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們報導了
從臺江實驗小學、福州十四中
走出的學霸石圻坦
在今年高考中取得694分
被清華大學預錄取一事
(點擊這裡回顧)
現在再為大家介紹一名
從福州臺江區屬學校
走出的學霸——
考上了北京大學的趙曄
她的初中母校也是
福州第十四中學
小學母校是福州雙虹小學
昨天她回到母校與學弟學妹們
分享交流學習經驗
▲趙曄回到了初中母校福州第十四中學
5日上午
趙曄回到了初中母校
福州第十四中學
她2011年參加中考
成績是福州全市第三名
被福州一中錄取
2014年她考入了北京大學
當年福州一中校長實名推薦了她
趙曄雖然是理科生
但是她寫得一手好文章
她中考語文學科的成績
是當年全市的最高分
目前她在北京大學
攻讀城鄉規劃專業的研究生
上午,她回到福州十四中
與學弟學妹們分享了
她這幾年在北大求學的成長感悟
以及她對新高考背景下
學科規劃的看法
北大才女回福州母校
做精彩演講
她還進行了一場非常精彩的演講
全文一共4500多字
主題是《關於成長》
請把下面藍色框中文字向上滑動
可看演講全文
關於成長
大家好!很高興和大家在母校見面。先做個自我介紹:我是福州十四中2011屆畢業生,北京大學2014級本科生和2019級碩士研究生趙曄。(向上滑動看全文)
聽老師說,在座的許多學弟學妹們都是今年中考中的佼佼者,大家能在人生第一場重要的考試中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我想向大家表示衷心的祝賀。恭喜大家完成了初中三年的學業,馬上就要從這所美麗的百年老校啟航,踏上全新的徵程。也歡迎各位臺江第四中心小學的優秀同學成為我們的學弟學妹,希望你們能在這個美麗的園子裡開啟一段精彩繽紛的旅程。
很高興在這樣一個場合和大家分享我個人對於學習和生活的一些小感悟,因為我和大家相隔快有十歲吧,可能有三四個小代溝那麼大,而且離中學生活也已經比較遠了,所以有可能所思所感、所談所想和大家現階段關注的重點不太一樣,我們權當一個非正式的小討論吧,也希望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交流,我們可以相互學習。
在收到校長給的命題「成長」之後,我也一直在想,成長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過程,想到我本科時期的一位老師和我說的三句話,是電影《一代宗師》裡的一句臺詞,大概可以做一個比較好的概括:就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首先是見自己。成長是一個不斷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過程。記得哲學課總會從經典的校門口「保安三問」說起,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去往何方?如果說大學及以後的人生階段和初高中有什麼變化的話,我想應該是我們將面臨著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選擇、更多的責任。在繁多複雜又沒有標準答案的選擇中,見自己的優勢和弱勢、見自己的心性和軟弱;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做出選擇。
大家現階段面臨的第一個比較重要的是學業和專業上的選擇,我們當年是高中文理分科,大學報志願的時候再選專業。但現在的新高考改革應該是六選三,所選科目和大學報考的志願直接相關。這也就意味著大家要提前進行專業選擇的考量了。那麼在進行初步的人生規劃時,我們如何做選擇,最重要的可能是從認識自己出發的兩個要點,一個是「享受」,一個是「敬畏」,享受源於對自己本心的遵從,敬畏則源於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
我記得我入學那年北大的宣傳片叫《星空日記》,裡面有一句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臺詞,不是現實支撐了夢想,而是夢想支撐了現實。在考慮如何選擇時,現實因素的制約反倒是次要的。在進行專業選擇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在四五十歲的時候期待自己將成為什麼樣的人?那時自己正從事著什麼樣的事業?能讓自己兀兀窮年地付出亦不厭倦,能讓自己獲得由內而外的快樂和自我認可的事究竟是什麼。然後再去全面地了解自己可能選定的專業,儘可能地搜集全面的信息,減少由於誤解導致的決策失誤。在進行專業選擇之後,便要本著敬畏的態度和職業精神為自己所選的路負責,在此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思考自己的能力與達成目標之間的差距,然後將此具象化為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甚至每一個年級需要達成的目標。所謂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認識自己的基礎上儘早制定明確的人生規劃,讓它不斷牽引著自己前進。
