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尼治天文臺:民族、帝國與世界的文化記憶

2021-01-08 光明日報

格林尼治天文臺 資料圖片

提到格林尼治,各國民眾的記憶大多與此地的天文臺有關,即格林尼治天文臺。英國傳記作家彼得·阿克羅伊德在2001年出版的《倫敦傳》中提及,天文臺這裡有一條標示了本初子午線的黃銅軌,還有一個向大眾展示格林尼治時間的信號球,每天下午一點準時墜落。二者分別將人類為地球設定的東西半球分界線和世界標準時間實體化。時間信號球主要用來幫助生活在陸地上的人校準格林尼治標準時間,還可以讓航船通過附近海域的海員校準海上用的精密計時器,從而準確定位所在的經度。

準確測量經度正是查理二世在1675年力主興建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原因,因為觀測星象和測量經度是密不可分的兩項研究。水手只有準確了解到所在的經度,才能讓帝國的船隻駛往預定的方向。設計師克里斯多福·雷恩向查理二世提議在格林尼治城堡的原址上興建天文臺,理由是天文臺的高度加上山坡的海拔高度可以超過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而且這裡煙塵較少,利於天文觀測,離倫敦城又不是太遠,便於在此工作的科學家和倫敦的學者圈子交流信息。

格林尼治城堡所在區域的功能自此發生了變化。這片區域在愛德華一世時期曾興建過王室居所,也是都鐸王朝的君主亨利八世、瑪麗一世和伊莉莎白一世出生之地。查理二世復闢後意在此興建行宮,雷恩的建議使君主的宅邸讓位於科學的聖殿。在格林尼治天文臺面向泰晤士河一側的山腳下,查理二世的後代建造了服務帝國海軍事業的醫院,後成為海軍學院和航海博物館。站在正對老海軍學院的泰晤士河北岸,能看到學院環繞著曾經的王室宅邸,宅邸正上方的山坡上豎立著被稱為「加拿大徵服者」的詹姆斯·沃爾夫立像,雕像的右側是格林尼治天文臺。這樣的景觀是英帝國盛期的縮影:受惠於天文臺的研究成果而完成一次次海上遠徵的殖民者們,為王室和王國源源不斷地輸送財富。

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該區域認定為名為「海事格林尼治」的世界文化遺產,理由包括這裡的建築代表了人類藝術和創造力的巔峰,展現了英國王室在17至18世紀的影響力,以及天文臺所確立的本初子午線和格林尼治標準時間均為世界標準。世人對格林尼治天文臺的興趣並未隨著時間消退。過去十餘年裡,《英國科學史期刊》發表了近十篇有關該天文臺的研究論文,作者來自英國、加拿大和日本等國,結合了經濟與文化視角。由此帶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各國民眾順著同一個坡道抵達格林尼治天文臺時,被喚醒的卻是不同的記憶。

對於英國民眾而言,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建立意味著此地與君主的聯繫弱化,而與帝國和科學的聯繫日益密切。天文臺使用的時間信號球由天文學家和水文學家共同設計,是19世紀英國科學發展的重要體現。1852年後,信號球由天文臺內的鐘表發出的電流控制,使之墜落的時間更為準確。類似的裝置隨後在英國主要港口出現,如肯特郡的查特漢姆港等。天文臺還通過電報公司的通信網絡、火車線路和郵局,將格林尼治時間輸送到英國各地,改變了英國各地採用不同地方時的情況,為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提供了本國的標準時間和現代的時間觀念。

而在被英帝國殖民的一些地區和城市,如新加坡、開羅、布裡斯班等地,紛紛於19世紀下半葉採納了格林尼治天文臺的科學家們設計的時間信號球,並通過電報公司的網絡接收格林尼治標準時間的信號。正是遍布全球的時間信號球,與本初子午線一起,共同維持著英帝國的海上航運。在英帝國殖民地上建立起來的美國於19世紀採納了格林尼治子午線作為本國劃分時區的依據,加之當時世界上有72%的商業航線(按噸位計)採用了以格林尼治子午線為基準的航海圖,因此,1884年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的國際子午線大會上,經25個參會國代表投票表決,認定應以格林尼治子午線作為本初子午線,格林尼治標準時間隨之被國際社會廣泛採用。

