本,一是一對曾受過西方教育的趙姓夫妻。二是在銀行供職對西餐頗有心得的曹國榮。筆者還是以為曹國榮的說法更為靠譜一些。

當年天鵝閣的招牌菜有義大利濃湯、忌司焗鮭魚、麥西尼雞面、焗牛尾、焗明蝦、燜牛肉、紅燜全雞、義大利局魚、天鵝炒飯等,而住著名的則是老闆娘的私房菜——雞絲焗面。

圖13:天鵝閣的招牌菜雞絲焗面

但是到了60年代中期,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充滿小資情調的西餐成了被批判的「毒草」,天鵝閣淪落成了徐匯區飲食公司下屬的一家飲食店,賣起了肉絲炒麵、粢飯、大餅油條——天鵝閣至此也就湮滅了。

儘管天鵝閣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左右,但可以說匯聚了上海克勒的種種情調,成為一代人心中的聖殿,成為念念不忘的記憶。因此,90年代在進賢路上開出了一家天鵝申閣西菜社,和天鵝閣只有一字之差。不過,這肯定不是抄襲仿冒,而是致敬,店主必定是當年天鵝閣的鐵粉,所有裝修風格都儘量還原天鵝閣,尤其是天鵝閣最經典的紅白小方格桌布,這種桌布不但後來成了紅房子、紅寶石、凱司令等西餐館西點店的標配,更是在80年代成了上海普通人家最青睞的家具軟裝。

圖14:經典的紅白小方格桌布

今天天鵝申閣雖然也複製出了包括當年天鵝閣雞絲焗面在內的不少菜式,讓眾多老克勒們都感概萬千,但最著名的還是海派炸豬排,這可是今天上海灘上很少還要經過「過三關」方法處理的,所謂「過三關」就是一塊豬排,要先裹一層麵粉,再在加了生抽的蛋液裡浸一下,重複三次之後才裹上麵包糠。

