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麵食生產商百味來的團隊鑽進中國人的廚房考察,將目光鎖定最普通的炒鍋,研發出了適合中國人隨手烹飪的義大利麵
意面是義大利人餐桌上的靈魂,保羅·百博德每次從國外出差回家,總要美美地吃上一頓犒賞自己的胃。作為義大利麵食生產商百味來(Barilla)集團副總裁和家族企業的後人,他更是從小就熟悉意面的味道。
在讓同樣創造了悠久麵食傳統的中國人愛上意面這種舶來品之前,必須先讓義大利麵習慣中國的炒鍋。這是百味來兩年前做出的決定。
彼時,百味來85%的營收來自經濟增速放緩的歐洲,並已在烘焙領域發力多年。它重新將業務重心轉移到義大利麵食和面醬上,巴西、俄羅斯和中國則成為其大舉投資或亟待發掘的新興市場。
這是一石二鳥的計劃。在歐洲,以基礎食材繼續夯實「家庭必需品」市場;在新興市場,則從基礎烹飪著手尋求突破。
我們對康師傅研究很深」
「這裡面包含30分鐘做出意面所需的全部調料,只不過我們使用技術和經驗將其濃縮起來。」
一包面,一口鍋,5分鐘——這是百味來去年11月在中國推出的意面新品關鍵詞。儘管很多外國人只能叫出意面的大名兒「Pasta」,但其種類早已如萬花筒般豐富——斜管、螺旋、貝殼、蝴蝶、蝸牛、菠菜——單單形狀,義大利麵就逾百種。
百味來從中挑選了4種作為新品首發陣容:香濃芝士通心粉、辣椒番茄螺旋形意面、奶油蘑菇通心粉以及蔬菜螺旋形意面。表面上,這是派送1000個樣品供人品嘗反饋的結果。實際上,為了弄清中國人的口味,百博德帶領市場調研團隊長時間駐紮中國——到典型家庭吃麵,跟掌勺人聊天,仔細查看廚房用具……
他們跟中國消費者溝通,最常問的是:「為什麼不做義大利麵呢?」回答都很乾脆:「不知道怎麼做。」和中國麵條相比,義大利麵煮麵時間長,中國人也不擅長烹製意面醬配料。於是,百味來推出的新品形式類似方便麵,醬包和面封裝在一起。「我們對康師傅研究得非常深入。」一位百味來銷售主管說。
而在百味來廚師部門負責人羅伯特·博樂修看來,義大利麵的靈魂就在醬包裡。「這裡面包含30分鐘做出意面所需的全部調料,只不過我們使用技術和經驗將其濃縮起來。」他補充說。百味來盯住義大利原汁原味和中國口味的交集,將蘑菇、肉類外加炒鍋作為攻佔中國人味蕾的第一步。
想將150種意面帶入中國
歐洲市場是靜態的,穩定飽和,而中國市場則在不斷變化——無論在產品的豐富程度還是管理的複雜度上,中國速食麵市場都遠遠高過歐洲。
百味來在滬揭幕年度主題互動活動
求變
1988年,百博德經由澳門到廣東,第一次踏足中國。2013年,他再次來到廣東,這座城市已煥然一新。他感慨其他國家很難看到這種變化,百味來也在調整適應中國這個獨特市場。
在長達15年的時間裡,百味來一直通過進口商運營中國市場。儘管銷售額以年均30%左右速度飆升,但仍屬於自發增長,且無法深入了解市場行情。百味來2013年在上海成立中國分公司,希望將增長有體系地、優質地持續下去。
百味來的直銷方式是自己進口,然後跟本地較大的分銷公司合作。目前重點在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也有布局。重心放在西式快餐較多的地區,然後逐步擴大範圍。
就目前中國市場而言,與中國麵條相近的寬面和細面銷量最好,但百味來並不滿足於此。它試圖從其現有的150款義大利麵中找到更多契合中國市場的可能。
在中國市場,百味來已然摸到了一些門道。2014年「雙11」,其網店營收總額為400萬元,在義大利麵類位列第一。
家族企業的新升級
花了15年時間,百味來在美國佔據了30%的意面市場份額。現在,他們把這種方法複製到中國。
「為人們提供好的食品,這些食品亦是我們願意提供給自己孩子的。」這是百博德從父親彼得羅·百博德那兒繼承的一句話,也是自其參與集團經營後一直珍惜並遵循的信條。
自1877年發軔於義大利帕爾瑪(Parma)的一家麵食及麵包店,百味來集團已近140年歷史。如今家族企業由第四代成員三兄弟領導和管理。
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百味來開始國際化進程。先進軍離義大利較近的歐洲國家,又花費十多年立足北美市場。兩年前,其在巴西也開拓了業務。根據2013年數據,百味來共生產產品(包括意面、醬汁以及烘焙食品)200萬噸,出口超過100個國家,淨銷售額逾35億歐元;其員工超過8000人,在全球擁有30家生產基地,研發投入為4000萬歐元。
百博德希望百味來在中國取得像在美國那樣的成功。1995年,百味來進入美國,當時美國已有較大的義大利麵市場。於是,其對市場定位和銷售網絡做了深入調查。
食品行業不允許犯錯
「這個行業不允許人犯錯誤,因為關係到千千萬萬人的健康。所以我們要把可能犯的錯誤通過體系管理消除,或者至少降低到最低限度。」
年輕人正引領著全球義大利麵的趨勢:短時高效,美味健康——蛋白質含量豐富,脂肪含量少以及含鹽越低越好。百博德在紙上畫了一張坐標圖,縱坐標為做一頓飯的時間,橫坐標是年代——50年代,做一頓正餐平均需要3小時,2010年則縮短為30分鐘。「我們的目標是讓人們用更少的時間享用同樣的品質。」百博德對記者說。
在義大利麵的所有製作工序中,百博德最愛混合和擠壓麵條的工序,「因為可以目睹產品誕生,帶著溫暖的香味。」他說。
在30歲加入百味來之前,百博德做了10年專業賽車手。「技術更新總是快過技巧更新,每15天就要進行相應調整,而且每年都需要把以前所做的事情重來一遍。」百博德回憶道,「賽車手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而作為企業管理者更多關注的是整個運作體系的發展。」兩者也有共通之處——執著於技術創新和細心觀察,面對的都是永無止境的高峰。「你以為已經到達頂點,但接下來還有更高的山頭。」百博德說。
作為食品企業,這樣的「山頭」主要有產品營養問題、環保問題以及食品安全問題。2013年,百味來公布新興戰略計劃「Good for You, Goodfor thePlanet」,旨在推廣健康快樂的飲食習慣,並減少環境影響。「最近5年,生產過程中水的消耗降低了30%左右,同時跟產品相關的包裝材料98%都可以回收。」百博德補充道,「生活環境及其他方面的挑戰層出不窮,但我們認為只要保持這個方向,並且持續努力,總是沒錯的。」
百博德戴著一塊普通黑色電子腕錶。「30年前,我有一塊一模一樣的手錶,後來丟了。兩年前在紐約看到這個,就買了下來。」他笑稱,這樣似乎可以讓自己年輕3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