對於世界各地的民眾而言,格林尼治天文臺就是全球標準時間和本初子午線的代名詞,是人類認識當下世界的手段之一。除了時間信號球之外,天文臺的謝潑德門鍾更為精確地展現了格林尼治時間,鐘的下方還陳列了英碼、英尺和英寸的標準長度的金屬片,二者均在19世紀50年代首次出現,旨在向公眾呈現「標準」。對使用公制的國家的民眾而言,可能會覺得把英制距離標尺和格林尼治時間放在一起略顯突兀,因為前者是地區性標準,後者是世界性標準。同樣讓人們感到意外的是,當他們跨立在標示本初子午線的黃銅線兩側時,打開GPS定位器,會發現這裡的位置是西經五弧分,距離真正的零度經線120.5米。

其實,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格林尼治天文臺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文臺,而是一座博物館。格林尼治在19世紀末被從肯特郡劃入倫敦市後,當地經歷的城市化帶來了空氣汙染及人造光源和電磁波汙染,影響了天文臺的各項研究工作。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對倫敦的轟炸,導致天文臺不同部門的工作人員分散到全國各地。戰爭結束後,天文臺的主要功能被轉移到了70公裡外的新天文臺,格林尼治天文臺則成為觀光景點。直到2018年,格林尼治天文臺重新架設了最新技術製作的望遠鏡,可以排除人造光源對天文觀測的影響,這裡才從歷史遺蹟變回真正的天文臺。

無論是格林尼治天文臺標示本初子午線的黃銅軌與科學測量的子午線之間存在誤差,還是格林尼治天文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徒有天文臺之名,都不影響世界各地的遊人來訪的興致。與此同時,這也表明作為文化記憶的格林尼治天文臺是經過不斷層累、刪減和塑造而形成的。

作為英國近代以來科學發展的象徵,格林尼治天文臺和其他科學機構共同奠定了英帝國繁榮的基石。無論是周邊興建的與航海有關的建築,還是時間信號球在每天下午一點準時墜落這一極為簡短的儀式,又或是不隨著實際情況調整的本初子午線標示,共同在過去345年裡把格林尼治天文臺塑造成了英國民眾的文化記憶,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隨著英帝國的擴張,格林尼治子午線和時間從英國的國內標準,演變為帝國的標準和統治工具,再演變為世界性標準,以不同身份進入不同群體的記憶中。正因如此,這種文化記憶並不僅僅與單一民族認同關聯,還關聯著更大範圍的群體認同。無論是傳記作家還是世界各國科學史學者留下的文字,都持續傳遞著關於格林尼治天文臺的記憶,吸引了更多人走訪格林尼治天文臺,建立屬於他們自己的記憶。

