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青山,方得「金山」。林業是農民最直接、最熟悉的行業之一,利用先進科技發展林草產業對助力農民增收作用顯著。林草科技扶貧工作,不僅能夠促進林草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經濟效益,更能夠傳播普及科技知識,提高貧困人口科學技能,提升增收致富能力。定點幫扶荔波33年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充分發揮林業行業和資源特色優勢,大力推進科技扶貧措施,助力林業科技走向荔波的田間地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科技提產:服務到家「結親戚」
「今年收了80000斤,比去年可多了10000多斤。」走進荔波縣朝陽鎮八爛村村民田慶林家100多畝的板慄園,一棵棵板慄樹綠意盎然,枝條疏密得當。
朝陽鎮八爛村村民田慶林的板慄園
朝陽鎮八爛村村民田慶林
為何今年產量憑空多出10000多斤呢?田慶林介紹說,這得感謝國家林草局給我們介紹技術專家幫了大忙。田慶林從2003年就開始種板慄,但是長久以來,不懂技術,疏於管理,廣種薄收,十分讓他發愁。今年初,國家林草局掛職幫扶幹部唐偉和姚甲寶實地調研後,了解林農的苦衷後,幫助引進北京林業大學郭素娟教授板慄提質增效項目,介紹板慄種植專家到村裡上門傳授經驗指導:「人家技術就是先進,專家和我們山上同吃住幾天,手把手教我們剪枝、殺蟲防治等技術,非常實用。管理好了,產量就上來了。」
八爛村的土地肥沃,種出的板慄品質好,但是因為品種不統一,市場上不佔優勢。田慶林家的板慄園也面臨這種問題,姚甲寶結合當地的條件,建議田慶林示範帶動種植新的品種遷西板慄,還幫他申請到了300株的板慄苗。田慶林很積極,苗已經種到土裡了,打算等到來年1、2月份直接嫁接到樹上去。而對於發展新品種的嫁接技術,專家也是傾囊相助。和「土辦法」比,專家教授的先進嫁接技術讓田慶林打心底佩服:「以前沒見過這種嫁接法,真的大開眼界。我們土辦法是剪枝栽在樹樁上,10公分的樹頂多嫁接2個芽結,而且嫁接後要幾年後才有收成。新辦法是苗直接嫁接到樹丫上,同樣的樹可嫁接10個芽結左右,而且一次成型,當年嫁接當年掛果。」已與專家互加微信好友的田慶林表示,和專家已相處成了「親戚」,有什麼問題都是直接在線請教。有了專家的助力,他對於發展新品種更加信心滿滿:「遷西板慄市場賣價好,要是這次試種成功,我打算把老品種全部替換完。」
甲良鎮梅桃茶園-熊亞平攝
小七孔鎮豆村百香果基地-姚先頓攝
玉屏街道福利村砂糖桔基地
多年來,國家林草局派來的專家團在荔波認下了許多像田慶林這樣的果農「親戚」,在良種選育、種苗繁育、技術培訓等多環節給予其技術支持。國家林草局紮實做好林業科技服務工作,著力幫助荔波提升林農的科學素質和從業技能,積極探索建立科技扶貧長效機制,不斷為荔波發展輸送先進實用的林業科技成果,注入發展動力,讓荔波林農能有「看得見、問得著、學得會、用得上」的科學技術成果。
科技助產:提質增效「解民困」
小七孔鎮覺鞏村油茶種植大戶龍朝清也是林草科技扶貧的受益者。龍朝清是小七孔鎮本地人,承包了約3000畝的山坡用於發展油茶。一直懷著建設家鄉的熱忱,在外地掙了錢後回鄉創業發展油茶種植,還帶動周邊村民務工就業,基地每年的務工費用支出近150萬元。同時,項目還連結到貧困戶,掛果期後,貧困戶還能領到當年利潤20%的分紅。
小七孔鎮覺鞏村龍朝清的油茶基地上初掛果
曾經的黃沙地,連包穀都種不出,龍朝清通過到各地考察、參加培訓等,摸索出了在黃沙地種植油茶的辦法,從油茶種植的「門外漢」不斷累積經驗成長為了「土專家」。眼下,已是發展油茶種植的第六個年頭,去年開始小部分掛果,但掛果面積不大,情況不太理想,這讓他有點著急。
小七孔鎮油茶基地負責人龍朝清介紹掛果情況
「今年五月份,基地來了科技服務團專家,指出茶園管理的一些問題,學到很多。」為了幫助龍朝清的茶園發展更好,國家林草局多次組織專家團隊直接到基地上進行服務培訓,還幫助他申請了350畝的油茶提質改造示範基地項目,每畝投資1000元,包括除草、施肥、修枝、病蟲害防治及技術指導等。「這個山以前全是黃沙地,包穀都種不成,這幾年的茶山開始結果了,我對這個產業很有信心。國家林草局也十分關心,不僅派專家送技術,還幫我爭取到項目。要再加把勁好好幹,把這片油茶基地做成標杆,讓我們的地產出更多果,帶動更多村民一起致富。」
初掛果的油茶基地
荔波現有油茶麵積4.3萬餘畝,佔黔南州四成,多處於中幼林階段。國家林草局積極支持推動荔波發展油茶產業,幫助制定《荔波縣油茶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通過抓好現有油茶林提質增效、示範帶動油茶種植規模擴大、引進油茶加工企業等,全力推動全縣油茶產業發展。