圖15:過三關的炸豬排

天鵝閣是上海西餐「三巨頭」唯一一家已經消失的,但卻永遠留在了上海人的記憶裡,或許失去的才是最好的。

除了這三巨頭,海派西餐館比較著名的還有新利查西餐館、泰晤士西餐社,但這兩家創辦時間還不到五十年,所以還達不到老字號的標準,也就不具體介紹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上海老字號指南之三」:海納百川的老味道,各大菜系的老字號
    而外賣的「燜蹄」、「醬鴨」等熟菜,更是上海老味道的代表。大富貴酒樓享譽滬上的除了菜餚,點心名氣更響。「三鮮小餛飩」、「麵筋百葉」、「鮮肉大包」、「鮮肉粽子」都是榮獲「上海名點、名小吃」稱號的經典,生煎、小籠也都是很受歡迎。南方菜系裡,淮揚菜無疑是頭牌。上海淮揚菜館的老字號也是響噹噹的。
  • 「上海老字號指南之一」:上海的老味道,那些本幫菜的老字號菜館
    老派爺叔摘要:上海的老字號,是這座城市最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匯聚成老上海風味的一個個精彩和傳奇。老派爺叔就開始介紹上海的那些久負盛名的老字號。上海的老字號,是這座城市最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匯聚成老上海風味的一個個精彩和傳奇。
  • 8家老字號中餐館,一同追憶老上海的味道
    原創 小晴天 上海有腔調 收錄於話題#上海2#美食1#老字號1#中餐1#時光1認識一座城市的好方法,不只有穿梭於高樓大廈,在燈火璀璨的夜景中按動快門;還能走進一家老字號當地餐館,品嘗一道道特色佳餚,在舌尖上感知時光的變遷
  • 一起吃「大菜」:在老上海走一圈,能收穫多少美味西餐「老字號」?
    原創 袁念琪 檔案春秋在你的心目中,上海哪家老店的西餐最正宗?你是否知道老上海說的「吃大菜」指的是什麼?你了解當年外賓最喜歡哪家西餐館的味道嗎?此前的推送中,我們曾介紹過上海的「老字號」西餐館(點擊藍字查看紅房子西菜館相關文章),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會在上海「走一圈」,聊一聊本地更多的西餐「老字號」,品一品老上海的西式美食——到西餐館吃餐、品酒、跳舞、喝咖啡是近代上海都市人夜生活的主題之一中國人最早的西餐館上海有西餐的歷史已過百年,據說最先引進者是大名鼎鼎的徐光啟
  • 上海老字號,最正宗的上海味道,撫慰了一大批老上海人的胃
    上海老字號,最正宗的上海味道,撫慰了一大批老上海人的胃 2020-04-26 1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東方匠心」上海品牌建設側記:老字號的活力
    央廣網上海5月13日消息(記者呂紅橋 唐奇雲 韓曉餘)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上海被稱為「品牌之都」,近現代以來,誕生了一大批叫得響的品牌。在剛剛閉幕的2019年中國品牌日系列活動中,70多家上海本地品牌閃耀亮相,贏得滿堂彩。
  • 上海這個區有16家老字號年收入過億,它們「不老」的秘訣何在
    原標題:上海這個區有16家老字號年收入過億,它們「不老」的秘訣何在  老字號是海派文化的縮影,承載著上海人的感情寄託。黃浦區是上海現代品牌的發源地,老字號企業最集聚的區域。  近年,在黃浦區政府引導與支持下,黃浦區的老字號努力擦亮經年店招,一些老字號老品牌煥發出青春。
  • 老店煥發新風貌,實現上海老字號飯店年輕化、創新化 ——上海老...
    說到上海的飲食文化,自然就是上海本幫菜。在上海,有一家名為上海老飯店的本幫菜飯店,原名「榮順館」,由上海川沙人張煥英創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地處「海上明園」豫園旅遊區內。以經營上海本地風味菜為特色。有「品味源頭上海菜,駐足百年老飯店」之美譽。飯店外觀為飛簷翹角仿明清風格,緊鄰外灘、南京路步行街及新天地等景點。上海老飯店作為上海菜的發源地,由國家級大師主理,以選料精細、風味醇正著稱。
  • 嘉興十大老字號餐廳,難忘老味道
    你是否經常在吃完一餐之後,會懷念起以前的味道。小小編走過繁華現代,走進熟悉的街道,為你盤點嘉興的十大老字號餐廳,找尋老嘉興的味道。五芳齋:建國南路總店蝦仁燒麥推薦理由:說到粽子肯定就想到了五芳齋,歷史悠久,且是嘉興的老品牌了。現在不僅僅只有粽子,還有各種小吃,在嘉興是不可或缺的一家老店了。
  • 上海那些尚存的老上海點心 滿滿都是淚和口水!
    上海,一座移民城市,舶來文化成就她特有的海派西點。海派西點的魂魄裡一定有奶油和黃油這對親姐妹上海人,對奶油西點愛得深沉,對慄子酥皮鮮奶油頌之以歌。兩位中國商人在當時的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與莫爾鳴路(今茂名路)交界處開了一家西餐館,打破了當時被洋人壟斷的上海西餐業,為紀念北伐軍的凱旋便取名為「凱司令」。
  • 上海最潮餐飲老字號公布,「十強」有七家在黃浦!
