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錯的不是我們,是世界》,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3月出版。
如果你去追問一對父母,期望把孩子培養成為怎樣的人,我相信絕大多數父母都會認同這樣的標準:學習好,身體好,品德好,人際關係好,工作認真負責,勤勞,積極向上,熱愛生活,善於發現美、創造美,富有活力,富有情趣,勇敢,有擔當,能擔待。
從心底深處,父母、老師們都期望孩子成為這樣的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是現實中,許多父母、老師的所做作為卻常常使之與期望值背道而馳。
我們高喊著要培養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接班人,這是非常高的標準和要求,但是一些人畢業後卻連基本的社會公德和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備。
我們想讓學生學習好,為此老師辛苦付出,尤其中小學教師的壓力真的是很大,比大學老師都辛苦很多。但是他們的辛苦換來的結果卻並不理想。教育部門也很辛苦,一直謀求改變,但是收效甚微。許多十一二歲的小學生做作業到晚上十點半,高中生做作業到凌晨更是常事。在超負荷的課程和家庭作業壓力下,在應試教育、題海戰術的壓力下,一些學生對學習持消極態度,不是對學習沒有興趣,便是強烈厭惡,對學習不能報以積極態度。
沒有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如何能夠學習好?如何能在以後的工作中奮發進取、繼續學習、繼續進步?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大科學家、大文藝家、大政治家、大工程師都是自我學習、自我鍛鍊的典範。任何老師、任何父母都無法替代一個人的自我學習。
許多父母只關心讓孩子吃好、喝好、穿好,他們認為教育問題應交給學校。許多父母只是單方面的批評孩子,總是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做比較,別人的孩子怎麼怎麼好,自己的孩子怎麼怎麼不爭氣。但是他們卻從來不反省自己,是不是應該更多的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起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是不是應該改變灌輸式、命令式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應該更多的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認識問題?如果你不懂得孩子,不懂得孩子身體和心靈發育的規律和特點,怎麼做得好教育?
我們想讓孩子們身體好,但是在超負荷的課業壓力下,孩子們的戶外活動一次次被縮減。一些幼兒園甚至一個冬天不讓孩子們出門,因為怕孩子們在戶外玩耍中受傷。我們把孩子關在溫室裡,關在「監獄」裡,不讓他們呼吸新鮮空氣,不允許他們經歷風吹雨打,更不必說什麼在「在大風大浪中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們如何鍛鍊體魄和意志,如何鍛鍊出不怕苦不怕累、奮發進取、朝氣蓬勃的精神?身體健康問題,直接關係到孩子的情感心理、智力發育、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樹立。沒有好的身體,很難具備自信勇敢的精神。
今天的青年,身體素質已經遠不如上一代的青年。照著今天的幼兒園、小學、中學教育模式發展,10年後、20年後青年,身體素質肯定還會更差。
我們想培養品德高尚的孩子。中華民族富有團結互助的精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與資本主義的極端個人主義比較,我們更強調集體主義。但是如今,這種精神卻在退步,學校、家庭、社區缺乏互相幫助的氛圍。義務勞動、志願活動、熱心幫助等諸如此類的事情在孩子們身上很少看到。而媒體又總是喜歡單方面地宣傳負面新聞,宣傳假惡醜。大多數的父母、老師只關心孩子的成績,而不關心社會,不關心社區,不關心學校,不關心學生。在這樣環境中,孩子們也變得不關心社會,不關心社區,不關心學校,不關心其他同學。
