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s les murs | 格林尼治村的鮑勃·迪倫記憶

2020-12-15 西西的房間

2013年9月我從巴黎搬到加拿大讀書,並早早計劃好了聖誕假期去紐約跨年,辦好了籤證,也定好了車票,後來因為被導師認為是「寫作障礙」(每次說到這個就覺得是一生的恥辱但同時也是一生的幸運) 而安排上了「寫作障礙者輔導班」,打破了我原本的美國行計劃。蒙特婁的極寒,以及突如其來的「寫作障礙」,幾乎要把我摧毀,於是紐約跨年這件事也成了直到現在的遺憾。

或許正是因為萬事俱備,但終未成行讓我對這座城市飽懷期待,而這種情感導致了每當我讀到以紐約為背景的書時總會不自覺地做筆記,比如之前寫過「Jukebox | 這是一份來自 Patti Smith 的歌單,請查收」,就是以音樂為線的筆記。

與 Patti 的那本「時光列車」一起買的,是 Bob Dylan 的「編年史」。美國的六十年代是大變革的時代,也是我最喜歡的時代,Dylan 的「編年史」與其說是自傳,不如說是美國六十年代的縮影,他在書中提到了非常多屬於六十年代的文化場景。在 Dylan 之前,我非常喜歡讀 Patti 的書來窺視美國六十年代的榮光,讀「只是孩子」幻想自己是蝸居在布魯克林的青年,窮得來只剩驕傲。然而 Dylan 與 Patti 畢竟不一樣,屬於 Dylan 的紐約是奮鬥的,也是符號化的,更是紀實的,這篇屬於 Bob Dylan 的六十年代格林尼治,致城市裡的波西米亞人。

本期歌單

Like a rolling stone

Bob Dylan

致六十年代

格林尼治村

Greenwich

Village

六十年代的格林尼治村,是民謠、前衛文化、先鋒藝術的試驗場,各類顛覆性的思想和藝術表達形式在這裡發酵,藝術家、作家、歌手和無政府主義者等邊緣人士湧入,這裡不僅是民謠復興的大本營,它早在五十年代,就已經是「垮掉的一代」(Beat Genaration) 的聚集地。朗誦詩歌的咖啡館與舉辦民謠演出的俱樂部交叉排列在麥克多蓋爾大街上,文學(特別是詩歌)、復興的民謠、爵士樂、流行文化相互影響。六十年代的音樂是詩性的,而詩歌是節奏性的。

The old Greenwich Village Days

pic from thedailybeast.com

Bob Dylan 就是在這種大環境下來到格林尼治村的,他讀垮掉派的文學作品 (Jack Kerouac的「在路上」),聽 Woody Guthrie,並視他為偶像,與前女友 Suze 留戀在畫廊、博物館,去藝術影院看義大利片,有時也窩在 Ray Gooch 的隔間讀文學作品。Bob Dylan 的格林尼治村充滿了自由和熱情的曙光。

01. Wha?Café

115 Macdougal St.

Fred Neil

1961年,輟學來紐約的 Bob Dylan 扎進了反主流文化大本營格林尼治村,在Wha?咖啡為 Fred Neil 做表演伴奏 (*你們仔細聽這期 BGM 口琴伴奏,真得太迷人了*),Wha?咖啡是 Dylan 表演生涯的開始。

Cafe Wha? in 1960s

Christian Montone

開業於1959年的 Wha?咖啡位於格林尼治村的心臟地帶,1968年曾短暫易主過,從搖滾俱樂部變成了中東風味的餐廳,直到1987年才由原老闆 Manny Roch 的好友,吉他手 Noam Dworman 買回經營權,重新把 Wha?咖啡從中東風味拉回了搖滾樂的軌道。

雖然名叫咖啡館,但是 Wha?咖啡實則是一間音樂俱樂部,Dylan 在剛出道的時候在這裡表演,直到今天還被尊稱為吉他大神的 Jimi Hendrix 也在這兒,甚至 Woody Allen 在當喜劇演員時也曾在 Wha?Café 做職業演出。

今天的 Wha?Café 仍有音樂表演,在其官網還能看見下面這句宣傳語, Dylan 在書中寫道的 Wha? 咖啡館的雜燴拼圖式表演氛圍倒是不曾變過。

Cafe Wha? now

pic from Strabanephotos

The Wha? Café is the only place in New York to experience dinner, dancing, drinks, comedy and the cities best live bands all in one place.

