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隔代育娃引發家庭矛盾
張穎是個年輕的寶媽,她坦言,因為照顧孩子的方式不同和家人有了很多的矛盾,「我和老公工作都很忙,休完產假我就去上班了。剛開始我很感謝我的公婆能幫我照看孩子,但是一年多過去了,我真的有點後悔把兒子交給他們。」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給孩子立了一些規矩,比如不能吃太多零食,不能長時間看電視,要勞逸結合等,孩子的爺爺奶奶不但不幫忙督促孩子,反而和孩子一起想辦法『逃脫監管』。我公公婆婆心疼孩子,什麼都不讓他做,每件事都要代勞,時間久了孩子自主能力非常差,因為爺爺奶奶都是長輩,我也不好直接訓斥,只能好言相勸。」
家住連雲區的周女士家有個5歲的孫女彤彤。彤彤最喜歡吃甜食,可看著妞妞1.2米多的身高和60多斤的體重,彤彤媽媽直發愁,別說零食了,就連飯量也控制,對此周女士非常不贊成。為了讓彤彤吃上心愛的零食,周女士甚至和兒媳打起了「遊擊」。婆媳倆經常為此發生爭執。
無獨有偶。因為孫子皓皓上輔導班的問題,樊老先生也是動不動就會跟兒子吵一架。兒子兒媳婦給皓皓報了英語、繪畫、奧數、跑酷、鋼琴、樂高6個課外班。這讓樊老先生說起就很生氣,在樊老先生看來,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他堅決不同意接送皓皓上下輔導班。
委屈 帶娃又忙又累還有壓力
今年年初,楊奶奶被兒子一個電話「緊急呼叫」,從老家來到港城帶孫子。原來,楊奶奶的孫子一直由親家母照顧,今年由於親家母生病動了手術,於是,帶孩子的任務就交給了楊奶奶。
楊奶奶每天主要負責買菜、做飯,帶孫子到小區附近的培訓班上課。一開始,楊奶奶感到很不習慣。「沒有朋友,方言也聽不懂,做飯口味又不一樣,真是難為我這個老人家了。」楊奶奶說:「有時,因為生活習慣,還會讓雙方產生嫌隙,感到不小的壓力,產生委屈又無力的感覺。」
58歲的謝女士倒是一臉坦然。謝女士以前熱衷旅遊,還喜歡打打麻將。自從有了孫子,她每天帶孩子、做飯,忙得不可開交。謝女士說:「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我也想開了,兒孫自有兒孫福,我也和兒子、兒媳婦進行了溝通,以後教育就歸他們管,我也就不插手了。」
無獨有偶,今年60歲老陳卻很開明,這得益於老陳曾經是一所小學的校長。老陳說,有了孫子後,他開始關注育兒話題,特別是兒童心理方面的,他不但利用手機微信搜索育兒知識,還跟周圍朋友請教,甚至還買了書。「我的孫子安安,聰明伶俐、活潑開朗。不過,自從媽媽生了一個小妹妹,安安變得亂發脾氣,性格也不那麼活潑了。」為了更好地與孫子輩交流,老陳學了不少新事物,甚至還學會了玩抖音,老陳也經常和兒子兒媳進行有效溝通,讓大家不要忽略安安。如今,一家子其樂融融。
妙招 解決隔代教育需要相互理解
「其實,爺爺奶奶疼愛孫輩之心比兒女都重。」今年66歲的張老先生坦言,孫子輩就是爺爺奶奶的「心頭肉」,也因為這一點,老人容易溺愛孫輩。
「觀念是可以改變的,矛盾也是能夠疏解的。」張老先生認為,作為兒女,不能總認為老人頑固不化,而應該換位思考,在理解老人的心思和疼愛孫輩的良苦用心的同時,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化解矛盾,不能總把責任推到老人身上,責怪老人。
對於如何解決隔代教育出現的問題?市立東方醫院心身醫學科賈健生主任表示,「老人家帶娃從來不是義務,但凡孝順一點的子女,都要懂得老人支援的無私奉獻,所以,我們在抱怨老人帶孩子問題的時候,也要想到他們付出了辛苦的勞動,即使老人哪裡做得不對,也要好好溝通。在帶孩子的問題上,老人儘量做到輔助年輕人帶孩子,父母承擔主要責任,千萬不要以為把孩子扔給老人,就可以完全撒手不管了,孩子真正的教育責任是在父母身上,而不是老人身上。」
賈健生提醒,「老人在育兒觀念和育兒方法上難以擺脫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而年輕的父母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比較快,難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在較大差異,此時,就需要兩代人多一些溝通,老年人在可承受的範圍內,也可訂閱些育兒雜誌,或上網學習,接受科學的養育孩子的方法。年輕父母也可以給老人灌輸一些現代教育理論,同時讓老人了解一些教育失敗的例子,讓他們知道自己教育方式的不足之處。只有兩方達成共識,才能避免在孩子面前暴露分歧,引發更多的問題。」
記者手記
愛不是道德綁架,孝順是子女應盡的義務。孩子的教育也是父母應該履行的責任,父母應該把對孩子的陪伴與教育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上,權衡好事業、家庭、教育之間的關係。無論多忙、多累,都應該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做一個細心體悟孩子感受的好父母。
記者 張晶晶
來源:連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