而當有些孩子越來越自私,人際關係越來越差,變得不聽話、逆反時,一些父母就開始埋怨,為什麼自己的孩子這麼不懂事?殊不知,孩子的錯誤追根溯源最主要的還是來自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這話說極端點就是,「孩子本沒有錯,錯的都是父母」。
我們想培養勤勞認真的人。中華民族是世所公認的最刻苦勤勞的民族,但是現在我們的這項優良傳統卻已經大打折扣。在家裡,許多父母不讓孩子勞動,尤其是城裡的孩子,勞動機會本來就很少,但是卻更嬌生慣養,十指不沾陰陽水。在學校,勞動技術課也一次次被邊緣化。義務勞動、志願勞動、社區勞動,這樣的事情更是少之又少。
很顯然,我們的教育看不起勞動,看不起工人和農民。我們的教育隱含著一個潛臺詞:好好學習,上好大學,學好專業,不要像父母這樣整天幹又髒又累的活,沒日沒夜操勞,把書讀好,你就有出息了,你就可以掙大錢。我們教育的目標其實是,好好學習,以後做人上之人,再也不用勞動。雖然父母、老師口頭上會說以後要好好工作,但是十幾年、二十幾年脫離勞動的學習,其本質就是不要勞動。
這絕不是聳人聽聞,這是事實!上海曾對中小學生調查,只有2.4%的學生願意當工人農民,48.7%把演藝明星作為道德楷模和榜樣。廣東曾有報導,一個6歲小學生的理想是長大後做貪官,因為可以擁有很多東西。
勞動創造人,勞動使得原始人成為現代人,勞動培養人、鍛鍊人,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早就告知我們的道理。可是我們的教育,卻處處違反這個基本道理。
他們不明白,讓孩子幹活,其實是培養孩子們對勞動的正確態度,培養他們對現實世界、對大自然、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培養他們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培養責任感、意志力、吃苦精神、主動精神、學習精神,培養他們的自信。
他們不明白,讓孩子去幹活,對孩子們來說其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孩子們生來就充滿好奇心、活潑好動,想要獨立嘗試做各種事情。若是在勞動的過程對他們進行自然科學教育,他們對大自然的興趣將變得非常濃厚,更加熱愛學習。當孩子感到自己是有力量的,能替大人完成一些工作,或者甚至比大人做的更好時,他們會變得更自信。當孩子們產生了為家庭、集體、學校、社會、國家工作的榮譽感,他們會更積極、更熱情。
但是如果父母、老師從小就剝奪了孩子勞動的權利,剝奪了他們的動手動腦能力,那麼孩子很可能會變得好吃懶做。道理就是這麼簡單,可是我們的很多父母和老師就是不願意深思。
我們想培養積極向上,熱愛生活,善於發現美、創造美,富有活力,富有情趣的人。但是在生活中,許多父母、教師自己就不熱愛大自然,所以就反對孩子們在大自然中玩耍,更別提在大自然中教他們思考、學習、勞動了。許多父母和老師反對孩子閱讀充滿美感、對生活抱有美好期望的文學藝術作品,他們也沒有創造出應有的環境,讓孩子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富有人性美的榜樣,善良、熱情、樂於助人的榜樣。
我們想培養自信勇敢的人。可是今天的學生在哪裡鍛鍊勇氣和意志?我們不能讓孩子一直長在溫室中,要讓他們吃一些苦,經歷一些風雨,在風雨中鍛鍊勇氣,要激發起他們心中的鬥志。
我們想培養獨立自主的人,培養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人,但是實踐結果卻表明,我們培養出來的許多人,很難獨立自主。愛因斯坦說:「如果人們已經忘記了他們在學校裡所學的一切,那麼所留下的就是教育。」那麼我們的教育在年輕人身上留下的又是什麼呢?網絡上流傳的一個段子,很形象的說明了今天很多年輕人的生活狀態:
早晨從中午開始;晚上12點以後睡覺;越來越懶;時間基本花在電腦上;不管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經常發呆,莫名煩躁;嚴重缺乏鍛鍊;沉迷於遊戲;三餐飲食不均;與家人缺少交流。你墮落了嗎?