Wha?Café 現在的固定演出時段是晚上9點和11點15,星期一至星期四的入場費是10美元,星期五和星期六為15美元,意外發現他們居然還接 wedding event,想想在俱樂部用音樂 Live 代替傳統儀式的婚禮也是挺酷的。

02. Folklore Center

110 MacDougal St.

Wollmar Yxkullsgatan 2A,Stockholm

Izzy Young

1973年關門歇業,揚於1974年搬去瑞典,

之後在斯德哥爾摩新開了 Folklore Centrum

May 1962 Bob Dylan in front of the Folkfore Center

pic from gettyimages.de

Izzy Young at his Folklore Center at 110 Macdougal Street in Greenwich Village

David Gahr / via Library of Congress

離開 Wha?Café 之後的 Bob Dylan 開始在同一條街上的 Folklore Center (民謠中心)表演,這裡是民謠活動的交匯點。書中 Dylan 寫道,「What did the fly say to the flea? The Folklore Center is the place for me」。如果你想知道民謠音樂是什麼,來民謠中心就對了。在這裡, Bob Dylan 完成了他的首次個人演出,這次演出無論對年輕的 Dylan 來說,還是對老揚來說都意義非凡。

The Folklore Center poster for Bob Dylan's 1961 Carnegie Hall performance

pic from Library of Congress

民謠中心的老闆 Izzy Young,人稱老揚,可謂是民謠音樂界的大人物。老揚在1957年開辦了民謠中心。1973年,作為左翼無政府主義人士,老揚日漸與當時美國的政治氛圍格格不入,最終在朋友 Pete Seeger 的鼓勵和幫助下,搬去了瑞典,並在斯德哥爾摩重開了一間 Folklore Centrum。他把一部分收藏賣給了位於華盛頓的 Library of Congress(美國國會圖書館),並由後者重新整理歸檔後,收藏在了 American Folklife Center (美國民俗中心),或許在這裡我們才能找到在六十年代曾輝煌一時,成為無數逐夢青年避難所的民謠中心的榮光。

Izzy Young at his store in Stockholm

pic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03. Gaslight

116 Macdougal St.

Dave Von Ronk

永久歇業

Wha?Café 的「雜燴與拼貼」氣質大概並不是 Dylan 所期待的,表演者「就跟任何一個想在娛樂圈闖天下的人一樣」,任何人都能上臺,「Gaslight (煤氣燈)」不一樣,它的名號如雷貫耳,它的圈子緊密而封閉。

Gaslight Cafe

Bob Koller / NY Daily News Archive via Getty Images

Michael Ochs Archives / Getty Images

Dylan 在 Gaslight 結識了 Dave Von Ronk,後來長期在 Dave 家中借住,把他家裡的爵士樂專輯聽了個遍。在 Dylan 的描述中,Dave 是個「自信的獵人」,結實而魁梧,而在另一部以 Dave 為原型的「醉鄉民謠」中,他感情充沛,頑固地保留著作為歌手的驕傲。

Left / Dave Von Ronk

Right / Llewyn Davis - 「Inside Llewyn Davis」

影片中扮演 Davis 的演員與 Dave Von Ronk 相當神似,特別是「一頭短而粗的翹發」

Kai Shuman / Michael Ochs Archives

Gaslight 在1971年關門歇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紋身店。

The Gaslight Café,now a tatto shop

Dan M.Lee Photography

04. Kettle of Fish

114 Macdougal St.

59 Christopher St

Beat Generation

Bob Dylan at the Kettle of Fish Bar

Douglas R.Gilbert Photographer

位於 Gaslight 隔壁的 Kettle of Fish (魚壺酒館) 也是 Bob Dylan 經常去買酒的固定的去處。同時,這裡也是垮掉派作家們聚會的場所,從 Allen Ginsberg (艾倫·金斯堡),到 Jack Kerouac (傑克·凱魯亞克),都是 Kettle of Fish 的常客,Dylan 在這裡結識了他們。

American poet Allen Ginsberg (right), 1959

Estate of Fred W.McDarrah

Kerouac in front of Kettle of Fish

Jerry Yulsman

與垮掉派結識之後的 Dylan,無形中受到了前者很大的影響,1965年8月,Dylan 錄製了後來家喻戶曉的「Desolation Raw」(荒蕪之街),與同年 Kerouac 發表的「Desolation Angels」(荒涼天使) 在名字上就不謀而合,而「Desolation Raw」中描繪出的墨西哥氛圍,也正是 Kerouac 筆下的墨西哥。

Kettle of Fish 是為數不多,從六十年代存活下來的酒館,三度搬家後終於在 Christopher 街59號安頓了下來,成為了現在年輕人聚集起來看美式橄欖球的酒吧。說到 Christopher St,就不得不提轟動一時的石牆酒吧 (Stonewall Inn,51 Christopher),後來在這裡發生的石牆酒吧事件,成為了美國同性戀維權史上的標誌性事件,Christopher St 也成為了美國同性戀大本營。

Kettle of Fish now,59 Christopher St.