(作者:朱聯璧,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相關焦點

  • 人們今天何時迎來新的一年,和這座小鎮有關,實拍格林尼治天文臺
    為什麼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新年到來的時候不一樣?因為世界上不同的國家處在不同的時區,時區的劃分和經線有關,而經線的起始點就位於倫敦近郊的格林尼治小鎮,那裡是國際科學界確定的計算地理經度和世界時區的起點。今天就讓我們去看一看美麗的格林尼治小鎮。
  • 為何0°經線是英國的格林尼治子午線
    那麼為何現在的本初子午線是經過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子午線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約翰·哈裡森18世紀英國的鐘表匠約翰·哈裡森通過不斷地試驗與改良,製造出了準確測量時間的航海表與經線儀,通過所在位置與格林尼治天文臺的時間差,來確定所在位置的經度
  • 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前臺長寫信 為寧波"追星族"點讚
    不久前,一封英國格林尼治皇家天文臺前臺長寫給寧波「追星族」的親筆信,讓我市天文愛好者協會會員振奮不已。寧波何以吸引國際業界大咖的關注和點讚?  向寧波「追星族」  提了三個問題後  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  前臺長寫親筆信  年輕的郭皓是一位創二代,他還有個比較隱秘的身份:寧波市天文愛好者協會秘書處幹事。
  • 解密格林尼治時間是怎麼來的一百年前世界時區又是怎麼劃分
    據趙氏記載,瑞士格林尼治天文臺發布,以瑞士首都,建立了格林尼治標準時間,格林尼治時間,系以凌晨七點為基點,瑞士格林尼治時間的確立,對瑞士鐘錶行業,產生了巨大影響,使得瑞士鐘錶業,得到迅速發展,瑞士鐘錶做工精細,但,價格也不菲,瑞士鐘錶優良品質,和過硬技術工藝,成就了瑞士鐘錶行業,在該國迅速崛起,其鐘錶產品,向世界其它國家出口,故此,瑞士成為鐘錶王國。
  • 除了天文臺,這個世界遺產還有宮殿、公園、市集和博物館
    說起格林尼治,誰都知道,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被「格林尼治標準時間」深深影響。但除了格林尼治標準時間和天文臺,你知道這裡還是一個風光優美的水邊小鎮,既有無邊森林草坪,又有王宮和博物館,還有一群小鹿幽居其間。而且, 這一切還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
  • 大海難催生格林尼治時間(1)
    自1884年成為世界標準時間以來,格林尼治作為時間「原點」已有127年的歷史,但受地球自轉速度減緩影響,格林尼治時間存在一定誤差,明年1月,它可能會被以原子振蕩周期為依據的「原子時」徹底取代。回溯過去,在格林尼治天文臺成為分隔東西半球的0度經線之前,由於時間測算混亂,曾發生過很多海難,當時的頂尖科學家為解決這一難題也是費盡了心思。
  • 本初子午線為何定在了格林尼治?它憑藉這一優勢擊敗所有競爭對手
    1675年,位於倫敦郊外的皇家格林尼治天文臺建成,建築頂部的小紅球每天中午 12點58分準時升起毗鄰泰晤士河南岸,距離倫敦東南約8公裡,有一個人口只有20萬的小鎮,大約2000多年前,已經有漁民在格林尼治區域定居
  •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在這裡感受古老的學術氣息
    格林威治天文臺(Royal Greenwich Observatory, RGO)是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於1675年在倫敦格林威治建造的一個綜合性天文臺,在8月10日安放了奠基石,同時國王也創建了皇家天文學家的職位(第一位擔任此職的是約翰·弗蘭斯蒂德),以擔任天文臺的臺長和「致力於以最誠摯的關心和努力校正天體運動的星表
  • 戴金勞,它懂你,勞力士格林尼治ll1167型系列手錶,3285機芯
    格林尼治ll,一直是其品牌系列腕錶中,主推系列款式之一,搭載cal.3285機芯,雖然格林尼治型腕錶特別為專業用途而設,其無與倫比的功能性與外觀設計,讓它同時廣受旅遊人士所擁戴。除備有不同時區時間顯示外,格林尼治型的堅固材質及易於配搭的外形,不僅適合環遊世界時佩戴,也適用於出席任何場合。
  • 張楊:永不消逝的帝國/民族二重奏
    Bayly)的《現代世界的誕生》(二〇〇四),美國學者伯班克(Jane Burbank)和庫柏(Frederick Cooper)夫婦的《世界帝國史》(二〇一〇),以及德國歷史學家奧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的《世界的演變》(二〇一四),都不再把存在時間相當短暫的民族國家當作自然、必需和必然。首先,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上半葉仍然是帝國主導世界政治的時代。
