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溫儒敏教授說:讓青少年「自由地讀書」

2020-12-14 劉老師教育研究工作室

#和孩子一起培養閱讀習慣#關於青少年的課外閱讀,溫儒敏教授說:「文學生活,就是與文學有關的普通民眾的生活,我們每天接觸報紙、網際網路或者其他媒體,其中就會有涉及文學的內容;家長也會在家裡輔導孩子讀古詩,這些參與文學的方式都能叫文學生活。」同時,溫教授還倡導青少年「自由地讀書」,讓閱讀成為習慣。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是開啟孩子智慧之門的金鑰匙。可以開闊視野、陶冶情操,以達到提高學習成績、增強學習能力的目的。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受益終生。

有一個波蘭女孩,她從小就愛讀書,即使她讀書時波蘭人成了亡國奴,她仍用自己國家的語言偷偷地學習。不管形勢怎麼變化,不論周圍有多少吵鬧,她都不會分心,這個女孩就是日後的偉大科學家居裡夫人。

當我們審視每一個成功人士的生命時,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地感到總有股力量在左右著他們的人生,這就是知識的力量。一個人要構築自己的知識城堡需要做許多努力,但最重要的莫過於讀書。而少兒時期是孩子學會讀書的重要時期;更是人一生潛能發展的最佳時期。

多讀書,才能豐富語言,才能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和作文能力。葉聖陶先生說:「小學生今天作某篇文章,其實就是綜合地表達他今天以前的識、思想、語言等方面的積累。」他的話語明確指出了寫作與積累的關係積累多了,作文的表達自然也豐富了。

積累從何而來?從大量的閱讀來。因為讀得多了,內化為自己語言的機會就多起來了,語言積累就豐富了起來,下筆也有「神」了。

可有的孩子天生不愛讀書,認為讀書對自己來說就是多此一舉,還不如看電視、聽聽音樂呢!因此,就有了這樣的例子:小芳小學快畢業了。她在學校成績中上等,但口頭表達能力較強,非常惹人喜愛,親朋好友都誇她聰明。可是,小芳喜歡和電視相伴,平時從不讀書;還說讀書不如看錢視,看電視也可以長知識。

著名作家趙麗宏在其散文《永遠不要做野蠻人》中不無憂慮地寫道:「曾經擔心,現在的孩子課外閱讀的範圍越來越窄,能用於課外閱讀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很多人已經喪失了閱讀文學名著的興趣和欲望,而與課程和考試無關的書,他們更是難有機會涉獵。這是一個令人擔憂也多少使人到悲哀的現象。」

實際上,伴隨著電子產品(尤其是網絡)長大的孩子,他們不但閱讀時間日益減少,閱讀範圍日趨狹窄,而且他們的閱讀興趣隨著「讀圖時代」的來臨而減弱,許多孩子甚至養成了排斥文字的壞習慣。他們的課餘時間被影(音)像、電子遊戲和卡通佔據著,文字在他的閱讀中只是一種點綴。

很多教育專家呼籲:「孩子對文字的冷漠態度就像一種隱形液體慢慢滲透到社會之中。當逃避閱讀成為習慣,孩子的閱讀能力便迅速化,從而直接影響他們的成長。」

中國青年報在2001年8月6日刊登的一篇題目為《網絡與影橫行的年代,你冷淡了文字嗎》的文章提到:「只要留心,人們就會發現,如今兩三歲的孩子簡直都是古怪精靈,一張小嘴表達能力特強。」

教育學家認為,這是電視大量信息對兒童刺激的結果,電視使他們的語言能力得到發展。但奇怪的是,這些孩子長到十幾歲時卻大多歸於平庸,讀寫能力尤其差,比如前段時間傳出的某次全國性考試,有學生面對考題無話可寫,竟引用《大話西遊》裡的臺詞!

教育學家認為,清晰表達思想的能力,必須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獲得,而電視無法培養人們的這種能力。在與電視依存的日子裡,人們養成了一種遠離書籍的壞習慣,就像與一位朋友在一起待久了,他的壞毛病會傳染你一樣。

楊女士家有3個女兒,都非常優秀:大女兒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二女兒在美國攻讀多媒體專業碩士,將成為中國第一個在美國多媒體碩士學位的人;三女兒16歲開始在《人民文學》上發表小說,已出版多部專著、中英文小說,現任美國國務院中文翻譯。

楊女士說他們培養孩子的秘籍是家裡的8個大書櫃。楊女士家3個女兒對於課外書各有愛好:老大從小喜歡古典詩詞和古典文學,被別人戲稱為「王古代」;老二喜歡散文和現代文學,被稱為「王現代」;老三喜歡外語和外國文學等,被稱為「王未來」。

因此,他們家的書五花八門,以滿足孩子的需要。楊女士家被評為「北京市明星狀元藏書戶」,這是一份很高的榮譽,全北京市也只有10個家庭獲此殊榮。

通過閱讀,不僅可以走進一個神奇、美妙的圖書世界,而且還可以學到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取得長遠的知識效益。有賢哲說過,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一本好書,就是一位出色的教師。同時還可以從書中獲得人生的經驗。