Paul Wagtouicz

05. 161 West Fourth St.

161 West Fourth Street

Bob Dylan 舊居

初到紐約的 Dylan 一直睡在各種朋友家裡,1961年12月,在為哥倫比亞公司錄製了 他的第一張唱片後,Dylan 終於在西四街161號租了一間自己的公寓,月租金是60美金。在這裡,Dylan 與當時的女友 Suze Rotolo 度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光。

Bob Dylan and his girlfriend, Suze Rotolo, 161 West Fourth Street, 1961

Ted Russell / Polaris / Steven Kasher Gallery

被認為 Dylan 最溫情的唱片封面「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就是與當時的女友 Suze 挽手走在紐約寒風中的影像。早在六十年代就投身民權運動的 Suze,遠不止「封面女孩」那麼膚淺,她帶給了迪倫 「重新編排這個世界」的視角。

Suze Rotolo appeared with Bob Dylan arm in arm on the iconic cover of his 1963 album 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

pic from Getty Images

可惜,一夜成名帶來的不僅是名利和財富,也帶來了如洪水般的關注和窺視。自我意識強烈的 Suze 最終搬離了西四街161號。無論是這座公寓,還是年輕時的愛情,都只屬於曾經那個一無所有的民謠歌手。分手後的 Dylan 在給 Suze 的信中寫道:

沒有大事發生,一切還保持著原樣——謝爾頓在等著他的珍,狗在等著出門,賊在等著老婦人,孩子們在等著上學,條子們在等著揍人,一身蝨子的流浪漢在等著施捨者,葛洛夫街在等著貝爾福德街,貝爾福德街在等著被清潔,每個人都在等著天氣轉涼——而我,在等著你......

那份窮困但不加修飾的愛早已隨風消逝,現在的西四街161號仍在出租,當然租金已從60美金漲至了2500美金以上。

161 West Fourth Street now

pic from new-york-walking-tours.com

pic from crranky.com

06. Cinema Village

22 East 12th Street

位於第十二街上的 Cinema Village 是間專門放映外國片的影院,Dylan 曾在這裡看了一些費裡尼的電影,La Strada (大路) 和 La Dolce Vita (甜蜜生活)。

80年代末期,盒式錄像帶的流行,以及來自商業電影的衝擊,讓 Cinema Village 度過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艱苦時光。這種衝擊讓 Cinema Village 改變了經營策略,開始挑選那些上乘的獨立電影,並策劃獨立電影首映,而其中就包括大量的香港黃金時代電影。到了90年代,隨著成龍、楊紫瓊、周潤發等演員闖進好萊塢,吳宇森、王家衛等導演登上國際舞臺,Cinema Village 作為這些香港電影的首映影院,也名聲大噪。 Cinema Village 存活了下來,直到現在依然放映老電影和獨立影片。

Cinema Village

pic from vobar.ru

2009年,美國導演 Woody Allen 還拍了一部影片「Whatever Works」(怎樣都行),就在 Cinema Village 取景,說來 Woody Allen 總喜歡選小眾電影院,來刻畫精英中產的形象。

Cinema Village in film 「Whatever works」

07. Gerde』s Folk

City

11 West Fourth Street

Joan Baez

永久歇業,現為希伯來協和學院 (Hebrew Union Collage)

搬到西四街後,附近的歌德民謠城俱樂部成為了新的表演場地,Dylan 稱它為「美國最頂尖的民謠俱樂部」。

Gerde's Folk City

NYU Archives

Dylan 在歌德民謠城邂逅了民搖天后 Joan Baez,並與之發展出一段隱秘戀情。Joan Baez 之於 Bob Dylan,亦師亦友,在後者還默默無聞的時候,如日中天的 Baez 就伸出橄欖枝,邀請他一起寫歌、演出。Baez 是個很有魅力的女人,聲音堅定而高昂,後來有個傳聞是賈伯斯非常迷戀 Baez,熱烈地追求過她,當時 Baez 比賈伯斯大了整整十四歲。