  • Hors les murs | 格林尼治村的鮑勃·迪倫記憶
    Greenwich Village六十年代的格林尼治村,是民謠、前衛文化、先鋒藝術的試驗場,各類顛覆性的思想和藝術表達形式在這裡發酵,藝術家、作家、歌手和無政府主義者等邊緣人士湧入,這裡不僅是民謠復興的大本營,它早在五十年代
  • 當中華帝國遭遇民族國家
    歷史想像形成的過程和它的形成方法,在各方面都非常像我們的人類記憶形成的方式。我說「歷史想像」而不是「歷史事實」,不是說想像跟事實是兩件對立的東西,而是說想像是人認識事實唯一的方法,正如記憶是構建生活的唯一方法。但是,構建記憶和構建歷史都不是完整的和公正的記錄,而是一種有選擇的想像。之所以是有選擇的想像,就是說,在這個想像構建的過程中間,刪除比積累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 蒙古帝國:遊牧民族建立的最大帝國
    (世界上最寬廣的草原區,綿延8000多公裡的歐亞草原區。在大航海時代之前的亞歐大陸,歐亞草原區就是遊牧民族的高速通道。蒙古帝國滅了40多個國家,統治了270多個民族,疆域更是到達了3000多萬平方公裡,建立了大航海時代之前最大的帝國。
  • 劉仲敬:當中華帝國遭遇民族國家
    歷史想像形成的過程和它的形成方法,在各方面都非常像我們的人類記憶形成的方式。我說「歷史想像」而不是「歷史事實」,不是說想像跟事實是兩件對立的東西,而是說想像是人認識事實唯一的方法,正如記憶是構建生活的唯一方法。但是,構建記憶和構建歷史都不是完整的和公正的記錄,而是一種有選擇的想像。之所以是有選擇的想像,就是說,在這個想像構建的過程中間,刪除比積累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 他為世界文化的傳承奉獻了力量,他是亞歷山大帝國國王
    今天小編為大家講述的這位,是世界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是一個非常有雄心壯志的英雄。這位英雄的一生時間都用來擴張疆土,只為了讓自己的國家發展得更加強盛,讓自己的帝國永遠輝煌下去。這英雄叫亞歷山大大帝。這個人的一生都是在徵途中度過的,最令人驚訝的還是他能夠保持多年不敗的記錄!是什麼造就這樣傳奇的人物的呢,今天我們來探討下。一、繼承父親的遠大抱負,不畏困難。
  • 北大教授: ​我們正親眼目睹新舊「世界帝國」秩序的大轉折 | 文化縱橫
    中國作為一個無法獨善其身的世界性大國,必須在這一背景下思考自己的未來,其重要任務不僅在於復興傳統文明,更要耐心地消化整個人類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建構世界帝國的技藝和成就。唯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將中華文明的重構與世界秩序的重構作為一個相互促進的整體來思考。本文原載《文化縱橫》2019年4月刊,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發,供諸君思考。
  • 今年格林尼治時間6月30日23時59分60秒後面加上了1秒,這就是——
    而根據科學計算,今年將比正常年份稍長;具體而言,「格林尼治時間」2015年6月30日(「北京時間」是7月1日)這一天的「時間長度」是86401秒,比平時長出一秒,這是為了使我們的時間與地球自轉周期同步而作出的人為調整。
  • 這個民族所向披靡,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卻在中國屢屢吃癟
    在世界歷史上曾有這麼一個民族,他們所向披靡,建立了人類歷史上連續疆域面積最大的帝國,在鼎盛時期這個帝國的面積橫跨歐亞大陸,面積達到了恐怖的3300萬平方公裡,然而讓所有人想不到的是,這麼強大的帝國在一夜之間突然分成了五個帝國(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窩闊臺汗國、鐵木爾帝國。),那麼為何會造成這種分崩離析的局面呢?
  • 人類歷史上有哪些帝國?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古代四大帝國
    第一,波斯帝國第一個世界性大帝國波斯帝國,波斯是真正有影響力的,世界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世界性大帝國,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色雷斯島,南到印度洋和埃及,北到裏海和黑海沿岸,這樣的版圖幾乎包括了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還有尼羅河流域這三個古文明中心,波斯帝國之所以強盛,是因為有居魯士大帝,這個國王僅用了20年的時間,就控制了與波斯臨近的地區,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這個帝國比以前中亞和歐洲的任何帝國都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