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家族所在的都江堰市安龍鎮,舉辦好家風活動。
川西吳氏家族,自明萬曆39年即公元1611年入川,至今已逾406年,繁衍生息近二十輩人。今天這支吳姓中,以都江堰大觀鎮、安龍鎮(青龍場)、青城山鎮為核心,分布於川西北高原的阿壩州和成都平原溫、郫、崇、新、灌(今都江堰市)及周邊地區。
當年吳氏族人在青龍場(今安龍鎮成青社區轄)人口數及祖業在三大姓中(吳、羅、萬)居首,鄉裡人稱吳半場。端午時節,吳氏家族再聚鄉鄰,憶家風故事。其中「至德三讓,和睦鄉鄰」的故事,讓族人們肯定。
鄰裡和睦
讓點宅基地又何妨
都江堰市安龍鎮蒲津社區三組的吳麟,與吳述明相鄰而居。
吳述明家中五口人,曾經住在土坯房裡,房屋年久失修需重修,但由於他家宅基地面積較窄,按照新的修建方案無法做出調整,只能增加土地面積才能正常施工和修築。就在他全家束手無策,怎麼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時,便有村民私下建議他去找鄰居吳麟商量,看能否爭取在吳麟那裡給點錢或兌換點地來修房。夫妻倆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將遇到的困難講給了吳麟夫婦聽。
「當年農村條件不太好,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儘管這樣,當吳麟夫婦知道其來意後,便想到:遠親不如近鄰,鄰裡間本應和睦相處,遇到困難應相互幫助。「先祖至德三讓家風,王位都能讓,何況是一點點土地。」吳麟夫婦立即表態會全力支持吳述明一家。吳麟隨即跟隨吳述明來到現場,將自家原本的院壩約一分多地的宅基地無償、無任何條件全部送給吳述明修房。2010年9月,吳述明家房屋修建工程全部峻工。
澤被鄉裡
讓地修路不要補償
2015年8月,當地各村開展實施院落整治工程。吳麟居住的三組所轄便道,要進行修繕,並需打通斷頭路穿院落而過,方便村民通行。但恰恰這條斷頭路,要經過吳麟家的宅基地才能打通。
「我們想自古修路架橋都是行善積德的事情,這條道也是為了村民、鄰裡間出行方便才進行修築。我們不支持怎麼能打通呢?」吳麟夫婦馬上就給組長表了態:「你回去給大夥講,我們全力支持,需要多少面積儘管用。」組長當場非常感動,便說「我代表村民及鄰裡感謝你們對工作的支持,到時爭取些補償給你們。」
而吳麟家表示:「只要需要,方便大夥,什麼補償我們都不會接受。」就這樣,這條連接村頭村尾的通道,順利打通。
「三讓精神」在吳麟夫婦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告訴記者,「至德三讓、開拓進取」,是吳氏家族家風的核心之所在。吳氏後人傳承的「百善孝為先」、「泰伯三讓天下」的家風,就是講的大孝,孝敬父母本是中華美德,更是吳氏家族中的家訓之一。
吳麟告訴記者:「尊重父母愛父母,這是孝,是大孝。在家裡,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鄰裡間應該和睦相處,在社會活動中人與人之間應相互謙讓、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家和萬事興;才能實現睦鄰友好。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社會和諧;才能實現國家長治久安。」
孝字傳家
為重病親人撐起一片天
吳亞群,46歲,也是吳氏家族中的一員,是大觀鎮欣和、雙樂社區人。在吳氏(大冬水)家族的家規家風的影響下,她長期義務照顧在病床上的大伯吳佳林,為大伯養老送終事跡,也在吳氏(大冬水)家族中廣為流傳。
1993年就已出嫁的她,將本不該歸於她的責任攬在了身上,「大伯無人照料,心有不忍。」孝順、善良的她便擔起了贍養大伯的責任。在談及為何要贍養大伯時,她告訴記者:「他是我的親人啊。」
雖然當時還在成都做保姆的吳亞群,所賺取的報酬並不多,而家中唯一的哥哥已不在人世,丈夫又有糖尿病,家庭的經濟狀況一直不佳,但她仍把贍養大伯的責任扛在了肩上。
工作之餘,她總為大伯縫縫補補,照顧老人的飲食起居,盡心盡力,直到去年12月22日大伯去世。
另一位吳氏族人吳述清,是四川電力公司的老員工,現已退休。在他看來,一個孝字是吳氏家風的根。吳述清家上有九十多歲高齡的老母,還有一個二級傷殘的兄弟吳太元。吳述清一直將吳太元照料到病故,從未想過將傷殘的兄弟轉送任何救助組織。在他看來,血溶於水的至親,不管變成什麼樣子,他都不會拋棄不會放棄。而吳述清照顧兄弟的事,也在吳氏家族和鄉鄰中口口相傳,以其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