Joan Baez and Bob Dylan April 1965

pic from St.Olaf Pages

Joan Baez in Festival des Vieilles Charrues 2015 in her 74 years old

(Joan Baez 真得是我認為越老越有味道的女性之一,被她70多歲的樣子迷倒。)

pic from Wikipédia

1975年的時候,Baez 為 Dylan 寫過一首名為「Diamonds and Rust」的歌,來紀念這段感情。整首歌細膩婉轉,所有感情都被藏在了歌詞裡,只是這段始於歌德民謠城的感情,隨著 Baez 的歌聲無疾而終了。

現在的西四街11號已經完全找不到歌德民謠城的影子了,2004年希伯來協和學院選址在了這裡,宣告了歌德民謠城的徹底消亡。

The Gerdes location in 2004. The Hebrew Union College at the northest corner of Mercer St. and West Fourth St.

pic from popspotsnyc.com

08. Washington

Square Park

People listening to folk singer Ramblin' Jack Elliot on a sunday afternoon in Washington Square,1955

pic from Getty Images

華盛頓廣場公園是格林尼治的中心,它在八十年代曾是毒販的巢穴,在滋生了鬥毆甚至槍殺等社會問題後,該片區進行了大整改。今天的華盛頓廣場公園通常擠滿了人,聚集著街頭表演者,音樂家和附近 NYU 的學生,是熱門的藝文場所。

Washington Square

Daniel Schwartz

公園附近的 West 3rd St (西三街) 是 Edgar Allan Poe (愛倫·坡) 的舊居,Dylan 在書中寫道經過這裡的時候會「對著那些窗戶投去哀悼的目光」。

85 West 3rd St. - Edgar Allen Poe’s House

pic from untapped cities

除了 Allan Poe,我非常喜歡的美國當代畫家 Edward Hopper (愛德華·霍普) 的畫室也在這附近 (3 Washington Square North,目前由紐約大學在管理),Hopper 從1913年居住和工作於此,直至1967年去世。

The Edward Hopper Studio 1913-1967

pic from NYU Silver School of Social Work

華盛頓公園以東 (Washington Square East) 是 NYC (紐約大學) 的主樓。說到 NYU,很多年來都與格林尼治村維持著相愛相殺的微妙關係,隨著校址的連續擴張,不可避免地侵佔到了村子裡的歷史建築和傳統地標,然而 NYU 的年輕活力,先鋒藝術實驗氛圍又是格林尼治的精神所在,在 NYU 的學生身上,我們似乎看得到只屬於六十年代的那種波西米亞精神。

作為一個早期的文化陣地,格林尼治村發展至今已漸漸地衰落, 一方面隨著有錢人開始附庸風雅,帶來了熱錢湧入,於是地價飛漲導致了藝術家們不得不搬離。俱樂部改頭換臉,相同的建築樓裡住著的早已不是那群真正的波西米亞,當垮掉的一代從亞文化變成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當民謠完成了復興,格林尼治村的黃金時代就一去不復返了。

Greenwich Village

pic from Vivaldi Investment Club

後話/

1. 讀完這本書,覺得 Bob Dylan 比我想像中的「無趣」一些,他的出現正好銜接了 Woody Guthrie 和 Peter Seeger 這些代表著正統的左派民謠和新興的、自由的、百花齊放的革命時代民謠,Dylan 是個被推出來發聲的「公共人物」,在這一點上,讀出了無奈。

2. 講道理,「編年史」我只打了三星,內容不夠厚實,寫作風格太碎念,關於以紐約為背景的書,我還是更愛看 Patti Smith 寫的,女性角度的寫作總是情感充沛,代入感強。

3.如果按書名的「編年史」中的「史」來讀這本書,會覺得相當零碎,但是只提取書中的地點信息卻剛剛好寫成這篇筆記。有趣的是,這本書可以提取並整理出不同清單,比如以「地點」為主線的這篇,我在第二部分簡單總結的「音樂清單」,Dylan 在書中提到了大量人物,我想也是一個不錯的「人物敘事」。

4.月度主題「Hors les murs」告一段落,已經迫不及待想寫四月主題了,那我們四月見~

Bonne lecture

A très bientt!