許多父母、許多老師口口聲聲說他們愛孩子,他們是為孩子好,但是愛孩子的結果卻是孩子與父母、老師產生無數的矛盾,甚至反目成仇。我們到底是在愛孩子,還是在害孩子?正確的愛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
答案很簡單,他們不懂得教育的規律,不懂得人的成長規律。他們固步自封,不讀書,不學習。他們想培養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但是自己卻不思進取,想不勞而獲得到一個優秀的孩子。
許多人一次次的埋怨現在的教育制度,他們說應試教育毀了一切。但是他們卻從來不反省自己:在現有的制度下,我做了哪些努力來彌補失誤?很多人期望中國教育制度變革,從而徹底解決教育問題。我認為這種制度迷信的想法極不可靠。如果沒有先進思想,沒有先進行動,任何問題也無法解決。即使在好的制度下,教育也不會是活的教育,而是死的教育。有了先進的人,壞的制度會被改造為好的制度。沒有先進的人,好的制度也會蛻變為壞的制度。我們要做的不是找藉口,而是提高自我,從一點一滴起改變身邊的世界。
作為老師,我的講課是否能更生動一些?是否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答問題,提起他們的興趣愛好,幫助他們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孩子們是否把我當做良師益友?我是否真的愛孩子,真正關心他們的全面成長,創造條件鍛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
作為父母,我是不是真的愛孩子?是不是太粗暴,太嚴厲,管教太多,讓孩子感到太不自由?或者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太嬌慣、太寵孩子,以至於他缺乏教養?有沒有助長孩子的口腹之慾、虛榮之心,卻忘記培養他善良的品格,培養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挫折的意志?
在當今這個精神毒品泛濫的社會,我有沒有保護好孩子,在他年幼之時、在他還沒有免疫力、還沒有獨立自主之前,遠離精神毒品?
我們有沒有給孩子挑選最好的書,讓他們接觸好人好事,給他樹立好的榜樣?我們是不是常常以各種藉口——太忙,太累——把孩子扔給電視、電腦、網絡、電子遊戲?如果是這樣,我們便是極不合格的父母,我們在親手毀滅自己的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到底因為孩子的降臨而發生了哪些改變?我們有沒有和孩子一起成長?如果要培養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我們自己是不是應該做得更好?更善良,更真誠,更樂於助人;工作更積極認真;重新發現久已消失的好奇心;重新認識大自然和世界;重新開始運動,關注身體健康;尤其重要的是,喚醒對生活的無比熱愛,更快樂,更樂於學習......
孩子是一個小小的天使,他來到人間,喚醒那些不會生活的人,讓他們重新學會生活。如果一對父母依舊像以往一樣對生活缺乏熱情,對人對事缺乏熱情,未曾因為孩子的降臨而發生改變,這樣的人如果不是極端自私自利,便是無知。這樣的人,其實很不幸。
中國民諺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託爾斯泰說:「孩子從出生到五歲這個年齡段內,他的理智、情感、意志和性格從周圍世界中所攝取的,要比他從5歲到一生終了所攝取的多許多倍。」
蘇霍姆林斯基說:「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這不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時期,而是真正的、燦爛的、獨特的、不可重現的一種生活。所以今天的幼兒將成為什麼樣的人,起決定作用的是如何度過童年,童年時代由誰來領路,周圍世界中那些東西進入他的頭腦和心靈。」
所有這些都指向一個事實:童年對於一個人的重大影響。
我們駕駛汽車都需要有個駕照,我們在學校裡、在工作中還要考很多資格證書,可是對於養育孩子這麼重要的事情,很多人卻不學習,這正常嗎?
為了培養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孩子,做父母的必須學習,現在開始還不晚。我們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做一回孩子,重新體驗一遍童年、少年、青年。我們將和孩子一起成長,變得更好,更幸福!
請允許我以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
世界上有千百種職業、行當和工作:有的修建鐵路;有的建造房屋;有的耕種土地;有的救死扶傷;有的縫製服裝……但有一個舉世無雙的工作,那就是塑造人!
作者:尹帥軍 授權海疆在線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