第二個比較重要的選擇是在學習、學工、科研、實習甚至社會活動之間的選擇。這些糾結在高中會初步顯現出來,在大學則尤為明顯。初高中的學習生活就像它的習題一樣,是有參考答案的,不論老師家長,還是我們,都單純地為了那個既定的目標去前行,去努力。但是大學的學習生活更多情況下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有人會晝夜顛倒地做科研課題,有人會翹掉好幾天的課做學生工作、辦社團活動,有人在國外名校參加交換與論壇,有人利用假期來到大型企業實習、去向邊遠山區支教。
太多的選擇意味著太多的放棄,孰輕孰重,如何取捨,恐怕教授、輔導員、師兄師姐、家長、朋友同學都會給你不同的答案。我在本科低年級的時候也曾經擔任過學校黨委組織部的學生助理組長、學生黨支部書記,也曾參加過一些社會實踐、學生會的活動籌備等等,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在保證學業時間的基礎上,低年級階段可以儘可能多地嘗試不同的領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優勢和興趣所在,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比如學生工作的經歷可能對於留校從事行政工作、做選調生等都有一定的幫助,實習實踐則可以讓你快速積累工作的實戰經驗,而儘早進組參與項目則是科研路上的較優選擇。在經歷了低年級的嘗試和經驗積累之後,高年級階段還是需要有所取捨、集中精力,爭取在其中的一兩個領域中做到極致。所謂「極致」,就是不管是在科研項目組、還是社團學工組織中,都爭取成為一個「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人。
記得在談及自我和選擇時,有位本科的老師將其歸結為非常簡單的一個標準,做選擇的時候讓自己快樂是最重要的。人是社會性的人,他的快樂也不是孤立的,如果你做一件事能感到快樂,能富有成就感,那意味著這件事被社會所承認了,是具有社會價值的。所謂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希望大家在面臨選擇之惑時,能「一見自己,二為所愛」。
其次是見天地。見天地之廣闊、見自身之渺小,而後不斷地求索,不斷拓寬加深生命的廣度和厚度,在了解自己、做出選擇之後,我們還需要在終身學習的過程中不斷修煉自己。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知識的折舊率非常高。所以在我們修煉自己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反而不是獲取了多少知識,而是能夠掌握獲取知識的能力,看看這種能力能否支撐我們不斷地更新自己、挖掘自己、終生學習。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那麼如何成為這個手握魚竿的人呢?我感觸最深的有三點:
第一是拓寬視野和有效學習。記得小學和初中的時候,我常常因為找不到合適的作文素材十分苦惱,於是只得胡謅杜撰,情感空洞、論述俗套。現在看來,不管是學文還是學理,在學習中拓寬視野、加深積澱才是第一要務。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博聞強識,不但能拓寬我們的視野,將我們從學校家庭兩點一線和雞毛蒜皮的小事中解放出來,也能不斷訓練我們的思維能力。邊讀書邊做讀書筆記或者評述是一個值得長期堅持的習慣,記得一位師兄說過,你讀到一篇好的論文,能夠在合上它之後,用紙筆和作者對話、把自己教明白,再用言語和他人對話、把別人教明白,才能算你理解和吸收了它,才是有效的學習過程。
在我上中學的時候我們常常苦惱的是信息獲取不足導致的視野受限,但當今社會中我想很多同學苦惱的是信息過於爆炸導致的「網絡繭房」效應,在過量、爆炸、碎片化的信息環境中,習慣性地被自己的先驗理解和預設立場所引導,從而將自己捆在信息的「繭房」中,一葉障目。在信息過載的環境中實現有效學習,更需要積極訓練自己的思辨能力,善於站在不同立場上看待同一問題,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提取有效的信息,形成自己的洞見。
第二是長程規劃和時間管理。記得大一上心理課時,老師這樣對我們說,你們要把眼光放大到整個人生來看待自己的現實生活,現在你們所驕傲的不過是過去那個刻苦努力的自己,而將來你們的模樣則取決於現在的自己。人生之路很長,現在擺在我們眼前看似高不可攀或深不見底的高山深谷,在更大的人生尺度上看可能就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函數波動,因而不要為了一時的困境而覺得自己山窮水盡,亦不要為了一時的成就而想像著自己可以從此高枕無憂,人生是一個不斷推進的過程,學習也是這樣,中考、高考、甚至以後的考研考博都只是一個節點,它影響人生但決定不了命運。人生實際上是在不可預測的路上選擇,但有一點可以預測,就是自己。不論是事業還是學業,都嘗試著給自己做一個長程的規劃,即使短期內遇到種種困頓、挫折,得到事與願違的結果,但只要我們不斷調整方向,始終向著目標努力,也能享受過程的精彩,相信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規劃人生可從大處著眼,而對待眼下卻需從細處入手。所謂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在眼下的學習和生活中,我認為我們需要培養的最重要的能力是時間管理能力,包括在各個學科上如何均衡地分配精力以達到總體效率的最優,這是需要因人而異進行充分考慮的,比如對於一些記憶背誦的文科科目,比如語文英語政治歷史等,怎麼制定最符合自己的抗遺忘曲線的記憶策略,怎麼抓取核心邏輯架構可以利用最少的記憶負擔承載最大的知識量,比如對於一些理科科目,如何總結形成較為穩定的解題思維模板,避免重複訓練浪費時間等。在時間管理中,效率是需要放在首位進行考慮的。