    上海最潮餐飲老字號是誰?日前,在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和上海市商務委的指導下,餓了麼、口碑平臺聯合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所發布「餐飲業老字號IN指數」。據研究組介紹,最終入榜「最IN前十」的老字號是當下上海5個一級指數綜合表現最佳的老字號,他們各具特色,有的以創新見長,有的備受矚目,也有的市場表現非凡,受到了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 上海老字號餐館大盤點!吃的不僅是味道還有情懷~
    海納百川的魔都是各種小吃、美食薈萃的地方;在很多上海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那麼一家餐廳,它佔據了兒時大部分的回憶;今天視線君就給大家盤點盤點上海的這些老字號餐館酒家,帶你回味兒時的味道:金門大酒店地址:黃浦區南京西路108號(近西藏中路)人均:398元上海金門大酒店成立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1926年),前身建築已屹立上海灘,1958
  • 一張手繪地圖帶你逛遍上海老字號
    你知道上海是擁有中華老字號品牌最多的地方嗎?根據商務部公布的信息,上海共有兩批共180個品牌被評為中華老字號,數量在全國首屈一指哦!這些老品牌分布在我們生活「吃穿住行」的各個領域。  部分老字號商標  日前,上海市商務委、市旅遊局製作了一套上海必遊必吃必購必逛指南中,特別提供了一份老字號手繪地圖(中英文),把上海大部分知名老字號都囊括其中,點擊下方查看大圖
  • 上海老字號名小吃系列(上)
    最近有朋友來上海,想為他推薦上海的特色小吃點心,腦海中一下子就想到了很多老字號,比如沈大成、王家沙、光明邨cūn、功德林、大壺春、小紹興等,還有像新長發這樣賣特色慄子的、凱司令的慄子蛋糕等等,數不勝數。這些點心小吃製作工藝都比較複雜,傳承著上海的匠心,精緻而又令人難忘。
  • 老字號如何傳承與創新?——有關上海老字號企業社會考察報告
    2、對上海本幫菜的印象,以及認為存在的問題。3、對上海老飯店這個企業的了解程度。對百年老字號餐飲業的營銷建議。考察結果本次我們採訪到的15名對象,主要分布51~60歲這個年齡段,其中,有73.3%的採訪對象是遊客。
  • 滬上叫得響的老字號西餐廳,黃浦原來有這麼多!
    1843年上海開埠,法式、意式、德式、英式、俄式等各國菜餚,在上海灘大量湧現。如今的上海,吃西餐早已不稀奇,但那些成名已久的老字號西餐廳,仍為人們津津樂道。今天一起了解一下上海灘西餐老字號的歷史,有你記憶中的味道嗎~上海西餐業概覽1608年,義大利傳教士來滬傳教,將西方食品帶入上海。上海西餐的起源大抵可追溯到這一時期。1843年上海開埠後,在滬的諸國商人為保持自己的餐飲習慣,開設西式酒店飯館。1853年,上海首家西餐館「老德記西餐館」開業。
  • 上海老字號「半成品年夜飯」大盤點!在家吃出飯店味道!
    機智的小儂找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年夜飯半成品套餐冷菜、熱菜、湯、點心,買回家簡單加工一下,就能做出一桌老字號味道的年夜飯!既輕鬆又有儀式感!暖鍋除了海參、鮑魚、大明蝦,還加入了上海人偏愛的口味,比如蛋餃、草雞、鹹肉、冬筍和肉皮等。新雅還貼心的在每盒套餐中附贈一本菜譜指南,就連「廚房小白」,也可以按照手冊一步一步操作燒出一桌上檔次的年夜飯。
  • 品讀南京|南京老字號的「味道」
    留住城市味道,守住鄉愁記憶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美食代表,無論人們的腳步走多遠,在人們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裡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幾年前,作家白先勇回到了兒時曾經生活過的「故鄉」南京宣傳自己的新書《白先勇細說紅樓夢》,記者在採訪他時,他說兒時關於南京的記憶中最難忘的就是秦淮河畔馬祥興菜館的味道。馬祥興四大名菜之美人肝。
  • 人民路老字號一條街 老海寧的味道在這裡
    海寧老的人民路。 每次走在人民路,總是會感慨世事的變遷。神奇的是,突然這條路上就多了不少老字號,有的原來就在,有的最近搬來。昔年美景用一種特別的方式悄然留存……我們就從南往北說說人民路沿途以及周邊的老字號【錦霞館】地址:塘橋弄53號這家老字號在人民路邊上的南關廂入口處,鑑於我們有很多90後的小粉絲,所以有必要重新說說這家店的歷史。
  • 上海米其林指南發布 1家獲三星多家上海老字號餐廳上榜
    東方網記者劉歆9月21日報導:廣受吃貨們追捧的首版2017年上海米其林指南,今天在上海發布。這也是中國大陸第一本米其林指南,同時該指南App也將登陸安卓和蘋果手機平臺。據悉,該版指南展示了上海豐富多彩的美食,其中位於新天地朗庭酒店內的「唐閣」餐廳獲得唯一三星,7家餐廳獲得兩星,18家餐廳獲得一星,此外還有25家美食推薦餐廳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