因為人生短暫,不可能事事都去親身體驗,書中的間接經驗,將有效地補充個人經歷的不足,增添生活的感受。另外,可以使想像力更豐富。

想像是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因此,想像的產生離不開表象的積累。

文學作品中形象化的東西特別多,通過閱讀課外書籍,我們可以積累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有利於增加表象的積累,這樣想像就有了原料,聯想起來也就更加容易。

想像以形象為主,但離不開語言材料,特別是需要用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將想像的內容表述出來時,語言材料起重要作用。因此,養成閱讀書籍不僅利於我們想像能力的表達。

同時,由於文字沒有固定的形象,我們在閱讀時,可以展開想像的翅膀,這也是為什麼說「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緣故。

相關焦點

  • 溫儒敏:刷視頻玩遊戲還是讀書,這是一個問題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人手一機」逐漸成為常態,打開電子屏,視頻、遊戲、社交消息佔據了大多數人的視野,青少年的課餘閱讀時間也因此大大壓縮。讀書可以明理,明理為修身,修身即做人,我們該怎麼從手機那裡把孩子的時間」搶「回來?最近,《人民教育》總編輯餘慧娟專訪了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榮譽所長溫儒敏先生,請他就這一問題提出觀點和建議,來一睹為快吧。
  • 程翔:讀書浸潤人生 | 評《溫儒敏談讀書》
    對於小學高年級和中學階段,溫儒敏提倡學生要讀經典,因為經典的滋養作用巨大。這個階段要區分精讀與略讀的不同,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不同。應該讓學生讀一點「閒書」,讓學生自由選擇,這對家長和老師很有啟發。作者關於整本書閱讀的論述,是對單篇閱讀的有力補充,完善了閱讀教學結構。讀整本書,葉聖陶先生早有建議,但未能實施。統編教材加入整本書閱讀,安排課時,賦予學分。
  • 讀書浸潤人生——評《溫儒敏談讀書》
    小學階段不要把讀書功利化,否則,學生會傷胃口,對讀書心懷畏懼。要讓孩子在快樂中閱讀,在想像中閱讀,不要拿那些沉重的大概念作為「標準答案」去考學生。興趣讀書觀,應該成為低年級學生閱讀的基本原則。  對於小學高年級和中學階段,溫儒敏提倡學生要讀經典,因為經典的滋養作用巨大。這個階段要區分精讀與略讀的不同,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不同。
  • 《人民教育》總編專訪溫儒敏:刷視頻玩遊戲還是讀書,這是一個問題
    對此,我們專門採訪了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榮譽所長溫儒敏先生,請他就網絡時代如何讓學生愛上閱讀談談自己的觀點和建議。最近我們了解到,中小學生的課外生活比較單一,除了完成學校作業,就是玩電子產品,不少孩子迷上了電子遊戲、刷短視頻,而讀書的興趣則不高。對此,您怎麼看?溫儒敏:這個問題的確比較嚴峻。去年秋天我到廣東河源市一所農村小學做過調查,這是以留守兒童為主的普通學校。我問校長,工作中最讓他「為難」的事有哪些?校長非常乾脆地說,第一是學生安全,第二就是「普遍厭學」。
  • 新版語文課本總主編溫儒敏談教學重點:讓語文課回到讀書
    近日,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接受了新華網獨家專訪,詳細解讀了新教材的特色,並提出使用的建議。溫儒敏是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山東大學文科一級教授,原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溫儒敏介紹,這次語文教材編寫秉承「守正創新」的理念,有許多新意,最重要的是讓語文課回到讀書,這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
  • 全國統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建議中小學1+X,課外閱讀納入教學
    會上,全國統編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學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針對統編教材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並提出了針對性意見。他表示,全國統編新教材(又稱「部編本」)是以「讀書為要」,稱「新教材專治不讀書」。,而對於學習語文來說,讀書非常重要。
  • 溫儒敏:怎樣把「讀書」擺到語文學習的高位?
    特別是當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或者自由閱讀時,還是不應該這樣要求。還有就是批評「好讀書不求甚解」。其本義是要求學習要認真、精細、踏實,不要似懂非懂、馬馬虎虎。如果我們是在認真閱讀分析一篇精讀課文,或者做研究性閱讀,這樣要求是完全應當的。但對於一般的讀書,特別是課外閱讀,就不宜強求了。在很多時候,讀書了解一個大概即可,不一定本本書都要精讀,都要像精讀課那樣「求甚解」。
  • 溫儒敏說了什麼?讓家長們提高對孩子課外閱讀的重視
    溫儒敏,男,1946年生,籍貫廣東紫金。現任山東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聘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教育部基礎教育專家委員會成員。部編版小學語文課本,溫儒敏擔任總主編。很多老師反映,該版本的難度係數高,在教授給學生時有些無從下手。
  • 全國統編教材主編溫儒敏:語文統編教材專治不讀書
    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資料圖先學漢字再學拼音、增選古詩文、增加衍生閱讀量……2017年秋季學期起,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語文教材投入使用,明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將全部使用統編教材,各界熱議不斷。全國統編教材該如何使用,教師和學生又該如何「教」與「學」?
  • 非常時期好讀書,謹記於漪老師、溫儒敏教授苦口婆心的「勸學」!