第三是學會合作與向他人學習。常常會有人問我,在這片園子裡生活有什麼感受呢?我的回答無非兩種,一是念書還是依舊,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二是我看到了人外之人,天外之天。知識的採擷、信息的獲取不僅僅可以依靠書本或者其他文字材料,在大家今後面臨的學習和工作中,與他人合作、在合作中不斷取長補短、從他人身上汲取養分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比如大家可能在高中評選獎學金的時候就能遇到無領導小組面試。更為常見是各式各樣的小組合作作業。這是我在大學課程中最經常遇到的。
它要求將小組自主探究的成果以匯報的形式展示出來並且回答教授和同學們提出的質詢,這是我覺得最有挑戰性的一種作業形式,因為它考驗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探究能力,還有小組分工協作、口頭表達和臨場應變的能力。同時這也是效率最高的一種學習方式,在與同學們的分享和討論中,真理被越辯越明,你對於知識的理解不斷加深,不斷訓練自己簡明扼要地道出其所以然來。建議大家今後在參加這類活動時,既要訓練全局觀,對整體的邏輯、項目的節奏和每個人的優劣勢及進度進行把控,又要訓練執行力和協調能力,保證與目標的契合程度和與其他同學合作部分的配適程度。
最後是見眾生。認識自己、修煉自己之後,我們的成長最終還需落於社會,落於時代變遷與國家發展的總體進程中。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成長於這個時代,對於它賦予的責任和使命,要敢於擔當亦能有所擔當,家國之思與人生之惑,它們始終相伴相生,貫穿於我們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次選擇、每一段歷練的過程中。
從社會中來,以實踐為根本凝練科學問題,到社會中去,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以致用、知行合一,與無字句處讀書,是我在自己的研究和學習過程中最深的體驗。從大三到現在研一,我利用假期時間參加了很多規劃實踐、地方調研的項目,我發現很多全新的知識和智慧,正鮮活地書寫在祖國大地上,而紙上得來終覺淺。這些實踐調研的經歷,也對我的研究方向選擇、人生規劃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大學生活,是我們青春落地的地方,也是我們現實人生開始的地方,將人生之惑落於家國之思中,常常能幫我們看得更高更遠,能幫助我們迅速完成自我成長。以吳飛老師在《今天怎樣做北大人》中的話與大家共勉:你在北大的意義,在於你是否謙恭地認同並吸納她的深厚傳統,是否認真接受並體驗她教給你的中西思想與經典,是否願意在她的懷抱中變成一個會獨立思考、能擔當起自己和祖國的命運的成熟的人,是否能在古怪迷離的國際化潮流中保持自己的尊嚴。任何喧囂終將沉寂,任何夢幻終將消散,你能帶走和依靠的,只有自己的人格和胸中的氣象。
以上是我關於成長這個話題的一點體會,總結一下,就是:見自己,以己心所向為尺,見天地,以終身學習為要,見眾生,以家國天下為念,希望大家都能朝著自己心中的目標不斷成長,成為一個能堅守自己獨立的人格,亦能為他人的幸福拓展縱深的人。謝謝大家的耐心聆聽,也歡迎大家交流討論。祝大家假期愉快、學業進步,也祝母校年年桃李、歲歲芳華,祝所有的領導和老師們工作順利、身體健康、合家幸福!
謝謝大家!
▲趙曄與福州第十四中學書記、校長合影
今年中考高分考生
最大特點是自律
除了趙曄
還有一名福州十四中的優秀學生
與學弟學妹們分享了學習經驗
他名叫董煒文
今年中考他取得了664分的好成績
是臺江區屬學校的最高分
他報考了福州一中
他的小學母校是臺江第四中心小學
▲福州十四中的董煒文與小學母校——臺江第四中心小學的校長潘佳娜合影。
今年中考
福州十四中在632分
(市區第二條投檔線,即俗稱「高保線」)
以上的人數有20多人
600分以上人數接近80人
整體成績創下近年新高
巧的是
福州十四中的語文老師萬山紅
(上圖中左二)
是趙曄、石圻坦、董煒文
(上圖中左一、左三、左四)
共同的初中時代恩師
董煒文被老師和同學們
稱為「毅力哥」
剛進入初中時
董煒文覺得自己體育是薄弱點
就下定決心每天長跑3000米
從最基礎的體能訓練和跑步上加強
逐步提升體育成績
在之後的初中三年
這個頑強小子真的做到了
風雨不改,每天繞操場跑步3000米
▲趙曄、石圻坦、董煒文在福州十四中與學弟學妹們合影
萬山紅老師說:「一開始,不少同學都笑話這個孤單跑在操場的同學;沒想到,幾個月後,加入董煒文跑步團的同學竟然越來越多,他帶動了12班、甚至是全年段的跑步熱潮,全年級自覺加強體育鍛鍊的風氣就此形成!」
董煒文的父親自豪地說,他自己當年也是福州十四中的學生,初中畢業後考上福州八中,現在從事計算機方面的工作。
「因為我們一家人都是老臺江,始終居住在這一帶,因此兒子小升初時,自然而然就給他選擇對口初中校啦!」
董煒文的父親認為,兒子最大的特點是自覺、自律。因為他自己從事計算機方面的工作,所以也沒有限制兒子玩遊戲,「因為我自己有時也玩,但我們要求孩子要控制好時間,做好時間管理。」
來源:福州臺江教育、福州晚報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