撰稿:Cécile

圖片源自網絡

本文禁止一切形式的盜用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聯繫

- E N D -

法式美好

生活指南

西西的房間

Master in Art Management

Paris and Montréal before

Wechat : chambrececile

Weibo : Cecile西西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得主鮑勃 迪倫經典歌詞歌曲回顧
    迪倫是一位重要的行吟歌者,被認為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民謠歌手。他曾多次獲得葛萊美獎,2000年為電影《奇蹟小子》創作的歌曲《Things have changed》獲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鮑勃 迪倫被《時代》雜誌選入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100人名單,他影響的音樂人中有大衛 鮑威、約翰 列儂等等。鮑勃 迪倫不僅改變了搖滾樂的歷史,也影響了無數音樂領域之外的人。
  • 鮑勃·迪倫詩集裝進薯片袋引爭議
    鮑勃·迪倫詩集分為8本小冊子,被裝進8個薯片袋子裡。  在鮑勃·迪倫親自反覆修訂的英文版的基礎上,廣西師大出版社歷時一年翻譯、編輯、裝幀、出版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的詩集中文版。隨著該書的面世,該書8本詩歌集小冊子,被裝進了薯片袋子裡與讀者見面的裝幀設計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議論。有業內人士認為,薯片袋子裡裝書籍,這種方式所未有,實為一種有創意的營銷。與此同時,也有人覺得,這屬於一種過度包裝,這種噱頭對閱讀本身並無助益。
  • 鮑勃•迪倫豪宅廁所散發異味 遭鄰居投訴
    點擊查看更多雙語新聞(Agencies)鮑勃•迪倫演唱過很多與「風」有關的歌曲——多變的風(狂野而自由地吹著),「愚蠢的風」,以及侵襲邊境的風(歌詞)。今年67歲的民謠和搖滾歌星鮑勃•迪倫家住加州馬裡布海濱的一處豪宅。他家附近的一位鄰居日前向市政府投訴稱,迪倫家保安使用的一個戶外可移動廁所散發出難聞的氣味。
  • 文學上的鮑勃-迪倫
    一個24小時都是新聞的世界,就是一座地獄——這是鮑勃·迪倫說的。一個隨時隨地、24小時都是手機客戶端的世界,是十八層地獄,這是我感受到的。  我讀鮑勃·迪倫不多。那裡有一種似乎是非人力所及的磅礴,人見海嘯只能望洋興嘆,卻有異人將海嘯容於胸中,再讓它像大雨傾盆而下,灑向世人的頭頂,迪倫1960年代的詩歌,就像是如此。  好像是民間智慧老人再生,迪倫用那樣的口吻,一個說書人的口吻,那樣唱,那樣觀時代風雲變幻,看歷史滄桑演化。
  • 余光中和鮑勃.迪倫:「在茫茫的風裡」/黃維樑
    余光中最著名的詩是《鄉愁》,鮑勃.迪倫最著名的歌是《Blowin' in the Wind》。
  • 68歲鮑勃-迪倫新專輯再度問鼎英國專輯榜 (圖)
    鮑勃·迪倫說。儘管如此,在將滿68歲時,這位不知疲倦的詩人和民謠老將,還是交出了新作品,繼續給他自己增添選歌的煩惱。  新專輯《一起經歷生活》(TogetherThroughLife)證明他生命力是如此驚人。
  • 你們覺得汪峰可以成為中國的鮑勃迪倫嗎?
    (崔健評價)汪峰曾經寫過一首著名的歌《那年我五歲》歌中各裡這樣寫道:那年我十五歲,時光飛逝,一晃我長大成人,青春那麼美,生活那麼動蕩,我夢想成為迪倫那樣的歌手,學著歌唱出所有心底的想法,可見汪峰的偶像就是鮑勃迪倫,汪峰想成為鮑勃迪麗倫那樣的歌手,但是汪峰能成為鮑勃迪倫嗎?
  • 鮑勃·迪倫私人物品拍出近50萬美元 包括信件和詩歌
    中新網11月23日電 據美聯社報導,RR拍賣行日前表示,美國著名詩人和音樂家鮑勃 迪倫(Bob Dylan)的物品在美國以近50萬美元的高價落槌。這些物品大多由匿名買家購得。  據報導,拍賣的物品包括迪倫的私人信件和未出版的詩歌。
  • 為何要聽鮑勃•迪倫?
    我相信年輕的一代裡沒有人不知道迪倫,至少也聽過Blowing In The Wind吧?無論你是從英語教材的錄音帶裡,還是從《阿甘正傳》中——我知道許多人對於迪倫的了解僅止於此,或者知道他是所謂「民謠搖滾」的奠基者,或許還會有人繪聲繪色地跟你描繪那個「猶大」的故事。
  • 近60年600餘首,鮑勃•迪倫詞曲版權「花落」環球音樂