科技興產:牽線搭橋「引鳳來」
多年來,國家林草局幫扶荔波大力發展生態經濟雙贏產業,始終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積極發展生態和經濟效益兼顧的林業特色產業,增強貧困地區內生發展能力。
務工人員潘四妹正要騎車回家,車程5分鐘不到,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把田地流轉給公司種百香果,自己再到基地務工,一年的收入能達到2萬多元。」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太吉村村民潘四妹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比種田好多了,還方便照顧家裡。」
荔波縣年平均溫度18℃左右,無霜期達271至356天,非常適宜水果種植。2018年來,經國家林草局牽線搭橋,貴州柏柱洋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荔波,將福建的黃金百香果帶到了潘四妹所在的太吉村試種,大獲成功。當年種植、當年掛果的黃金百香果,一年帶動太吉村貧困戶戶均增收2000多元左右。
百香果-姚先頓攝
「落地開花」的黃金百香果,成為產業扶貧中的「新星」。引進產業興在家門口,百香果裡淘「黃金」,荔波縣黃金百香果種植面積達到7200餘畝,預計年產量5200噸,年產值3500萬元,輻射帶動1100戶4300人增收,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剛對黃金百香果、仿野生鐵皮石斛產業給予高度肯定,並作出重要批示,為全省產業扶貧提供了「荔波方案」「荔波樣板」。
鐵皮石斛
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玉屏街道、佳榮鎮等多個鄉鎮,走進規範化標準化種植鐵皮石斛基地,看到苗情好、長勢喜人。依託荔波生態環境以及優越的自然優勢,發展仿野生種植產業,樹上種植鐵皮石斛,不佔耕地又環保,還能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一根根壯實的石斛條,被村民親切稱為脫貧致富的「綠金條」。經過3年發展,目前全縣發展鐵皮石斛種植加工企業共5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專業種植合作社12家,全縣林下仿野生種植石斛已達5100畝,受益覆蓋農戶1859戶,其中貧困戶1068戶,年產量69噸,年產值達8100萬元,初步形成了原種擴繁—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格局,農戶受益連接方式主要有自主種植經營、林地流轉、基地務工、入股分紅等,今年再新增種植5000畝,並在蘭鼎山森林公園內集中連片種植打造「荔波萬畝仙草原」,使之建成全國最大的活樹附生鐵皮石斛生產基地。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實現長期脫貧、永久脫貧才是目的。
國家林草局還通過項目吸引專家到荔波助脫貧,2020年,在國家林草局的支持下,有12個項目將落地荔波,在鐵皮石斛、金柑、油茶、竹子、板慄、海棠等方面開展亟需技術的應用示範,開展「推廣一批實用技術、建立一批示範樣板、選派一批扶貧專家、培養一批鄉土專家、培育一批特色產業和構建一批服務平臺」的「六個一」扶貧行動,推動荔波林業產業提質增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荔波縣特色林草產業的健康發展,凝聚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以及其他主管部門的關心幫助和扶持政策,突顯了林草科技在農村產業革命過程中的重要支撐作用,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譜寫了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實踐碩果和生動華章。
— END —
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作者:蒙莎莎文字編輯:蒙莎莎
微信製作:林霜
編審:覃曉康
監製:鄧慶梅