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積水潭醫院醫生田文(左三)在雅安市中醫醫院對術後受災患者進行巡診。
本報特派記者 方非攝
本報特派記者 王東亮
清晨8時,北京,豔陽高照。
北京積水潭醫院掛號處,慕名而來的患者有些失望,手外科專家田文、脊柱外科專家行勇剛、燒傷科專家陳欣、創傷骨科專家毛玉江和公茂琪均不出診。
他們去哪兒了?他們都在四川雅安,在距地震震中最近的地方緊急救治傷員。過去的5天裡,他們13人就好像在災區建了一家「北京積水潭醫院」,已開展了近40臺手術。
8時15分,例行的大查房在雅安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開始。
「傷口還疼不疼?換藥可能要疼一點兒,堅持住!」田文對50多歲的董躍蘭說。董躍蘭在地震中手腕嚴重受傷,從手掌到前臂大面積開放性創傷,正是田文為她緊急施救。
董躍蘭眼中寫滿了感激。「不疼了,換藥也改用敷料了,能忍住。」說著,她的傷手手指還輕輕勾動了3下。
9時整,雅安市第一人民醫院病房樓九層,4間手術室正同時進行著手術,無影燈下,4位北京醫學專家緊張救治地震傷員。
「止血鉗。」
「手術刀。」
「放X光片。」
……
為這位粉碎性骨折傷員施治的毛玉江嚴格按照標準流程,操作一絲不苟。「這裡的手術,標準和在積水潭醫院一樣,一定能保證傷員得到最好的治療。」
同樣是創傷骨科專家的公茂琪在隔壁的手術室,為傷員實施無創手術。「傷員骨折情況相對簡單,把兩塊斷裂的骨頭對接,用克氏針固定好就行了,不必切開造成傷員更多的痛苦。」
公茂琪介紹得很簡單,一旁的護士說出了手術的不易:「不切開手術,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可公醫生卻在X光輻射環境中暴露了一個小時,對身體危害很大。」
原來,為了斷骨對位準確,需要拍攝很多X光片判斷位置,可當地醫院沒有那麼多防護用的鉛衣,雙手都在捏合為傷員固定斷骨的公茂琪只能暴露在射線環境中。「沒啥,在北京做手術時不也經常『吃』射線嘛!」公茂琪說得輕描淡寫。
剛下手術臺的行勇剛,在休息室裡婉拒了記者的採訪。「明天還有一例脊柱手術,我得研究一下傷員的病情,馬上還要配合田文醫生上一臺手術,採訪就算了吧。」
行勇剛是第一批趕赴災區的北京醫學專家。4月20日,正在成都出席學術會議的他,接到積水潭醫院院長田偉的電話:「蘆山地震了,有人員傷亡,醫院決定就地組成醫療隊,你留下吧。」
行勇剛當天下午就隨隊緊急趕赴了距離震中最近的雅安市第一人民醫院,並在幾小時後就為轉下來的傷員開展了第一例脊柱手術。
10時整,有著豐富創傷治療經驗的陳欣到病房看傷員楊學林,楊學林就像看到了親人。地震時,楊學林自2樓跳下逃生,雙腳跟骨骨折,左腳開放性外傷,在前方醫院簡單縫合就轉了下來。
送到雅安市第一人民醫院時,楊學林的雙腳腳掌上,汙泥和血混合在一起,已經乾涸。「這肯定不行,一定會感染的。」陳欣趕忙和護士遲春梅、楊華麗、陳璐萍一起,找來棉球,用鹽水、雙氧水輕輕為傷員擦洗傷口和腳掌,直到把黑黑的雙腳洗得乾乾淨淨。
「在北京,我們都要用抗菌敷料蓋好傷口,可這裡沒有。」陳欣讓護士趕忙買來抗菌的百多邦軟膏,小心翼翼地塗抹在傷口上。「這樣,換藥時病人就不會感覺太疼了。」雅安當地的醫護人員向陳欣豎起大拇指。
時針指向正午12時,田文等幾位專家都完成手術,但他們誰也沒有休息。患者的X光片插滿讀片機,一次在北京也難得安排的多學科頂級專家會診,在不到十平方米的簡陋休息室內開始了。
「手外科、創傷骨科、脊柱外科、燒傷外科,這些最具優勢學科的專家齊聚雅安,就相當於北京積水潭醫院『搬到』了災區。」田文打趣道。
「有他們在,我們傷員就放心了。」患者輕聲地對記者說。
(本報雅安25日電)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