    •迪倫全部歌曲的詞曲版權。鮑勃•迪倫UMPG董事長兼執行長Jody Gerson表示:「Bob Dylan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音樂作者之一,他的文化重要性不可估量;能夠代理他的詞曲版權既是一份殊榮,也意味著責任……我們期待與Bob和他的團隊合作
  • 格林尼治天文臺:民族、帝國與世界的文化記憶
    格林尼治天文臺 資料圖片提到格林尼治,各國民眾的記憶大多與此地的天文臺有關,即格林尼治天文臺。英國傳記作家彼得·阿克羅伊德在2001年出版的《倫敦傳》中提及,天文臺這裡有一條標示了本初子午線的黃銅軌,還有一個向大眾展示格林尼治時間的信號球,每天下午一點準時墜落。
  • 鮑勃·迪倫代表作是什麼 鮑勃·迪倫經典歌曲匯總(全)
    從1961年發布首張專輯至今,迪倫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響已超過50年。鮑勃·迪倫代表作  《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點擊試聽  《時代在變》(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
  • 【視頻】說唱界的鮑勃·迪倫,連歐巴馬都敬佩他
    談起音樂與詩,想必大家都會想起這一陣子人民藝術家Bob Dylan(鮑勃 迪倫)獲諾貝文學獎這一事兒。那麼,同樣被業內稱為說唱界的鮑勃.迪倫的Kendrick Lamar,作為Dr.Dre的得意門生,他從始至終,一直專心做音樂,為師傅爭光不少,也從一無所有到現在的碩果纍纍。
  • 鮑勃-迪倫最值得聆聽的專輯
    由於之前兩張專輯在商業上的成功,Bob Dylan也很快被當成是美國民歌界激進分子的代表和英雄人物,但這一切卻讓Bob Dylan不爽,於是通過「鮑勃•迪倫的另一面」這樣的專輯面,表現出他對這種世俗定位的不滿。
  • 2016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詩選
    2011年8月,由詩人、譯者周公度翻譯的美國民謠歌手、詩人鮑勃·迪倫詩選,在《飛地》雜誌前身《詩林》雙月號上發表(2011年第4期),這是鮑勃·迪倫的詩歌首次在中國刊物上發表。 鮑勃·迪倫27首詩選 | 周公度 譯 ◤給伍迪的歌 我在離家千裡之外的地方 走在一條荒僻公路之上 我看見了你世界中的人與事 傾聽乞丐、農夫、王子和國王。
  • 民謠·紅與黑|鮑勃_網易新聞
    從1961年發布首張專輯至今,迪倫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響已超過50年。2008年,鮑勃·迪倫就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鮑勃·迪倫被認為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民謠歌手,並被視為20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的代言人。
  • 他走近我們,鮑勃·迪倫8年來首張新專輯發布
    最後一首17分鐘的長曲《Murder Most Foul》,旋律徹底褪去,大半個世紀前的總統謀殺案像一張漁網,流行文化作為集體記憶的結晶綴滿其中,在深海發出神秘的螢光。巨大的國度中,公路、旅人、小偷、妓女、黑幫們留下痕跡,旋即消失。鮑勃·迪倫警告我們,這些歌裡的事發生在「煉獄之北三公裡,與彼岸一步之遙」之處。就在你我身邊,這下你們看見了嗎?
  • 鮑勃•迪倫獲諾貝爾獎,段子手們又在心疼村上春樹了
    總結: 民謠歌手鮑勃o迪倫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廣告人、段子手、設計師紛紛淪陷了。 廣告人說:看來我要再努力點,說不定下一次的諾貝爾文學獎就是我…… 段子手說:評委會,你們真的沒有看到我們段子手的努力嗎?
  • 紀念|約翰·普萊:迪倫說他是「中西部的思想N次元漫遊者」
    上世紀七十年代時,約翰·普萊(John Prine)、布魯斯·斯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和其他一票音樂人被視為「新迪倫」。相信沒人會喜歡這個稱號。鮑勃·迪倫(Bob Dylan)無可替代,他的潛在繼任者們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