    丨導言非常時期,抗疫宅家,非常好讀書!在此之前,於漪老師、溫儒敏教授就在苦口婆心勸我們讀書呢。而我們中的部分人,還有牴觸情緒,「笑」於老師老矣、背時,「罵」溫教授心狠一一要讓15%的考生做不完語文考卷。
  • 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強調:「語文課的成功一定是延伸到課外閱讀的」
    一定要延伸到課外閱讀,讓學生養成讀書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讀精講,反覆操練,沒有激發閱讀興趣,也沒有較多的閱讀量和較廣的閱讀面,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寫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溫儒敏特別強調。1.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 「掌閱課外書」正式亮相,解決青少年閱讀八大痛點
    8月2日,數字閱讀品牌掌閱宣布推出國內首款專注於青少年閱讀的內容產品「掌閱課外書」。掌閱科技董事長成湘均表示,掌閱課外書的目標是10年後讓青少年的閱讀量成為現在的5倍。據介紹,掌閱課外書是一款專為青少年課外閱讀研發的內容產品,精選來自全球36個國家的20000多本優質圖書,讓青少年輕鬆擁有全世界的課外書,從小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 溫儒敏:不要濫用多媒體,部編語文教材「專治」孩子不讀書
    教育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再次談及中小學語文教學時,明確指出語文教學不要濫用多媒體,低年級或許可以用一點,越往高年級走越要減少。日前,在《溫儒敏談讀書》新書首發座談會上,溫儒敏就當前社會關注的語文教材和中小學生閱讀等熱點問題,作了進一步的回應和闡述。
  • 溫儒敏談中小學生讀書方法:有些經典讀完了不太懂,這不要緊
    溫儒敏:教育部統編本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山東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現在許多學校和家長都給孩子閱讀加碼,要求過高過急,是不利於培養閱讀興趣的我曾經碰到一位年輕的母親,問如何讓她讀小學的孩子喜歡《三國》《水滸》。我回答說,沒有必要要求他們現在就讀,年齡還不到嘛。課程標準裡邊、小學階段課外閱讀主要讀一些淺易有趣的古典詩文。其中詩是主要的,文可以少一些。小學低年級閱讀應當以童話、傳說、故事為主。到高年級就可以增加經典的兒童文學與當代優秀的兒童文學。還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科普讀物、勵志故事之類。這主要考慮兒童的心智發展。
  • 部編版《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談讀書:不要為難小學生
    部編版《語文》教科書由被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擔任主編。隨著新版教材的投入使用,學生們的考試方向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據溫儒敏教授所說,現在的考試「專治不讀書」,言外之意,是在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溫儒敏教授在新聞發布會上,還談到了高考語文的命題方向,他說,高考命題方式正在進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
  • 教育部:2020年中小學課外閱讀推薦目錄(附各年級好書清單)
    而在之前,「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曾甩下一句話:「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語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閱讀是語文的基礎,閱讀的重要性,每個老師和家長都要知道。以下是為中小學生們推薦的必讀、必考名著。一年級必讀經典書目
  • 溫儒敏:老師不讀書,怎能教好書?
    ,現為山東大學特聘人文社科一級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來源丨校長高參節選自溫儒敏新浪博客文章01「此外,就很少自由的讀書、個性化的讀書了。很多老師一年到頭除了讀幾本備課用的書,其他很少讀,頂多讀一些暢銷雜誌,大部分時間都是網上的「碎片化閱讀」。微信等媒體有一種「魔力」,捆綁住很多老師,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騰出來的那點時間,也被流行閱讀佔據了。
  • "掌閱課外書"入局青少年閱讀市場 2萬本課外讀物覆蓋全球
    人民網北京8月3日電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昨日,數字閱讀品牌掌閱推出新產品 「掌閱課外書」。據稱,該產品是國內首款專注於青少年閱讀產品,內容包含2萬餘本圖書,來自全球36個國家。
  • 『新教材』部編本語文「專治少讀書、不讀書」,會閱讀的孩子毫無壓力!
    新教材由溫儒敏教授領銜編寫,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金波參與編審——都是推動孩子閱讀的大家,新教材對於閱讀的重視可見一斑!一定要延伸到課外閱讀,讓學生養成讀書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讀精講,反覆操練,沒有激發閱讀興趣,也沒有較多的閱讀量和閱讀面,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寫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擴大閱讀量,這是改革的方向。
  • 大教育家葉聖陶:要想孩子學好語文,從小學開始養成這2個習慣
    當然溫儒敏教授也曾對這件事兒做出了解釋,他認為高考就是選拔人才的考試,語文的改革中,閱讀速度已經成為考試的一個項目,所以有15%考生做不完卷子也正常。雖然溫儒敏教授給出了解釋,但面對這樣的改革,很多家長開始焦慮,孩子這語文該怎麼學、怎麼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